农村劳动力流动对农业的影响

农村劳动力流动对农业的影响[20200428200942]
摘要: 3
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改革的推进和经济的深化发展,农村劳动力大规模流向城市,为城市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虽然,劳动力迁徙虽然减少了家庭从事农业的劳动力,但外出劳动力给家中的汇款却增加了家庭的资金。然而,劳动力的农村流向城市也给城市发展带来大量问题,如农民工的住房、教育、医疗等问题。本文结合前人的各种研究分析对西藏的一些村落进行调查按照中国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动因和特点、现状、政策建议、劳动力流动的问题、关系等对国内外劳动力流动的文献进行了综述,对具有代表性的观点归类。
 *查看完整论文请 +Q: ^351916072* 
关键字:农村劳动力流动存在的问题原因影响政策建议
目录
引言
(一)研究背景
农村劳动力是由农业部门向非农业部门转移,农村向城市流动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与农业转型过程中最重要的特征之一,是城市化的必然现象。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劳动力流动就业规模越来越大。我国农村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尤其是乡镇企业的发展与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的松动,农村单一经营农业的格局已经彻底被打破,农村人口向城市和发达地区流动速度加快。据统计,1978年的农村劳动力就业的只有乡镇企业,为农村劳动力总数会计;而到了1990年乡镇企业吸纳的劳动力人数就达到9265万人,占当年农村劳动力总人数的19.42%。90年代初以来,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到外出务工,根据国家统计局对我国31省(区、市)6.8万个农村住户和7100个行政村的抽样调查数据据推算,2004年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11823万人,已占农村劳动力的比重为27%;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的主要数据公报显示,2006年我国外出就业的农村劳动力已经有13181万人。
中国的农村劳动力在城乡居民收入不断扩大,农村劳动力就业问题,农村问题,如压力出现严峻,农民自己的经济利益,寻求采取行动。这现象是在经济体制转轨和社会转型时期发生的,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和阶段性特征。在这种压力下的农村劳动力表现出巨大的活力和生命力,为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结构变革的推动了巨大力量。而且,在我国将长期存在农村劳动力流动这种现象,并将继续影响我国社会经济的稳定健康发展。
(二)相关文献综述
1、国外研究综述
从20 世纪 50 年代初至 70 年代中期在国外人口流动理论盛行。W.ArthurLewis(1954)的古典主义模型认为,发展中国家农村劳动力受城乡二元经济的影响,使边际生产率为零。此时只要城市部门的工资高于农村维持生产的工资水平,那么农村对城市的劳动力供给就是无限的。虽然该规模忽略了农业发展的缺陷,但它引发了发展中国家的移民问题研究波。G.Ranis 和 J.C.H.Fei(1961)的模型在肯定农业部门作用的基础上,分析了农业部门对工业扩张与劳动力转移的决定。但该模型也存着一些缺陷:有关不变制度工资水平的假设难以得到现实案例的支持;未考虑到城市失业现象D.W.Jorgenson(1961)的模型关注农业发展和技术进步,认为在农产品供给能力大于人口增长对口粮和其他农产品的基本要求之后,农业部门才能为工业部门中的就业者提供食物支持,但对城市失业问题的忽略使其存在缺陷。M.P.Todaro(1969)的模型引入就业概率,认为劳动力转移过程是人们对城乡预期收入(实际收入乘上就业概率)差异,而不是实际收入差异所做出的反应。1975 年,G. S. Fields 改进托达罗模型,比其他城市失业率的决定因素的预期收益的增加,研究结果表明,在考虑了上述因素之后得出的失业率比托达罗模型得出的失业率要低。
在相对冷清 10 年后,1980 年代中期以来,西方发展经济学界对人口流动理论再次掀起了热潮。新的人口流动除了原始模型的一些理论模型的修正,更关注一些不包括由早期的人口流动理论的地区。V.R.Bencivenga 和B.D.Smish(1997)对传统人口流动模型进行了修正,用于解释人口流动与经济长期增长之间的关系;M.R.Gupta(1988)在讨论有关影子工资率的定义的同时,对人口流动、福利、不平等这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探讨;G.Glomm(1992)和R.E.B.Lucas(2004)则运用模型分析了人口流动与人力资本积累之间的关系;T.J.Carter(1998)和 G.S.Fields(2005)对人口流动与劳动市场政策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O.Stark 和 J.E.Taylor(2007)则对迁徙和汇款动机进行了研究,认为贫困是迁徙从而汇款的激励因素。
国外学者们在农村劳动力流动对农村经济和农业生产影响的研究与基本观点上存在着较大分歧。Koppel ,Hawkins(1991)和Richard(1993)认为,农村劳动力流动是有利于提升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业生产水平。其原因的解释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农村劳动力流动不仅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合理化,而且通过土地规模化和生产机械化致使农业生产率的提高;第二,农村地区的农村劳动力流动遣返收入,并通过两条渠道,提高农村经济;如汇款直接提高留居人口的收入和家庭福利;通过增加农业投资,汇款可以间接提高农业产出。第三,人员从城市回到回流先进技术,提高农业科技水平,促进农村二、三产业的发展,因此,农村经济的发展。这种观点主要在希腊、意大利学者的支持,西班牙和南斯拉夫前,这些国家的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审查意见的可靠性。
另一些学者则认为,农村劳动力流动会破坏农村的经济和社会秩序,从而恶化农村经济发展和农业生产发展。其原因的解释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由于农村劳动力流动的选择性的年龄,性别和质量方面,使农业部门劳动力,特别是青壮年劳动力和具有较高文化水平的劳动力流失严重,导致务农人员老龄化和文化层次较低,从而使农业生产停滞;其次,大量汇款可能导致农村局部性,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在农产品缺乏价格弹性的条件下,使得农业生产经营成本的提高,因此,农村贫困的进一步加剧;最后,因为回流人员所占整个农业人口比例小,且大多是失业者或告老还乡者,缺乏对农村投资愿望,所以回流人员对农业的影响是有限的。比如,Chinn(1997)从台湾劳动力流动分析得到结论:人口的迁移破坏农村的社会秩序,使得农村陷入贫困。
2、国内研究综述
近年来,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引起很多学者的注意,学者们在对我国农村劳动力流动的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所以重点分析了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1)理论模型研究
为了能更严谨地研究我国农村劳动力流动,我国一些学者改进已有的人口流动模型,是更好的应用于分析我国农村劳动力流。高立金(1997)提高了托达罗模型分析了影响农村劳动力外流到城市过程中的因素,在改善城市伴随着导致失业率的流动过程中发现的结果,表明城市地区农村劳动力外流的电流可能在这种方式是有一定限度的。胡星(1997)对费景汉—拉尼斯模型的理论分析认为,农业劳动生产率与农业劳动力流动增长规律及其增长比例是控制农业劳动力适量流动的有效合理手段。蒋智华(2000)从托达罗模型中得到启示,认为从中国现状来看,流出的农村劳动力不应该盲目地追随主流形式走城镇化道路,而应该采取多采取就近就业--农村本地就业流出,从而促进和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薛宇峰(2006)运用人口流动模型。对 20 世纪90 年代后期,从不同收入水平的人群与不同区域对农村劳动力流动进行了合理的统计分析,且对其流动的空间分布特征和省际差异进行了详细描述和合理解释。
(2)对输出地的影响研究
近年来有关农村劳动力的外流对农村流出地的影响,已有了不少研究。流动劳动力的汇款对其家乡地区经济的影响已有很多学者进行了分析研究,一些学者研究探讨,劳动力流动带回来的经验是否具备条件转化为更多的创业,而有少数研究探讨,外出劳动者对其家乡教育事业的影响。总的来说,大多数的研究肯定了农村劳动力流动对农村经济发展和提高农民收入的积极意义,然也有一些研究人员持反对态度。李实等人(1997)利用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对 1995 年居民收入抽样调查中农户数据。进行分析总结出,外出务工的农村劳动力对其家庭的总收入的边际贡献率明显比非外出劳动力家庭的边际贡献率高;农民工劳动不仅能对劳动力更高的回报,但他们的流动性将提高劳动率其他劳动报酬对家庭生产积极的影响;李国平等(2003)通过对具体数据研究认为,我国地区经济差异的主要原因是:因为生产规模和经济发展集中地向东部地区不断集中的同时,人口并没有同步等量等价值地向东部流动,所以造成核心发达地区的生产能力与人口分布的高度失衡;王小鲁、樊纲(2004)的研究表明,在市场经济环境下等的农村劳动力在地区间的流动将有助于缩小地区间的工资报酬差距和人均 GDP 差距;张林秀等人(2005)对中国农村劳动力流动进行的深入研究显示,农村劳动力的流动有助于减弱和缓冲宏观经济对我国整体经济的震动,在经济繁盛时期,农民工的外出增加非农劳动力市场的劳动力供给,抑制非农劳动力对市场工资率的上升,农民工返回并带回工资增长有助于增加农民工;在经济萧条时期,虽然农村外出劳动力的回流有助于缓解因劳动力大量失业引起的一系列相关的社会经济问题,但是农村居民收入有可能发生较大波动。还有一些持反对态度的学者,李强(2001)对出去打工的农户和不出去打工的农户的粮食总产量进行客观公正的比较,结果显示外出农户和非外出农户相比,外出农户所拥有更多土地的情况下,其平均粮食产量低于非外出户;鞠正江和张志勇(2002)认为,在实施大力推进我国中小城镇化战略的初级阶段,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容易导致大量的农村优秀劳动力向外流失,如果不采取及时有效地处理好城镇化过程中我国农村劳动力流动和优秀的劳动力保留关系,将会对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造成不利影响;如,农村人力资本存量的降低和农村人口老龄化的加剧以及农村发展资金的外流等,这些不利影响都会制约农村经济的调整和农民收入的提高。太阳从都铎王朝(2005)研究了跨省流动的出口和进口是农民工的解释,虽然农村劳动力输出对提高欠发达地区农民收入有积极作用,但是,同时这种只有就业转移而无人口迁移的现象,会使发达地区和不发达地区收入差距的矛盾更加突出,从而影响我国经济的正向发展。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jjymy/3815.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