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儿童饮食消费研究
农村儿童饮食消费研究[20200428200859]
摘要:饮食消费与生活质量、身体状况息息相关,社会对农村儿童的关注重点逐渐由教育、医疗卫生转移到饮食消费。比如对西部农村儿童营养午餐的热烈讨论,对三聚氰胺事件的强烈谴责,学者和广大群众都参与其中。而同时,农村儿童食品市场上的恶劣事件层出不穷,山寨满天飞,辣条制造过程图疯传等,都引起人们对儿童食品的质疑与担忧。消费者的知情权、人身安全等很难得到有效的保护,这对扩大内需等一系列推动经济发展的政策有着严重的阻碍。因此,了解农村儿童食品市场状况,农村儿童的饮食状况,以及两者之间的联系等对国民经济与未来公民健康有着重要的意义。
*查看完整论文请 +Q: ¥3^5`1^9`1^6^0`7^2$
关键字:儿童食品农村零食留守儿童
目录
摘要 1
关键词 1
Abtract1
Key words1
一、引言 1
(一)问题的提出1
(二)相关概念界定2
(三) 研究目标及意义2
(四) 相关文献综述2
二、农村儿童饮食消费问题的背景 4
(一)劳动力转移4
(二)计划生育的执行4
(三) 九年义务教育制度的实施5
三、农村儿童饮食消费的现状 5
(一)不良饮食习惯普遍存在5
(二)超前消费有增无减5
四、农村儿童饮食消费的问题 5
(一)农村儿童的饮食消费受多种因素影响 7
(二) 农村儿童消费环境恶劣8
五、结论与对策 8
(一)改善农村儿童饮食消费,对厂商的监督和管制是关键 8
(二)建立农村儿童营养健康监督系统 9
(三)培养儿童的理财意识 9
(四)引导儿童的好奇心 9
致谢 9
参考文献 10
农村儿童饮食消费研究
引言
(一)问题的提出
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关系改革开放和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点,提高农村
人口素质是实现“全民教育”目标的重点和难点所在。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一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规模不断增大,经济发展水平的地区差异导致劳动力的大量流动,欠发达地区的部分劳动力不断向发达地区和大城市涌入。二为了保持经济增长率,国家则通过家电下乡等政策刺激农村消费市场。三农村消费接连攀升,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向多元化趋势发展,同时带来大量的消费垃圾。因此,第一是农村儿童的消费能力因家庭收入增长而消费能力得到增强,消费欲望也被不断刺激和培养;第二是是农村儿童因为不能得到父母的有效照顾,其消费缺乏足够的约束和有效的指导监督,消费更加自由;第三是由于农村儿童消费自由的增加,其零食消费比例居高不下,膳食结构的不平衡已经较严重地影响到其身体健康甚至心理发展。近年来,农村儿童的饮食消费与身体健康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国家相关部门在2008年正式颁布了《零食指南》,这是第一次对儿童的零食消费做出的系统的指导。2013年9月16日,国务院食品安全办发布了一条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儿童食品市场监督工作的通知。通知内提出,一要加大日常监管力度,切实规范农村儿童食品生产经营行为;二强化监督抽检,严格农村儿童食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三、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农村儿童食品违法行为,切实净化农村儿童食品市场环境;四、加强宣传教育,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五、加强社会监督,形成社会共治格局;六、加强组织领导,落实监管责任。其中,特别提到强化对儿童食品生产、经营及农村学校餐饮单位的日常监督。
(二)相关概念界定
联合国对儿童的年龄定义是:未满18周岁。本文所指儿童的年龄范围是5-14岁的小学学龄儿童。对于饮食消费,本文探讨的重点是零食消费,零食的定义是:非正餐时间食用的各种少量食物和饮料(不包括水)。其中包括谷类(薯类、玉米等)、水果和糕点等等。
关于留守儿童。留守儿童一般指的是父母双方或一方流动到其他地区,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并因此而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儿童。
(三)研究目标及意义
了解农村儿童饮食消费的现状、农村儿童身体健康状况,探讨两者之间的关系。希望引起社会各界对农村儿童饮食消费问题的关注,为“三农”问题的研究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同时也可为相关政策制定部门提供理论和现实依据。
理论意义:消费学中,从工业走向服务业的城市消费大致一样,农村消费却因为其所在的不同环境中受到不同时间空间因素的影响,所以比城市消费更复杂,更值得研究。虽然这些年已经逐渐有不少对农村消费的研究,但是仍旧缺乏对农村特定群体消费的研究,所以对农村儿童饮食消费的研究能够不断检验消费理论的正确性,并不断补充新的消费理论。
实践意义:我国本是农业大国,改革以后30年来的工业化和城市化使我们国家和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变化。然而,由于这种变化本身的复杂性和我们关注的有限性,所以其中的很多问题或现象仍然不为很多人所了解。儿童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农村儿童占全国儿童的一半以上,即使有很多的农村已经得到发展,很多的儿童已经得到更好的教育等等,而其实这些地方和其他农村的市场机制和法律法规却不够健全,很多的安全隐患需要我们一起去了解和应对。尤其是政府。
(四)相关文献综述
张欢等(2013)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方法进行抽样调查,从留守儿童名单中随机抽取大于120名作为调查对象( 原则上是以村为单位抽样,不过满足调查人数即可) ,并且根据留守儿童所在的村庄按1:1的比例选择抽取年龄相近、性别相同的对照儿童组。在5种饮食行为(挑食、吃早餐、吃零食、按时就餐、饮牛奶/豆奶)中,儿童不饮牛奶/豆奶发生率是最高的,其次是吃零食和挑食,而不吃早餐和不按时就餐的比例则相对较低。在被调查者中,低体重、消瘦和超重/肥胖的检出率较低,生长迟缓的检出率较高(23.8% ),分别为1.7%、3.6%和5.5%。对于饮牛奶/豆奶、吃早餐及吃零食等不同的饮食行为,其生长迟缓的检出率差异有显著性(P<0.01)。吃早餐、饮牛奶/豆奶、吃零食及按时就餐等不同的饮食行为,其低体重的检出率差异有显著性。除按时就餐饮食行为外,挑食、吃早餐、饮牛奶/豆奶及吃零食等不同的饮食行为,其消瘦和超重/肥胖的检出率差异无显著性。
在调查的农村1-7岁的儿童中,53.1%的儿童偶尔或从不饮奶,相对赖建强等2002年报道的“我国农村3-6岁儿童不饮奶的比例为91.8%”已经有明显的改善。十二年来,,农村儿童饮奶状况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己有很大的改善,但与城市儿童相比仍有一些差距。另外,本调查还发现,农村1-7岁儿童中有7.3%的儿童偶尔或从不吃早餐,相对国内同龄城市儿童(2.8%)要高。挑食率为22.5%,明显比北京、上海、深圳等地同龄城市儿童(50%一58.4%)要低。零食方而,48.1%儿童几乎每天吃零食,相对低于北京、伤害、深圳三城市的同龄儿童(79. 4%一87. 5%)。国内外己有较多文献提到“吃零食(尤其是含糖饮料、甜食等)导致儿童肥胖”,然而,这篇文章的研究结果是,偶尔或从不吃零食者,发生生长迟缓以及低体重的风险相对比较高(OR分别为1. 415和1. 384)。这一结果似乎与其他文献的结论相悖。有研究表明,从1991年到2004年,在中国儿童青少年的全天膳食中,零食提供的能量、蛋白质、脂肪、膳食纤维、维生素C、维生素E和钙分别为13%,9%,12% ,25% ,22% ,22%和16 %。由此可见,对于那些有低体重或生长迟缓倾向的儿童,如果适当吃零食会增加能量或蛋白质的摄入,反倒有助于促进儿童生长发育。所以,对儿童进行营养教育时不能片面地告知吃零食影响正餐、引起肥胖等负面作用,同时也要注意引导他们选择健康零食、适时适量食用。此外,目前还没有统一的零食、挑食的定义,无法对合理的零食消费频进行判断,判断方法因为研究的不同所以不尽相同,其研究结果不便于比较。此外,本研究还采用有序logistic回归,对WHZ水平(消瘦、正常、超重/肥胖)进行多因素分析,但结果显示WHZ水平与本研究中的饮食行为关系并不密切,与以往国内外研究结果不一致,可能是由于消瘦((1.7%)和超重/肥胖(3. 6%)儿童所占比例太低所致,具体原因还有待于讲一步探讨。
王玉英等(2008)2001年10月至2003年7月,项目组在甘肃省5个国家贫困县农村中共随机选取4一12月龄儿童1478名,所有的孩子都在正常哺乳,保持其家庭日常的辅食添加的前提下,每天再补充lOg两种不同配方的辅食营养补充物。其中配方1组978名,配方2组500名。配方1以大豆粉为基底,强化了6. Omg铁、4. 1 mg锌、385 mg钙,0. 2mg维生素B2,280IU维生素D;配方2以米粉为基底加植物油达到配方1同等能量167 kJ (40kcal),但没有补充上述营养素。两个孩子分别添加每半年一次大剂量的维生素A ,并观察每个孩子补充超过2年。在补充期间,儿童每三个月一次物理测量,进行每半年一次测量血红蛋白,随机选择年龄满24个月的30 %的儿童 ,测定智力发育辅食强化。受调查的孩子所在乡镇能够代表各县的整体水平,住户年人均收入在1500元以下,两配方组儿童男女性别比例、低出生体重率、4个月以内纯母乳喂养率、母亲文化程度、家庭安全饮用水等差异没有显著性,不同月龄组儿童的分布在辅食强化中保持一致,具有可比性。在12-18个月的强化辅食补充后证实了这种途径可以克服婴儿和早期儿童贫血,3年随访观察进一步证实了在儿童早期解决贫血问题具有持续提高智力发育的效果,并且提示了在婴幼儿时期贫血纠正的时机对于智力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摘要:饮食消费与生活质量、身体状况息息相关,社会对农村儿童的关注重点逐渐由教育、医疗卫生转移到饮食消费。比如对西部农村儿童营养午餐的热烈讨论,对三聚氰胺事件的强烈谴责,学者和广大群众都参与其中。而同时,农村儿童食品市场上的恶劣事件层出不穷,山寨满天飞,辣条制造过程图疯传等,都引起人们对儿童食品的质疑与担忧。消费者的知情权、人身安全等很难得到有效的保护,这对扩大内需等一系列推动经济发展的政策有着严重的阻碍。因此,了解农村儿童食品市场状况,农村儿童的饮食状况,以及两者之间的联系等对国民经济与未来公民健康有着重要的意义。
*查看完整论文请 +Q: ¥3^5`1^9`1^6^0`7^2$
关键字:儿童食品农村零食留守儿童
目录
摘要 1
关键词 1
Abtract1
Key words1
一、引言 1
(一)问题的提出1
(二)相关概念界定2
(三) 研究目标及意义2
(四) 相关文献综述2
二、农村儿童饮食消费问题的背景 4
(一)劳动力转移4
(二)计划生育的执行4
(三) 九年义务教育制度的实施5
三、农村儿童饮食消费的现状 5
(一)不良饮食习惯普遍存在5
(二)超前消费有增无减5
四、农村儿童饮食消费的问题 5
(一)农村儿童的饮食消费受多种因素影响 7
(二) 农村儿童消费环境恶劣8
五、结论与对策 8
(一)改善农村儿童饮食消费,对厂商的监督和管制是关键 8
(二)建立农村儿童营养健康监督系统 9
(三)培养儿童的理财意识 9
(四)引导儿童的好奇心 9
致谢 9
参考文献 10
农村儿童饮食消费研究
引言
(一)问题的提出
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关系改革开放和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点,提高农村
人口素质是实现“全民教育”目标的重点和难点所在。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一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规模不断增大,经济发展水平的地区差异导致劳动力的大量流动,欠发达地区的部分劳动力不断向发达地区和大城市涌入。二为了保持经济增长率,国家则通过家电下乡等政策刺激农村消费市场。三农村消费接连攀升,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向多元化趋势发展,同时带来大量的消费垃圾。因此,第一是农村儿童的消费能力因家庭收入增长而消费能力得到增强,消费欲望也被不断刺激和培养;第二是是农村儿童因为不能得到父母的有效照顾,其消费缺乏足够的约束和有效的指导监督,消费更加自由;第三是由于农村儿童消费自由的增加,其零食消费比例居高不下,膳食结构的不平衡已经较严重地影响到其身体健康甚至心理发展。近年来,农村儿童的饮食消费与身体健康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国家相关部门在2008年正式颁布了《零食指南》,这是第一次对儿童的零食消费做出的系统的指导。2013年9月16日,国务院食品安全办发布了一条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儿童食品市场监督工作的通知。通知内提出,一要加大日常监管力度,切实规范农村儿童食品生产经营行为;二强化监督抽检,严格农村儿童食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三、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农村儿童食品违法行为,切实净化农村儿童食品市场环境;四、加强宣传教育,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五、加强社会监督,形成社会共治格局;六、加强组织领导,落实监管责任。其中,特别提到强化对儿童食品生产、经营及农村学校餐饮单位的日常监督。
(二)相关概念界定
联合国对儿童的年龄定义是:未满18周岁。本文所指儿童的年龄范围是5-14岁的小学学龄儿童。对于饮食消费,本文探讨的重点是零食消费,零食的定义是:非正餐时间食用的各种少量食物和饮料(不包括水)。其中包括谷类(薯类、玉米等)、水果和糕点等等。
关于留守儿童。留守儿童一般指的是父母双方或一方流动到其他地区,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并因此而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儿童。
(三)研究目标及意义
了解农村儿童饮食消费的现状、农村儿童身体健康状况,探讨两者之间的关系。希望引起社会各界对农村儿童饮食消费问题的关注,为“三农”问题的研究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同时也可为相关政策制定部门提供理论和现实依据。
理论意义:消费学中,从工业走向服务业的城市消费大致一样,农村消费却因为其所在的不同环境中受到不同时间空间因素的影响,所以比城市消费更复杂,更值得研究。虽然这些年已经逐渐有不少对农村消费的研究,但是仍旧缺乏对农村特定群体消费的研究,所以对农村儿童饮食消费的研究能够不断检验消费理论的正确性,并不断补充新的消费理论。
实践意义:我国本是农业大国,改革以后30年来的工业化和城市化使我们国家和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变化。然而,由于这种变化本身的复杂性和我们关注的有限性,所以其中的很多问题或现象仍然不为很多人所了解。儿童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农村儿童占全国儿童的一半以上,即使有很多的农村已经得到发展,很多的儿童已经得到更好的教育等等,而其实这些地方和其他农村的市场机制和法律法规却不够健全,很多的安全隐患需要我们一起去了解和应对。尤其是政府。
(四)相关文献综述
张欢等(2013)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方法进行抽样调查,从留守儿童名单中随机抽取大于120名作为调查对象( 原则上是以村为单位抽样,不过满足调查人数即可) ,并且根据留守儿童所在的村庄按1:1的比例选择抽取年龄相近、性别相同的对照儿童组。在5种饮食行为(挑食、吃早餐、吃零食、按时就餐、饮牛奶/豆奶)中,儿童不饮牛奶/豆奶发生率是最高的,其次是吃零食和挑食,而不吃早餐和不按时就餐的比例则相对较低。在被调查者中,低体重、消瘦和超重/肥胖的检出率较低,生长迟缓的检出率较高(23.8% ),分别为1.7%、3.6%和5.5%。对于饮牛奶/豆奶、吃早餐及吃零食等不同的饮食行为,其生长迟缓的检出率差异有显著性(P<0.01)。吃早餐、饮牛奶/豆奶、吃零食及按时就餐等不同的饮食行为,其低体重的检出率差异有显著性。除按时就餐饮食行为外,挑食、吃早餐、饮牛奶/豆奶及吃零食等不同的饮食行为,其消瘦和超重/肥胖的检出率差异无显著性。
在调查的农村1-7岁的儿童中,53.1%的儿童偶尔或从不饮奶,相对赖建强等2002年报道的“我国农村3-6岁儿童不饮奶的比例为91.8%”已经有明显的改善。十二年来,,农村儿童饮奶状况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己有很大的改善,但与城市儿童相比仍有一些差距。另外,本调查还发现,农村1-7岁儿童中有7.3%的儿童偶尔或从不吃早餐,相对国内同龄城市儿童(2.8%)要高。挑食率为22.5%,明显比北京、上海、深圳等地同龄城市儿童(50%一58.4%)要低。零食方而,48.1%儿童几乎每天吃零食,相对低于北京、伤害、深圳三城市的同龄儿童(79. 4%一87. 5%)。国内外己有较多文献提到“吃零食(尤其是含糖饮料、甜食等)导致儿童肥胖”,然而,这篇文章的研究结果是,偶尔或从不吃零食者,发生生长迟缓以及低体重的风险相对比较高(OR分别为1. 415和1. 384)。这一结果似乎与其他文献的结论相悖。有研究表明,从1991年到2004年,在中国儿童青少年的全天膳食中,零食提供的能量、蛋白质、脂肪、膳食纤维、维生素C、维生素E和钙分别为13%,9%,12% ,25% ,22% ,22%和16 %。由此可见,对于那些有低体重或生长迟缓倾向的儿童,如果适当吃零食会增加能量或蛋白质的摄入,反倒有助于促进儿童生长发育。所以,对儿童进行营养教育时不能片面地告知吃零食影响正餐、引起肥胖等负面作用,同时也要注意引导他们选择健康零食、适时适量食用。此外,目前还没有统一的零食、挑食的定义,无法对合理的零食消费频进行判断,判断方法因为研究的不同所以不尽相同,其研究结果不便于比较。此外,本研究还采用有序logistic回归,对WHZ水平(消瘦、正常、超重/肥胖)进行多因素分析,但结果显示WHZ水平与本研究中的饮食行为关系并不密切,与以往国内外研究结果不一致,可能是由于消瘦((1.7%)和超重/肥胖(3. 6%)儿童所占比例太低所致,具体原因还有待于讲一步探讨。
王玉英等(2008)2001年10月至2003年7月,项目组在甘肃省5个国家贫困县农村中共随机选取4一12月龄儿童1478名,所有的孩子都在正常哺乳,保持其家庭日常的辅食添加的前提下,每天再补充lOg两种不同配方的辅食营养补充物。其中配方1组978名,配方2组500名。配方1以大豆粉为基底,强化了6. Omg铁、4. 1 mg锌、385 mg钙,0. 2mg维生素B2,280IU维生素D;配方2以米粉为基底加植物油达到配方1同等能量167 kJ (40kcal),但没有补充上述营养素。两个孩子分别添加每半年一次大剂量的维生素A ,并观察每个孩子补充超过2年。在补充期间,儿童每三个月一次物理测量,进行每半年一次测量血红蛋白,随机选择年龄满24个月的30 %的儿童 ,测定智力发育辅食强化。受调查的孩子所在乡镇能够代表各县的整体水平,住户年人均收入在1500元以下,两配方组儿童男女性别比例、低出生体重率、4个月以内纯母乳喂养率、母亲文化程度、家庭安全饮用水等差异没有显著性,不同月龄组儿童的分布在辅食强化中保持一致,具有可比性。在12-18个月的强化辅食补充后证实了这种途径可以克服婴儿和早期儿童贫血,3年随访观察进一步证实了在儿童早期解决贫血问题具有持续提高智力发育的效果,并且提示了在婴幼儿时期贫血纠正的时机对于智力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jjymy/38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