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壁垒对中国茶叶出口影响的实证分析
绿色壁垒对中国茶叶出口影响的实证分析[20200428201142]
摘要:中国是世界上主要的茶叶出口国之一,茶叶出口理当为我国的出口创汇做出重要贡献,但由于我国的主要茶叶贸易伙伴中的发达国家设置的绿色贸易壁垒,我国茶叶的出口受到了一定的影响,本该逐年稳步增长的出口量甚至出现了波动。因此,在对绿色壁垒机制进行全面剖析的基础上,实证测算绿色壁垒对中国茶叶出口的实际影响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理论分析的结果表明,绿色壁垒会通过对数量和价格的控制来增加茶叶生产成本,削弱其出口竞争力,最终阻碍中国茶叶出口。本文的实证分析部分以日本实施的绿色壁垒为例,测算结果表明,日本2002、2003和2006年的绿色壁垒行为对中国茶叶出口构成了很强的负影响,其中2006年的《肯定列表制度》对我国茶叶出口的影响最为严重。
*查看完整论文请 +Q: ^3^5^1^9^1^6^0^7^2^*
关键字:绿色壁垒;茶叶出口;数量控制;价格控制;引力模型
目录
摘要1
关键词1
Abstract1
Key words1
一、引言1
二、理论及文献综述2
(一)绿色壁垒相关理论2
(二)关于绿色壁垒对出口影响的研究3
(三)关于绿色壁垒对茶叶出口影响的研究4
三、中国茶叶出口及绿色壁垒现状分析4
(一)中国茶叶出口的现状4
(二)我国茶叶出口遭遇的绿色壁垒5
四、绿色壁垒影响出口的机制分析6
(一)绿色壁垒作用机理6
(二)等价税率模型8
五、绿色壁垒影响中国茶叶出口的实证分析:以日本市场为例10
(一)模型建立及变量解释10
(二)模型估计结果与分析11
六、结论与政策建议12
(一)研究结论12
(二)政策建议12
致谢12
参考文献13
绿色壁垒对中国茶叶出口影响的实证研究
引言
关贸总协定建立以来,各国纷纷降低关税,国际贸易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广大发展中国家由于自身廉价的劳动力和丰富的资源,出口贸易开始腾飞,这使得发达国家的国际收支平衡压力越来越大。为了削弱发展中国家的产品竞争力,扭转贸易逆差,绿色壁垒日趋成为了发达国家限制发展中国家产品进口的常用手段。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出口国,在近年的贸易中,众多农产品出口均遭受到绿色壁垒的影响,茶叶作为中国出口的传统优势产品,更是遭受各国绿色壁垒的重灾区。
1987年,美国的《茶叶进口法案》规定,所有进入美国的茶叶质量,不得低于美国茶叶专家委员会从贸易样本中选定的最低标准样茶;在日本2005年制定的《食品中农用化学品肯定列表制度》中,与茶叶相关的项目达到了251项;欧盟的要求更为严格,2008年,欧盟颁布了新的农药残留标准,检测项目增加到612项。所有的这些政策均提高了中国茶叶的检验标准,但这些高标准是否事实上阻碍了中国茶叶的出口,其影响程度又如何,这仍亟待研究。对此,本研究拟采用UNdata、UNcomtrade、国家统计局等部门提供的数据,运用数量与价格控制分析、税率量化模型和引力模型等方法对绿色壁垒对中国茶叶出口的具体影响进行实证研究。
中国拥有6000万茶农,茶树的种植遍及20省市,有些地区,茶叶的出售额是很多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部分茶叶生产大省更是将茶叶的出口作为农业发展的主要内容,所以,茶叶问题是三农问题的重要方面。如何在现有状况下突破绿色壁垒,对改善茶叶贸易条件、增加农民收入显得十分迫切、重要。因此,关于绿色壁垒对我国茶叶出口影响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理论及文献综述
(一)绿色壁垒相关理论
1.绿色壁垒的定义
如何定义绿色贸易壁垒,目前学术界尚未形成共识。通常认为绿色贸易壁垒(亦称环境壁垒)是指在国际贸易中,产品进口国为限制或禁止外国商品进口而采取的一种以保护自然环境、资源、人类与动植物健康为名,用立法的手段,对进口商品制定的强制性或志愿性的法规和措施。
从广义上讲,绿色壁垒是指一个国家以实现可持续发展和保护生态环境为由,运用国际公约、国内立法的手段,制定内容繁杂的环境保护公约、法律、标准,来限制外国商品进口。因此,绿色壁垒不仅具有道义上的合理性,同时也具有国际条约的合法性。从狭义上讲,绿色壁垒是指在国际贸易中,一些国家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借口,对外国商品设置的带有歧视性的贸易障碍。
2.绿色壁垒的特点
总得来说,绿色壁垒具有两面性:一方面它具有合理的一面,有利于人类探索可持续发展、应对市场失灵;另一方面,它也为一些国家为保护本国利益而推行贸易保护主义提供了依据。具体来说,它有以下几个特性:
(1)合理性
绿色壁垒的产生离不开环境保护运动的发展,无论是保护本国的自然资源、生态环境与民众健康,还是推动本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绿色壁垒客观上都可以对其提供帮助。随着可持续发展观念的深入人心,人们产生了绿色消费的观念。因此,绿色壁垒拥有很高的道义支持率。
(2)合法性
进口国以公开立法的形式支持绿色壁垒,有的甚至以国际条约为依据。如关贸总协定5GATT19946中第20条的“一般例外条款”,很多国家以此作为其制定绿色壁垒的法律依据。在GATT和WTO中,关于环境条款的界定比较模糊,不少发达国家在这些模棱两可的界定上大下功夫,使其贸易保护主义行为披上了合法的外衣。
(3)不平衡性
绿色壁垒通常是发达国家为发展中国家量身定做的,在制定之初就将发展中国家落后的生产水平纳入考量,这具有极大的不平衡性。将发达国家的技术标准强加于发展中国家,是对发展中国家赤裸裸地歧视。
(4)隐蔽性
绿色壁垒不是明文规定的非关税壁垒,它隐藏在各种能公之于众的贸易法规、公约之中,比起其他贸易保护主义行为来,它拥有更为高明的特点,既制定出了复杂多样的标准,又非常狡猾地避免了被扣上“歧视”“贸易保护”等帽子的可能,让受害方难以启齿,无从驳斥。
(5)动态性
绿色壁垒只在一段时间内有效,实施者不可能永远保持对某一产品的拒绝。一旦出口商产品遭到拒绝,出口商会升级技术,采取预防措施,以求下次报关时达到进口国的要求,这时进口国的绿色壁垒就不存在了。
3.绿色壁垒的成因
(1)全球生态环境的恶化
产业革命以来,人类工业化进程加快,世界经济飞速发展。但人类在享受经济发展成果的同时也品尝到了生态破坏带来的苦涩。植被退化、生物灭绝、气候变暖、臭氧层空洞、PM2.5肆虐等环球性生态危机层出不穷。为何说是环球性生态危机?一方面,环境污染具有极强的流动性,其危害往往出现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如欧洲的多瑙河,流经的国家达九个之多,上游国家的污染会祸及到下游多个国家;又如中国,西北部由于土壤沙化而引起的沙尘暴可以长途奔袭至日韩。另一方面,环境问题影响的是全人类,如温室效应,导致南极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如果任其发展,最终会淹没全球的沿海经济带。随着环境问题日益严重,人们越来越关注自己的生存环境,各国政府及国际组织为保护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制定了一系列制度和标准,这些保护性措施也就为绿色壁垒的产生提供了依据。
(2)发达国家在国际贸易中不再全面占有优势
二战结束后,昔日列强的实力受到严重削弱,亚非拉广大殖民地实现了政治独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确立为自由贸易提供了保障,独立后的发展中国家利用其在原料、劳动力方面的优势生产了大量具有价格竞争优势的产品,对发达国家的市场构成了冲击,发达国家为扭转贸易入超,保护本国同类产业,不得不重拾贸易保护主义,但关贸总协定和世贸组织使得传统的关税及非关税壁垒难以发挥作用。因此发达国家纷纷寻找实施新关税壁垒的可能,这就为绿色壁垒的诞生创造了需求。
(3)世界各国在生产力水平、环保标准等方面存在差异
在国际贸易中,贸易品的种类、生产方式五花八门,无法制定统一标准。因此,各国对进口产品的检验检疫通常按照本国标准。发达国家进入了高级工业化阶段,对商品的质量的要求也就较高,远远高于了发展中国家现有的生产力水平。这就构成了实质上的歧视,也就成为了贸易壁垒。
(4)WTO的相关协议存在问题
虽然WTO的相关单项协定中存在着对发展中国家有利的条款,但执行力的缺乏很难让发展中国家来维护自身利益,相反,WTO协议中的一些例外规定,倒成为了各国设置绿色壁垒的借口。
(5)绿色壁垒本身的“显著优势”
绿色壁垒的效果可以和任何非关税壁垒相媲美,同时还拥有更为狡猾的隐蔽性,操作起来也灵活多样,限制范围囊括了产品从设计到废弃回收的全过程,这简直是一个天设地造的理想贸易壁垒。
(6)可持续发展模式的推动
随着人们受教育水平的提升,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了人类社会的主流观念,反映到消费行为上就是绿色消费。绿色消费对产品的环保性有着更高的要求,消费者会更为挑剔,这为本国政府施行绿色壁垒提供了重要的民意支持。
(二)关于绿色壁垒对出口影响的研究
国外研究综述:Donna Patrick和Alexander(1995)的研究发现,乌拉圭回合谈判有效抑制了绿色贸易壁垒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发展中国家在农业和纺织服装业中的利益。Peter Swann等(1996)借用引力模型基于尺度的频数指标对1985-1991年期间英国对外贸易进行了研究。Donna Roberts(1999)对Peter Swann的模型进行了修正,采用存量指标的方式对12个国家之间从1980-1995年间的双边贸易数据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发现,绿色技术标准对农业产生了较为明显的阻碍作用。Roberts(2004)再次利用贸易引力模型对双边贸易的影响进行了实证研究。发现行业标准对制造业贸易具有促进作用,而对农产品贸易则具有抑制作用。
摘要:中国是世界上主要的茶叶出口国之一,茶叶出口理当为我国的出口创汇做出重要贡献,但由于我国的主要茶叶贸易伙伴中的发达国家设置的绿色贸易壁垒,我国茶叶的出口受到了一定的影响,本该逐年稳步增长的出口量甚至出现了波动。因此,在对绿色壁垒机制进行全面剖析的基础上,实证测算绿色壁垒对中国茶叶出口的实际影响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理论分析的结果表明,绿色壁垒会通过对数量和价格的控制来增加茶叶生产成本,削弱其出口竞争力,最终阻碍中国茶叶出口。本文的实证分析部分以日本实施的绿色壁垒为例,测算结果表明,日本2002、2003和2006年的绿色壁垒行为对中国茶叶出口构成了很强的负影响,其中2006年的《肯定列表制度》对我国茶叶出口的影响最为严重。
*查看完整论文请 +Q: ^3^5^1^9^1^6^0^7^2^*
关键字:绿色壁垒;茶叶出口;数量控制;价格控制;引力模型
目录
摘要1
关键词1
Abstract1
Key words1
一、引言1
二、理论及文献综述2
(一)绿色壁垒相关理论2
(二)关于绿色壁垒对出口影响的研究3
(三)关于绿色壁垒对茶叶出口影响的研究4
三、中国茶叶出口及绿色壁垒现状分析4
(一)中国茶叶出口的现状4
(二)我国茶叶出口遭遇的绿色壁垒5
四、绿色壁垒影响出口的机制分析6
(一)绿色壁垒作用机理6
(二)等价税率模型8
五、绿色壁垒影响中国茶叶出口的实证分析:以日本市场为例10
(一)模型建立及变量解释10
(二)模型估计结果与分析11
六、结论与政策建议12
(一)研究结论12
(二)政策建议12
致谢12
参考文献13
绿色壁垒对中国茶叶出口影响的实证研究
引言
关贸总协定建立以来,各国纷纷降低关税,国际贸易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广大发展中国家由于自身廉价的劳动力和丰富的资源,出口贸易开始腾飞,这使得发达国家的国际收支平衡压力越来越大。为了削弱发展中国家的产品竞争力,扭转贸易逆差,绿色壁垒日趋成为了发达国家限制发展中国家产品进口的常用手段。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出口国,在近年的贸易中,众多农产品出口均遭受到绿色壁垒的影响,茶叶作为中国出口的传统优势产品,更是遭受各国绿色壁垒的重灾区。
1987年,美国的《茶叶进口法案》规定,所有进入美国的茶叶质量,不得低于美国茶叶专家委员会从贸易样本中选定的最低标准样茶;在日本2005年制定的《食品中农用化学品肯定列表制度》中,与茶叶相关的项目达到了251项;欧盟的要求更为严格,2008年,欧盟颁布了新的农药残留标准,检测项目增加到612项。所有的这些政策均提高了中国茶叶的检验标准,但这些高标准是否事实上阻碍了中国茶叶的出口,其影响程度又如何,这仍亟待研究。对此,本研究拟采用UNdata、UNcomtrade、国家统计局等部门提供的数据,运用数量与价格控制分析、税率量化模型和引力模型等方法对绿色壁垒对中国茶叶出口的具体影响进行实证研究。
中国拥有6000万茶农,茶树的种植遍及20省市,有些地区,茶叶的出售额是很多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部分茶叶生产大省更是将茶叶的出口作为农业发展的主要内容,所以,茶叶问题是三农问题的重要方面。如何在现有状况下突破绿色壁垒,对改善茶叶贸易条件、增加农民收入显得十分迫切、重要。因此,关于绿色壁垒对我国茶叶出口影响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理论及文献综述
(一)绿色壁垒相关理论
1.绿色壁垒的定义
如何定义绿色贸易壁垒,目前学术界尚未形成共识。通常认为绿色贸易壁垒(亦称环境壁垒)是指在国际贸易中,产品进口国为限制或禁止外国商品进口而采取的一种以保护自然环境、资源、人类与动植物健康为名,用立法的手段,对进口商品制定的强制性或志愿性的法规和措施。
从广义上讲,绿色壁垒是指一个国家以实现可持续发展和保护生态环境为由,运用国际公约、国内立法的手段,制定内容繁杂的环境保护公约、法律、标准,来限制外国商品进口。因此,绿色壁垒不仅具有道义上的合理性,同时也具有国际条约的合法性。从狭义上讲,绿色壁垒是指在国际贸易中,一些国家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借口,对外国商品设置的带有歧视性的贸易障碍。
2.绿色壁垒的特点
总得来说,绿色壁垒具有两面性:一方面它具有合理的一面,有利于人类探索可持续发展、应对市场失灵;另一方面,它也为一些国家为保护本国利益而推行贸易保护主义提供了依据。具体来说,它有以下几个特性:
(1)合理性
绿色壁垒的产生离不开环境保护运动的发展,无论是保护本国的自然资源、生态环境与民众健康,还是推动本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绿色壁垒客观上都可以对其提供帮助。随着可持续发展观念的深入人心,人们产生了绿色消费的观念。因此,绿色壁垒拥有很高的道义支持率。
(2)合法性
进口国以公开立法的形式支持绿色壁垒,有的甚至以国际条约为依据。如关贸总协定5GATT19946中第20条的“一般例外条款”,很多国家以此作为其制定绿色壁垒的法律依据。在GATT和WTO中,关于环境条款的界定比较模糊,不少发达国家在这些模棱两可的界定上大下功夫,使其贸易保护主义行为披上了合法的外衣。
(3)不平衡性
绿色壁垒通常是发达国家为发展中国家量身定做的,在制定之初就将发展中国家落后的生产水平纳入考量,这具有极大的不平衡性。将发达国家的技术标准强加于发展中国家,是对发展中国家赤裸裸地歧视。
(4)隐蔽性
绿色壁垒不是明文规定的非关税壁垒,它隐藏在各种能公之于众的贸易法规、公约之中,比起其他贸易保护主义行为来,它拥有更为高明的特点,既制定出了复杂多样的标准,又非常狡猾地避免了被扣上“歧视”“贸易保护”等帽子的可能,让受害方难以启齿,无从驳斥。
(5)动态性
绿色壁垒只在一段时间内有效,实施者不可能永远保持对某一产品的拒绝。一旦出口商产品遭到拒绝,出口商会升级技术,采取预防措施,以求下次报关时达到进口国的要求,这时进口国的绿色壁垒就不存在了。
3.绿色壁垒的成因
(1)全球生态环境的恶化
产业革命以来,人类工业化进程加快,世界经济飞速发展。但人类在享受经济发展成果的同时也品尝到了生态破坏带来的苦涩。植被退化、生物灭绝、气候变暖、臭氧层空洞、PM2.5肆虐等环球性生态危机层出不穷。为何说是环球性生态危机?一方面,环境污染具有极强的流动性,其危害往往出现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如欧洲的多瑙河,流经的国家达九个之多,上游国家的污染会祸及到下游多个国家;又如中国,西北部由于土壤沙化而引起的沙尘暴可以长途奔袭至日韩。另一方面,环境问题影响的是全人类,如温室效应,导致南极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如果任其发展,最终会淹没全球的沿海经济带。随着环境问题日益严重,人们越来越关注自己的生存环境,各国政府及国际组织为保护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制定了一系列制度和标准,这些保护性措施也就为绿色壁垒的产生提供了依据。
(2)发达国家在国际贸易中不再全面占有优势
二战结束后,昔日列强的实力受到严重削弱,亚非拉广大殖民地实现了政治独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确立为自由贸易提供了保障,独立后的发展中国家利用其在原料、劳动力方面的优势生产了大量具有价格竞争优势的产品,对发达国家的市场构成了冲击,发达国家为扭转贸易入超,保护本国同类产业,不得不重拾贸易保护主义,但关贸总协定和世贸组织使得传统的关税及非关税壁垒难以发挥作用。因此发达国家纷纷寻找实施新关税壁垒的可能,这就为绿色壁垒的诞生创造了需求。
(3)世界各国在生产力水平、环保标准等方面存在差异
在国际贸易中,贸易品的种类、生产方式五花八门,无法制定统一标准。因此,各国对进口产品的检验检疫通常按照本国标准。发达国家进入了高级工业化阶段,对商品的质量的要求也就较高,远远高于了发展中国家现有的生产力水平。这就构成了实质上的歧视,也就成为了贸易壁垒。
(4)WTO的相关协议存在问题
虽然WTO的相关单项协定中存在着对发展中国家有利的条款,但执行力的缺乏很难让发展中国家来维护自身利益,相反,WTO协议中的一些例外规定,倒成为了各国设置绿色壁垒的借口。
(5)绿色壁垒本身的“显著优势”
绿色壁垒的效果可以和任何非关税壁垒相媲美,同时还拥有更为狡猾的隐蔽性,操作起来也灵活多样,限制范围囊括了产品从设计到废弃回收的全过程,这简直是一个天设地造的理想贸易壁垒。
(6)可持续发展模式的推动
随着人们受教育水平的提升,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了人类社会的主流观念,反映到消费行为上就是绿色消费。绿色消费对产品的环保性有着更高的要求,消费者会更为挑剔,这为本国政府施行绿色壁垒提供了重要的民意支持。
(二)关于绿色壁垒对出口影响的研究
国外研究综述:Donna Patrick和Alexander(1995)的研究发现,乌拉圭回合谈判有效抑制了绿色贸易壁垒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发展中国家在农业和纺织服装业中的利益。Peter Swann等(1996)借用引力模型基于尺度的频数指标对1985-1991年期间英国对外贸易进行了研究。Donna Roberts(1999)对Peter Swann的模型进行了修正,采用存量指标的方式对12个国家之间从1980-1995年间的双边贸易数据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发现,绿色技术标准对农业产生了较为明显的阻碍作用。Roberts(2004)再次利用贸易引力模型对双边贸易的影响进行了实证研究。发现行业标准对制造业贸易具有促进作用,而对农产品贸易则具有抑制作用。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jjymy/38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