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的思考
摘 要 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问题一直是世界各国经济发展中的一个全球性问题。当前,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是由于长期以来的国有企业无序投资,特别是次贷危机以来的4万亿经济刺激政策带来的资产泡沫后遗症引发的。大量的不良资产严重影响商业银行的盈利水平以及对经济的支持力度,甚至还可能是诱发金融危机的重要因素。本文首先对不良资产产生的背景、研究意义以及研究内容作了详细的了解;其次分析了我国不良资产的现状与形成原因;最后在借鉴国际银行业成功处置不良资产的经验研究上,结合本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特点,给出相关建议。
目 录
摘 要 I
ABSTRACT II
第一章 引言 1
1.1研究背景 1
1.2研究意义 1
1.3研究内容 1
第二章 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现状分析 3
2.1不良资产的概念 3
2.2不良资产的现状分析 3
2.3不良资产的行业分析 6
第三章 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形成的原因 7
3.1外部原因 7
3.2内部原因 8
第四章 不良资产处置的国际经验研究 9
4.1美国银行业不良资产处置的方式 9
4.2韩国银行业不良资产处置的方式 10
4.3波兰银行业不良资产处置的方式 11
第五章 对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的建议 12
5.1政府层面 12
5.2商业银行层面 12
5.3监管层面 13
结束语 15
致 谢 16
参考文献 17
第一章 引言
1.1研究背景
商业银行不良资产问题一直是世界各国经济发展中的一个全球性问题。20世纪80年代以来,特别是东南亚金融危机爆发后,商业银行不良资产问题再次向全世界人民敲响了警钟,我国政府才真正意识到商业银行大量的不良资产已危及到我国金融体系的安全、阻碍了我国经济的发展以及影响了社会的和谐。
特别是2007年8月美国爆发的次贷危机,对西方发达国家经济的发展和金融的安全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呆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账、坏账等不良贷款问题再次引起各国人士的关注。我国商业银行在呆账、坏账等不良贷款问题上应给予高度重视,因为目前我国在提取坏账准备金和核销呆账损失这方面的相关制度还不够合理,从而导致不良资产不断积累,加大了金融风险。
从2011年第四季度至今,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贷款率呈现“双升”态势。商业银行这一轮新增的不良贷款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等发达地区,江苏、浙江是出现不良贷款问题最严重的地区,而钢铁、光伏、造船等是出现不良贷款问题最突出的行业。全球消费需求深陷持续低迷状态,而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以外向型经济为主,光伏、造船等行业的产品主要用于出口,光伏产品销售又主要在欧洲市场,钢贸也涉及较多的出口份额及国内房地产和基础设施建设,欧美危机对这些地区和行业的冲击是难免的。
1.2研究意义
本文通过对不良资产的现状分析,夯实不良资产处置的理论基础,并借鉴国际不良资产处置的经验,对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处置方式提出一些建议,使其更好地为金融基础设施提供服务。
因此,本文研究的意义在于:一方面有助于全面了解不良资产的相关概念,从理论上找到不良资产形成的根源,对正确处置不良资产具有指导意义,从而可以从理论上找到不良资产处置的方法,因而对不良资产的处置具有理论意义;另一方面有助于提升商业银行的经营效率,对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的方式进行创新,提高其内部管理水平,有效避免新的不良资产的产生,从而提升其市场竞争力,促进金融体系的安全和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因而对不良资产的处置具有现实意义。
1.3研究内容
本文的核心内容是如何有效地处置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和给出相关对策,本文的研究方法为理论阐述和案例分析,理论阐述首先在商业银行不良资产产生的大背景下根据不良资产的相关理论知识对不良资产发展的现状与形成原因进行分析,最后在借鉴国际不良资产处置经验这一案列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本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特点,给出相关治理对策。
第二章 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现状分析
2.1不良资产的概念
“商业银行不良资产是指处于不良状态的银行资产。所谓不良状态,是指在常规条件下不能给银行带来预期收益的资产状况,就银行信贷资产而言,是指贷款利息不能按时足额回收,甚至本金都难以回收或无法回收的状况。因此,银行不良资产可定义为:在现实条件下,银行不能实现预期收益的资产,其本质是商业银行经营成本的一种追加”。
在我国,银行的不良资产基本上是以不良贷款的形式表现出来,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不良资产基本等价于不良贷款。因此,在本文中,对不良贷款、不良债权以及不良资产不作区分。
根据1998年人民银行推出的贷款五级分类法,可将贷款分为五类:正常、关注、次级、可疑、损失,其中不良贷款是后三类。具体定义为:
正常类贷款:借款人能够履行合同,没有足够理由怀疑贷款本息不能按时
足额偿还。
关注类贷款:尽管借款人目前有能力偿还贷款本息,但存在一些可能对偿
还产生不利影响的因素。
次级类贷款:借款人的还款能力出现明显问题,完全依靠其正常营业收入
无法足额偿还贷款本息,即使执行担保,也可能会造成一定损失。
可疑类贷款:借款人无法足额偿还贷款本息,即使执行担保,也肯定要造
成较大损失。
损失类贷款;在采取所有可能的措施或一切必要的法律程序之后,本息仍
然无法收回,或只能收回极少部分。
2.2不良资产的现状分析
2015年四季度末,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12744亿元,比上季末增加881亿元;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1.67%,比上季末上升0.08个百分点。不良贷款详细情况如图11和图12所示:
图11 20112015年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变化图
图12 20112015年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变化图
数据来源:中国银监会网站
从以上两张图的数据来看,近几年来,次级类贷款和可疑类贷款是不良贷款上升的主要原因。2015年末,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中,次级类贷款为5923亿元,比去年增加了1892亿元,可疑类贷款为5283亿元,比去年增加了1880亿元,次级类不良贷款率为0.78%,比去年上升了0.18个百分点,可疑类不良贷款率为0.69%,比去年上升了0.19个百分点,从分析的数据可知,次级类贷款和可疑类贷款在不良贷款中所占的比重很高;损失类贷款占比相对较低但仍呈上升趋势,2015年损失类贷款余额为1539亿元,比2014年增加了547亿元,损失类不良贷款率为0.2%,比2014年上升了0.05个百分点,说明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情况不容乐观,形势很严峻。相比2003年银监会刚成立时,商业银行的资产质量得到提高,不良贷款结构得到改善。但总体来说,近五年,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贷款率呈双升态势,然而,国有商业银行体制机制改革不到位,有可能再度累积巨大的金融风险并转化为社会成本。因而,降低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任务仍然艰巨。
目 录
摘 要 I
ABSTRACT II
第一章 引言 1
1.1研究背景 1
1.2研究意义 1
1.3研究内容 1
第二章 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现状分析 3
2.1不良资产的概念 3
2.2不良资产的现状分析 3
2.3不良资产的行业分析 6
第三章 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形成的原因 7
3.1外部原因 7
3.2内部原因 8
第四章 不良资产处置的国际经验研究 9
4.1美国银行业不良资产处置的方式 9
4.2韩国银行业不良资产处置的方式 10
4.3波兰银行业不良资产处置的方式 11
第五章 对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的建议 12
5.1政府层面 12
5.2商业银行层面 12
5.3监管层面 13
结束语 15
致 谢 16
参考文献 17
第一章 引言
1.1研究背景
商业银行不良资产问题一直是世界各国经济发展中的一个全球性问题。20世纪80年代以来,特别是东南亚金融危机爆发后,商业银行不良资产问题再次向全世界人民敲响了警钟,我国政府才真正意识到商业银行大量的不良资产已危及到我国金融体系的安全、阻碍了我国经济的发展以及影响了社会的和谐。
特别是2007年8月美国爆发的次贷危机,对西方发达国家经济的发展和金融的安全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呆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账、坏账等不良贷款问题再次引起各国人士的关注。我国商业银行在呆账、坏账等不良贷款问题上应给予高度重视,因为目前我国在提取坏账准备金和核销呆账损失这方面的相关制度还不够合理,从而导致不良资产不断积累,加大了金融风险。
从2011年第四季度至今,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贷款率呈现“双升”态势。商业银行这一轮新增的不良贷款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等发达地区,江苏、浙江是出现不良贷款问题最严重的地区,而钢铁、光伏、造船等是出现不良贷款问题最突出的行业。全球消费需求深陷持续低迷状态,而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以外向型经济为主,光伏、造船等行业的产品主要用于出口,光伏产品销售又主要在欧洲市场,钢贸也涉及较多的出口份额及国内房地产和基础设施建设,欧美危机对这些地区和行业的冲击是难免的。
1.2研究意义
本文通过对不良资产的现状分析,夯实不良资产处置的理论基础,并借鉴国际不良资产处置的经验,对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处置方式提出一些建议,使其更好地为金融基础设施提供服务。
因此,本文研究的意义在于:一方面有助于全面了解不良资产的相关概念,从理论上找到不良资产形成的根源,对正确处置不良资产具有指导意义,从而可以从理论上找到不良资产处置的方法,因而对不良资产的处置具有理论意义;另一方面有助于提升商业银行的经营效率,对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的方式进行创新,提高其内部管理水平,有效避免新的不良资产的产生,从而提升其市场竞争力,促进金融体系的安全和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因而对不良资产的处置具有现实意义。
1.3研究内容
本文的核心内容是如何有效地处置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和给出相关对策,本文的研究方法为理论阐述和案例分析,理论阐述首先在商业银行不良资产产生的大背景下根据不良资产的相关理论知识对不良资产发展的现状与形成原因进行分析,最后在借鉴国际不良资产处置经验这一案列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本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特点,给出相关治理对策。
第二章 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现状分析
2.1不良资产的概念
“商业银行不良资产是指处于不良状态的银行资产。所谓不良状态,是指在常规条件下不能给银行带来预期收益的资产状况,就银行信贷资产而言,是指贷款利息不能按时足额回收,甚至本金都难以回收或无法回收的状况。因此,银行不良资产可定义为:在现实条件下,银行不能实现预期收益的资产,其本质是商业银行经营成本的一种追加”。
在我国,银行的不良资产基本上是以不良贷款的形式表现出来,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不良资产基本等价于不良贷款。因此,在本文中,对不良贷款、不良债权以及不良资产不作区分。
根据1998年人民银行推出的贷款五级分类法,可将贷款分为五类:正常、关注、次级、可疑、损失,其中不良贷款是后三类。具体定义为:
正常类贷款:借款人能够履行合同,没有足够理由怀疑贷款本息不能按时
足额偿还。
关注类贷款:尽管借款人目前有能力偿还贷款本息,但存在一些可能对偿
还产生不利影响的因素。
次级类贷款:借款人的还款能力出现明显问题,完全依靠其正常营业收入
无法足额偿还贷款本息,即使执行担保,也可能会造成一定损失。
可疑类贷款:借款人无法足额偿还贷款本息,即使执行担保,也肯定要造
成较大损失。
损失类贷款;在采取所有可能的措施或一切必要的法律程序之后,本息仍
然无法收回,或只能收回极少部分。
2.2不良资产的现状分析
2015年四季度末,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12744亿元,比上季末增加881亿元;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1.67%,比上季末上升0.08个百分点。不良贷款详细情况如图11和图12所示:
图11 20112015年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变化图
图12 20112015年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变化图
数据来源:中国银监会网站
从以上两张图的数据来看,近几年来,次级类贷款和可疑类贷款是不良贷款上升的主要原因。2015年末,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中,次级类贷款为5923亿元,比去年增加了1892亿元,可疑类贷款为5283亿元,比去年增加了1880亿元,次级类不良贷款率为0.78%,比去年上升了0.18个百分点,可疑类不良贷款率为0.69%,比去年上升了0.19个百分点,从分析的数据可知,次级类贷款和可疑类贷款在不良贷款中所占的比重很高;损失类贷款占比相对较低但仍呈上升趋势,2015年损失类贷款余额为1539亿元,比2014年增加了547亿元,损失类不良贷款率为0.2%,比2014年上升了0.05个百分点,说明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情况不容乐观,形势很严峻。相比2003年银监会刚成立时,商业银行的资产质量得到提高,不良贷款结构得到改善。但总体来说,近五年,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贷款率呈双升态势,然而,国有商业银行体制机制改革不到位,有可能再度累积巨大的金融风险并转化为社会成本。因而,降低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任务仍然艰巨。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jjymy/24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