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产业化下农户融资渠道偏好的实证研究以泰州与南通为例

农业产业化是发展中国农业的必由之路,而解决农民融资问题是发展我国农业的重中之重。本文以江苏省泰州市与南通市的农户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研究在农业产业化的背景下农户融资渠道偏好的影响因素。通过因子分析对影响农业产业化下农户融资渠道偏好的因素进行主因子提取,并建立Binary Logistic模型,分析生产经营条件因子、还款能力因子、家庭结构因子三方面的因素对农业产业化下农户融资渠道偏好的影响。研究发现,农业产业化下农户融资渠道偏好受还款能力因子、家庭结构因子的影响显著,且影响均为负向,说明还款能力因子、家庭结构因子的负向变化使得农业产业化下的农户融资渠道偏好于正规金融。
目录
摘要 1
关键词 1
Abstract 1
Key words 2
一、引言 2
二、文献综述 3
(一)农业产业化的概念、内涵、组织形式 3
(二)农业产业化融资 4
(三)农户融资渠道偏好 5
三、农户融资行为影响因素的描述性分析 6
(一)数据来源 6
(二)农户基本特征分析 6
(三)农户贷款情况分析 7
1、农户借贷情况分析 7
2、农户融资渠道与用资偏好 9
3、农户产业化融资情况 10
四、农户融资行为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11
(一)农户融资渠道选择影响因素的因子分析 11
1、变量选择 11
2、因子分析 12
(二)Binary Logistic回归模型的建立 13
(三)Binary 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分析 14
五、主要结论及政策建议 16
(一)主要结论 16
(二)政策建议 16
致谢 17
参考文献 18
附录 19
农业产业化下农户融资渠道偏好的实证研究
——以江苏泰州与南通为例
引言
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虽然农村融资体系经过多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次改革,取得了一定成绩,基本建立了以政策性融资、商业性融资和合作性融资为基础的融资体系,但是三者之间的关系及其在农业产业化过程中发挥的作用并未得到有效整合,农村融资体系也尚有诸多不完善之处。由于我国目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市场经济体制也刚刚建立,各种法律规范制度尚不健全,经济主体的思想观念也相对落后,这就导致了我国农村地区信用担保体系不完善,信用观念淡薄,信用关系脆弱,农户也缺乏相应的信用担保法律意识。在农村地区符合融资条件的抵押品也相对缺乏,这些都提高了农业产业化的融资成本,严重制约了农村金融机构所能提供融资服务的规模和期限,从而使农业产业化所急需的融资难以实现。目前,在农村地区主要以间接融资为主,而缺乏直接融资渠道,间接融资渠道有限,增加了农业产业化的融资障碍。
正规金融机构缺乏应有的活力,三农贷款条件高,程序复杂。农村金融市场发展滞后以及激励约束机制的不健全,使得正规金融机构在支持农业产业化方面存在不足。民间资金融通为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资金条件。但由于农村民间金融不受法律保护,运行也不规范,增加了农户的融资成本与风险,难以有效地补充产业化下的农户的资金需求。因此,有必要通过对农户融资行为的调查研究,找出产业化下农户融资行为特征,从而有针对性地找出缓解资金缺乏的有效对策,使得农业产业化健康快速发展。因此本文基于对农业产业化下的两个地区的农户进行调查,探究影响其融资渠道选择的因素究竟源于哪些方面及如何影响,最终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二、文献综述
(一)农业产业化的概念、内涵、组织形式
农业产业化发展可以有多种组织模式,其中,“公司+农户”模式是目前农业产业化的重要模式之一,除此以外还有“公司+合作社+农户”、“合作社+农户”等模式。《人民日报》(1988)刊登的记者蒋亚平撰写的《公司+农户新的生长点》评述中,第一次正式概括了“公司+农户”模式。邓建华(1993)则通过实地调查,用事实说明农业产业化为建立农村市场经济体制提供了一条好路子,为建立健全农村双层经营体制找到了一种好形式。农业产业化过程中不同的组织形式适应于不同的环境,农业产业化组织形式在整个发展过程中具有比较重要的意义,盛先友(1998)指出,推行农业产业化不仅需要在宏观上加以规划、布局、引导和政策上支持,更要注意微观组织运行质量。
随着农业产业化的不断推动,其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也不断暴露出来。吴忠培(2003)曾指出“公司+农户”——农业产业化这一基本组织类型存在制度性缺陷,必须加入一个适当的中间组织,起到连接龙头企业和农户的作用,只有这样才能较好地解决“小农户、大公司”的矛盾。而张兴无(2003)则认为“公司+农户”模式在实践过程中并没有想象中那么有效,原因在于企业是以资本赢利为目的的,不能实现与农民利益的真正结合,在运行过程中农户往往不能较好地保障自身利益。而合作社是与农民利益统一的,是农户自己的组织,因此政府应该重点支持农村合作社,实行“合作社+农户”的形式。
(二)农业产业化融资
农业产业化融资问题是农业产业化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个较大阻碍,金融行业的逐利性驱使资金往往流向资金回报率更大的产业,而农业作为一个回报小、周期长、风险大的行业经常会遇到缺乏资金的困境,尤其是当农业生产上缺乏资金时就会导致农业生产效率低下、农业发展落后,从而对整个宏观经济产生不利影响。因此,为了发展农业产业化,就必须重视农业产业化的融资问题,我国学者在这一方面也一直不断深入探索,创造了一系列研究成果。
傅龙波(1998)提出农业产业化要尽力从市场中融得资金,并通过国家财政支持、间接融资、直接融资三个方面探讨农业产业化融资中出现的问题以及相关解决方法。熊铭奇、汪思鸣(2003)将农业产业化融资与市场联系起来,探讨了设立农业产业投资基金的意义和可操作性,从龙头企业的角度,将资金与市场与农民结合起来,提出了设立农业产业投资基金的基本思路。
陈宇(2005)认为现今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市场融资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国家对农村信用社的各方面支持力度不够,农村信用环境不佳。他提出可以通过发行农业债券等金融工具进行产业化融资,并要开展适当农业保险业务,为龙头企业提供相关信用担保,多开发一些新型农村金融工具,创造性地实现对农业产业化的资金支持。宁鹏达、杨长青(2007)则从风险资本对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方面分析,指出我国应开辟多渠道、多元化农业产业化风险资本的资金来源,应适当引入保险资金;应建立适合农业产业化风险资本发展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应完善风险资本投资体系,保障农业产业化企业风险与收益统一。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jjymy/1615.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