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保险对储蓄和消费影响的分析
养老保险制度通过筹资和基金投资影响居民储蓄,进而影响经济的发展。养老保险制度的不断发展,究竟其对居民储蓄有何影响,一直是长期关注的焦点。而我国居高不下的储蓄率也一直是国内外关注的一个谜。本文选取国家统计局官网上近十年的相关统计数据,通过对其中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均消费支出、人均储蓄以及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等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和比较,利用消费与储蓄的生命周期假说这一理论为基础建立生命周期模型,得出我国现有的养老保险对我国居民的储蓄有一定的挤出效应的结论; 又通过简单的回归分析,通过对养老保险以及江苏省人均消费支出的对数回归,得到养老保险与居民消费支出由正相关的关系。所以,运用扩大养老保险覆盖面之类的方法来使养老保险总值增加,对经济的良好发展有推动作用。
目录
摘要 1
关键词 1
Abstract 1
Keywords 1
一、引言 1
二、 文献综述 2
(一)研究进展 2
(二)中外研究对比 3
(三)文献评述 4
三、 养老保险对储蓄和消费影响的理论分析 4
(一)养老保险的储蓄效应养老保险通过对储蓄的替代效应促进消费 4
(二)养老保险通过对储蓄的替代效应促进消费 4
四、 养老保险现状分析 5
(一)我国养老保险基本情况 5
1.我国的养老保险制度 5
2. 我国养老保险人数变化 6
3. 基金收支变化 6
(二)养老保险影响储蓄 7
1. 养老保险本身的原因 7
2. 其他原因 7
(三)养老保险影响消费 8
五、江苏省养老保险对储蓄和消费影响的实证分析 8
(一)数据及模型的选取 8
1. 数据的才选择 8
2. 模型的选取 8
(二)养老保险对城镇居民储蓄变化的影响 9
(三)养老保险对城镇居民人均消费变动的影响 10
六、结论及建议 12
致 谢 12
参考文献 13
养老保险对储蓄和消费的影响分析
引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言
引言
养老保险,全称社会基本养老保险,是国家和社会根据一定的法律和法规,为解决劳动者在达到国家规定的解除劳动义务的劳动年龄界限,或因年老丧失劳动能力退出劳动岗位后的基本生活而建立的一种社会保险制度。养老保险的目的是为保障老年人的基本生活需求,为其提供稳定可靠的生活来源。是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保险五大险种中最重要的险种之一。
我国是养老保险制度在上世纪就是年代中期有一次重大改革,首先,在模式上,不再是单一的现收现付制,而是以现收现付制度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模式;其次,缴费率方面,个人养老保险缴费高达职工缴费工资8% ,企业缴费率也达到职工总工资的20%;第三,养老保险的预期替代率经过改革从平均75% 下降了接近17个百分点,这意味着大多数职工享受的退休后福利下降了。养老金财富下降产生的福利效应是经济学研究和政策制定者共同关心的问题。这其中一个重要的机制是养老金财富的变化会影响家庭储蓄率,从而影响社会的总储蓄率。这次养老保险改革对家庭储蓄率的影响可以分为两方面:第一,与现收现付制不同,个人账户的养老金余额类似于私人储蓄。是一种强制性的家庭储蓄;第二,由于养老金总的替代率下降,特别是对于低收入的人而言,养老金占其老年生活来源较大的比重。因此,家庭储蓄可能会增加。第一方面的储蓄由于其强制性,规模可以估计,从而可以计算对国民储蓄的影响,但后一方面的影响就不那么明显。
二、 文献综述
(一)研究进展
截至目前为止,国内外关于养老保险与居民储蓄、消费之间的关系研究的理论文献很多。储蓄理论的发展从Modigliani(1954)的生命周期假说(LCH)开始,该理论认为从长期来看,当人口结构没有发生重大变化时,边际储蓄倾向是稳定的。之后Leland(1968)提出了预防性储蓄理论,该理论引入了收入的不确定性,Leland的预防性储蓄理论中考虑到了消费者未来收入的波动性,他认为消费者觉得自己将要面临某些不确定因素时,他们的消费行为会变得小心谨慎。预防性储蓄理论被提出之后,有很多学者对这个理论进行了研究,并对其进行了扩展和改进,例如Deaton (1991) 提出缓冲储备这个概念,认为这是预防性储蓄动机的一种解释,后来,卡罗尔(1997)又在前者的基础上引入了流动性约束、缺乏耐心和谨慎性。他们把预防性储蓄和流动性约束结合起来,提供了一个新的理论框架和研究方法——缓冲存储模型。得出“减少未预期收入变动的影响是消费者储蓄的目的”结论。
随着对储蓄研究的深入,有学者发现养老的重要性。其中,Leff(1969)通过对1964 年74个国家截面数据资料的分析,提出“经济增长速度、人均收入水平、总抚养比、少儿抚养比和老年抚养比对储蓄率影响都显著”。结论表明:一个国家的储蓄率与该国的负担系数成反比,少儿抚养比和老年抚养比与储蓄率的的关系是反向的,不论是在发达国家还是在发展中国家,这一结论成立。也就是说,从微观层面看,一个家庭的负担人数越多,该家庭养老负担越重。但是,Leff的模型存在一定缺陷,他没有考虑到现实生活中人口交替等动态因素的影响。所以后来就有了人口交替效应的加入,学术界产生了具有代际交叠效应的研究方向。世代交叠模型是由萨缪尔森1958年提出,1965年经过Diamond扩展,又称为戴蒙德模型。世代交叠模型的核心在于存在人口的新老交替,而这也使得世代交叠模型可以很好的解释养老保险体系的内在逻辑。
Feldstein于1974年在《养老保险、退休与资本积累总量》中,依据哈罗德储蓄生命周期模型,劳动者工作期间储蓄的目的是退休后维持一定的生活水平。因为人们老了之后可以获得公共养老保险基金里面的养老金,所以就减少了现在为了养老而准备的储蓄。减少了当前储蓄,多出的资本就可以增加当前的消费。但是因为没有后顾之忧,人们可能就会缩短工作时间,将退休时间提前,从而又增加了退休后的时间,这又需要在工作时增加储蓄来保障退休后很长一段时间的生活。Feldstein的结论是:养老保险对个人储蓄存在“挤出效应”。
但是 Barro (1978)根据“中性理论”指出,社会保障有可能被个人的代际转移支付所补偿。由于代际转移的存在,老一代人与新一代人的缴费与领取养老金的交替发生,可能会抵消一部分挤出效应。他的实证分析结果表明美国养老金制度对储蓄的作用在统计上并不显著异于0。由此认为,当没有借贷约束和不确定性因素影响时,个人储蓄与养老保险之间有替代关系。
当存在借贷约束和不确定性时,个人储蓄和养老保险之间的替代关系将变得更复杂。R. G. Hubbard 和 K. L. Judd早在1987年就发现,借贷约束会减小养老保险对储蓄的负向影响,甚至提高储蓄率。同时指出,养老保险能降低预防性养老储蓄。A. A. Samwick(1998)在Hubbard和Judd提出的养老保险可以降低预防性养老储蓄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出,大额医疗支出等风险,可能会引起缓存性储蓄动机或目标储蓄动机,这类动机使得居民有一个储蓄的目标值,因此,养老保险缴费增加时,虽然可支配收入减少,但是居民仍不愿减少储蓄,从而可能出现消费下降、储蓄率上升的情况。另外,R. H. Thaler(1990)还提出,养老金缴费还可能会通过影响就业来刺激储蓄。而且,养老保障体系大多伴随着代际间的收入再分配,不同收入群体和两代人之间有不同的边际消费倾向,老一辈遗赠动机,因此,养老保障对社会总储蓄率的影响方向很难确定。
目录
摘要 1
关键词 1
Abstract 1
Keywords 1
一、引言 1
二、 文献综述 2
(一)研究进展 2
(二)中外研究对比 3
(三)文献评述 4
三、 养老保险对储蓄和消费影响的理论分析 4
(一)养老保险的储蓄效应养老保险通过对储蓄的替代效应促进消费 4
(二)养老保险通过对储蓄的替代效应促进消费 4
四、 养老保险现状分析 5
(一)我国养老保险基本情况 5
1.我国的养老保险制度 5
2. 我国养老保险人数变化 6
3. 基金收支变化 6
(二)养老保险影响储蓄 7
1. 养老保险本身的原因 7
2. 其他原因 7
(三)养老保险影响消费 8
五、江苏省养老保险对储蓄和消费影响的实证分析 8
(一)数据及模型的选取 8
1. 数据的才选择 8
2. 模型的选取 8
(二)养老保险对城镇居民储蓄变化的影响 9
(三)养老保险对城镇居民人均消费变动的影响 10
六、结论及建议 12
致 谢 12
参考文献 13
养老保险对储蓄和消费的影响分析
引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言
引言
养老保险,全称社会基本养老保险,是国家和社会根据一定的法律和法规,为解决劳动者在达到国家规定的解除劳动义务的劳动年龄界限,或因年老丧失劳动能力退出劳动岗位后的基本生活而建立的一种社会保险制度。养老保险的目的是为保障老年人的基本生活需求,为其提供稳定可靠的生活来源。是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保险五大险种中最重要的险种之一。
我国是养老保险制度在上世纪就是年代中期有一次重大改革,首先,在模式上,不再是单一的现收现付制,而是以现收现付制度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模式;其次,缴费率方面,个人养老保险缴费高达职工缴费工资8% ,企业缴费率也达到职工总工资的20%;第三,养老保险的预期替代率经过改革从平均75% 下降了接近17个百分点,这意味着大多数职工享受的退休后福利下降了。养老金财富下降产生的福利效应是经济学研究和政策制定者共同关心的问题。这其中一个重要的机制是养老金财富的变化会影响家庭储蓄率,从而影响社会的总储蓄率。这次养老保险改革对家庭储蓄率的影响可以分为两方面:第一,与现收现付制不同,个人账户的养老金余额类似于私人储蓄。是一种强制性的家庭储蓄;第二,由于养老金总的替代率下降,特别是对于低收入的人而言,养老金占其老年生活来源较大的比重。因此,家庭储蓄可能会增加。第一方面的储蓄由于其强制性,规模可以估计,从而可以计算对国民储蓄的影响,但后一方面的影响就不那么明显。
二、 文献综述
(一)研究进展
截至目前为止,国内外关于养老保险与居民储蓄、消费之间的关系研究的理论文献很多。储蓄理论的发展从Modigliani(1954)的生命周期假说(LCH)开始,该理论认为从长期来看,当人口结构没有发生重大变化时,边际储蓄倾向是稳定的。之后Leland(1968)提出了预防性储蓄理论,该理论引入了收入的不确定性,Leland的预防性储蓄理论中考虑到了消费者未来收入的波动性,他认为消费者觉得自己将要面临某些不确定因素时,他们的消费行为会变得小心谨慎。预防性储蓄理论被提出之后,有很多学者对这个理论进行了研究,并对其进行了扩展和改进,例如Deaton (1991) 提出缓冲储备这个概念,认为这是预防性储蓄动机的一种解释,后来,卡罗尔(1997)又在前者的基础上引入了流动性约束、缺乏耐心和谨慎性。他们把预防性储蓄和流动性约束结合起来,提供了一个新的理论框架和研究方法——缓冲存储模型。得出“减少未预期收入变动的影响是消费者储蓄的目的”结论。
随着对储蓄研究的深入,有学者发现养老的重要性。其中,Leff(1969)通过对1964 年74个国家截面数据资料的分析,提出“经济增长速度、人均收入水平、总抚养比、少儿抚养比和老年抚养比对储蓄率影响都显著”。结论表明:一个国家的储蓄率与该国的负担系数成反比,少儿抚养比和老年抚养比与储蓄率的的关系是反向的,不论是在发达国家还是在发展中国家,这一结论成立。也就是说,从微观层面看,一个家庭的负担人数越多,该家庭养老负担越重。但是,Leff的模型存在一定缺陷,他没有考虑到现实生活中人口交替等动态因素的影响。所以后来就有了人口交替效应的加入,学术界产生了具有代际交叠效应的研究方向。世代交叠模型是由萨缪尔森1958年提出,1965年经过Diamond扩展,又称为戴蒙德模型。世代交叠模型的核心在于存在人口的新老交替,而这也使得世代交叠模型可以很好的解释养老保险体系的内在逻辑。
Feldstein于1974年在《养老保险、退休与资本积累总量》中,依据哈罗德储蓄生命周期模型,劳动者工作期间储蓄的目的是退休后维持一定的生活水平。因为人们老了之后可以获得公共养老保险基金里面的养老金,所以就减少了现在为了养老而准备的储蓄。减少了当前储蓄,多出的资本就可以增加当前的消费。但是因为没有后顾之忧,人们可能就会缩短工作时间,将退休时间提前,从而又增加了退休后的时间,这又需要在工作时增加储蓄来保障退休后很长一段时间的生活。Feldstein的结论是:养老保险对个人储蓄存在“挤出效应”。
但是 Barro (1978)根据“中性理论”指出,社会保障有可能被个人的代际转移支付所补偿。由于代际转移的存在,老一代人与新一代人的缴费与领取养老金的交替发生,可能会抵消一部分挤出效应。他的实证分析结果表明美国养老金制度对储蓄的作用在统计上并不显著异于0。由此认为,当没有借贷约束和不确定性因素影响时,个人储蓄与养老保险之间有替代关系。
当存在借贷约束和不确定性时,个人储蓄和养老保险之间的替代关系将变得更复杂。R. G. Hubbard 和 K. L. Judd早在1987年就发现,借贷约束会减小养老保险对储蓄的负向影响,甚至提高储蓄率。同时指出,养老保险能降低预防性养老储蓄。A. A. Samwick(1998)在Hubbard和Judd提出的养老保险可以降低预防性养老储蓄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出,大额医疗支出等风险,可能会引起缓存性储蓄动机或目标储蓄动机,这类动机使得居民有一个储蓄的目标值,因此,养老保险缴费增加时,虽然可支配收入减少,但是居民仍不愿减少储蓄,从而可能出现消费下降、储蓄率上升的情况。另外,R. H. Thaler(1990)还提出,养老金缴费还可能会通过影响就业来刺激储蓄。而且,养老保障体系大多伴随着代际间的收入再分配,不同收入群体和两代人之间有不同的边际消费倾向,老一辈遗赠动机,因此,养老保障对社会总储蓄率的影响方向很难确定。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jjymy/16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