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产证券化对商业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
2012年我国资产证券化业务重启后,资产证券化经历了快速发展,为了探究资产证券化对我国商业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本文以中国商业银行2012-2016年的数据为样本,建立动态面板模型,运用系统GMM方法实证分析发现,资产证券化会降低银行风险承担水平,但两者之间的负向效应会受到银行自身资产规模的影响,规模越大的银行,其抵消资产证券化影响的能力越强。最后,在此结论下,本文对我国商业银行应该如何开展资产证券化业务提出了政策建议。
目录
摘要1
关键词1
Abstract1
Key words1
一、引言 1
二、文献综述 2
三、模型的设定与变量选择 3
(一)计量模型设定3
(二)变量说明3
1.被解释变量3
2.核心解释变量4
3.银行特征变量4
4.宏观市场特征变量4
四、实证分析4
(一)数据来源与描述性统计4
(二)回归结果分析5
1.风险承担渠道检验5
(1)资产证券化对商业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6
(2)其他变量对商业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6
2.异质性检验6
3.稳健性检验7
(1)基准模型稳健性检验7
(2)规模对资产证券化与银行风险承担关系影响的稳健性检验8
五、结论与建议8
致谢9
参考文献9
资产证券化对我国商业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
引言
引言
资产证券化作为20世纪国际金融领域最主要的创新,在缓解资本压力,增强商业银行流动性,分散银行信贷风险,提高银行收益率及资本充足率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但随着资产证券化业务规模的逐步扩大,基础资产种类日渐繁多,市场参与者增加,资产证券化过程中所隐含的风险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特别是,2008年次贷危机的惨痛教训警醒我们,过度的资产证券化会造成金融市场泡沫的形成,同时资产证券化产品泛滥,基础资产质量下降,最终会导致风险不断积聚,泡沫破裂,金融危机爆发。
受到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我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国的资产证券化业务在2005年试点后,期间停滞四年,直至2012年重启,逐步放宽额度限制,资产证券化业务得到了进一步发展。2014年银监会下发资产证券化备案制的通知,我国资产证券化业务进入快速发展的时期,越来越多的商业银行开始利用资产证券化这一金融工具改善流动性水平。考虑到次贷危机所带来的冲击和教训,如何有效的开展资产证券化业务值得监管当局、金融机构和学术界的进一步关注。
但纵观已有文献,学者对商业银行资产证券化业务对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程度和方向并未得到统一的认识,而且由于中国资产证券化业务尚处于发展初期,关于中国商业银行的实证研究较少。本文将以中国商业银行20122016年的年度数据为样本,构建动态面板模型,运用系统GMM方法研究资产证券化对我国商业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同时考察资产证券化对我国商业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是否依赖于银行自身资产规模,为我国商业银行深入开展资产证券化业务提供一定的参考。若结果发现资产证券化能够促进商业银行的稳健经营,则可以继续发展现有的经营模式。反之,商业银行应该谨慎决策,对现有的业务模式进行调整,控制风险的进一步加剧。
二、文献综述
美国是世界上最早推出资产证券化业务的国家。该业务的推出旨在转变传统意义上银行吸收存款、发放贷款的职能,使银行兼有了“资产出售者”的角色,将贷款变成具有流动性的证券,扩大了资金来源,缓解了资本压力,同时利用其风险转嫁的功能使得商业银行的风险承担水平下降(Jiangli and Pritsker,2008)。然而,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资产证券化作为主要导火索,引起了国内外学者对其作用的进一步审视。
从国外的已有文献来看,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资产证券化会提高商业银行的风险承担。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资产证券化业务的开展虽然能够转嫁一部分风险,但会诱使银行采取更加激进的经营策略,银行的总风险承担水平上升(Nadauld and Sherlund,2013),从而对银行的稳健经营产生消极的影响。第二,在开展资产证券化的过程中,商业银行可能存在较强的逐利心理,利用高杠杆经营,导致其风险承担水平提高(Shin,2009)。第三,商业银行在获得资产证券化业务带来的好处后,为了扩大资产证券化的规模,降低基础资产质量,将次级贷款证券化,同时减少审批制度,放松监管,最终造成其风险承担水平的提高(Purnanandam,2011)。
但也有部分学者提出,商业银行资产证券化业务的开展对其风险承担水平无显著影响。Casu et al.(2011)指出,资产证券化产品交易结构的不同会影响资产证券化与银行风险承担之间的关系,同时,无法确定这种影响的方向与程度。通过实证研究发现,仅当基础资产为抵押贷款时,其证券化会降低商业银行的风险承担,除此以外,其他种类标的资产的证券化对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微不足道。Benmelech et al.(2012)也并未找到任何可以证明资产证券化会诱使银行降低贷款发放标准,提升风险承担水平的证据。
由于我国资产证券化业务起步较晚,可获得的数据较少,国内学者对资产证券化与我国商业银行风险承担两者之间的关系尚未达成统一的认识,有关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利用发达国家的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并以此为基础,类比分析中国资产证券化业务对商业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姚禄仕等(2012)以美国商业银行的面板数据为样本,利用格兰杰因果检验,实证分析发现,资产证券化在对资本充足率及盈利水平的提高有积极的推动作用,但在降低流动性风险方面,效果并不显著。邹晓梅(2015)在分析美国商业银行资产证券化活动强度对其经营风险的影响后发现,资产证券化活动强度越强,净资产收益率越高,但同时使银行净资产收益率的稳定性大幅降低,在面对突发情况时,资产证券化的银行更容易遭受损失。二是,从金融监管的角度,探究资产证券化的影响,以及面对这种影响,监管机构及商业银行应该如何做出反应以维持金融稳定。王晓等(2016)指出,资产证券化、金融稳定及降低银行风险承担三者之间很难实现均衡,只能从中选择两者,基于我国经济现状,只能选择资产证券化与金融稳定,但这必然会造成银行风险承担水平上升,因此必须将监管思路转换到宏观审慎监管上。而刘红霞等(2016)则提出,商业银行资产证券化业务的开展是对监管约束加强的反应,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推进,融资成本的增加使得商业银行通过开展资产证券化业务获得更多资本,提升盈利能力。此外,监管政策的放开使得商业银行利用资产证券化工具拓宽流动性渠道,改变资产结构。因此,监管部门应该减少对银行资产证券化业务的干预。郭桂霞等(2014)建立了一个两期模型的理论框架,结果发现风险自留监管会降低资产证券化有效信息含量,加剧了逆向选择,并从道德风险的角度提出政府应该按照银行和投资者的风险偏好采取不同的监管手段。
目录
摘要1
关键词1
Abstract1
Key words1
一、引言 1
二、文献综述 2
三、模型的设定与变量选择 3
(一)计量模型设定3
(二)变量说明3
1.被解释变量3
2.核心解释变量4
3.银行特征变量4
4.宏观市场特征变量4
四、实证分析4
(一)数据来源与描述性统计4
(二)回归结果分析5
1.风险承担渠道检验5
(1)资产证券化对商业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6
(2)其他变量对商业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6
2.异质性检验6
3.稳健性检验7
(1)基准模型稳健性检验7
(2)规模对资产证券化与银行风险承担关系影响的稳健性检验8
五、结论与建议8
致谢9
参考文献9
资产证券化对我国商业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
引言
引言
资产证券化作为20世纪国际金融领域最主要的创新,在缓解资本压力,增强商业银行流动性,分散银行信贷风险,提高银行收益率及资本充足率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但随着资产证券化业务规模的逐步扩大,基础资产种类日渐繁多,市场参与者增加,资产证券化过程中所隐含的风险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特别是,2008年次贷危机的惨痛教训警醒我们,过度的资产证券化会造成金融市场泡沫的形成,同时资产证券化产品泛滥,基础资产质量下降,最终会导致风险不断积聚,泡沫破裂,金融危机爆发。
受到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我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国的资产证券化业务在2005年试点后,期间停滞四年,直至2012年重启,逐步放宽额度限制,资产证券化业务得到了进一步发展。2014年银监会下发资产证券化备案制的通知,我国资产证券化业务进入快速发展的时期,越来越多的商业银行开始利用资产证券化这一金融工具改善流动性水平。考虑到次贷危机所带来的冲击和教训,如何有效的开展资产证券化业务值得监管当局、金融机构和学术界的进一步关注。
但纵观已有文献,学者对商业银行资产证券化业务对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程度和方向并未得到统一的认识,而且由于中国资产证券化业务尚处于发展初期,关于中国商业银行的实证研究较少。本文将以中国商业银行20122016年的年度数据为样本,构建动态面板模型,运用系统GMM方法研究资产证券化对我国商业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同时考察资产证券化对我国商业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是否依赖于银行自身资产规模,为我国商业银行深入开展资产证券化业务提供一定的参考。若结果发现资产证券化能够促进商业银行的稳健经营,则可以继续发展现有的经营模式。反之,商业银行应该谨慎决策,对现有的业务模式进行调整,控制风险的进一步加剧。
二、文献综述
美国是世界上最早推出资产证券化业务的国家。该业务的推出旨在转变传统意义上银行吸收存款、发放贷款的职能,使银行兼有了“资产出售者”的角色,将贷款变成具有流动性的证券,扩大了资金来源,缓解了资本压力,同时利用其风险转嫁的功能使得商业银行的风险承担水平下降(Jiangli and Pritsker,2008)。然而,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资产证券化作为主要导火索,引起了国内外学者对其作用的进一步审视。
从国外的已有文献来看,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资产证券化会提高商业银行的风险承担。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资产证券化业务的开展虽然能够转嫁一部分风险,但会诱使银行采取更加激进的经营策略,银行的总风险承担水平上升(Nadauld and Sherlund,2013),从而对银行的稳健经营产生消极的影响。第二,在开展资产证券化的过程中,商业银行可能存在较强的逐利心理,利用高杠杆经营,导致其风险承担水平提高(Shin,2009)。第三,商业银行在获得资产证券化业务带来的好处后,为了扩大资产证券化的规模,降低基础资产质量,将次级贷款证券化,同时减少审批制度,放松监管,最终造成其风险承担水平的提高(Purnanandam,2011)。
但也有部分学者提出,商业银行资产证券化业务的开展对其风险承担水平无显著影响。Casu et al.(2011)指出,资产证券化产品交易结构的不同会影响资产证券化与银行风险承担之间的关系,同时,无法确定这种影响的方向与程度。通过实证研究发现,仅当基础资产为抵押贷款时,其证券化会降低商业银行的风险承担,除此以外,其他种类标的资产的证券化对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微不足道。Benmelech et al.(2012)也并未找到任何可以证明资产证券化会诱使银行降低贷款发放标准,提升风险承担水平的证据。
由于我国资产证券化业务起步较晚,可获得的数据较少,国内学者对资产证券化与我国商业银行风险承担两者之间的关系尚未达成统一的认识,有关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利用发达国家的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并以此为基础,类比分析中国资产证券化业务对商业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姚禄仕等(2012)以美国商业银行的面板数据为样本,利用格兰杰因果检验,实证分析发现,资产证券化在对资本充足率及盈利水平的提高有积极的推动作用,但在降低流动性风险方面,效果并不显著。邹晓梅(2015)在分析美国商业银行资产证券化活动强度对其经营风险的影响后发现,资产证券化活动强度越强,净资产收益率越高,但同时使银行净资产收益率的稳定性大幅降低,在面对突发情况时,资产证券化的银行更容易遭受损失。二是,从金融监管的角度,探究资产证券化的影响,以及面对这种影响,监管机构及商业银行应该如何做出反应以维持金融稳定。王晓等(2016)指出,资产证券化、金融稳定及降低银行风险承担三者之间很难实现均衡,只能从中选择两者,基于我国经济现状,只能选择资产证券化与金融稳定,但这必然会造成银行风险承担水平上升,因此必须将监管思路转换到宏观审慎监管上。而刘红霞等(2016)则提出,商业银行资产证券化业务的开展是对监管约束加强的反应,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推进,融资成本的增加使得商业银行通过开展资产证券化业务获得更多资本,提升盈利能力。此外,监管政策的放开使得商业银行利用资产证券化工具拓宽流动性渠道,改变资产结构。因此,监管部门应该减少对银行资产证券化业务的干预。郭桂霞等(2014)建立了一个两期模型的理论框架,结果发现风险自留监管会降低资产证券化有效信息含量,加剧了逆向选择,并从道德风险的角度提出政府应该按照银行和投资者的风险偏好采取不同的监管手段。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jjymy/6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