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尔指数法的中国农地非农化边际净收益的地区差异分析
中国城市化、工业化和经济的快速增长与农地非农化紧密相关。本文主要探究中国东部、中部和西部三大地区农地非农化边际净收益的地区差异。本文选取2003-2014年31个省份的相关数据,结合生产函数,使用全面进行估计,测算中国东部、中部、西部三大地区农地非农化的边际净收益并对差异进行分析,同时结合泰尔指数法分解出地区内差异和地区间差异。结果表明中国农地非农化边际净收益的总体分布差异主要来源于东、中、西三大地区的内部差异,而非三大地区之间的差异,其中东部地区内部差异对总体分布差异的贡献份额最大。鉴于此,国家在进行耕地非农化指标调控时,应将重点放在同一地区内部各省份之间的指标调控。
目录
摘要1
关键词1
Abstract1
Key words1
引言1
文献综述1
二、理论分析与模型构建2
(一)理论分析2
(二)模型构建3
1.生产函数 3
2.泰尔指数法 4
三、数据来源与数据说明5
(一)数据来源5
(二)数据说明5
四、中国农地非农化边际净收益的估计5
(一)计量估计方法的选择5
(二)计量估计结果6
五、中国农地非农化边际净收益的地区差异分析7
(一)中国地区农地非农化边际净收益的总泰尔指数分析7
(二)三大地区农地非农化边际净收益的泰尔指数分析8
(三)中国地区农地非农化边际净收益的总体差异分解9
(四)讨论与总结10
六、结论及政策含义11
致谢11
参考文献11
图1 农地非农化的边际收益与边际成本曲线3
图2 各省农地非农化的边际净收益6
图3 总泰尔指数与三大地区泰尔指数7
表1 东部地区农业部门与非农业部门生产函数的估计结果5
表2 中部地区农业部门与非农业部门生产函数的估计结果6
表3 西部地区农业部门与非农业部门生产函数的估计结果6
表4 农地非农化边际净收益的总泰尔指数及三大地区泰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尔指数7
表5 中国地区农地非农化边际净收益的总体差异分解9
基于泰尔指数法的中国农地非农化边际净收益的地区差异分析
引言
引言
本文选取20032014年31个省份的相关数据,结合生产函数,使用全面进行估计,测算中国东部、中部和西部三大地区土地资源在农业部门的边际收益及其在非农业部门的边际收益,将二者相减即得到农地非农化的边际净收益并对差异进行分析。进一步结合泰尔指数法分解出东、中、西部农地非农化的边际净收益的地区内差异和地区间差异,研究中国农地非农化边际净收益的地区差异、差异的主要来源及差异的变化趋势。
一、 文献综述
对于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目前已经有很多学者研究过相关内容。一部分学者聚焦于测算农地非农化的代价性损失量、过度性损失量Ⅰ和过度性损失量Ⅱ。如谭荣等(2006)基于对农地非农化的过度性损失的测算,计算并比较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成渝和全国的农地非农化两部门间的配置方式的效率损失。李效顺等(2008)计算农地非农化的过度性损失,从而较为科学理性地确定耕地保护的目标。许恒周等(2011)聚焦于农地的非市场功能,对其进行详细分类并对各类进行量化处理,从而计算在农地非农化的过程中,中国各地区由市场失灵所导致的过度性损失量Ⅰ和由政府失灵所导致的过度性损失量Ⅱ。韩玉婷等(2012)以关中地区为研究区域,基于生产函数和厂商定价公式等,同时考虑农地的市场价值和非市场价值,分别测算农地非农化过程中的代价性损失量、过度性损失量Ⅰ和过度性损失量Ⅱ。
另外有一些学者将研究视角放在了土地资源的代际配置和空间配置上面。如谭荣等(2006)通过构建衡量农地非农化的代际配置效率的模型和衡量农地非农化的空间配置效率的模型,分别检验20世纪90年代至2006年中国的农地非农化代际配置效率情况和19892003年中国的农地非农化空间配置效率情况。李效顺等(2009)计量中国的耕地资源损失,并以此为基础进一步反演了三种建设用地增量的时空配置。
一部分学者重点研究农地非农化的效率问题。如陈江龙等(2004)对建设用地和耕地的产出效益进行了计算,并以此为基础分析各个省份在土地资源的空间配置效率和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方面的比较优势。汪险生等(2014)使用20012008年的各个省份的相关数据,通过构建专门的指标来衡量农地非农化的效率,测算各个省份和四大地区的农地非农化效率。李辉等(2015)构建了土地资源配置效率损失的模型,并进一步对土地资源配置过程中的效率损失测算进行研究。肖尧等(2017)从可持续增长的基本原理出发,使用面板数据,在省级层面测算农地非农化效率。将农地的市场价值及非市场价值均纳入考虑范围,研究结果表明目前各个省份的农地非农化效率基本都处于较低的水平,且相较于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东部地区农地非农化效率更高。
涉及到分析和分解差异性、不平等性等相关问题,许多学者采取泰尔指数法进行相关研究。泰尔指数由泰尔(1967)提出,最初用于衡量收入的不平等。由于具有良好的可分解性目前泰尔指数作为衡量某地域各种社会资源配置差异性的重要工具被广泛应用,泰尔指数可以把总体分布差距分解为组内差距与组间差距,为进一步的分析研究提供了可能性。康晓娟等(2010)同时采取两种权重指标不同的泰尔指数来对中国区域能源消费的差异进行研究。李娜等(2013)对中国的收入差距和行业工资差距的关系进行研究。张艳东等(2015)基于泰尔指数法研究中国能源消费的地区差异,按照传统的三大地区及以富裕度来分区的两种角度进行研究。黄转苦等(2016)应用泰尔指数,在海南省开展研究,分析并评价了其在20092012年间医疗资源和卫生资源的配置情况以及配置的公平性问题,其六项研究指标包括治疗床位、注册医师和护士等。
二、 理论分析与模型构建
(一)理论分析
农地非农化涉及多方面问题,本文的研究重点在于土地资源的部门间配置,具体而言即出于一定的动力土地资源在农业部门和非农业部门间流动的问题。农地非农化的过程,其实质就是牺牲土地资源在农业部门的收益,来获得其在非农业部门的收益。通常情况下土地资源在农业部门的边际收益可以被看作是被牺牲的农地非农化的边际成本,通常用表示;土地资源在非农业部门的边际收益可以被看作是所获取的农地非农化的边际收益,通常用表示,若要求得农地非农化的边际净收益,把和二者相减即可。
目录
摘要1
关键词1
Abstract1
Key words1
引言1
文献综述1
二、理论分析与模型构建2
(一)理论分析2
(二)模型构建3
1.生产函数 3
2.泰尔指数法 4
三、数据来源与数据说明5
(一)数据来源5
(二)数据说明5
四、中国农地非农化边际净收益的估计5
(一)计量估计方法的选择5
(二)计量估计结果6
五、中国农地非农化边际净收益的地区差异分析7
(一)中国地区农地非农化边际净收益的总泰尔指数分析7
(二)三大地区农地非农化边际净收益的泰尔指数分析8
(三)中国地区农地非农化边际净收益的总体差异分解9
(四)讨论与总结10
六、结论及政策含义11
致谢11
参考文献11
图1 农地非农化的边际收益与边际成本曲线3
图2 各省农地非农化的边际净收益6
图3 总泰尔指数与三大地区泰尔指数7
表1 东部地区农业部门与非农业部门生产函数的估计结果5
表2 中部地区农业部门与非农业部门生产函数的估计结果6
表3 西部地区农业部门与非农业部门生产函数的估计结果6
表4 农地非农化边际净收益的总泰尔指数及三大地区泰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尔指数7
表5 中国地区农地非农化边际净收益的总体差异分解9
基于泰尔指数法的中国农地非农化边际净收益的地区差异分析
引言
引言
本文选取20032014年31个省份的相关数据,结合生产函数,使用全面进行估计,测算中国东部、中部和西部三大地区土地资源在农业部门的边际收益及其在非农业部门的边际收益,将二者相减即得到农地非农化的边际净收益并对差异进行分析。进一步结合泰尔指数法分解出东、中、西部农地非农化的边际净收益的地区内差异和地区间差异,研究中国农地非农化边际净收益的地区差异、差异的主要来源及差异的变化趋势。
一、 文献综述
对于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目前已经有很多学者研究过相关内容。一部分学者聚焦于测算农地非农化的代价性损失量、过度性损失量Ⅰ和过度性损失量Ⅱ。如谭荣等(2006)基于对农地非农化的过度性损失的测算,计算并比较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成渝和全国的农地非农化两部门间的配置方式的效率损失。李效顺等(2008)计算农地非农化的过度性损失,从而较为科学理性地确定耕地保护的目标。许恒周等(2011)聚焦于农地的非市场功能,对其进行详细分类并对各类进行量化处理,从而计算在农地非农化的过程中,中国各地区由市场失灵所导致的过度性损失量Ⅰ和由政府失灵所导致的过度性损失量Ⅱ。韩玉婷等(2012)以关中地区为研究区域,基于生产函数和厂商定价公式等,同时考虑农地的市场价值和非市场价值,分别测算农地非农化过程中的代价性损失量、过度性损失量Ⅰ和过度性损失量Ⅱ。
另外有一些学者将研究视角放在了土地资源的代际配置和空间配置上面。如谭荣等(2006)通过构建衡量农地非农化的代际配置效率的模型和衡量农地非农化的空间配置效率的模型,分别检验20世纪90年代至2006年中国的农地非农化代际配置效率情况和19892003年中国的农地非农化空间配置效率情况。李效顺等(2009)计量中国的耕地资源损失,并以此为基础进一步反演了三种建设用地增量的时空配置。
一部分学者重点研究农地非农化的效率问题。如陈江龙等(2004)对建设用地和耕地的产出效益进行了计算,并以此为基础分析各个省份在土地资源的空间配置效率和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方面的比较优势。汪险生等(2014)使用20012008年的各个省份的相关数据,通过构建专门的指标来衡量农地非农化的效率,测算各个省份和四大地区的农地非农化效率。李辉等(2015)构建了土地资源配置效率损失的模型,并进一步对土地资源配置过程中的效率损失测算进行研究。肖尧等(2017)从可持续增长的基本原理出发,使用面板数据,在省级层面测算农地非农化效率。将农地的市场价值及非市场价值均纳入考虑范围,研究结果表明目前各个省份的农地非农化效率基本都处于较低的水平,且相较于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东部地区农地非农化效率更高。
涉及到分析和分解差异性、不平等性等相关问题,许多学者采取泰尔指数法进行相关研究。泰尔指数由泰尔(1967)提出,最初用于衡量收入的不平等。由于具有良好的可分解性目前泰尔指数作为衡量某地域各种社会资源配置差异性的重要工具被广泛应用,泰尔指数可以把总体分布差距分解为组内差距与组间差距,为进一步的分析研究提供了可能性。康晓娟等(2010)同时采取两种权重指标不同的泰尔指数来对中国区域能源消费的差异进行研究。李娜等(2013)对中国的收入差距和行业工资差距的关系进行研究。张艳东等(2015)基于泰尔指数法研究中国能源消费的地区差异,按照传统的三大地区及以富裕度来分区的两种角度进行研究。黄转苦等(2016)应用泰尔指数,在海南省开展研究,分析并评价了其在20092012年间医疗资源和卫生资源的配置情况以及配置的公平性问题,其六项研究指标包括治疗床位、注册医师和护士等。
二、 理论分析与模型构建
(一)理论分析
农地非农化涉及多方面问题,本文的研究重点在于土地资源的部门间配置,具体而言即出于一定的动力土地资源在农业部门和非农业部门间流动的问题。农地非农化的过程,其实质就是牺牲土地资源在农业部门的收益,来获得其在非农业部门的收益。通常情况下土地资源在农业部门的边际收益可以被看作是被牺牲的农地非农化的边际成本,通常用表示;土地资源在非农业部门的边际收益可以被看作是所获取的农地非农化的边际收益,通常用表示,若要求得农地非农化的边际净收益,把和二者相减即可。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jjymy/11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