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业500强空间分布及其演化与区域经济增长研究

目 录
1 引言 1
2 文献综述 1
2.1 国外研究现状 2
2.2 国内研究现状3
3 服务业相关概念及内容 4
3.1 服务业概念及分类4
3.2 我国服务业总体运行情况5
4 研究设计与方法6
4.1 变量选取6
4.2 模型设定7
4.3 数据来源 8
5 服务业500强的空间分布特征 8
5.1 地域分布特征 8
5.2 空间演变 10
6 服务业500强与区域经济增长11
6.1 描述性统计分析 11
6.2 计量结果与分析 13
7 政策建议 17
7.1 加大服务业投资力度 17
7.2 优先支持生产性服务业发展 17
7.3 培育壮大服务业企业 18
7.4 积极承接国际服务业的转移 18
7.5 提高劳动者素质,培养和引进服务业人才 18
结论 19
致谢 20
参考文献 21
附录A 22
表1 服务业代码及名称 4
表2 各类指标名称、符号及定义 7
表3 2004年-2012年中国服务业企业 500 强地区分布构成 9
表4 各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11
表5 LNGDP、LNRGDP随机效应模型 13
表6 LNGDP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LNRGDP固定效应模型 14
图5.2 中、东、西部第三产业增加值 10
1 引言
20世纪以来特别是二战后,全球产业发展出现新的迹象:从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看,发达国家在60%-70%左右,美国最高已经达到75%以上,中等收入国家在50%-60%之间;从服务业就业比重看,发达国家已高达70%左右,中等收入国家介于60%-70%之间,低收入国家这两项指标横向比较都较低,纵向比较都有较大程度的提高。服务业已不再是“边缘化的或奢侈的经济活动”,服务业在经济发展中的“粘合剂”作用越来越突出。
2007年,国务院公布了《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要求尽快使服务业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并使之成为吸纳城乡新增就业的主要渠道。服务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服务业的发展水平也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加快发展服务业,是加快推进城镇化、新型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是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要求,也是解决民生问题、缓解就业压力、促进社会和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目前,我国正面临着新一轮的经济增长与结构调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服务业对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也越来越明显,服务业发展水平的高低也日渐成为衡量区域经济发达与否的标准之一。
结合我国具体国情,中国服务业发展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还是十分缓慢的,无论是从其产值来看,还是从其就业人数来看,与世界发达国家甚至是发展中国家比较,还存在很大的差距。这种情况的造就既有历史原因,也有现行政策等因素的作用。从历史上来看,我国的工业化是从优先发展重工业开始的,一直到改革开放前,资源配置都是向重工业倾斜,服务业的增长速度大大低于经济增长速度,从而使得我国服务业的基础非常薄弱。20世纪80年代以来,虽然对服务业的重视程度比过去有了长足进步,但无论从指导思想、产业结构,还是管理体制等方面,还没有把服务业放在一个应有的位置,服务业整体和区域发展与国际服务业发展水平相比存在较大差异,且服务业区域发展不均衡问题突出。因此,结合当前世界经济发展形势和中国经济发展的状况,研究我国服务业500强空间分布及其演化与区域经济增长之间的一般规律及影响服务业发展的因素,在保持服务业整体健康稳定发展的前提下,逐步缩小服务业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这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问题。
2 文献综述
纵观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文献,在服务业空间分布与区域经济发展研究领域,已经有了很大的进展。国内大多专家学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服务业的空间布局差异领域,而将空间分布及其演化和服务业结合起来,一些学者详细归纳了服务业的分布规律,这些分布规律对现实的服务业分布状况作出了强有力的解释,这些都对以后的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虽然一些地理学家和经济地理学家们总结出了一些服务业的区域分布规律,但他们研究的方法仅限于地理学或经济地理学中,还不能从经济学、产业经济学和发展经济学的视角解决问题。其它一些学者对服务业与区域经济发展及影响服务业区域发展因素等问题做了一定程度的分析,但这些研究目前还停留在初步探索方面,还没有深入到利用现代计量经济模型进行实证分析和检验阶段;且国外对一国内部区域服务业发展的差异还没有形成足够的重视,此方面的理论文献很少,还缺乏对于差异的状况、成因和影响等方面的详细分析。在服务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业与区域经济发展研究的领域,以实证的方法对现实的发展状况进行全面和多角度的分析和比较,阐释服务业对区域经济增长的作用和寻求区域服务业发展的空间分布规律将是以后研究的重点。
2.1 国外研究现状
在冯杜能和韦伯分别创立了农业区位论和工业区位论后,以德国经济学家W.Christaller为代表的一些学者也开始在服务业的区位分布领域进行研究。W.Christaller(1933)提出了“中心地理论”(central place theory),核心是阐述服务在城市中的功能地域(空间)网络体系规律,此理论为服务业的区位分布研究奠定了基础。然而此理论提出后,并没有引起太多的关注,直到二次大战后,该理论才被广泛引用和探讨。也有一些学者提出了不同的意见,Davies(1976)和Dawson(1979)认为中心地理论有很多不足,研究的实践价值不大,Vance(1980)批评此理论中的系统国语封闭,实际上中心大都市更多的是依靠外部力量发展,贸易和批发业对中心地模式和布局也会产生很大的影响。但Herbert和Thomas(1982)则认为中心地理论提供了更多的概念和方法的价值,Daniels(1982)也认为此理论是理解服务业布局的基础。
Daniels(1982)较早地察觉到了服务业在地域间发展的不平衡性,他发现从1960到1970年,美国的人口过百万的城市服务业从业人员比其它城市增长得要快,服务业的从业人员大多集中在美国的大城市中,对于各个地区来说,同样也是地区的中心城市的服务业吸引了大量的劳动者。
Coffey和Mcrae(1989)通过实证分析加拿大全国及五个区域(Atlantic、Ouebec、Ontario、Prairies)和B.C的1971-1981数据发现,非营利性服务如教育、卫生和福利行业呈现出临近其服务对象-家庭的规律;政府公共行政服务行业的分布与人口的分布状况有关,但也存在其它的影响因素;交通、公共事业和通讯行业的分布规律不太明显,但一些例子表明为最终需求服务的这些行业的分布与人口有关,其它目的的行业的分布与地理特征有关或是临近自然资源,或是临近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活动的地点;零售业和消费性服务业的分布规律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被人口分布或是地区购买力所解释,特别是对于消费性服务业来说,这种规律更加明显;生产性服务业表现出极具在大城市的现象。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jjymy/3537.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