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公司股权结构对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影响研究一以内上公司为例

摘要:在不断变化的市场经济下,内部控制逐渐成为企业防范风险的手段,而股权结构也会通过影响公司的治理结构来影响内部控制有效性。本文以江苏省245家上市公司为例,以2014年的财务指标为样本数据,研究股权结构对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影响。在定性分析部分,本文阐述了股权结构和内部控制的相关概念和理论。在实证分析部分,本文用线性回归和Logistic模型梳理归纳总结第一大股东比例、股权制衡度、国有股比例、高管持股比例和净资产收益率、财务报告可靠性之间的关系。本文最后,根据实证研究分析为上市公司提高内部控制有效性提供有力的政策建议。
目录
摘要1
关键词1
Abstract1
Key words1
一、 引言 1
(一)研究背景 1
(二)研究意义与方法 2
1.研究意义 2
2. 研究方法 2
(三)研究框架 2
二、相关理论和文献综述 3
(一)相关理论 3
1.委托代理理论 3
2.利益相关者理论 3
3.信号传递理论 3
(二)文献综述 3
1. 国外文献综述 3
2.国内文献综述 4
3.研究综述总结 5
三、上市公司股权结构对内部控制有效性影响分析 5
(一)相关概念 5
1.股权结构 5
2.内部控制 5
(二)股权结构对内部控制有效性影响分析 5
四、实证分析 5
(一)研究目标与假设 5
(二)数据来源和变量描述 6
1.数据来源 6
2.变量描述 6
(三)描述统计分析 7
(四)模型建立 8
(五)模型求解 8
1.相关性检验 8
2.回归分析 8
五、结论与建议 9
致谢 10
参考文献 10
上市公司股权结构对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影响研究
——以江苏省内上市公司为例
引言
引言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 (一)研究背景
在财政部发布的会计信息质量抽查公告(第五号)中,有159家企业被抽查,其中有155家企业所有者权益不实,虚增、虚减所有者权益分别为19.36亿元和18.17亿元,所有者权益失真度达到2.82%;有147家企业资产不实,虚增、虚减资产分别为18.48亿元和24.75亿元,资产失真度达到0.95%;有157家企业利润总额不实,虚增和虚减利润分别为14.72亿元和19.43亿元,利润总额失真度达到33.4%。而在2015年9月财政部公布的会计信息质量检查公告(第三十二号)中也显示出,部分企业在实施执行企业会计、内部控制、税收政策等方面仍存在某些问题,需要引起管理层和监管层的高度重视。这些数据都说明提高内部控制有效性这一世界性的困难并未得到妥善解决。来自各大公司的数据也表明,一个公司的股权结构也同样影响着内部控制的有效性,不同的股权结构会通过影响管理层的决策而影响着公司内部控制有效性。
(二)研究意义与方法
1.研究意义
在我国,股权结构影响内部控制有效性是一个长期存在的问题,并且因为我国的股权结构有其特殊性的存在而让这个课题变得更有意义。本文旨在通过样本案例,运用两种研究方法,得出相匹配的结论,目的是优化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从而为提高内部控制有效性提供股权结构方面的决策建议。
2. 研究方法
(1)定性分析法:本文分析研究上市公司股权结构和内部控制有效性之间的关系,从理论基础上认为上市公司股权结构对内部控制有效性有一定的影响,存在相关关系,这为下一步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
(2)实证分析法:本文选取2014年度江苏省内上市公司的年报的可分析数据为研究样本,量化股权结构和内部控制有效性的指标,并运用SPSS19.0进行计量统计,实证研究分析这些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对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影响。
(三)研究框架

第一部分是关于整篇文章的背景,交代了研究背景、意义、方法、框架等基本内容。
第二部分是关于股权结构和内部控制的相关理论和国内外的文献综述部分,介绍了3个相关的理论并且简单阐述近几年来国内外的文献在股权结构对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影响方面的研究。为本文的研究提供学术方面的支持。
第三部分是对股权结构和内部控制的内容进行区分和详细定义以及他们之间的影响关系,为接下来选择变量和进行假设做铺垫。
第四部分是实证研究设计,在研究理论的基础上,主要是提出假设、选取样本、设置自变量、因变量和控制变量,为下一步更深入地分析进行铺垫。并且以2014江苏省内245家上市公司的数据为样本,对股权结构和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影响研究进行实证分析。
第五部分是结论与政策建议。根据第四部分的实证结果,总结四个部分的内容,并以此提出三点政策性建议。
二、相关理论和文献综述
(一)相关理论
1.委托代理理论
委托代理理论是现代企业理论重要组成之一,是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产生的结果,凸显了利益的不一致性。因为相关信息的不对称性,会由此产生小额或者巨额的代理成本,所以代理人必须要向委托人披露内部控制信息。而这些信息又会传达给社会公众,这对代理人是一种监督,同样代理人如果主动披露公司内部控制信息则是对内部控制有效性的一种保证。综合以上内容,可以认为委托代理理论是控制内部有效性的源泉。
2.利益相关者理论
在企业改革不断深化的今天,社会公众在对以股东为权力最高层的传统经营模式失望时,开始重视由利益相关者共同参与的经营模式。利益相关者理论是指企业每个利益相关者共同参与、共担风险和共享剩余。这种模式在实践的检验下展示出其无可比拟的优势,因为只要利益相关者投入一定的资本或者劳动,就能参与企业内部控制管理,并对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价有着强烈的需求。所以,综合以上内容,在企业内部控制体系中,利益相关者也是理论基础之一。
3.信号传递理论
信号传递理论的基本观点是:在资本市场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内控质量高的公司向市场传达有关公司的信息,并通过这一信息表明与内控质量低的公司区别。内部控制有效性高的公司在风险应对上有相关措施,能向外界告知有利信息,可以增强投资者对该公司的信心,这导致他们更能积极披露详尽且质量较高的内部控制信息,使内部控制有效性得到提高,从而带来公司绩效的提高。另一方面,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或的公司,披露信息则会对企业造成不利影响。因此,该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水平低、质量差。综上所述,信号传递理论是内部控制有效性的理论基础之一。
(二)文献综述
1. 国外文献综述
Thomsen 等(2000) 选取了300多家规模较大的本地公司为研究对象,在对300多家公司的相关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后,发现股权结构和内部控制是一种非线性关系。也就是说在某一转折点之前,股权集中度对公司治理有正向影响;超过某一点之后,又会呈现反向影响关系。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jjymy/2741.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