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表外业务与其绩效关系的研究

在我国,商业银行的表外业务开展进程迟缓。近几年来,受到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以及利率市场化的干扰,商业银行在传统资产负债业务上的竞争已经变得越来越剧烈。面对这一改变,在原有基础上,银行发展表外业务成为了银行获利的新选择。本文截取了我国10家银行2012年至2016年的数据作为样本,以净资产收益率、平均资产回报率以及托宾Q系数作为因变量,相应的以表外业务收入占比和资产规模作为自变量,构建变截距模型,实证分析了我国银行表外业务与营业绩效之间的动态关系。结果表明,两者呈正相关,表外业务发展有助于提高银行的绩效水平,所以表外业务值得我国银行予以更高的重视,需要我国政府为其营造良好的政策氛围。
目录
摘要1
关键词1
Abstract1
Key words1
一、 引言2
二、文献综述2
(一)国外文献综述2
(二)国内文献综述3
三、研究设计 3(一)研究假设3
(二)数据来源3
(三)变量的选取和说明4
1.净资产收益率4
2.平均资产回报率4
3.托宾Q系数4
4.表外业务收入占比4
5.资产规模4
(四)描述性统计5
1.股权收益率5
2.表外业务收入占比5
(五)模型构建6
四、实证检验结果6
(一)实证回归结果与检验6
(二)实证结果分析7
五、结论与对策8
致谢9
参考文献9
我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与其绩效关系的研究
引言
引言
最近几年,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世界金融环境已经产生极大的改变,兼之有利率市场化的影响,在发展传统业务的基础上开拓发展符合当前形势的表外业务已经成为商业银行当前所必须面对的考验,也是今后较长一段时间以内商业银行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业务方向。
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具备低成本、高收益的特点,且其不被列入资产负债表却可以够对银行运营损益造成影响,对资本的要求也较少。
我国的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发展历经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五个阶段。第一阶段,1985年之前,我国银行受到国家政府所左右,业务单一,以开展传统的业务为主;第二阶段,1986年至1995年,我国关于商业银行方面的经济体制开始产生革新,信用消费手段开始普及;第三阶段,1996年至2000年,各行的代理委托业务飞速发展,其中以代理委托为主的表外业务尤为突出;第四阶段,2001年至2004年,表外业务开始得到各行重视,高收益的表外业务开始崭露头角,创造了新的利益;第五阶段,2005年之后,各大银行陆续上市,表外业务作为一个强有力的竞争资本开始被各银行所着重发展。
尽管我国商业银行在近几年来表外业务的内容得到了不错的开拓,但由于我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的起步和发展较之国外相比还是很晚,所以我国距离国外的表外业务发展程度尚有一段距离。当下我国表外业务以提升银行绩效为初衷,大多依然是为传统业务服务,与国外相比还不成熟,相关文献亦有所欠缺。所以本文希望通过实证分析,以此来验证商业银行的表外业务和其绩效间的联系,秉承前人基础,为以后研究者提供些许帮助,也为读者介绍了表外业务的部分知识。
二、文献综述
(一)国外文献综述:
国外学者对于表外业务对银行绩效的影响进行了大批研究,研究的结果大致上可以分为两类:一方认为表外业务的发展,会显著增加银行的收入从而提升经营绩效,另一方认为表外业务的发展对银行营运绩效提升没有显著的影响,反而可能存在着负面效应。本文主要参考关于前者的研究。
Eisemann(1976)以及 Severiens 和Templeton(1992)在各自的研究中提到过,银行的多元化经营对于银行经营的稳定性和营运效率提升是有利的。
Clark.J.A(1998)认为银行由于要适应金融环境不断的变化,同时迫于当时很多企业要短期融资,银行不得不发展表外业务来满足客户。所以本文认为表外业务的发展有助于银行扩大经营规模,提高自身利润,表外业务发展创新是适应时代发展的。
Vennet(2002)认为商业银行通过表外业务的发展,得以为客户提供更快捷高效的服务,减少客户所需花费的时间和精力,又因为各项业务之间的信息可以在同一体系内共享,所以可以有效的降低银行的经营成本,从而提高银行的经营绩效。所以本文认为表外业务的发展对于银行和客户是双赢的。
Craigwell Maxwell(2006)截取了拉丁美洲银行1985年至2001年的数据作为样本,分析后认为非利息收入和银行的资产收益率间存在着正向相关性,非利息收入可以实现收益多样化更加稳定的银行利润,从而提高银行自身的经营绩效。
M.Kabir Hassan和Ahmad Khasawneh(2009)截取了中东和北非一些银行的表外业务作为样本,分析后认为表外业务的发展状况根据当地金融环境而定。因为对于银行来说,表外业务是在利益驱动下施行的,一般银行只有在有利可图的情况下才会添加某种业务。因此本文认为,不同的金融环境、不同的市场、不同的政策会使得各地方银行实行的表外业务内容差别颇大。对于不同地区各银行应该因地制宜,开展自己的表外业务,方能更好地发展。
(二)国内文献综述:
由于我国的金融市场发展起步慢,以及受到相关法律法规的限制,使得国内对表外业务的研究较之于国外而言明显落后很多,而且进展成效都不是很高。
王丽芳(2003)认为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我国金融产业领域涌入了大量的外资银行,对本土银行的金融市场产生冲击,本土银行生存和发展压力日益增加。然而,本土银行主要经营传统的信贷业务,其微弱的存贷利差优势对于提升自我竞争力影响微乎其微。所以本文认为,表外业务才是本土银行应该注重的方面。
迟国泰等(2006)截取了国内14家主要银行1998~2003年的数据作为样本,采用随机前沿法和数据包络法分别实证研究了其各项收益效率。研究结果表明表外业务收入增长对股份制商业银行的经营效率具备一定的促进性作用,从而提升其经营绩效。
黄隽(2010)截取了美国商业银行2000~2008年的面板数据作为样本,采用随机效应模型实证研究了银行非利息收入变化对商业银行风险产生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表外业务对银行经营绩效有影响。
黄泽勇(2013)截取了国内108家商业银行2007~2011年间的经营数据作为样本,采用面板门槛模型实证研究了不同规模的银行进行表外业务发展对其业绩的影响,结果表明表外业务发展程度愈高,大型银行的业绩提升愈显著。所以本文认为,就我国商业银行目前的发展形势而言,大型银行较多,尤为需要表外业务来增加其经济效益。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jjymy/1324.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