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生产率对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作用分析

目 录
1 引言 1
2 文献综述 1
2.1 中等收入陷阱 1
2.2 劳动生产率 2
3 中国面临“中等收入陷阱”的潜在风险及形成原因 3
3.1 2001-2014年中国GDP现状 3
3.2 2001-2013年中国全社会劳动生产率现状 4
3.3 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潜在风险 5
3.4 应对中等收入陷阱:东亚的成功经验和拉美的失败教训 9
4 中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对策建议 13
4.1 改善收入分配差距 13
4.2 促进中国的产业升级 14
4.3 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15
4.4 加强人力资源开发 15
结 论 16
致 谢 17
参 考 文 献 18
图1 2001-2013年中国人均GDP 4
图2 2001-2013年中国全社会劳动生产率 5
图3 二战后日本产业结构演变情况图 10
图4 二战后韩国产业结构演变情况图.........................................................................11
表1 产业结构的国际比较(2014年)(%) 6
1 引言
世界银行在2007年发布的《东亚经济发展报告(2006)》中率先提出“中等收入陷阱”这一概念,即当一个国家人均 GDP 达到中等收入阶段后,在向高收入阶段发展的进程中,由于经济发展仍过分依赖外在因素,导致内生动力不足,经济转型升级不能顺利进行,贫富差距大,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_5_1_9_1_6_0_7_2 
社会矛盾频繁爆发,经济长期缓慢或者停滞不前,最终深陷中等收入阶段的状态难以跨越[1]。
虽然“中等收入陷阱”表现在多方面,但最显著的特征是经济发展处于停滞徘徊状态。一个国家或地区在经济起飞阶段其人均GDP从低等收入阶段进入中等收入阶段,此阶段经济增长主要是依靠劳动力、资本、土地资源等基本生产要素的投入,具体表现为要素的投入消耗高、空间集聚程度高,因此经济的高速增长出现在这一时期。但这一期间的要素边际报酬的发展却是呈现出下降趋势,与此同时上述要素成本不断增加,在这种发展模式下,经济高速增长的趋势变得缓慢,甚至出现下降。伴随经济增速的下降,高速时期的潜在矛盾迅速爆发:全社会劳动生产率增速下滑甚至出现负增长,累积的系统性风险开始释放。先前所用的经济模式无法应对这些问题,最终的结果就只能是经济增长的停滞以致负增长状态。
据相关统计数据显示,我国人均 GDP 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192美元到2010年突破4000美元仅用了二十年左右的时间,从2010年起,我国正式踏入中等偏上收入国家的行列。但2010-2014这四年间,我国人均GDP增长速度放缓,“中等收入陷阱”的危机苗头已出现。能否跨越中等收入阶段,怎样成功的摆脱“中等收入陷阱”带来的困扰,已成为现如今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放在首要位置考虑的问题。
本文对我国可能陷入的“中等收入陷阱”的原因进行研究,分析我国劳动生产率现状以及对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作用,借鉴其他国家或成功或失败的经验,结合我国国情提出解决问题的适当建议和对策。
2 文献综述
2.1 中等收入陷阱
“中等收入陷阱”是指当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均收入达到1000美元的低等收入阶段之后,就会进入到1000-4000美元的快速增加阶段。但是,当人均收入达到4000美元的中高等收入水平后,这些国家或地区在经济腾飞阶段积累的各种矛盾相继爆发,继而使得促进经济持续增长的动力严重短缺,最终导致经济增长率下滑甚至负增长,人均GDP不能突破11000美元,便会落入所谓的“中等收入陷阱”,其中,我们把人均收入在4000美元-11000美元的阶段称为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瓶颈阶段[2]。
人们对于“中等收入陷阱”的担忧和关注,很大程度上集中在与之相关的经济增长上[3]。库兹涅茨的《经济增长与收入不均等》认为,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不平等之间呈倒U型关系。具体说就是在经济增长的起始时期,经济增长伴随着收入分配差距扩大;当经济水平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经济增长就与收入分配差距缩小相伴随。高速增长中的经济一旦减速或者停滞,收入增长也相应地减慢或者徘徊不前。与此同时,在经济增长停滞的情况下,收入差距往往会进一步恶化 [4]。通过对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主要国家的研究发现,在人均4000美元左右的阶段,收入分配不平等程度达到最大,即4000美元就是库兹涅茨转折点。由于库兹涅茨效应和人口红利的下降趋势无法逆转,达到中等收入水平的经济体的可持续经济增长就会取决于劳动生产率。
就中国目前的经济发展状况而言,我国人均收入处在4000美元至11000美元的阶段,而中国1978年以来的经济发展和收入分配的关系也符合库兹涅茨倒U曲线的第一阶段的特征。由此可以推测,我国的经济发展和收入水平将进入库兹涅茨倒U曲线的第二阶段。随着中国到达一个新的经济发展阶段,改善收入分配差距刻不容缓,理论上可以期待一个收入差距从顶峰上开始下降的库兹涅茨转折点。不过这个转折点不会自己到来,需要对经济的发展过程进行规划调整。因此,在中等收入阶段,只有减少收入分配不公才会得到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经济增长引发的不平等程度在经济发展允许的范围内,才能使经济达到库兹涅茨转折点,给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增加可能性。
经济增长是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必要条件,而提高劳动生产率是中国经济增长的关键,由此可见,劳动生产率高低是决定一国能否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阶段的一个重要因素。
2.2 劳动生产率
劳动生产率的高低是由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的。影响劳动生产率高低的因素主要有:劳动者的熟练程度,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及其在生产中的应用状况,生产要素的利用与组合程度,经营管理的水平以及自然资源等。其中,科学技术的发展居于重要地位,并且随着社会的进步,越来越显示其主要的决定作用。其中,科技发展的力量不容小觑,据统计,1970年以来工业发达国家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约有四分之三的原因在于科学技术的重大突破,由此看出劳动生产率对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至关重要[5]。
一个经济工业不发达的国家一般会采用粗放型为主的经济发展方式,即增加投资和劳动力,扩大厂房等生产要素,再加上廉价劳动力的优势,生产规模不断扩大,经济迅速发展。低收入国家在这种外延式扩大再生产的发展方式下迅速摆脱了“贫困陷阱”,进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然而一些进入中等收入的国家不能了解所处的发展阶段的本质特征,认为采用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依旧能使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但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现有的发展模式已不适用于经济发展的需求。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的确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的高速发展,但是生产要素和资源是有限的,不能无限投入,同时又有消耗高,投入大,资本报酬递减等弊端,经济发展动力就会不足,难以保证中等收入国家顺利成为高收入国家。若要由中等收入国家向高收入国家过渡就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如果说从低收入国家向中等收入国家发展仅仅依靠外延扩大再生产就能做到,那么从中等收入国家向高收入国家转变就要依赖内涵扩大再生产,也就是集约型发展方式。集约型发展方式是靠提高生产要素效率实现经济发展的,这就要求大力发展科技和技术创新,在投入水平既定的条件下,通过提高各要素的使用效率,而达到额外生产效率。这种经济发展方式既可以减少消耗和降低物质资本的投入,还能大大提高生产效率,是长期可持续的,是经济增长长久不衰的引擎。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jjymy/3270.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