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瑞昌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研究以瑞昌剪纸为例【字数:10618】
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百花园中,位于赣北地区、长江南岸的江西瑞昌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人文环境孕育了瑞昌剪纸这一民间艺术。历经数代传统民间艺术工作者的传承和交流,形成了独具地方文化风格的个性特征,已成为赣北地区一项独特的民间艺术形式。由于时代的转变,瑞昌千百年来所形成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如今市场经济环境下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本文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瑞昌非物质文化遗产提出用生产性保护理论来研究民间艺术的保护与传承问题,探讨瑞昌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工作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以及如何对民间艺术中的文化资源进行有效的价值转化,促进其传承与开发。
目录
目录 4
一、绪论 5
1.1研究背景 5
1.2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5
1.2.1目的 5
1.2.2意义 6
1.3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6
1.3.1国外研究现状 6
1.3.2国内研究现状 7
1.4研究的主要问题和方法 8
二、瑞昌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的现状 10
2.1瑞昌非遗简介 10
2.2生产性保护的基本情况 10
2.3瑞昌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的现状分析 10
三、瑞昌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中存在的问题及其诱因 12
3.1缺少系统性的发掘和整理 12
3.2社会文化转型致使大众审美价值的转变 13
3.3民间艺人的减少和人才资源的障碍 13
四、瑞昌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的对策建议 14
4.1由点到面进行深入挖掘 14
4.2从被动保护到主动发展 14
4.3从民间来回到民间中去 15
五、结论与展望 16
5.1结论 16
5.2展望 16
参考文献 17
致谢 18
一、绪论
1.1研究背景
从20世纪八十年代末期开始,应对经济的发展、全球化的碰撞,世界各国深切关注各个国家或地区普遍存在的民族文化,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产性保护列为了一项重大的项目工程。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瑞昌位于江西省西北部,长江南岸,其独有的地理位置以及深厚的文化底蕴使瑞昌剪纸既具有南方的温柔之情,又饱含北方的旷达之感。在瑞昌的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瑞昌剪纸在2008年列入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值得一说的是今天瑞昌剪纸也在逐步发展过程当中渐渐进入了大众的视野,同时也流入到了市场当中。但因为专业的、科学的保护体制还未建立完善,绝大多数进入到市场当中的剪纸产品是稚嫩的,缺乏核心竞争力。因此本课题研究的是以剪纸这种民间技艺为代表的瑞昌非遗如何在当今这个市场经济体制中求得生存发展,以及如何通过带动社会资本的不断积累和文化产业结构的优化转型。固然是要紧紧围绕着生产性保护的这个主题方法,虽然说目前“生产性保护”这个理论还只是一个处于成长阶段的系统方法。不过相比于其他同类型的保护方式,生产性保护是可以更为专业、更加精准的指出保护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且同时能够提出更为明确有效的应对措施及解决方案。本文将在瑞昌非遗的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应对的对策建议这几个角度去探讨瑞昌非遗在市场经济这个大背景下的产业化生存的新出路,来找寻一条顺应时代发展和符合自身特性的荣光大道。
1.2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1目的
江西瑞昌地理位置十分优越,商业发达,百工兴盛,从而形成了文化思想包容之势,同时催生出新的区域文化特色手艺,例如瑞昌剪纸、瑞昌竹编等。通过对其进行生产性保护,并结合当地政府的政策引导,人民群众的心之所向,坚持对瑞昌文化产业的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瑞昌剪纸作为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其进行生产性保护就显得极为重要,不过在现实情况中,瑞昌剪纸不仅在大众心目中的地位而且在商品经济中的流通性都显得它与这个时代有些格格不入,所以如何让瑞昌剪纸这项民间艺术从此脱胎换骨、一改颓势,进而占足大众心中的份量,在保护的基础上对其进行全面建设,是笔者作此研究的初衷,也是江西瑞昌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的直接目的。
1.2.2意义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产性保护研究是一个具有重大意义的研究课题。通过对这一主题的研究,探索和发现更新、更合适的保护方法,有利于不断唤起人们对传统文化保护的积极参与。并且坚持以保护为主、发展为辅,合理利用非遗丰富资源优势这第一要义,挖掘其深厚的文化内涵,寻找生存的源泉,继承与发展。基于这几点原因,也出于自己对家乡文化综合实力的关心,关注家乡的发展,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工作的投入,对瑞昌剪纸、瑞昌竹编的保护现状、存在的问题进行探究,并就其更好的保护开发提出建议,从而有利于促进理论与实践的发展。
1.3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1.3.1国外研究现状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上的文章和政策一直在不断出台。早在1962年,就提出了“关于保护景观和景观特征的建议”;2003年,“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出台;紧接着在2016年,“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伦理原则” 的颁布。该原则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定为21世纪的自然遗产中的重点保护对象。通过了联合馆教科文组织的一致认证,将“保护为主、开发为辅”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项贯彻始终的原则。并且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要深入到真实情况当中,真正做到民间艺术在民间故事中散发出独特的魅力,从而达到从被动保护到自我提升的效果。例如在丹麦,民间艺术家彼得卡罗森的剪纸作品十分有特色,首先用一张白纸剪出他所想的各式各样的形状,然后再进行裁剪、层叠、交合等一系列手艺工序对其进行塑造,许多天马行空和惊奇不已的作品都是他的代名词,由此展现出他无穷的想象力与才华。难以理解的是他作品的艺术特色,堪称鬼斧神工。干硬的纸张在他的手中似乎沾染了魔力,又像是被他赋予了生命,如此娴熟倒也像是他长期磨练出来的经验所得。
目录
目录 4
一、绪论 5
1.1研究背景 5
1.2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5
1.2.1目的 5
1.2.2意义 6
1.3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6
1.3.1国外研究现状 6
1.3.2国内研究现状 7
1.4研究的主要问题和方法 8
二、瑞昌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的现状 10
2.1瑞昌非遗简介 10
2.2生产性保护的基本情况 10
2.3瑞昌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的现状分析 10
三、瑞昌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中存在的问题及其诱因 12
3.1缺少系统性的发掘和整理 12
3.2社会文化转型致使大众审美价值的转变 13
3.3民间艺人的减少和人才资源的障碍 13
四、瑞昌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的对策建议 14
4.1由点到面进行深入挖掘 14
4.2从被动保护到主动发展 14
4.3从民间来回到民间中去 15
五、结论与展望 16
5.1结论 16
5.2展望 16
参考文献 17
致谢 18
一、绪论
1.1研究背景
从20世纪八十年代末期开始,应对经济的发展、全球化的碰撞,世界各国深切关注各个国家或地区普遍存在的民族文化,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产性保护列为了一项重大的项目工程。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瑞昌位于江西省西北部,长江南岸,其独有的地理位置以及深厚的文化底蕴使瑞昌剪纸既具有南方的温柔之情,又饱含北方的旷达之感。在瑞昌的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瑞昌剪纸在2008年列入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值得一说的是今天瑞昌剪纸也在逐步发展过程当中渐渐进入了大众的视野,同时也流入到了市场当中。但因为专业的、科学的保护体制还未建立完善,绝大多数进入到市场当中的剪纸产品是稚嫩的,缺乏核心竞争力。因此本课题研究的是以剪纸这种民间技艺为代表的瑞昌非遗如何在当今这个市场经济体制中求得生存发展,以及如何通过带动社会资本的不断积累和文化产业结构的优化转型。固然是要紧紧围绕着生产性保护的这个主题方法,虽然说目前“生产性保护”这个理论还只是一个处于成长阶段的系统方法。不过相比于其他同类型的保护方式,生产性保护是可以更为专业、更加精准的指出保护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且同时能够提出更为明确有效的应对措施及解决方案。本文将在瑞昌非遗的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应对的对策建议这几个角度去探讨瑞昌非遗在市场经济这个大背景下的产业化生存的新出路,来找寻一条顺应时代发展和符合自身特性的荣光大道。
1.2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1目的
江西瑞昌地理位置十分优越,商业发达,百工兴盛,从而形成了文化思想包容之势,同时催生出新的区域文化特色手艺,例如瑞昌剪纸、瑞昌竹编等。通过对其进行生产性保护,并结合当地政府的政策引导,人民群众的心之所向,坚持对瑞昌文化产业的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瑞昌剪纸作为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其进行生产性保护就显得极为重要,不过在现实情况中,瑞昌剪纸不仅在大众心目中的地位而且在商品经济中的流通性都显得它与这个时代有些格格不入,所以如何让瑞昌剪纸这项民间艺术从此脱胎换骨、一改颓势,进而占足大众心中的份量,在保护的基础上对其进行全面建设,是笔者作此研究的初衷,也是江西瑞昌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的直接目的。
1.2.2意义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产性保护研究是一个具有重大意义的研究课题。通过对这一主题的研究,探索和发现更新、更合适的保护方法,有利于不断唤起人们对传统文化保护的积极参与。并且坚持以保护为主、发展为辅,合理利用非遗丰富资源优势这第一要义,挖掘其深厚的文化内涵,寻找生存的源泉,继承与发展。基于这几点原因,也出于自己对家乡文化综合实力的关心,关注家乡的发展,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工作的投入,对瑞昌剪纸、瑞昌竹编的保护现状、存在的问题进行探究,并就其更好的保护开发提出建议,从而有利于促进理论与实践的发展。
1.3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1.3.1国外研究现状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上的文章和政策一直在不断出台。早在1962年,就提出了“关于保护景观和景观特征的建议”;2003年,“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出台;紧接着在2016年,“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伦理原则” 的颁布。该原则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定为21世纪的自然遗产中的重点保护对象。通过了联合馆教科文组织的一致认证,将“保护为主、开发为辅”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项贯彻始终的原则。并且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要深入到真实情况当中,真正做到民间艺术在民间故事中散发出独特的魅力,从而达到从被动保护到自我提升的效果。例如在丹麦,民间艺术家彼得卡罗森的剪纸作品十分有特色,首先用一张白纸剪出他所想的各式各样的形状,然后再进行裁剪、层叠、交合等一系列手艺工序对其进行塑造,许多天马行空和惊奇不已的作品都是他的代名词,由此展现出他无穷的想象力与才华。难以理解的是他作品的艺术特色,堪称鬼斧神工。干硬的纸张在他的手中似乎沾染了魔力,又像是被他赋予了生命,如此娴熟倒也像是他长期磨练出来的经验所得。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jjymy/3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