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粮食主产区农业生产效率评价与比较dea模型的实证分析
本文主要使用DEA数据包络分析方法,对影响农业生产效率的投入和产出要素进行了分析。研究使用了中国十三个粮食主产区2007年-2016年十年的面板数据,以宏观的视角进行分析比较。研究发现,目前的主产区的农业生产效率还未达到充分有效的状态,处于规模效益递增阶段的主产区占主要部分,提升生产效率还需扩大规模生产;影响农业生产效率增长的因素中,技术进步效率起到非常突出的促进作用,而规模效率、技术效率影响的效果较小,综合发现生产状况较好的主产区包括黑龙江和安徽,较差的包括河北、江苏、江西、湖北和湖南。发展农业生产还应积极推动生产技术的进步。
目录
摘要1
关键词1
Abstract1
Key words1
引言1
文献综述2
一、粮食主产区农业生产效率——DEA模型分析3
(一)研究方法和基本假定3
(二)对实际情形建模分析3
二、数据来源及主要变量的描述5
(一)数据来源5
(二)变量选取5
1.产出变量6
2.投入变量6
(三)描述性统计7
三、粮食主产区生产效率的模型结果分析7
(一)DEA方法下的综合效率分析 7
(二)Malmquist分析11
四、结论及政策含义12
(一)全文结论12
(二)政策含义12
致谢12
参考文献12
附录14
中国粮食主产区农业生产效率评价与比较
——基于DEA模型的实证分析
引言
引言: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不仅与民生大计息息相关,更关乎国家粮食安全和社会的稳定。十九大以来,持续巩固“三农”政策,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实现乡村振兴被定为新的国家战略。特别是在目前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情形之下,优化和提升农业生产能力,是实现农业生产长期可持续发展的必经途径[1]。
但是就目前我国的经济发展现状来看,现代化和传统农业矛盾不断加剧,由此也导致农业生产环境也不断变化。一方面资源约束对农业生产的影响越来越严重,另一方面现实农业生产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经营中大量存在着有限资源利用不合理现象。在农业生产中,由于生产技术和管理水平难以充分发挥,且受规模经济的限制,资源有效配置和实际无效配置的差距难以避免。农业生产能力的提高,一方面可以扩大劳动力和土地等资本的投入,另一方面也可以利用农业生产效率的提升来实现。
至2017年,我国13个主产区粮食产量占全国的比重达到78%,粮食生产呈现逐步向核心主产区集中的趋势。因此,对我国粮食主产区农业产出增长方式的变化,即从增加要素投入到提高生产效率的转变,做一个宏观比较分析,也就可以对我国粮食生产效率现状有一个整体上认识评价。
本文研究的主要目旳是为了探究20072016年全国粮食主产区农业生产效率的现状。使用生产效率这一概念对农业生产投入产出状况进行分析,具体测算出实际配置状态与有效配置状态之间的差距,指出这种差距存在的原因及影响因素,找出有效缩小差距的可行对策措施。具体而言,通过选择反映农业生产效率的指标,进行全面而科学的农业生产效率分析,可知全国各粮食主产地的生产效率水平;同时,通过纵向比较近十年来十三省的农业生产效率,分析出其变化趋势,以及影响其变化的主要因素。详细的研究目的可以分为以下3个方面:
(1)利用数据包络分析(DEA)方法,构建农业生产效率(农业综合技术效率、农业纯技术效率和农业规模效率)评价指标体系,对一段时期内(20072016年)全国十三个粮食主产区农业生产效率进行测度,以探究各产区农业生产效率状况,通过横向对比农业生产效率的差异,分析同一时期内各粮食主产区的差异及变化趋势;
(2)利用全要素生产率(TFP),结合DEAMalmquist方法,对全国十三个粮食主产区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指数进行测度及分析,从横向的空间角度对各主产区农业生产效率进行对比分析,从纵向的时间角度对主产区一段时期内(20072016年)农业生产效率进行趋势分析,探究农业生产效率变化规律;
(3)根据以上各类分析结果,提出提高十三个粮食主产区农业生产效率的建议和对策。
文献综述:现有文献对于粮食主产区的定义,是指相对于非粮食主产区,在地理、土壤、气候、技术等条件下适合种植粮食作物、粮食产量高、种植比例大、除区内自身消费外还可以大量调出商品粮的经济区域。财政部2003年12月下发的《关于改革和完善农业综合开发政策措施的意见》中将河北、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江苏、河南、山东、湖北、湖南、江西、安徽、四川等13个省份确定为我国粮食主产区。这 13 个省份大多数处于平原或浅丘区,气候湿润或半湿润,雨量充沛,光、热、水资源条件较好,有机质含量较高,易于耕作和水土保持,适合农作物生长。与非主产区相比,粮食主产区具有综合生产能力强的特点,且具有较大的生产潜力,是我国粮食生产的重要基地和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基础。
农业经济学领域中,对于农业生产效率的研究,一直是国内外学者都相当重视的课题。主流的研究方法有两种,即参数法与非参数法。参数法通过构建计量经济模型来计算农产品的全要素生产率,常用的方法为随机前沿分析法(SFA),周宏( 2007) 、范群芳( 2009) 等学者对中国粮食生产过程中的技术低效率现象就使用参数方法进行分析。付明辉等通过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分析农业技术进步的效率及其影响。而对于非参数方法,早在1957年就有学者Farrell[5]第一个对农业生产效率进行了测度,其开创性地使用逐段凸函数逼近的方法,利用数学规划模型测算英国农业生产效率,进行生产前沿面的估计,该模型也因此被学术界看做DEA的原型。西方学者研究视角除关注某地区的农业生产效率外,还关注跨地区的农业生产效率和国与国之间的比较。如 Kawagoe 等[29]对跨地区的农业生产效率分析后认为,一个地区农业生产效率的高低与地区发展水平密切相关,与劳动力生产率的高低关系不大。这方面的研究,在国内研究文献中出现的较少,是值得关注的论点。
目录
摘要1
关键词1
Abstract1
Key words1
引言1
文献综述2
一、粮食主产区农业生产效率——DEA模型分析3
(一)研究方法和基本假定3
(二)对实际情形建模分析3
二、数据来源及主要变量的描述5
(一)数据来源5
(二)变量选取5
1.产出变量6
2.投入变量6
(三)描述性统计7
三、粮食主产区生产效率的模型结果分析7
(一)DEA方法下的综合效率分析 7
(二)Malmquist分析11
四、结论及政策含义12
(一)全文结论12
(二)政策含义12
致谢12
参考文献12
附录14
中国粮食主产区农业生产效率评价与比较
——基于DEA模型的实证分析
引言
引言: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不仅与民生大计息息相关,更关乎国家粮食安全和社会的稳定。十九大以来,持续巩固“三农”政策,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实现乡村振兴被定为新的国家战略。特别是在目前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情形之下,优化和提升农业生产能力,是实现农业生产长期可持续发展的必经途径[1]。
但是就目前我国的经济发展现状来看,现代化和传统农业矛盾不断加剧,由此也导致农业生产环境也不断变化。一方面资源约束对农业生产的影响越来越严重,另一方面现实农业生产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经营中大量存在着有限资源利用不合理现象。在农业生产中,由于生产技术和管理水平难以充分发挥,且受规模经济的限制,资源有效配置和实际无效配置的差距难以避免。农业生产能力的提高,一方面可以扩大劳动力和土地等资本的投入,另一方面也可以利用农业生产效率的提升来实现。
至2017年,我国13个主产区粮食产量占全国的比重达到78%,粮食生产呈现逐步向核心主产区集中的趋势。因此,对我国粮食主产区农业产出增长方式的变化,即从增加要素投入到提高生产效率的转变,做一个宏观比较分析,也就可以对我国粮食生产效率现状有一个整体上认识评价。
本文研究的主要目旳是为了探究20072016年全国粮食主产区农业生产效率的现状。使用生产效率这一概念对农业生产投入产出状况进行分析,具体测算出实际配置状态与有效配置状态之间的差距,指出这种差距存在的原因及影响因素,找出有效缩小差距的可行对策措施。具体而言,通过选择反映农业生产效率的指标,进行全面而科学的农业生产效率分析,可知全国各粮食主产地的生产效率水平;同时,通过纵向比较近十年来十三省的农业生产效率,分析出其变化趋势,以及影响其变化的主要因素。详细的研究目的可以分为以下3个方面:
(1)利用数据包络分析(DEA)方法,构建农业生产效率(农业综合技术效率、农业纯技术效率和农业规模效率)评价指标体系,对一段时期内(20072016年)全国十三个粮食主产区农业生产效率进行测度,以探究各产区农业生产效率状况,通过横向对比农业生产效率的差异,分析同一时期内各粮食主产区的差异及变化趋势;
(2)利用全要素生产率(TFP),结合DEAMalmquist方法,对全国十三个粮食主产区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指数进行测度及分析,从横向的空间角度对各主产区农业生产效率进行对比分析,从纵向的时间角度对主产区一段时期内(20072016年)农业生产效率进行趋势分析,探究农业生产效率变化规律;
(3)根据以上各类分析结果,提出提高十三个粮食主产区农业生产效率的建议和对策。
文献综述:现有文献对于粮食主产区的定义,是指相对于非粮食主产区,在地理、土壤、气候、技术等条件下适合种植粮食作物、粮食产量高、种植比例大、除区内自身消费外还可以大量调出商品粮的经济区域。财政部2003年12月下发的《关于改革和完善农业综合开发政策措施的意见》中将河北、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江苏、河南、山东、湖北、湖南、江西、安徽、四川等13个省份确定为我国粮食主产区。这 13 个省份大多数处于平原或浅丘区,气候湿润或半湿润,雨量充沛,光、热、水资源条件较好,有机质含量较高,易于耕作和水土保持,适合农作物生长。与非主产区相比,粮食主产区具有综合生产能力强的特点,且具有较大的生产潜力,是我国粮食生产的重要基地和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基础。
农业经济学领域中,对于农业生产效率的研究,一直是国内外学者都相当重视的课题。主流的研究方法有两种,即参数法与非参数法。参数法通过构建计量经济模型来计算农产品的全要素生产率,常用的方法为随机前沿分析法(SFA),周宏( 2007) 、范群芳( 2009) 等学者对中国粮食生产过程中的技术低效率现象就使用参数方法进行分析。付明辉等通过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分析农业技术进步的效率及其影响。而对于非参数方法,早在1957年就有学者Farrell[5]第一个对农业生产效率进行了测度,其开创性地使用逐段凸函数逼近的方法,利用数学规划模型测算英国农业生产效率,进行生产前沿面的估计,该模型也因此被学术界看做DEA的原型。西方学者研究视角除关注某地区的农业生产效率外,还关注跨地区的农业生产效率和国与国之间的比较。如 Kawagoe 等[29]对跨地区的农业生产效率分析后认为,一个地区农业生产效率的高低与地区发展水平密切相关,与劳动力生产率的高低关系不大。这方面的研究,在国内研究文献中出现的较少,是值得关注的论点。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jjymy/11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