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种典型出口贸易模式对环境的影响以鲁浙苏三为例
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引导着人们探究环境和经济双赢的贸易方式。本文将我国苏、浙、鲁这三大外贸强省的出口贸易模式作为代表,从外商企业出口占总出口额的比重、加工贸易占出口额的比重和出口商品层次等方面将出口贸易模式分类,运用面板数据和固定效应模型实证分析出加工贸易出口占比与工业排污量有显著的负相关性,外资出口占比对工业排污量产生正影响,外商企业的“环境污染避难所假说”在我国一定程度上成立。最终得出“高出口结构层次,高加工贸易占比,低外资企业出口占比”是目前最适合我国的出口贸易模式。
目录
摘要2
关键词2
Abstract2
Key words2
一、引言2
二、不同贸易模式对环境影响的文献综述3
三、江苏、浙江、山东三省贸易模式的比较与划分4
(一)江苏、浙江、山东三省出口贸易总额的比较5
(二)江苏、浙江、山东三省出口商品结构的比较6
(三)江苏、浙江、山东三省加工贸易占总出口额比重的比较6
(四)江苏、浙江、山东三省外商投资企业出口占总出口额比重的比较6
(五)江苏、浙江、山东三省贸易模式的总结7
1江苏省“三高型”出口贸易模式7
2.山东省“均衡型”出口贸易模式7
3.浙江省“三低型”出口贸易模式 7
四、不同出口贸易模式对环境影响的实证分析7
(一)苏、浙、鲁三省环境差异的比对7
1.总体环境成本比较7
2.相对环境成本比较8
(二)三种典型贸易模式对环境影响的实证分析——以苏、浙、鲁三省为例9
1.选择模型和选取变量10
2.不同贸易模式对排污总量的实证分析10
3.我国三种典型贸易模式对环境影响差异的分类讨论11
五、建立合理出口贸易模式的对策及建议12
致谢13
参考文献13
我国三种典型出口贸易模式对环境的影响
——以苏、浙、鲁三省为例
国际经济与贸易 张晓朋
引言
引言
1765年工业革命至今,人类依靠智慧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和劳动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但伴随经济的发展,经济全球化程度的不断提高,环境保护问题也随着资本和商品的跨国流动渐渐演发展成一个全球性的问题。高频次的经济活动和生产生活方式改变,让我们在感受生活水平提高带来的便利的同时,也面临着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题:大量排放的温室气体致使全球气候变暖、过量的开采森林及矿产资源导致水土流失
1994年,关贸总协定在乌拉圭回合谈判的达成的协议中,明确将贸易与环境问题首次被正式纳入WTO的工作内容中并表示保护环境和稀缺资源成为了WTO战略目标。本文基于以下三个背景展开研究。
首先,出口贸易是拉动我国GDP的三架马车之一,高速的贸易发展使我国面临严重的资源、环境短板问题。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伴随的是能源消费迅速增长,滥用能源使得我国的环境与经济发展关系日益尖锐。我国现今是典型的能源消费型污染,这主要是由于单调的能源消费方式和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造成的。我们主要面临能源和环境问题有:第一,燃烧过程中释放大量SO2,引发酸雨污染。早在1995年我国就已成为全球SO2排放量最多的国家,SO2排放量远超欧美,上世纪90年代中期,中国因严重的酸雨现象,造成的损失高达1100多亿;第二,大量CO2气体伴随着化石燃料的燃烧而释放,造成全球气候变化。矿能源的大量消耗,使我国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在近几十年增长明显。
其次,在我国对外贸易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的出口加工贸易,使我国在成为世界工厂的同时面临着更加严峻的环境形势。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的对外贸易呈现出爆发式的增长趋势。1978年,中国的对外贸易进出口额仅为206. 4亿美元,而在2015年我国对外贸易总额就已突破了3.9万亿美元,37年间增长了约191倍。其中,加工贸易的腾飞发展更是让人惊叹,1981年中国加工贸易进出口总额仅为26.3亿美元,而2015年中国加工贸易进出口总额达到了7977.9亿美元,约为1981年的303倍,占到了我国对外贸易总量的约35.1% 。加工贸易的飞速发展,为中国企业参与国际竞争和融入国际市场打开了大门,使中国成为全球瞩目的世界工厂。然而举得这些耀眼经济成绩的同时,我国也付出了巨大的环境代价。污染物排放量早已严重过载,中国面临着平衡环境和经济发展的新挑战。
再者,国内外研究中,鲜少见到从贸易模式角度入手,探究不同贸易模式的环境成本问题的研究。现有的大多数文献是研究贸易的一部分特征对于环境的影响,而从贸易模式本身出发研究其对于环境的文献资料比较少见。大部分文献只是针对于贸易模式的一个方面或一个产业研究对于环境的影响。
目前考察贸易模式对我国的环境影响的角度比较鲜见。本文将从外资企业在出口中占的比例、加工贸易在出口中占的比例和出口商品结构这三个方面把我国的贸易模式进行对比分类,以江苏省、浙江省、山东省近十年的出口总额、外资企业出口所占的比重、加工贸易所占的比重以及工业废水和废气排放量座为分析数据,运用面板数据对比不同出口贸易模式对环境的影响。明确出口贸易发展对环境产生的不良影响和主要问题。探索对我国影响深远的加工贸易与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模式。
二、不同贸易模式对环境影响的文献综述
学者们对于贸易模式的划分多种多样。根据Fantagne、Freudenberg和Peridy(1997)的研究理论,国际贸易模式除了可以划分为一般贸易和加工贸易之外,又可划分为产业间贸易、产业内贸易。田素妍、周立(2011)将其进一步划分为“出口导向型产业间贸易”以及“进口导向型产业间贸易”与“低技术型垂直产业内贸易”、“高技术型垂直产业内贸易”、“低技术型水平产业内贸易”、“高技术型水平产业内贸易”。有的学者从国际贸易理论出发,认为国家或地区产业内和产业间贸易的比例对贸易模式起决定性作用。张小蒂、李晓钟(2002)根据国际贸易数据,把我国的出口商品类型分为劳动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赖明勇、杜希尧(2000),丁文丽(2001)认为我国贸易结构应分为工业制成品贸易和初级产品贸易两种。金雪军、卢佳、张学勇(2008)运用浙、粤二省的外贸数据,提出“外向型”贸易模式和“内源型”贸易模式的划分方法。外向型”贸易模式的特点是:外资企业在出口中占主导地位,加工贸易为主,产品结构层次较高;“内源型”的贸易模式特点是:民营企业出口占主导,加工贸易比重较低,产品层次结构相对较低。
目录
摘要2
关键词2
Abstract2
Key words2
一、引言2
二、不同贸易模式对环境影响的文献综述3
三、江苏、浙江、山东三省贸易模式的比较与划分4
(一)江苏、浙江、山东三省出口贸易总额的比较5
(二)江苏、浙江、山东三省出口商品结构的比较6
(三)江苏、浙江、山东三省加工贸易占总出口额比重的比较6
(四)江苏、浙江、山东三省外商投资企业出口占总出口额比重的比较6
(五)江苏、浙江、山东三省贸易模式的总结7
1江苏省“三高型”出口贸易模式7
2.山东省“均衡型”出口贸易模式7
3.浙江省“三低型”出口贸易模式 7
四、不同出口贸易模式对环境影响的实证分析7
(一)苏、浙、鲁三省环境差异的比对7
1.总体环境成本比较7
2.相对环境成本比较8
(二)三种典型贸易模式对环境影响的实证分析——以苏、浙、鲁三省为例9
1.选择模型和选取变量10
2.不同贸易模式对排污总量的实证分析10
3.我国三种典型贸易模式对环境影响差异的分类讨论11
五、建立合理出口贸易模式的对策及建议12
致谢13
参考文献13
我国三种典型出口贸易模式对环境的影响
——以苏、浙、鲁三省为例
国际经济与贸易 张晓朋
引言
引言
1765年工业革命至今,人类依靠智慧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和劳动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但伴随经济的发展,经济全球化程度的不断提高,环境保护问题也随着资本和商品的跨国流动渐渐演发展成一个全球性的问题。高频次的经济活动和生产生活方式改变,让我们在感受生活水平提高带来的便利的同时,也面临着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题:大量排放的温室气体致使全球气候变暖、过量的开采森林及矿产资源导致水土流失
1994年,关贸总协定在乌拉圭回合谈判的达成的协议中,明确将贸易与环境问题首次被正式纳入WTO的工作内容中并表示保护环境和稀缺资源成为了WTO战略目标。本文基于以下三个背景展开研究。
首先,出口贸易是拉动我国GDP的三架马车之一,高速的贸易发展使我国面临严重的资源、环境短板问题。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伴随的是能源消费迅速增长,滥用能源使得我国的环境与经济发展关系日益尖锐。我国现今是典型的能源消费型污染,这主要是由于单调的能源消费方式和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造成的。我们主要面临能源和环境问题有:第一,燃烧过程中释放大量SO2,引发酸雨污染。早在1995年我国就已成为全球SO2排放量最多的国家,SO2排放量远超欧美,上世纪90年代中期,中国因严重的酸雨现象,造成的损失高达1100多亿;第二,大量CO2气体伴随着化石燃料的燃烧而释放,造成全球气候变化。矿能源的大量消耗,使我国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在近几十年增长明显。
其次,在我国对外贸易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的出口加工贸易,使我国在成为世界工厂的同时面临着更加严峻的环境形势。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的对外贸易呈现出爆发式的增长趋势。1978年,中国的对外贸易进出口额仅为206. 4亿美元,而在2015年我国对外贸易总额就已突破了3.9万亿美元,37年间增长了约191倍。其中,加工贸易的腾飞发展更是让人惊叹,1981年中国加工贸易进出口总额仅为26.3亿美元,而2015年中国加工贸易进出口总额达到了7977.9亿美元,约为1981年的303倍,占到了我国对外贸易总量的约35.1% 。加工贸易的飞速发展,为中国企业参与国际竞争和融入国际市场打开了大门,使中国成为全球瞩目的世界工厂。然而举得这些耀眼经济成绩的同时,我国也付出了巨大的环境代价。污染物排放量早已严重过载,中国面临着平衡环境和经济发展的新挑战。
再者,国内外研究中,鲜少见到从贸易模式角度入手,探究不同贸易模式的环境成本问题的研究。现有的大多数文献是研究贸易的一部分特征对于环境的影响,而从贸易模式本身出发研究其对于环境的文献资料比较少见。大部分文献只是针对于贸易模式的一个方面或一个产业研究对于环境的影响。
目前考察贸易模式对我国的环境影响的角度比较鲜见。本文将从外资企业在出口中占的比例、加工贸易在出口中占的比例和出口商品结构这三个方面把我国的贸易模式进行对比分类,以江苏省、浙江省、山东省近十年的出口总额、外资企业出口所占的比重、加工贸易所占的比重以及工业废水和废气排放量座为分析数据,运用面板数据对比不同出口贸易模式对环境的影响。明确出口贸易发展对环境产生的不良影响和主要问题。探索对我国影响深远的加工贸易与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模式。
二、不同贸易模式对环境影响的文献综述
学者们对于贸易模式的划分多种多样。根据Fantagne、Freudenberg和Peridy(1997)的研究理论,国际贸易模式除了可以划分为一般贸易和加工贸易之外,又可划分为产业间贸易、产业内贸易。田素妍、周立(2011)将其进一步划分为“出口导向型产业间贸易”以及“进口导向型产业间贸易”与“低技术型垂直产业内贸易”、“高技术型垂直产业内贸易”、“低技术型水平产业内贸易”、“高技术型水平产业内贸易”。有的学者从国际贸易理论出发,认为国家或地区产业内和产业间贸易的比例对贸易模式起决定性作用。张小蒂、李晓钟(2002)根据国际贸易数据,把我国的出口商品类型分为劳动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赖明勇、杜希尧(2000),丁文丽(2001)认为我国贸易结构应分为工业制成品贸易和初级产品贸易两种。金雪军、卢佳、张学勇(2008)运用浙、粤二省的外贸数据,提出“外向型”贸易模式和“内源型”贸易模式的划分方法。外向型”贸易模式的特点是:外资企业在出口中占主导地位,加工贸易为主,产品结构层次较高;“内源型”的贸易模式特点是:民营企业出口占主导,加工贸易比重较低,产品层次结构相对较低。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jjymy/12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