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户正规信贷约束的影响因素研究

2014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资金融通无疑是农业现代化进程中不可缺少的要素;同时,提出继续深化农村改革发展,加快农村金融制度创新,提高农村金融市场效率。资金融通关系到农户的日常生产和消费,正规金融机构无法充分满足农户的信贷需求是制约农村金融发展和农民收入水平提高的主要因素,而农村普遍存在的信贷约束是导致农户信贷需求得不到充分满足的主要原因,但是目前国内外的学者对于农户信贷约束的主要影响因素以及这些因素的影响机制尚未得出统一的结论。本文总结我国农户融资现状,通过logit模型来研究农户正规信贷约束的主要影响因素及其影响机制,本文最后将根据实证研究的结果总结这个问题的研究前景并且提出缓解农户信贷约束问题的合理政策建议。
目录
摘要1
关键词1
Abstract1
Key words1
一、引言1
二.文献综述和研究假设2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2
1.概念界定2
2.信贷约束的衡量3
3.信贷约束影响因素的研究4
(二)研究假设5
三.数据来源和描述性分析7
(一)数据来源7
(二)描述性分析7
四.实证分析9
五.结论和建议13
(一)结论13
(二)建议13
致谢13
参考文献15
表18
表28
表310
表410
表511
农户正规信贷约束的影响因素的研究
引言
引言
农村地区经济发展落后,资本积累较少,资金借贷成为满足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户自身生产和消费的资金需求的重要途径,但是农村正规金融机构因为小农贷款本身存在的高风险和信息不对称等问题而不原意提供足够的资金支持,因此农户的信贷需求无法通过正规金融机构得到及时和充分的满足。为了弥补正规金融机构的贷款供给不足问题,农村逐渐出现了独立于正规金融机构的民间借贷,于是形成了我国目前农村正规与非正规金融并存的局面。农户的信贷需求得不到充分满足被认为农户面临一定的信贷约束,如何缓解农户受到的信贷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约束是缓解农村资金供给紧张以及发展农村经济的首要问题,首先信贷约束的衡量问题一直存在较大争议,目前国内外学者有很多定性或者定量的方法来衡量信贷约束,但是没有一种方法能够得到一致的认可。其次,不同学者对影响农户信贷约束的主要因素以及这些因素的影响机制也存在不一样的看法,目前主流的研究方向集中于研究地区金融发展状况、农户的家庭和个人特征以及区位因素,研究认为小农信贷的风险性是正规金融机构小农信贷供给不足的主要原因,地区金融发展水平也会影响农村金融的发展状况,而农户的家庭和个人特征直接影响到小农信贷的风险大小,而区位因素能够反映各个地区金融发展状况,这些因素都会对农户信贷约束产生影响。
我国农村金融市场尚不完善,相关的法规制度尚不健全,正规金融机构难以满足全部农户的信贷需求,因此正规金融市场与非正规金融市场并存。马永强(2011)对全国农户借贷情况进行了问卷调查,认为以农信社为主体的正规金融市场缺乏良好的竞争机制,其所提供的信贷存在如范围狭窄,合约种类少,条款不灵活等缺陷,不能满足农户的信贷需求,因此非正规金融市场成为农户满足日常生产、消费的资金需求的主要渠道[1]。周宗安(2010)认为农村金融市场制度和功能上的缺陷导致农户信贷需求得不到完全满足,农户贷款难的问题已经成为制约农户收入水平提高和阻碍农村金融市场发展的主要因素[2]。我国金融市场尚不完善,相关的法规制度尚不健全以及支农贷款本身存在的各种问题导致农户信贷约束问题是一个长期存在的问题,如何缓解农户信贷约束以及提高正规金融机构在小农贷款方面的积极性是发展现代化农业需要关注的主要问题之一。
二.文献综述和研究假设
国内外研究现状
概念界定
信贷约束是本文的重要概念,在这里需要对其在本研究中的定义进行初步界定。
信贷约束是指农户的基本信贷需求完全或者部分得不到满足,董晓林(2010)、杨小丽(2010)、胡睿(2010)认为如果农户的信贷需求大于可获得的贷款金额,农户就受到了信贷约束。信贷约束被分为农户由于金融机构相关的信贷要求而主动放弃信贷申请的“事前信贷约束”,以及向金融机构申请之后却未获得足额贷款的“事后信贷约束”[3]。除了将信贷约束分为“事前信贷约束”和“事后信贷约束”之外,目前还有许多学者将信贷约束分为宏观层面和微观层面以及需求型信贷约束和供给型信贷约束。宏观层面和微观层面主要是从正规信贷部门和农户个体进行划分的,张龙耀(2010)认为中国农户面临较为严重的正规信贷约束(我国大约为37%),农村金融供给不足和严重的信贷约束是农村金融市场失灵的主要表现,宏观层面,正规信贷部门效率较低并且难以满足不断变化的金融需求,正规金融部门和非正规金融部门并存;微观层面,农户个人面临严重的正规信贷约束[4]。需求型信贷约束是指由于农户的信贷可得性预期较低而不去申请贷款所导致的信贷约束,供给型则是因为农村正规信贷部门信贷供给不足所导致的信贷约束,程郁(2009)、韩俊(2009)、罗丹(2009)认为正规金融机构过高的交易成本和不完善的信贷配给机制与农户的风险规避行为相互作用,提高了农户的信贷成本并且降低了其信贷可得性的预期,因此产生了需求型信贷约束。此外,信贷约束由过去单纯的供给型信贷约束转变为混合型信贷约束,并且需求型信贷约束的程度要超过供给型信贷约束[5]。
正规信贷约束是指农户面临的来自正规金融机构的信贷约束,程恩江、刘西川(2010)就将农户信贷约束区分为来自正规金融机构的信贷约束和来自非正规金融机构的信贷约束[6]
信贷约束的衡量
Martin Petrick(2005)总结了六种衡量信贷约束的方法。第一,对贷款交易成本的直接衡量,这种方法通过衡量借款人面临的除名义利率以外的额外成本,这些成本包括信息收集成本、贷款申请成本以及抵押担保成本等,评估该种方法有效性的关键就是要区分哪些成本是可以包含在名义利率成本当中,哪些成本属于不可避免的成本,如果农户面临的信贷成本中全部都是不可避免的直接成本,那么就可以认为农户并没有面临严重的信贷约束,反之,则说明农户面临不同程度的信贷约束。这种方法的不足表现为只能定性地衡量农户面临的信贷约束,并且想要准确区分可避免和不可避免的成本是十分困难的,因此该种方法并没有得到一致的认可。第二,从采访中获取的定性信息,这种方法通过直接询问借款人在现行利率下是否想要借入更多的款项来判断借款人是否面临信贷约束,如果借款人在现行利率下有额外的信贷需求得不到满足则说明其面临信贷约束。Baydas et al(1994)以许多微型企业家为样本将借款人分为四种类型,分别为完全被拒绝型,不满足型,满足型和非信贷申请者,他通过logit模型分析不同组别内的被调查者的特征差别[15]。该种方法在实施性上便于对普通农户进行调查,判断标准简单,但是这种方法却不能对农户面临的信贷约束做出准确的判断,首先,使用这种方法就舍弃掉了如信贷规模和贷款利率等重要因素的信息,其次,该理论的基础是分割后的信贷市场,但是实际上不同信贷来源的选择之间是有内在联系的,而且贷款者的选择和借款人的选择之间也会有联系,所以该理论的理论基础存在一定的缺陷。第三,从访谈中获得的数量信息,这种方法通过询问借款人在现行条件下贷款者原意提供给其的最大信贷资金量来判断借款人是否面临信贷约束,这种方法克服了定性数据无法详细描述信贷约束的缺陷,而且针对不同资金来源的测量结果也有所差异,能够较为客观地反映农户在不同资金来源上所面临的信贷约束。但是这种方法仍然存在以下两点缺陷:首先,问卷中使用的调查指标可能很难被被调查对象所理解,其次,各种指标没有一个最好的组合方案作为基准组,因此无法准确判断农户面临的信贷约束的程度。第四,第二信贷来源的溢出作用,该方法的核心假设是从银行以外的资金来源获得资金的成本均要高于银行,如果农户是使用第二资金来源满足自己的信贷需求的话,他就会被假设面临严重的第一资金来源的信贷约束。该方法要求借款人不同信贷来源的详细面板数据,此外,如果假设正确,那么该方法提供了一个在分割的信贷市场上定量分析信贷约束现象的方法。但是,这种方法只有在农户存在不止一个信贷资金来源时才有效,而且部分农户即使面临第一资金来源的信贷约束时,他们也不会转而从其他来源获得资金,这种情况是该方法无法解决的问题。第五,静态家庭模型,这种方法基于农户家庭显性和隐性考虑的模型来分析信贷约束的作用,信贷市场的信贷约束导致农户在消费范围和生产范围之间的重要的相互作用,这些相互作用的结果就作为对信贷约束现象的经济分析。该方法通过信贷约束对农户消费和选择行为的影响来定义信贷约束的存在。该模型在信贷约束的定义和市场有效性方面取得了一致性,并且使用计量模型,增加检验结果的可比性和可解释性。但是该模型比定性模型要求更多的数据,而且很多学者质疑它的数据的非实验性以及其在模型形式和函数方面的选择。第六,动态投资模型,该模型尝试通过经验测量对一个理论决策模型的背离来评估信贷约束。在诸多研究中,流动性变量被证明对投资有重要影响,同时也说明了信贷约束的存在。该模型拓展了静态家庭模型,考虑了时间和不确定性因素,能够检验部分金融变量对投资的影响,但是该模型对数据要求较高,此外,这种方法依赖数据间的相关性,因此它适合于研究总体的信贷约束而非个人[14]。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jjymy/1609.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