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金融上市公司投资金融业对其绩效的影响以a股纺织行业上市公司为例

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带动了金融领域的成熟,金融所带来的高收益也日渐被人们所熟知,这种高收益不仅导致金融机构数量的大幅增长,而且吸引了众多非金融类公司的进入,尤其是近几年,考虑到实体经济的发展速度放缓,为了改善其财务状况,创造较高绩效,不少企业纷纷买入金融资产进行投资。本文将以纺织行业为例,通过探究纺织业上市公司的财务数据,和对已进行金融投资和未金融投资的上市公司的财务指标进行对比,解析非金融企业投资金融产品对其绩效的影响,希望本文能为这类企业做出投资决策提供参考。
目录
摘要 1
关键词 1
Abstract 1
Key words 1
一、引言 2
二、文献综述 2
(一)国外观点 2
(二)国内观点 3
三、研究对象和衡量指标的选取 3
(一)研究对象 3
(二)衡量指标 4
四、非金融上市公司投资金融业对其绩效的影响 4
(一)纺织业上市公司的总体绩效分析 4
1.纺织业与全行业的绩效分析 4
2.纺织业与金融业的绩效分析 4
(二)投资金融业与否对公司绩效的影响 5
1.两类公司的总体分析 5
2.进行金融投资公司的个例分析 6
(三)金融投资对公司绩效影响不同的原因分析 7
1.金融投资对绩效产生负面影响的原因分析 7
2.金融投资对绩效产生正面影响的原因分析 8
五、总结和风险投资建议 9
(一)结论 9
(二)风险投资建议 9
致谢 10
参考文献 10
非金融上市公司投资金融业对其绩效影响
——以A股纺织行业上市公司为例
引言
引言
当前经济发展形势下,企业投资主要有两种形式,分别是实业投资和金融投资。其中,金融投资更够在短时间内为企业带来较大收益,所以越来越多的企业被金融投资的丰厚利润所吸引,开始将投资的重心往金融领域偏移。但是,与实业投资将比,金融投资蕴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含着较大风险和不确定性,而且在一定时间内,由于企业的资源投资能力是有限的,增加其在金融业中的投资比重必然会导致其在实体经济中的投资比重的下降。所以,这就带来了一个资源配置上的问题,决策者们需要考虑如何确定实业投资和金融投资的比例来在获得较高收益的同时有效控制风险。金融资产占总资产比重高的企业是否就拥有较好的绩效水平?金融资产的配置结构及资本结构是否也会对绩效产生影响?金融化对企业的发展是否与影响,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本文将以纺织行业为例,探寻非金融上市公司投资金融业对其绩效的影响。
通过对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的学习可知,金融资产主要分为四大类,分别是: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持有至到期投资以及贷款和应收款项。由于最后一类金融资产对于普通企业来说,不算做金融资产,所以本文只选取了上市公司的前三类进行深入分析。而后,本文在对2016年度纺织行业的上市公司进行财务报表分析时发现,极少有纺织业上市公司会将金融资产归类为持有至到期投资,所以在后文分析过程中,会着重考虑前两项金融资产的变动和投资收益对企业绩效影响的探究。
二、文献综述
我国企业金融化的趋势最早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源于当时的银行体系改革,但是由于政策多变,一直没有兴起。这种现象一直持续到2001年,在加入世贸组织后,中国企业金融化的现象才开始变得普遍。2008年的经济危机让部分金融化程度较深的企业遭到了巨大打击,但实体经济的不景气又吸引了一部分企业开始尝试投资金融业,所以通过企业的财务报表可以看出,金融资产占总资产的数值并非总是一成不变的。
(一)国外观点
Krippner(2005,2010)认为,企业的利润来源越来越偏向金融途径,利润来源逐渐脱离了较为传统的商品生产和销售,逐步向金融市场倾斜,经营管理的重点从原本的产业部门偏移至金融投资,对实体产业的再投资减少,甚至开始寻求进入金融行业的机会。福斯特 (2010)也认为,资本主义经济重心正从生产部门向金融部门转移。
现如今,国内经济学家对企业金融化后果的研究较少,所以借鉴美国经济学家W.拉佐尼克观点:企业金融化的行为可能会改变公司经营管理风格,出于股东价值最大化的考虑,企业可能会通过投机和操纵金融市场,来实现较高的股票收益率。这种行为会引发和扩大金融市场的泡沫,导致金融危机的爆发,缩小实体经济的发展空间,对经济的长期健康发展来说,极为不利。
Crony (2002)指出,资本市场的普遍缺乏耐性使得非金融企业向市场投入更多的资金。他通过对金融资产与实体资产的规模进行比较,用金融资产每年的增长额与当年企业自有资金的比例来表示其资产金融化的程度,运用金融利润和现金流(内部资金加股利)的比例去体现收益的金融化,利用利息收入、股利收入、股票回购支出和现金流的比去探究分配金融化的程度,并证实了这一观点。
Orhangazi(2008)指出,企业金融化的现象存在通过增加对金融资产的投入“挤出”实体资本,并从资产、收益和分配三个方面对其进行描述,在衡量时,区别于Crony采用有形资产的方法,他采用金融资产与总资产的比这一数值去表示资产金融化的程度,从增长额角度去度量收益和分配金融化水平。他认为非金融企业在金融市场的参与度在上升,其在加大金融投资的同时,付出了更多的利润份额。
国内观点
蔡明荣(2014)认为,从行为和结果这两个方面来看企业的金融化,一方面,是企业选取的资源配置方式向资本运作偏移,增加用于投资的资产,而不是从事传统的生产销售活动,另一方面,是非生产经营业务的投资和资本运作在企业的利润来源中占比增大,对单一的资本增长重视逐步超过了营业收益。
肖明、崔超(2016)指出,实体产业利润率的降低驱使众多非金融上市公司积极参与金融活动,金融资产的收益甚至成为部分非金融企业利润的主要来源。
邓迦予(2014)根据微观角度的分析指出,我国非金融上市公司并没有显示出显著的金融化偏向,而制造业上市公司在所有公司金融化水平位列中等,并且呈现出逐步下降的势头。
虽然王川(2010)指出,投资金融业能够放大非金融上市公司绩效指标的增减,即在经济发展良好的情况下,将自有资金投向金融业能使上市公司实现更多的利润,但张艳、杜靖(2015)和张九丽(2015)的数据分析表明,金融化对提升企业盈利能力的作用所起的作用不大,相比其他指标,对企业净资产收益率的作用最为明显,甚至存在有对企业的绩效产生不利影响的风险。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jjymy/1371.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