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商业银行市场结构、效率及绩效的实证研究

关于商业银行市场结构、效率及绩效的实证研究[20200428221915]
摘要:本文运用14家商业银行2007-2012年的面板数据,从市场份额和市场集中度两个方面分析了我国商业银行业的市场结构现状;并对我国商业银行的效率以及商业银行市场结构、效率与绩效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商业银行业的市场集中度逐年下降,行业内部竞争不断加强,商业银行的绩效水平与市场份额和效率呈正相关,与市场集中度呈负相关。本文以期为绩效水平的改善和我国银行业的改革提供一些理论依据。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查看完整论文请 +Q: ¥3^5`1^9`1^6^0`7^2$ 
关键字:商业银行市场结构效率绩效
目录
摘要1
关键词1
Abstract1
Key words1
一、引言 1
(一)问题的提出 1
(二)相关文献综述 2
1.商业银行市场结构的研究综述 2
2.商业银行市场结构、效率与绩效关系的研究综述 2
二、理论框架、研究假说与研究方法 3
(一)理论框架与研究假说 3
(二)研究方法 3
三、数据来源与描述性分析 4
(一)数据来源 4
(二)我国商业银行市场结构分析 4
1.市场份额 4
2.市场集中度 5
(三)我国商业银行效率分析 7
(四)我国商业银行绩效分析 9
四、我国商业银行市场结构、效率和绩效的实证分析 10
(一)模型选择 10
(二)回归分析及结论 11
五、主要结论和相关政策建议 12
(一)主要结论 12
(二)政策建议 12
1.降低进入壁垒,避免市场过度集中 12
2.完善退出机制,提高银行经营效率 12
3.积极转变经营理念 13
致谢 13
参考文献: 13
关于我国商业银行市场结构、效率及绩效的实证研究
指导老师 熊航
引言
(一)问题的提出
在我国金融体系中,商业银行占据着主导地位。商业银行业作为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一环,其绩效水平的高低不但影响银行自身的发展,更关系着整个国家的经济运行。我国商业银行也是最重要的金融中介机构,是经济发展中的关键,起着优化资源配置的重要作用。因此,提高我国商业银行的经营绩效不仅是商业银行增强竞争力、提高盈利水平的内在要求;也是促进我国经济增长的必要手段。
我国商业银行一直在为适应现代市场的要求而不断发展变革,已经实现了由单一化走向多元化,由封闭走向开放。从一开始由中国人民银行一家完全垄断,到四大国有银行的高度垄断,再到国有银行的商业化改革和众多股份制商业银行、中小商业银行的兴起,我国商业银行业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成就。但是近几年来,我国商业银行在发展与变革的道路上也渐渐暴露了一些问题。伴随着众多中小型商业银行的兴起,商业银行间的竞争已经越发充分,但是由于四大国有银行长期处于垄断地位的优势,加之政府对商业银行的决策影响等因素,导致商业银行资源配置扭曲。因此,本文主要探究以下问题:(1)我国商业银行业的市场结构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股份制商业银行是否具有超越国有银行的潜力;(2)我国商业银行的效率和绩效的具体情况,股份制商业银行的效率及绩效是否优于国有银行;(3)我国商业银行业市场结构、效率及绩效之间具有何种关系,以及产生这样关系的原因是什么。
本文以我国主要商业银行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近几年主要商业银行市场结构、效率及绩效的描述分析和实证研究,以期得出一些结论,为处于改革阶段的商业银行的发展提出政策建议,完善资源配置。
(二)相关文献综述
从1978年中国人民银行从财政部分离独立设置开始,我国银行业便开始了伟大的变革。在改革的过程中,商业银行的业务范围正不断扩大,市场结构也不断变化。目前,已有不少学者从不同角度分别对商业银行的市场结构、效率和绩效等方面进行了研究。特别是国外学者对商业银行市场结构的研究比较成熟,而关于商业银行的效率及绩效的研究最近几年逐渐成为热点。该部分将对国内外学者对商业银行市场结构、效率、绩效以及三者间关系的研究进行文献综述,为本文的实证研究奠定基础。
1.商业银行市场结构的研究综述
目前,在市场结构理论研究中被广泛使用的定量分析模型主要有两大类,一是由Bresnahan(1982) & Lau(1952) & Alexander(1958)提出的BL模型,二是由Rosse & Panzar(1977)提出的PR模型。BL模型的前提假设是市场结构均衡下的企业利润最大化,通过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来确定企业的产品价格和产品数量,然后对企业的行为进行估计和预测,最终来区分企业所处市场状态。PR模型,是运用标准比较静态分析的方法,对投入和成本弹性进行分析,得出不同市场条件下竞争程度的检验指标,从而判断企业所处的市场状态。
同时,国内对商业银行市场结构的研究也取得了较大的成就。广大学者普遍认为我国商业银行市场结构垄断程度较高。袁鹰(2000)运用银行业市场结构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对1998年我国商业银行的市场结构的研究表明,我国四大国有银行的市场集中度高达80%以上,但我国商业银行并没有表现出规模经济显著的特征。叶欣、郭建伟和冯宗宪(2001)运用市场集中度指标和赫芬达尔指数指标,对我国1996-2000年商业银行市场结构进行了量化分析,得出中国商业银行业寡占程度正逐渐降低,由寡头垄断向垄断竞争过渡。李一鸣,薛峰(2008)在对2000-2006年我国商业银行市场结构现状的分析中指出,我国商业银行业已显现出从寡头垄断向垄断竞争市场结构过渡的趋势,但目前仍处于国有商业银行具有较高垄断的市场格局。
还有很多学者探究了市场结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并从市场结构的决定因素出发探讨我国商业银行市场结构集中的原因。林毅夫、孙希芳(2008)通过工具变量方法和双向固定效应模型来考察银行业结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得出增加中小金融机构的市场份额能对经济增长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范小云等(2010)从进入壁垒角度展开研究,得出结论:对我国银行市场准入的限制会增加银行业的集中度,加强外资银行准入的限制则会降低银行业集中度。
2.商业银行市场结构、效率与绩效关系的研究综述
关于商业银行市场结构、效率与绩效的关系, 国内外学者作了大量的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与此相关的产业组织理论假说不断接受检验,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理论假说有两种,分别是哈佛学派的市场力量假说和芝加哥学派的效率结构假说。这两种假说的共同之处在于,市场力量假说与效率结构假说都支持这一观点:商业银行的绩效(盈利能力)受市场结构因素的影响,绩效与市场结构之间存在着正相关关系。然而,效率结构假说认为商业银行的效率是影响绩效水平与市场结构的关键因素,而市场结构与绩效水平之间不存直接联系。
国外学者首先这两种假说应用到银行业市场。Pillip Molyneux和Willian Forbes(1995)通过对1986-1989年欧洲银行市场结构与绩效的关系的实证分析指出,在欧洲银行市场,市场力量假说成立。但是IbrahimA 和Ayten M. Fatheldin(2005)在对海湾合作委员会几个国家进行分析中发现,规模大的银行绩效水平普遍高于中小银行,在沙特银行业中市场力量假说成立,而在科威特、阿联酋两国银行业中,支持效率结构假说。然而,M.Nasser Katib(2004)以1989-1996年马来西亚银行业为研究对象,通过实证研究得出市场份额并不能影响利润率,市场力量假说不成立,而且效率结构假说也不成立。因此,他认为市场力量假说和效率结构假说不能适用于银行业市场。
李一鸣,薛峰(2008)通过对2000-2006年我国13家商业银行市场结构、绩效等情况的实证分析,得出伴随着市场集中度下降,各商业银行绩效得到提高;商业银行资产规模对其绩效带来负的影响;银行管理水平、创利能力对其绩效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产品差异化与银行绩效则显示弱的正向关系。
但是,Guevara & Maudos(2005)和Solis & Maudos(2008)对墨西哥银行业和欧盟银行业的实证研究发现,在这两个地区的银行业中市场结构和效率之间的负相关并不存在。Berger & Hannan(1992)认为,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产业部门以及产业发展的不同时期,市场结构和市场绩效可能存在不同的关系。
二、理论框架、研究假说与研究方法
(一)理论框架与研究假说
本文将产业组织理论的研究成果运用于商业银行业的研究中,以产业组织理论的奠基人贝恩提出的结构-行为-绩效(S-C-P)作为理论框架,对商业银行的市场结构、效率及其绩效的关系展开分析。美国经济学家贝恩等人认为市场结构决定市场中企业的行为,而这种行为又决定市场中的经济绩效,概括的说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这三者之间存在某种因果关系。随着时代的进步,后起的经济学家结合现实情况对贝恩等人的SCP分析框架进行了修正和完善,他们认为市场绩效、市场行为,也会反过来影响市场结构。但不管怎样修正SCP框架,市场结构一直都处于比较重要的地位。然而,目前随着产业组织理论研究的更加深入,加之博弈论等理论的不断发展,SCP分析框架越来越重视市场中企业行为的研究。这也表明,市场结构、市场行为以及市场绩效三者之间的关系已经不再是单一的直线关系,而是趋于复杂化。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jjymy/3866.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