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部地区农村金融发展区域差异泰尔指数的测度
目录
1 引言 1
1.1研究背景及意义 1
1.2研究目标与方法 1
1.3相关概念界定 2
1.3.1 我国东部地区 2
1.3.2 区域农村金融 2
2 农村金融发展水平及区域差异的测度方法 2
2.1 农村金融发展水平的测度 2
2.2 农村金融发展区域差异的测度 5
3 农村金融发展水平及区域差异的实际测度 8
3.1 数据来源及处理 8
3.2 我国东部地区农村金融发展水平的具体测度 8
3.3 我国西部地区农村金融发展区域差异的具体测度 9
4 我国东部地区农村金融区域发展的影响因素 11
4.1 金融制度存在缺陷 11
4.2 农村金融发展环境尚待优化 11
4.3 国家对农村金融发展的扶持力度不够 12
5 我国东部地区农村金融区域发展的对策 12
5.1 优化金融发展环境 12
5.2 完善现有的金融制度 12
5.3 加大政府对农村金融的扶持力度 13
结 论 14
致 谢 15
参 考 文 献 16
附表1 17
附表2 18
1 引言
1.1研究背景及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同时,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状况也逐步凸显出来,形成了东部,中部和西部等经济带,不同经济带其金融发展水平也存在很大差距,金融宏观调控模式不利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依据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精神,银监会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做好2015年农村金融服务工作的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通知》,进一步对农村金融创新、满足“三农”需求以及强化支农等工作提出具体意见。并要求农村金融改革一定要适合于农村社会的真实情况,切实为“三农”发展提供资本保证,努力实现农村金融与经济的共同发展。多年来,我国农村金融不断改革与发展,农村金融体制日益完善,服务创新日益多元化,然而,由于我国人口众多,地域广博,自然资源分布极为不均,不可避免的,我国农村金融发展会产生区域间的差距问题。中国农业银行董事长项俊波也曾说过我国农村金融发展主要面临的四大问题:脱农倾向严重,区域发展不平衡,对中低收入农户扶持不足还有基础设施较为落后。而这些问题严重制约着农村金融的健康发展。
本文对农村金融发展水平及区域差异的课题进行了研究,通过泰尔指数进行测度与检验。进一步分析了影响农村金融区域发展差异的因素,对政府制定相关金融政策而言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1.2研究目标与方法
本文通过近十五年的东部地区泰尔指数的测度,研究我国东部各省农村金融发展区域差异所呈现的趋势,并分析趋势背后的影响因素,找出相关解决措施,并因地制宜通过这些来进一步缩小农村金融发展差异。具体来说,本文主要研究的内容包括:一是考察我国东部地区自1999年以来农村金融发展趋势以及区域发展差异的变化。二是考察影响差距形成或者变化的因素。
本文主要选用实证研究方式,收集数据来衡量农村金融的发展,为东部地区农村金融发展差异分析提供可靠的数据。具体来说,本文采用了:文献综述法,对于相关概念的界定,农村金融发展水平和发展差异的指标借鉴了一些国内外学者的观点。统计分析法,第三部分运用统计分析的方法运用相关指标对我国东部地区农村金融发展水平及差异进行测度。
1.3相关概念界定
1.3.1 我国东部地区
1997年3月后,中国区域划分采用“三分法”,根据地理位置以及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将我国划分为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东部地区包括11个省市及自治区(北京、天津、上海、辽宁、河北、山东、江苏、浙江、福建、广东、海南)。由于历史原因以及地理资源等因素,我国东部,中部和西部的经济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异,东部经济发展水平一直高于西部和中部地区。民以食为天,根据马斯洛的需求理论,农业的生产可以满足人们最基本的生活需要,因此农业的发展是实现国家经济发展和腾飞的前提和基本条件。但是,我们不能否认的是,即使东部地区发展水平较高,但是仍然存在着严重的发展问题,不能以偏概全,必须努力解决这些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统筹协调发展,从而提高东部地区和国家整体经济的发展水平。
1.3.2 区域农村金融
研究我国东部农村金融的区域差异,首先要了解什么是区域农村金融。准确并清楚的界定区域农村金融这一概念是开始一切关于农村金融及其差异等研究的前提。农村金融不仅仅是金融的一部分,它更有着自身的特点。借鉴张军洲(1995),李敬(2008),以及黄桂良(2013)对区域金融的定义,本文所称的区域农村金融是指在特定区域内(如我国各省域,东中西地区和八大经济区域)农村金融资源在空间分布及运行状态,主要针对地方经济特别是“三农”经济发展,与国家金融和经济发展的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的一种金融制度安排。 事实上,金融发展就是金融资产不断增加,金融结构不断优化,金融功能不断提升以及金融效率不断提高的过程。
区域农村金融结构差异主要有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农村金融结构,金融工具,金融行为等。区域农村金融发展水平差异主要有农村金融资产,金融交易数量,和金融资源等。本文在研究过程中,借鉴参考了众多学者们的研究成果,鉴于我国区域农村金融发展数据的可获得性,本文重点从数量分析角度探讨我国区域农村金融发展水平,探讨我国区域金融发展水平差距问题。
2 农村金融发展水平及区域差异的测度方法
2.1 农村金融发展水平的测度方法
对于农村金融水平的衡量我们可以从金融增长和金融发展两个角度来考虑。金融增长一般指的是量上的变化,即在一定时期内如月度或者季度某种或某些金融资源的流量。而金融发展不仅仅指量上的变化,而且还包括质上的变化。金融发展包括金融总量的增加(除了金融资源以外,如金融工具,服务的种类,金融机构数目),金融运行效率的提高,金融结构的优化(如资产流动性),金融制度的改进,金融风险防范能力的进步(投资分散化)和与其他有关金融生态环境的改善。因此农村金融发展水平是指金融在特定农村在特地时期所达到某种程度,这是一个总括指标。所以我们要综合全面的考察农村金融发展,才能在比较各农村区域发展水平的差异时更有说服力。
正如上文所分析的那样,本文重点研究我国区域农村金融发展的数量表现,即对我国区域农村金融发展水平的现状与差异变化状况的研究。如何衡量农村金融发展水平,就目前而言,还没有专门的文献对其探讨。纵观已有相关文献,主要有两种方式进行测量,即单一指标与综合指标。1969年,Goldsmith提出了金融相关比率(FIR)既戈氏指数这一概念,随后被广泛用于测量金融发展水平。FIR这一指标被表示在某一时点上某个国家或者地区现存金融资产总额与国民财富之比,主要用来衡量评估一个国家或者地区金融发展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对于农村金融相关比率FIR的衡量是用农村金融资产与农民所创造的财富相比。其中农村金融资产表示为农村存款,农村贷款与农村保险三者数值的总和。此外,在金融相关比率(FIR)被普遍的运用于我国农村金融发展水平的同时,一些学者如李敬(2014)构建了“5指标+1因子”的符合度量体系来测量我国农村金融发展水平。徐敏与张小林(2014)构建了包括金融基础设施,金融服务可获得性,金融服务覆盖面,金融对经济的贡献和金融信贷业务质量等五个指标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1 引言 1
1.1研究背景及意义 1
1.2研究目标与方法 1
1.3相关概念界定 2
1.3.1 我国东部地区 2
1.3.2 区域农村金融 2
2 农村金融发展水平及区域差异的测度方法 2
2.1 农村金融发展水平的测度 2
2.2 农村金融发展区域差异的测度 5
3 农村金融发展水平及区域差异的实际测度 8
3.1 数据来源及处理 8
3.2 我国东部地区农村金融发展水平的具体测度 8
3.3 我国西部地区农村金融发展区域差异的具体测度 9
4 我国东部地区农村金融区域发展的影响因素 11
4.1 金融制度存在缺陷 11
4.2 农村金融发展环境尚待优化 11
4.3 国家对农村金融发展的扶持力度不够 12
5 我国东部地区农村金融区域发展的对策 12
5.1 优化金融发展环境 12
5.2 完善现有的金融制度 12
5.3 加大政府对农村金融的扶持力度 13
结 论 14
致 谢 15
参 考 文 献 16
附表1 17
附表2 18
1 引言
1.1研究背景及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同时,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状况也逐步凸显出来,形成了东部,中部和西部等经济带,不同经济带其金融发展水平也存在很大差距,金融宏观调控模式不利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依据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精神,银监会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做好2015年农村金融服务工作的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通知》,进一步对农村金融创新、满足“三农”需求以及强化支农等工作提出具体意见。并要求农村金融改革一定要适合于农村社会的真实情况,切实为“三农”发展提供资本保证,努力实现农村金融与经济的共同发展。多年来,我国农村金融不断改革与发展,农村金融体制日益完善,服务创新日益多元化,然而,由于我国人口众多,地域广博,自然资源分布极为不均,不可避免的,我国农村金融发展会产生区域间的差距问题。中国农业银行董事长项俊波也曾说过我国农村金融发展主要面临的四大问题:脱农倾向严重,区域发展不平衡,对中低收入农户扶持不足还有基础设施较为落后。而这些问题严重制约着农村金融的健康发展。
本文对农村金融发展水平及区域差异的课题进行了研究,通过泰尔指数进行测度与检验。进一步分析了影响农村金融区域发展差异的因素,对政府制定相关金融政策而言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1.2研究目标与方法
本文通过近十五年的东部地区泰尔指数的测度,研究我国东部各省农村金融发展区域差异所呈现的趋势,并分析趋势背后的影响因素,找出相关解决措施,并因地制宜通过这些来进一步缩小农村金融发展差异。具体来说,本文主要研究的内容包括:一是考察我国东部地区自1999年以来农村金融发展趋势以及区域发展差异的变化。二是考察影响差距形成或者变化的因素。
本文主要选用实证研究方式,收集数据来衡量农村金融的发展,为东部地区农村金融发展差异分析提供可靠的数据。具体来说,本文采用了:文献综述法,对于相关概念的界定,农村金融发展水平和发展差异的指标借鉴了一些国内外学者的观点。统计分析法,第三部分运用统计分析的方法运用相关指标对我国东部地区农村金融发展水平及差异进行测度。
1.3相关概念界定
1.3.1 我国东部地区
1997年3月后,中国区域划分采用“三分法”,根据地理位置以及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将我国划分为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东部地区包括11个省市及自治区(北京、天津、上海、辽宁、河北、山东、江苏、浙江、福建、广东、海南)。由于历史原因以及地理资源等因素,我国东部,中部和西部的经济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异,东部经济发展水平一直高于西部和中部地区。民以食为天,根据马斯洛的需求理论,农业的生产可以满足人们最基本的生活需要,因此农业的发展是实现国家经济发展和腾飞的前提和基本条件。但是,我们不能否认的是,即使东部地区发展水平较高,但是仍然存在着严重的发展问题,不能以偏概全,必须努力解决这些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统筹协调发展,从而提高东部地区和国家整体经济的发展水平。
1.3.2 区域农村金融
研究我国东部农村金融的区域差异,首先要了解什么是区域农村金融。准确并清楚的界定区域农村金融这一概念是开始一切关于农村金融及其差异等研究的前提。农村金融不仅仅是金融的一部分,它更有着自身的特点。借鉴张军洲(1995),李敬(2008),以及黄桂良(2013)对区域金融的定义,本文所称的区域农村金融是指在特定区域内(如我国各省域,东中西地区和八大经济区域)农村金融资源在空间分布及运行状态,主要针对地方经济特别是“三农”经济发展,与国家金融和经济发展的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的一种金融制度安排。 事实上,金融发展就是金融资产不断增加,金融结构不断优化,金融功能不断提升以及金融效率不断提高的过程。
区域农村金融结构差异主要有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农村金融结构,金融工具,金融行为等。区域农村金融发展水平差异主要有农村金融资产,金融交易数量,和金融资源等。本文在研究过程中,借鉴参考了众多学者们的研究成果,鉴于我国区域农村金融发展数据的可获得性,本文重点从数量分析角度探讨我国区域农村金融发展水平,探讨我国区域金融发展水平差距问题。
2 农村金融发展水平及区域差异的测度方法
2.1 农村金融发展水平的测度方法
对于农村金融水平的衡量我们可以从金融增长和金融发展两个角度来考虑。金融增长一般指的是量上的变化,即在一定时期内如月度或者季度某种或某些金融资源的流量。而金融发展不仅仅指量上的变化,而且还包括质上的变化。金融发展包括金融总量的增加(除了金融资源以外,如金融工具,服务的种类,金融机构数目),金融运行效率的提高,金融结构的优化(如资产流动性),金融制度的改进,金融风险防范能力的进步(投资分散化)和与其他有关金融生态环境的改善。因此农村金融发展水平是指金融在特定农村在特地时期所达到某种程度,这是一个总括指标。所以我们要综合全面的考察农村金融发展,才能在比较各农村区域发展水平的差异时更有说服力。
正如上文所分析的那样,本文重点研究我国区域农村金融发展的数量表现,即对我国区域农村金融发展水平的现状与差异变化状况的研究。如何衡量农村金融发展水平,就目前而言,还没有专门的文献对其探讨。纵观已有相关文献,主要有两种方式进行测量,即单一指标与综合指标。1969年,Goldsmith提出了金融相关比率(FIR)既戈氏指数这一概念,随后被广泛用于测量金融发展水平。FIR这一指标被表示在某一时点上某个国家或者地区现存金融资产总额与国民财富之比,主要用来衡量评估一个国家或者地区金融发展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对于农村金融相关比率FIR的衡量是用农村金融资产与农民所创造的财富相比。其中农村金融资产表示为农村存款,农村贷款与农村保险三者数值的总和。此外,在金融相关比率(FIR)被普遍的运用于我国农村金融发展水平的同时,一些学者如李敬(2014)构建了“5指标+1因子”的符合度量体系来测量我国农村金融发展水平。徐敏与张小林(2014)构建了包括金融基础设施,金融服务可获得性,金融服务覆盖面,金融对经济的贡献和金融信贷业务质量等五个指标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jjymy/34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