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江区农村空巢老人养老调查
吴江区农村空巢老人养老调查[20200428231859]
摘要:当前空巢家庭在城市和农村中的大量出现,已经严重影响到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规划和布局。空巢家庭作为一种新出现的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引起了学术界的重视。本文选取了苏州市吴江区为调查地点,从中抽取了6个农村、191个空巢家庭的相关数据,对吴江区农村空巢老人养老的现实状况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苏州市吴江区农村空巢老人的养老状况总体较好,大部分空巢老人每月可以拿到固定的养老金或养老补贴,生活能够自理,生活充实没有孤独感,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针对吴江区空巢老人养老中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查看完整论文请 +Q: ^3^5^1^9^1^6^0^7^2^*
关键字:空巢老人;吴江区;养老状况;对策建议
目录
摘要1
关键词1
Abstract1
Key words1
引言2
一、文献综述2
(一)关于空巢家庭概念研究 2
(二)关于空巢家庭产生原因研究2
(三)关于空巢老人生活困境研究2
(四)关于空巢老人养老研究3
二、数据来源与样本特征3
(一)数据来源3
(二)样本的基本特征4
三、描述性统计分析5
(一)经济方面5
(二)日常照料方面6
(三)精神方面 7
四、结论与政策建议 8
(一)完善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 8
(二)加强对农村空巢老人子女的家庭养老意识教育 8
(三)尝试启动农村的社区照顾服务 9
(四)高度关注农村空巢老人的精神文化生活 9
(五)转变老人的养老观念 9
致谢10
参考文献10
附录 11
苏州市吴江区农村空巢老人养老调查
市场营销101 崔 艳
引言
我国已进入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阶段,老龄人口占全社会人口的比重正加速提高。2000年,我国第五次人口普查显示,60岁及以上人口总数为1.3亿人,占总人口的比重为10.46%。2011年,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显示,60岁及以上人口总数已达1.78亿人,占总人口的比重为13.26%。预计未来5年,我国60岁及以上老龄人口比重将超过15%,2025年将上升到20%,2050年将超过30%。
老年人口的快速增长,给经济社会带来了许多问题,尤其是空巢家庭的出现,大量空巢老人的生活、养老、医疗、社会保障等问题,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那么,空巢老人的生活状况如何,采取何种养老方式,等等,这些问题都需要了解与重视。
本文选择苏州市吴江区作为调查地点,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吴江区农村空巢老人的养老情况展开调查,分析吴江区农村空巢老人存在的问题,为地方政府有针对性的解决空巢老人的服务提出对策和建议,对于促进社会稳定和谐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借鉴指导意义。
一、文献综述
近年来,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许多学者对此进行了研究,希望找到适合我国国情、社情的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和空巢老人养老问题的办法。
(一)空巢家庭的含义
专家徐勤,长期关注空巢家庭问题,他用一个形象的比喻说明了空巢家庭的含义。所谓“空巢”,即子女长大成人后从父母家庭中相继分离出去,只剩老年人独自生活的家庭。简言之,空巢家庭即指无子女或虽有子女,但子女长大成人后离开老人另立门户或因各种原因(工作、求学、外出打工等)剩下老人独自居住的家庭。?
穆光宗(2002)利用家庭生命周期理论,将空巢家庭看作是家庭生命周期发展的最后一个阶段,是指子女不在身边的老年家庭,随后按照两种分类方法进一步对空巢家庭进行细分,第一种分为纯空巢家庭和类空巢家庭,其中前者包括单身空巢家庭和配偶空巢家庭,后者包括虽然子女不在身边但其他亲属在身边的空巢家庭;另一种分为年老的空巢家庭和年轻的空巢家庭。正在面临挑战的主要是传统的、年老的空巢家庭。????
(二)空巢家庭产生的原因
黄润龙(2005)认为,形成空巢老人家庭的原因主要有四点:生育率下降,离婚率上升,年轻人独立性意识增强,老年人生活水平提高。
龚文君(2007)认为我国农村空巢家庭的形成,大致有以下几点原因: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向城市,计划生育政策的实行,农村老龄人口的高龄化。
姚引妹(2006)认为,中国农村空巢家庭或空巢老人的出现,除与发达国家相同的原因外,主要有以下三个原因:一是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为农民走向高效率的就业岗位提供了可能性;二是农村城市化、工业化进程加快,“身份制”和“户籍制度”松动,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就业更自由,制度的宽松最终使经济落后地区的青年农民外出打工成为现实。落后地区农村劳动力,特别是青壮年劳动力从农村流出,农村呈现出比城市更快、更为严重的老龄化趋势,是农村空巢家庭和空巢老人产生的主要因素;最后是计划生育政策使家庭子女数量减少,家庭规模小型化。?
(三)空巢老人生活困境
黄润龙(2005)认为,在农村“三农”问题未解决的形势下,向老人提供生活照料,对于子女来说,将是一个很大的负担。农村家庭的供养资源正在减少,供养能力下降,传统的家庭养老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空巢家庭也将成为乡村社会面临的突出问题。
具体表现如下:(1)农村部分空巢老人生活较困难,很多经济薄弱的乡村连低保金都无法保证。农村老年人的养老保障体系十分脆弱,有的老人自身的合法权益受到严重侵害,未能解决基本温饱问题;(2)大多数空巢老人医疗无保障,农村的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尚不完善,缺医少药,医药费即使能报销,报销数量极低,少数发达地区虽已实行了大病住院医疗保险,为病患者解决了难题,但还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广大农村老人口常的看病、吃药费用问题,尤其是慢性病患者,更是贫病交加;(3)空巢老人对生活照料十分忧虑,目前,空巢老人生活能自理的占90%,半自理和不能自理的占10%,0.4%需照料而无人照料。随着人口高龄化,这些数字将迅速上升,但总有一天老人将会失去自我照料能力。
(四)空巢老人养老问题
黄润龙(2005)在认真分析了我国空巢老人家庭状态之后认为,空巢家庭本身对社会没有任何危害,但针对空巢老人的服务应该跟上:要高度重视空巢家庭发展趋势,加快完善养老、医疗保障机制,以人为本,多形式、多层次地发展老年服务事业。空巢老人逐年增多,生活照料问题将是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为此要发挥老年人互助作用,对身患疾病、缺乏自理能力的空巢老人开展入户服务,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办好老年护理院,以解决病残、空巢老人需要生活照料的实际困难。在社区开办老人托所、聊天所,建立社区婚姻服务机构,要为空巢、独居老人再婚牵线搭桥,营造欢乐之家,使之过上安详健康的晚年生活。
姚引妹(2006)认为,要真正解决农村空巢家庭的养老危机,还必须从我国农村社会的实际出发,走我国养老的乡土特色之路。为此,一是要加强对中国传统“孝”文化宣传,提高民众家庭养老意识;二是要以土地保障为依托,积极探索现行老年人养老保障形式;三是要继续全面贯彻落实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立特困老年人救助体系;四要在农村建立老年活动中心等社会养老保障设施,使老年人老有所乐、老有所为。
以上文献对于空巢老人的养老方面均有所研究,在空巢原因、养老问题分析方面也各有自己的见解,但并非所有地区都千篇一律,且对于空巢家庭起因方面,可能也存在老人自身的一个原因,即自愿空巢。此外,针对不同的地区因采取不同的措施,这就是通常所说的因地制宜。那么,对笔者的家乡苏州市吴江区作一个全面的调查,其研究结果又会如何呢?
二、数据来源与样本特征
(一)数据来源
本次研究所指的空巢老人是没有子女或虽有子女但不和子女共同居住的老人,这些老人年龄都在50周岁及以上。这种空巢老人具体包括两种情况:一是只有一位老人独自生活;二是老夫妇二人共同生活。
本次研究以问卷调查为主要数据来源,辅以无结构的个案访谈。问卷调查于2014年3~4月展开。在问卷调查中,以简单随机抽样的方式获取样本:第一步,以随机抽样的方法,从苏州市吴江区抽取出横扇镇、盛泽镇、七都镇,接着从横扇镇抽取出北横村和圣牛村。同样,从盛泽镇抽取出胜天村和荷花村;从七都镇抽取出隐读村和丰田村。 第二步,以整群抽样的方式从抽取出来的6个村庄中抽取研究对象。实际调查了200人,其中,有效样本为191人。问卷调查绝大部分由笔者持问卷上门进行访问完成(夫妇二人家庭只调查夫妇中的一人),只有极个别被调查对象在村委会接受访问。调查过程中,为保证调查的进度及质量,被调查村庄的村委会还给笔者安排了向导(例如村妇女主任、村干部等),向导的主要作用是给笔者带路,部分也会充当语言“翻译者”的角色。调查过程中,一旦发现有典型个案,笔者即会与该被调查对象进行深入访谈,共访谈20多位空巢老人。问卷收回之后,对数据进行统计并作出分析。
(二)样本的基本特征
在被调查的283位农村空巢老人中,男性80人,占41.9%;女性111人,占58.1%。年龄在50~59岁、60~69岁、70~79岁、80岁及以上的比例分别是18.3%、40.8%、31.4%和9.5%,平均年龄为68.19岁(见表1)。
表1 吴江区农村空巢老人的年龄分布(N=191)
年龄人数(人)百分比(%)
50~59岁3518.3
摘要:当前空巢家庭在城市和农村中的大量出现,已经严重影响到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规划和布局。空巢家庭作为一种新出现的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引起了学术界的重视。本文选取了苏州市吴江区为调查地点,从中抽取了6个农村、191个空巢家庭的相关数据,对吴江区农村空巢老人养老的现实状况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苏州市吴江区农村空巢老人的养老状况总体较好,大部分空巢老人每月可以拿到固定的养老金或养老补贴,生活能够自理,生活充实没有孤独感,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针对吴江区空巢老人养老中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查看完整论文请 +Q: ^3^5^1^9^1^6^0^7^2^*
关键字:空巢老人;吴江区;养老状况;对策建议
目录
摘要1
关键词1
Abstract1
Key words1
引言2
一、文献综述2
(一)关于空巢家庭概念研究 2
(二)关于空巢家庭产生原因研究2
(三)关于空巢老人生活困境研究2
(四)关于空巢老人养老研究3
二、数据来源与样本特征3
(一)数据来源3
(二)样本的基本特征4
三、描述性统计分析5
(一)经济方面5
(二)日常照料方面6
(三)精神方面 7
四、结论与政策建议 8
(一)完善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 8
(二)加强对农村空巢老人子女的家庭养老意识教育 8
(三)尝试启动农村的社区照顾服务 9
(四)高度关注农村空巢老人的精神文化生活 9
(五)转变老人的养老观念 9
致谢10
参考文献10
附录 11
苏州市吴江区农村空巢老人养老调查
市场营销101 崔 艳
引言
我国已进入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阶段,老龄人口占全社会人口的比重正加速提高。2000年,我国第五次人口普查显示,60岁及以上人口总数为1.3亿人,占总人口的比重为10.46%。2011年,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显示,60岁及以上人口总数已达1.78亿人,占总人口的比重为13.26%。预计未来5年,我国60岁及以上老龄人口比重将超过15%,2025年将上升到20%,2050年将超过30%。
老年人口的快速增长,给经济社会带来了许多问题,尤其是空巢家庭的出现,大量空巢老人的生活、养老、医疗、社会保障等问题,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那么,空巢老人的生活状况如何,采取何种养老方式,等等,这些问题都需要了解与重视。
本文选择苏州市吴江区作为调查地点,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吴江区农村空巢老人的养老情况展开调查,分析吴江区农村空巢老人存在的问题,为地方政府有针对性的解决空巢老人的服务提出对策和建议,对于促进社会稳定和谐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借鉴指导意义。
一、文献综述
近年来,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许多学者对此进行了研究,希望找到适合我国国情、社情的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和空巢老人养老问题的办法。
(一)空巢家庭的含义
专家徐勤,长期关注空巢家庭问题,他用一个形象的比喻说明了空巢家庭的含义。所谓“空巢”,即子女长大成人后从父母家庭中相继分离出去,只剩老年人独自生活的家庭。简言之,空巢家庭即指无子女或虽有子女,但子女长大成人后离开老人另立门户或因各种原因(工作、求学、外出打工等)剩下老人独自居住的家庭。?
穆光宗(2002)利用家庭生命周期理论,将空巢家庭看作是家庭生命周期发展的最后一个阶段,是指子女不在身边的老年家庭,随后按照两种分类方法进一步对空巢家庭进行细分,第一种分为纯空巢家庭和类空巢家庭,其中前者包括单身空巢家庭和配偶空巢家庭,后者包括虽然子女不在身边但其他亲属在身边的空巢家庭;另一种分为年老的空巢家庭和年轻的空巢家庭。正在面临挑战的主要是传统的、年老的空巢家庭。????
(二)空巢家庭产生的原因
黄润龙(2005)认为,形成空巢老人家庭的原因主要有四点:生育率下降,离婚率上升,年轻人独立性意识增强,老年人生活水平提高。
龚文君(2007)认为我国农村空巢家庭的形成,大致有以下几点原因: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向城市,计划生育政策的实行,农村老龄人口的高龄化。
姚引妹(2006)认为,中国农村空巢家庭或空巢老人的出现,除与发达国家相同的原因外,主要有以下三个原因:一是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为农民走向高效率的就业岗位提供了可能性;二是农村城市化、工业化进程加快,“身份制”和“户籍制度”松动,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就业更自由,制度的宽松最终使经济落后地区的青年农民外出打工成为现实。落后地区农村劳动力,特别是青壮年劳动力从农村流出,农村呈现出比城市更快、更为严重的老龄化趋势,是农村空巢家庭和空巢老人产生的主要因素;最后是计划生育政策使家庭子女数量减少,家庭规模小型化。?
(三)空巢老人生活困境
黄润龙(2005)认为,在农村“三农”问题未解决的形势下,向老人提供生活照料,对于子女来说,将是一个很大的负担。农村家庭的供养资源正在减少,供养能力下降,传统的家庭养老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空巢家庭也将成为乡村社会面临的突出问题。
具体表现如下:(1)农村部分空巢老人生活较困难,很多经济薄弱的乡村连低保金都无法保证。农村老年人的养老保障体系十分脆弱,有的老人自身的合法权益受到严重侵害,未能解决基本温饱问题;(2)大多数空巢老人医疗无保障,农村的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尚不完善,缺医少药,医药费即使能报销,报销数量极低,少数发达地区虽已实行了大病住院医疗保险,为病患者解决了难题,但还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广大农村老人口常的看病、吃药费用问题,尤其是慢性病患者,更是贫病交加;(3)空巢老人对生活照料十分忧虑,目前,空巢老人生活能自理的占90%,半自理和不能自理的占10%,0.4%需照料而无人照料。随着人口高龄化,这些数字将迅速上升,但总有一天老人将会失去自我照料能力。
(四)空巢老人养老问题
黄润龙(2005)在认真分析了我国空巢老人家庭状态之后认为,空巢家庭本身对社会没有任何危害,但针对空巢老人的服务应该跟上:要高度重视空巢家庭发展趋势,加快完善养老、医疗保障机制,以人为本,多形式、多层次地发展老年服务事业。空巢老人逐年增多,生活照料问题将是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为此要发挥老年人互助作用,对身患疾病、缺乏自理能力的空巢老人开展入户服务,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办好老年护理院,以解决病残、空巢老人需要生活照料的实际困难。在社区开办老人托所、聊天所,建立社区婚姻服务机构,要为空巢、独居老人再婚牵线搭桥,营造欢乐之家,使之过上安详健康的晚年生活。
姚引妹(2006)认为,要真正解决农村空巢家庭的养老危机,还必须从我国农村社会的实际出发,走我国养老的乡土特色之路。为此,一是要加强对中国传统“孝”文化宣传,提高民众家庭养老意识;二是要以土地保障为依托,积极探索现行老年人养老保障形式;三是要继续全面贯彻落实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立特困老年人救助体系;四要在农村建立老年活动中心等社会养老保障设施,使老年人老有所乐、老有所为。
以上文献对于空巢老人的养老方面均有所研究,在空巢原因、养老问题分析方面也各有自己的见解,但并非所有地区都千篇一律,且对于空巢家庭起因方面,可能也存在老人自身的一个原因,即自愿空巢。此外,针对不同的地区因采取不同的措施,这就是通常所说的因地制宜。那么,对笔者的家乡苏州市吴江区作一个全面的调查,其研究结果又会如何呢?
二、数据来源与样本特征
(一)数据来源
本次研究所指的空巢老人是没有子女或虽有子女但不和子女共同居住的老人,这些老人年龄都在50周岁及以上。这种空巢老人具体包括两种情况:一是只有一位老人独自生活;二是老夫妇二人共同生活。
本次研究以问卷调查为主要数据来源,辅以无结构的个案访谈。问卷调查于2014年3~4月展开。在问卷调查中,以简单随机抽样的方式获取样本:第一步,以随机抽样的方法,从苏州市吴江区抽取出横扇镇、盛泽镇、七都镇,接着从横扇镇抽取出北横村和圣牛村。同样,从盛泽镇抽取出胜天村和荷花村;从七都镇抽取出隐读村和丰田村。 第二步,以整群抽样的方式从抽取出来的6个村庄中抽取研究对象。实际调查了200人,其中,有效样本为191人。问卷调查绝大部分由笔者持问卷上门进行访问完成(夫妇二人家庭只调查夫妇中的一人),只有极个别被调查对象在村委会接受访问。调查过程中,为保证调查的进度及质量,被调查村庄的村委会还给笔者安排了向导(例如村妇女主任、村干部等),向导的主要作用是给笔者带路,部分也会充当语言“翻译者”的角色。调查过程中,一旦发现有典型个案,笔者即会与该被调查对象进行深入访谈,共访谈20多位空巢老人。问卷收回之后,对数据进行统计并作出分析。
(二)样本的基本特征
在被调查的283位农村空巢老人中,男性80人,占41.9%;女性111人,占58.1%。年龄在50~59岁、60~69岁、70~79岁、80岁及以上的比例分别是18.3%、40.8%、31.4%和9.5%,平均年龄为68.19岁(见表1)。
表1 吴江区农村空巢老人的年龄分布(N=191)
年龄人数(人)百分比(%)
50~59岁3518.3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jjymy/37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