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保险的道德风险及其防范问题
近几年来我国汽车市场快速发展,汽车产销量达世界第一,汽车保险业务也随之飞速发展,但在车险业务保费收入快速增长的同时,经营效益欠佳问题日益突出,其中由信息不对称所导致的道德风险致使汽车保险赔付率过高,对车险经营构成了重大威胁并且严重阻碍了我国车险业务的长期发展,如何建立道德风险防范机制从而提高汽车保险业绩已成为中国保险企业急需解决的问题。本文从分析我国车险市场的经营现状入手,结合对司机的问卷调查分析,评估我国道德风险影响因素并提出相应防范方法。
目录
摘要1
关键词1
Abstract1
Key words1
引言1
二、文献综述2
(一)车险道德风险产生的原因2
(二)车险道德风险的存在性检验2
1、使用博弈论方法的相关检验2
2、使用计量模型方法的相关检验3
三、车险道德风险的界定3
四、我国汽车保险业务的发展现状4
汽车保险道德风险的认知与影响因素5
数据来源5
道德风险现状5
1、事前道德风险态度5
2、事前道德风险行为6
3、事后道德风险态度6
4、事后道德风险行为6
5、事后道德风险行为现状6
6、道德风险原因7
样本汽车保险理赔次数影响因素分析7
交通事故认定书7
现场勘查率7
投保人信息告知程度7
六、车险市场中道德风险的防范8
致谢9
参考文献10
附录 11
汽车保险的道德风险及其防范问题
引言
引言
随着人均GDP的增长,汽车等耐用消费品市场发展迅猛,汽车普及率迅速提高,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从2004至2013年10年间中国民用汽车保有量从2693.71万辆增加到12670.14万辆,增长了370.36%,其中私家车拥有量从1481.66万量增长到10501.68万辆,增长了608.78%,并且私家车占民用车的比例也从2004年的55.00%增长到2013年的82.89%;从汽车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产业看,汽车产量从2004年的509.11万辆增加到2013年的2211.72万辆,增长率为334.43%,因此,汽车消费的增长也必然会拉动汽车保险业的快速发展,据中国保险年鉴数据显示,我国2004年车险保费收入累计746.07亿元,2013年为4720.79亿元,增长了5.33倍,发展速度十分客观,但同时车险赔付率也居高不下。据中国保险年鉴统计,2006到2009年,车险连续4年亏损,2010盈利,2011年开始又转盈为亏,至2013年车险业务全线亏损,这种局面显然不利于车险产业的长期发展。车险产业的经营效益不佳,是高成本、高竞争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由于投保人道德风险造成的高赔偿问题尤为突出,严重的道德风险甚至会导致市场机制失灵,资源配置失衡。根据江苏2014年公布的数据,目前江苏汽车保险领域发生的诈骗案件数量占诈骗案件总量的95%,诈骗金额也趋于小额化,无形中加大了保险公司案件勘察的成本。因而,如何建立一个有效的车险道德风险的防范和控制机制,已经成为影响中国车险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文献综述
(一)车险中道德风险产生的原因
道德风险这个概念最初是由Arrow(1953)[22]在医疗保险中提出的,他认为道德风险的产生是由人的有限理性和机会主义倾向所导致的。曹红欣(2008)[9]认为,一方面,保险双方目的不一致和信息的不对称是导致投保人道德风险的两个基本原因;另一方面,根据委托代理理论,保险的风险转移职能赋予了道德风险的客观性存在性。
道德风险具有其存在的客观历史及社会原因。赵长利和施玉民(2006)[6]认为人的贪欲是促使不良分子进行保险欺诈的本质原因。再加上社会公众大多对保险的法律规定不甚了解,以至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根本没有意识到保险欺诈是一种犯罪行为,这就限制了社会公众对车险欺诈的监管能力并且无形中增加了偶然性的道德风险。王祝炜(2001)[8]认为现代中国造假现象普遍,公众对造假具有相对较高的容忍性甚至认同感,再加上一部分保险业内部人员表现随意,工作态度不严谨,这些不良社会风气一定程度上助长了车险诈骗人员的气焰。陈丽霞、赵春梅(2001)[4]则从无赔款优待角度,说明由于保险市场的恶性竞争以及保险市场主体经营理论的偏差使得这一制度在我国的实际运用中演变成了变相退费,她们认为这是诱发我国车险市场混乱局面的最主要因素。
(二)车险道德风险的存在性检验
1、使用博弈论方法的相关检验
Rubinstein (1982)[17]构建了一个博弈模型,说明不同的保费经验等级可以激励司机努力避免事故(事前道德风险)并减少隐藏的动机事故(事后道德风险)。Chassagnon& Chiappori(1994)[20]构建了保险市场上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并存的混合博弈模型,结果证实了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作为独立现象的客观存在性。
近年来,国内学者在车险道德风险的博弈分析方面也卓有成效。余辉(2003)[23]通过建立保险人与各方的博弈模型来探求规避来自保险公司的道德风险,其结论认为要改善车险费率、手续费的恶性竞争的局面需要改变公司内部以保费规模为主要指标的考核体制。周莎丽、杨丰伟(2007)[16]根据投保人与保险公司之间的关系建立了一个简单的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模型,认为导致投保人从事欺诈的主要因素是是非理性人的存在和信息获取的时间与成本。曹红欣(2009)[1]分析了投保人与保险公司之间的博弈关系,结果表明,道德风险是一种客观存在,只要车险转移风险的职能存在,投保人发生道德风险永远是有利可图的。周延、宋曰军(2010)[3]针对来自车险四方行为对象的道德风险,分别构建博弈模型并探讨其影响因素以及针对性的防范方法。
2、使用计量模型方法的相关检验
Puelz& Snow(1994)[19]根据某保险公司汽车保险数据采用参数估计方法建立了一个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结果显示投保人的索赔次数和他所选择的免赔数额负相关,即免赔额越高,索赔次数越低,这可能是由于正向选择的影响。
叶明华(2010)[14]通过构建二元回归模型来分析我国机动车保险欺诈的识别指标,他认为我国与美国在欺诈识别指标上的差异可能是由两国机动车现状以及道路交通状况的不同所造成的。一年后,在此回归模型上,他又开创性地引用了人工智能识别技术,即BP神经网络识别技术,尝试将统计回归与神经网络的各自优势进行融合来综合研究欺诈的识别方法,探寻以回归指标训练的神经网络以及采用原始指标训练的神经网络哪者更优。(叶明华,2011)[18]
赵桂芹、吴洪(2010)[5]创新地将投保人续保后的数据引入分析,利用logistic回归模型和条件相关模型证实了我国汽车保险市场中道德风险客观存在,但在不同的投保群体中显著性不同。
目录
摘要1
关键词1
Abstract1
Key words1
引言1
二、文献综述2
(一)车险道德风险产生的原因2
(二)车险道德风险的存在性检验2
1、使用博弈论方法的相关检验2
2、使用计量模型方法的相关检验3
三、车险道德风险的界定3
四、我国汽车保险业务的发展现状4
汽车保险道德风险的认知与影响因素5
数据来源5
道德风险现状5
1、事前道德风险态度5
2、事前道德风险行为6
3、事后道德风险态度6
4、事后道德风险行为6
5、事后道德风险行为现状6
6、道德风险原因7
样本汽车保险理赔次数影响因素分析7
交通事故认定书7
现场勘查率7
投保人信息告知程度7
六、车险市场中道德风险的防范8
致谢9
参考文献10
附录 11
汽车保险的道德风险及其防范问题
引言
引言
随着人均GDP的增长,汽车等耐用消费品市场发展迅猛,汽车普及率迅速提高,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从2004至2013年10年间中国民用汽车保有量从2693.71万辆增加到12670.14万辆,增长了370.36%,其中私家车拥有量从1481.66万量增长到10501.68万辆,增长了608.78%,并且私家车占民用车的比例也从2004年的55.00%增长到2013年的82.89%;从汽车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产业看,汽车产量从2004年的509.11万辆增加到2013年的2211.72万辆,增长率为334.43%,因此,汽车消费的增长也必然会拉动汽车保险业的快速发展,据中国保险年鉴数据显示,我国2004年车险保费收入累计746.07亿元,2013年为4720.79亿元,增长了5.33倍,发展速度十分客观,但同时车险赔付率也居高不下。据中国保险年鉴统计,2006到2009年,车险连续4年亏损,2010盈利,2011年开始又转盈为亏,至2013年车险业务全线亏损,这种局面显然不利于车险产业的长期发展。车险产业的经营效益不佳,是高成本、高竞争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由于投保人道德风险造成的高赔偿问题尤为突出,严重的道德风险甚至会导致市场机制失灵,资源配置失衡。根据江苏2014年公布的数据,目前江苏汽车保险领域发生的诈骗案件数量占诈骗案件总量的95%,诈骗金额也趋于小额化,无形中加大了保险公司案件勘察的成本。因而,如何建立一个有效的车险道德风险的防范和控制机制,已经成为影响中国车险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文献综述
(一)车险中道德风险产生的原因
道德风险这个概念最初是由Arrow(1953)[22]在医疗保险中提出的,他认为道德风险的产生是由人的有限理性和机会主义倾向所导致的。曹红欣(2008)[9]认为,一方面,保险双方目的不一致和信息的不对称是导致投保人道德风险的两个基本原因;另一方面,根据委托代理理论,保险的风险转移职能赋予了道德风险的客观性存在性。
道德风险具有其存在的客观历史及社会原因。赵长利和施玉民(2006)[6]认为人的贪欲是促使不良分子进行保险欺诈的本质原因。再加上社会公众大多对保险的法律规定不甚了解,以至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根本没有意识到保险欺诈是一种犯罪行为,这就限制了社会公众对车险欺诈的监管能力并且无形中增加了偶然性的道德风险。王祝炜(2001)[8]认为现代中国造假现象普遍,公众对造假具有相对较高的容忍性甚至认同感,再加上一部分保险业内部人员表现随意,工作态度不严谨,这些不良社会风气一定程度上助长了车险诈骗人员的气焰。陈丽霞、赵春梅(2001)[4]则从无赔款优待角度,说明由于保险市场的恶性竞争以及保险市场主体经营理论的偏差使得这一制度在我国的实际运用中演变成了变相退费,她们认为这是诱发我国车险市场混乱局面的最主要因素。
(二)车险道德风险的存在性检验
1、使用博弈论方法的相关检验
Rubinstein (1982)[17]构建了一个博弈模型,说明不同的保费经验等级可以激励司机努力避免事故(事前道德风险)并减少隐藏的动机事故(事后道德风险)。Chassagnon& Chiappori(1994)[20]构建了保险市场上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并存的混合博弈模型,结果证实了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作为独立现象的客观存在性。
近年来,国内学者在车险道德风险的博弈分析方面也卓有成效。余辉(2003)[23]通过建立保险人与各方的博弈模型来探求规避来自保险公司的道德风险,其结论认为要改善车险费率、手续费的恶性竞争的局面需要改变公司内部以保费规模为主要指标的考核体制。周莎丽、杨丰伟(2007)[16]根据投保人与保险公司之间的关系建立了一个简单的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模型,认为导致投保人从事欺诈的主要因素是是非理性人的存在和信息获取的时间与成本。曹红欣(2009)[1]分析了投保人与保险公司之间的博弈关系,结果表明,道德风险是一种客观存在,只要车险转移风险的职能存在,投保人发生道德风险永远是有利可图的。周延、宋曰军(2010)[3]针对来自车险四方行为对象的道德风险,分别构建博弈模型并探讨其影响因素以及针对性的防范方法。
2、使用计量模型方法的相关检验
Puelz& Snow(1994)[19]根据某保险公司汽车保险数据采用参数估计方法建立了一个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结果显示投保人的索赔次数和他所选择的免赔数额负相关,即免赔额越高,索赔次数越低,这可能是由于正向选择的影响。
叶明华(2010)[14]通过构建二元回归模型来分析我国机动车保险欺诈的识别指标,他认为我国与美国在欺诈识别指标上的差异可能是由两国机动车现状以及道路交通状况的不同所造成的。一年后,在此回归模型上,他又开创性地引用了人工智能识别技术,即BP神经网络识别技术,尝试将统计回归与神经网络的各自优势进行融合来综合研究欺诈的识别方法,探寻以回归指标训练的神经网络以及采用原始指标训练的神经网络哪者更优。(叶明华,2011)[18]
赵桂芹、吴洪(2010)[5]创新地将投保人续保后的数据引入分析,利用logistic回归模型和条件相关模型证实了我国汽车保险市场中道德风险客观存在,但在不同的投保群体中显著性不同。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jjymy/17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