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顺周期性实证研究

本文基于36家中国商业银行2004-2013年面板数据就资本充足率顺周期性进行实证检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我国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存在明显的顺周期性;经济上行期的资本充足率顺周期性比经济下行期顺周期性更加显著;不同类型的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顺周期性程度不同国有银行和农商行的资本充足率顺周期性不明显,但是股份制银行和城商行的资本充足率顺周期比较明显。针对上述的实证分析结果,本文为缓解资本约束顺周期性和逆周期政策的建立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目录
摘要1
关键词1
Abstract1
Keywords1
引言1
文献综述2
(一)国外文献综述2
(二)国内文献综述3
(三)评述3
三.研究设计3
(一)理论分析4
(二)变量选取5
(三)数据选取5
(四)实证分析方法6
四.实证分析6
(一)描述性分析6
(二)总体样本分析7
(三)经济上行和下行期的对比分析9
(四)不同银行之间的比较9
五.主要结论和政策建议10
(一)主要结论10
(二)政策建议10
1.对监管部门的建议 10
2.对商业银行的建议 10
致谢 11
参考文献 11
我国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顺周期性实证研究
引言
引言
1988年《巴塞尔协议I》出台,标志着全球银行业资本监管的开始。巴塞尔协议的核心就是资本充足率的规定。它规定了银行必须留有一定比例的资本金来应对可能面临的风险,并提高银行系统的稳定性。这种资本监管下,全球银行业形成了一个统一的标准。它也标志着银行业从传统的监管模式向风险监管模式的转变。对银行业的健康稳定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2004年《巴塞尔协议II》出台。它扩大资本覆盖的范围,同时对《巴塞尔协议I》中的缺陷进行了修改,提出了三大支柱。《巴塞尔协议II》出台后,学者开始逐步地关注银行资本约束的负面效应。这其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中重要的一方面就是资本充足率顺周期性问题。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所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让学者们认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人们认识到单一的固定的资本约束已经无法维持银行业的稳定。要加强对银行系统性风险的监管和预防,建立健全逆周期的宏观审慎管理制度成为监管的改革方向。2010年末,《巴塞尔协议III》出台,提出了逆周期监管的概念。对资本充足率实行动态监管,以缓解资本充足率顺周期性,防范系统性风险。
2004年我国出台《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标志着我国正式进入资本监管的硬性规定时代。2009年我国加入巴塞尔协会,作为巴塞尔协会成员,积极推进《巴塞尔协议II》的实施外,我国还肩负着推进《巴塞尔协议III》的实施的重任,任务艰巨。2012年我国出台《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实行)》,文件中提出资本充足率管理理应体现微观审慎监管和宏观审慎监管的目标。防范单家银行的风险和系统性风险。不仅如此,“十二五”规划中,国务院提出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构建逆周期的宏观审慎管理制度框架,加强金融监管力度,建立健全系统性金融风险防范预警体系和处置机制,参与国际金融监管准则的新一轮修订,提升我国金融业稳定性。
但是国内对于我国顺周期性存在问题还有争议。所以对于资本充足率的顺周期性的监管在我国是否适用,需要我们进一步探讨。本文将选取我国36家商业银行,涵盖了国有银行,股份制银行,城商行,农商行不同种类的银行。选取2004年至2013年10年时间的面板数据,构建面板数据模型,运用stata软件进行回归分析。讨论我国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顺周期性的存在性和特征。为我国建立宏观审慎监管政策提供建议。
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实证分析的样本选择,较以往的文献有了较大的扩充。其次时间跨度更加合理和新颖。其次本文对以往文献进行分析总结,对巴塞尔协议自身的顺周期性进行全面的阐述。对资本充足率顺周期性形成原因进行总结。根据《巴塞尔协议III》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
文献综述
顺周期性是指由于存在正反馈机制起到了放大作用,而产生的零点漂移以及自激震荡的现象。在学术界对于顺周期性有两种不同的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顺周期性是指资本充足率与经济周期反向变动的情况。第二种观点认为:顺周期性是指资本充足率与经济周期同向变动的情况。本文认同第二种观点。也就是在经济上行期间,银行信贷规模扩张,经营状况良好,资本增多,同时不良贷款率下降,风险资产比例下降。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下使得经济上行期间,资本充足率上升,加速经济增长。经济下行期间,银行经营状况恶化,资产质量下降,资本充足率也会随之下降。并通过银行信贷规模的收缩来影响宏观经济。
(一)国外文献综述
国外针对这一问题研究由来已久,有很多成熟的理论和实证分析。下面本文从资本充足率顺周期性形成原因的假说;巴塞尔协议顺周期性问题对国外文献进行综述。
Guttentag和Herring(1984)提出“灾难近视”的假说。这是说,银行在金融危机发生前,总是无法预测到危机的来临,放低对灾难的预期。而危机过后,随着时间的推移,上一次面临危机的教训被慢慢遗忘。这种随时间所变化预期态势正是影响银行信贷的因素。Rajan(1994)从委托代理的关系出发提出了一个新的假说“羊群效应”来解释顺周期性产生的原因。银行的管理层和外部存在着委托代理的关系。同时,银行还存在有限理性的问题,所以在经济下行时期,银行会不约而同的选择收紧自身信贷规模,这种羊群效应加重了资本的顺周期性。Berger and Udell(2003)提出的“制度性记忆假说”认为在银行中随着有应对过金融危机经验的老员工陆续离开岗位会造成银行信贷标准降低。在银行中随着对金融危机有过强烈感受的老员工的陆续离去,而不断补充的新员工对有问题的贷款识别能力有限,由于银行信贷人员结构的变化,而导致银行自身信贷标准的降低,这就容易产生顺周期性。
1988年《巴塞尔协议I》出台,它规定了监管资本的构成。提出了加权风险资产和风险权重计算的要求。规定了最低资本充足率8%的要求。此后,学者开始关注巴塞尔协议本身的顺周期性。Holmsrom和Tirole(1997)运用模型对银行资本充足率进行研究发现,银行的信贷受到资本充足率的影响。其具有顺周期性的特征。Ayuso(2004)通过运用西班牙银行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得出资本充足率具有顺周期效应。
2004年的《巴塞尔协议II》提出了最低资本要求,外部监管和市场约束三大支柱。扩大了资本监管的风险范围。在2007年金融危机发生后,很多专家学者认为《巴塞尔协议II》增强的资本充足率顺周期性是导致金融危机的重要原因之一。Arjani (2009)认为《巴塞尔协议II》使得银行在经济上行期拥有了更多的可贷资金而在经济下行期则出现可贷资金短缺的状况。这使得银行的资产风险敏感度提高,导致资本充足率顺周期性更加明显。协议采用的标准法和内部评级法是导致其产生顺周期性的原因。Amato(2004)通过实证分析得出外部评级机构的评级结果和经济周期同向变化。在经济下行期间,评级机构都倾向于降低银行的评级,造成银行的资本补充更加艰难。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jjymy/1562.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