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机械化影响因素之分析 _以南京市为例

农业机械化影响因素之分析 _以南京市为例[2020042805]
摘要:随着计划经济的退出以及市场经济体系的逐步确立与完善,以农民私人投资为主体的农业机械化发展状况初步形成,农业机械化在耕地细碎、人多地少的大环境下快速发展。本文根据前人的研究与经验,依据江苏省南京市1982~2012年的统计数据,设置变量构建多元线性回归模型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农民人均经营耕地面积、农业劳动力转移和农民人均纯收入等因素对农业机械化发展有显著的影响,但是相关政策与农机化发展的联系并不明显。这对中国独特的农业机械化推进机制的形成具有启示意义。
 *查看完整论文请 +Q: ^3^5^1^9^1^6^0^7^2^* 
关键字:农业机械化影响因素政策支持计量分析
目录
摘要 1
关键词 1
Abstract 1
Key words 1
一、引言 1
(一)问题的提出 1
(二)研究目的意义 2
(三)文献回顾 3
二、数据来源、研究假说及主要变量的描述 4
(一)数据来源 4
(二)研究假说 4
(三)影响农业机械化发展的一些相关因素分析 4
1.被解释变量 4
2.解释变量 5
三、模型的构建与分析 6
(一)模型构建 6
(二)估计结果 6
四、结论及政策启示 8
(一)主要结论 8
(二)政策建议 9
致谢 9
参考文献 10
农业机械化影响因素之分析
——以江苏省南京市为例
引言
(一)问题的提出
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是世界农业发展的必然规律,目前中国正处于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关键时期。现代农业的发展要求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和农业劳动生产率。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业机械总动力从1978年的1 1750万千瓦发展到2006年的70260万千瓦,增长了近5倍,年均增长速度达到6.37%,农业机械化进入了一个持续、快速、稳定的发展时期,农业机械化水平迅速提高,农民发展机械化的热情高涨,其发展成就与实践为回答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根本性问题提供了丰富的实证资料。
本文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根据江苏省目前农机化发展的整体情况,通过对南京市现状和国内外发展经验的分析,结合《农机化促进法》的实施,提出南京市农机化发展的发展对策,以便为南京市的农机化的发展决策提供参考。
(二)研究目的意义
所谓农机化,并非泛指农业的生产劳动使用机械。而是,在农业的生产过程中用农机代替人力与畜力,即使用农用机械从事耕作。在江苏省人均耕地面积只占全国2/3的情况下,人多地少,作业分散的情况尤为突出。
江苏农机化发展大体经历了4个阶段:
1.1979~1985年,是推进农机产权制度改革,确立农民为主体自主办农业机械化的阶段。
2.1986~1995年,是推广田间作业机械,探索农业现代化的阶段。
3.1996~2003年,是发挥市场机制对农机发展的调节作用,促进农机服务兴起的发展阶段。
4.2004年至今,是国家投入为引导的科学发展新阶段。
不少学者都对家庭承包经营制度与农机化的兼容性提出了质疑。
农业机械化程度取决于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具体条件,主要有该国对产出的需求、劳动力供给量、工资标准、土地数量和资本供应量等因素,土地经营规模并非是农业机械化的必要条件(姚监复,2000)。
可以说,刘凤芹的观点事实上已触及了在中国这样一个人多地少的背景下如何实现农业机械化的道路选择问题:是改变农地的家庭经营制度来适应农业机械化的发展,还是使农业机械化适应农地的家庭经营制度?
而事实证明,农业机械化不仅可以在人多地少的地方发展,更能够快速发展。改革开放以来,南京市农业机械总动力发展情况如图1所示。
资料来源:《南京统计年鉴》。
图1南京市1982~2012农业机械总动力变化
随着农村市场化改革与发展的实践,推进农业机械化的内在动力越来越大,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已经成为中国农业、农村和农民经济活动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研究农业机械化的推进机制对加速发展农业机械化具有重要意义。
针对南京市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中存在的实际问题,本文从农业机械拥有量对其农机化发展特征进行详细分析,并对影响其发展的主要因素进行定量分析,从而找出农业机械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提出发展对策和建议。
(三)文献回顾
目前,国内外有关农业机械化的研究比较广泛,主要集中在分析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制约因素、农业机械化发展的阶段性、农业机械化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农业机械化优化分析以及农业机械化的贡献率测算等方面的定性与定量研究。
1.对于经济增长贡献的研究
农业机械化是我国农业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在促进农业经济增长和农民增收方面起着重要作用。王军,杨宝玲(2011)利用1978~2009 年的统计数据分析了农业机械化对农业经济的促进作用, 通过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实证分析得出结论:我国农业机械化对农业经济贡献率为17.19%, 现阶段农业机械化是促进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白人朴(2011)对新阶段农业机械化与农民增收的关系进行了理论和实证研究, 提出农民增收的根本是提高劳动生产率、农业机械是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关键的观点, 并提出推进农业机械化、促进农民增收要用科学发展观加以指导,要抓好5个结合,即推进农业机械化与产业结构调整,与推进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与农业产业化经营,与加快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结合,加强政府的支持和调控力度与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的结合。
农业机械化既是一个技术发展过程,又是一个经济和社会发展过程,必然同时受到自然、社会规律的支配。
2.基于区域发展视角的研究
杨敏丽与白人朴(2005)利用有序样本分类方法对农业机械化水平进行分类研究, 寻求各类地区之间水平的最大差异点, 使同一类地区的水平差异最小,并据此将我国不同地区农业机械化水平分为4 类, 各类地区在作业、效益、结构、经济、规模和文化诸方面所形成的综合水平具有显著差异。全国农业机械化水平总体上与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北方的农业机械化水平高于南方。
段亚莉(2011)等人认为今后国家应在政策上向西北区域大力倾斜,不断加大落实强农惠农政策的力度,不断创新土地经营权流转方式,促进土地规模经营;积极推进农业结构调整, 多管齐下全面推进区域农业机械化的发展。
3.关于国家金融政策对农业机械化支持的研究
张为杰和宫芳(2009)利用双对数计量模型对农业机械化有关数据进行实证分析,表明农业机械化水平与农民人均收入水平、耕地规模和农村金融发展水平之间具有相关关系;规模经营可能会增加对大型农业机械的需求,耕地细碎化会产生对小型机械的需求。
冯建英(2007)等人指出国家的政策导向作用对农户的购机意向非常重要,国家从宏观政策上重视农机化的发展,支持农户购买和经营农机,同时从政策上、经济上加以倾斜补贴,那么农户购买和使用农机的“进入壁垒”明显降低,积极性被调动起来,当然会更愿意购买。
郑金贵(2012)对农业机械购置补贴政策对农户收入增长的影响进行的实证研究表明:农业机械总动力和农机购置补贴资金对农户人均纯收入增加影响显著;同样,户主教育水平、户主的健康状况和农机拥有量对农户家庭纯收入增加影响显著。
二、数据来源、研究假说及主要变量的描述
(一)数据来源
根据样本指标选取的全面性、简洁性和可操作性原则,参阅国内相关农业机械化与经济发展的文献,选取南京市的时间序列数据建立模型,选取时段为1982~2012年。研究数据通过对《南京统计年鉴》历年的数据进行整理筛选和计算得到,所得数据根据当年实际情况填写,共计31年。
(二)研究假说
借鉴国内外现有的理论成果和研究经验,为研究南京市农业机械化发展影响因素,本文设置了一个被解释变量——单位耕地面积农业机械总动力,以及五个解释变量,分别是农民人均经营耕地面积、农民人均纯收入、农村劳动力转移率、农业比较劳动生产率和相关政策的影响。主要研究农机化发展情况和三个核心变量之间的影响关系。
假说1:《农机化促进法》的实施有利于南京市农机化方面的发展。
农业机械化促进法是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史上第一部国家法律,是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历程中一个里程碑,也是我国农业机械化事业走向法治时代的开端。国家制定法律鼓励、扶持农机化发展,从法律上肯定“在人多地少的国情下”也要发展农业机械化,从而结束了长久以来关于我国人多地少的国情下要不要发展农业机械化的争论,为农业机械化的健康发展奠定了法律基础,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
假说2:耕地的细碎化对农业机械的发展起到负作用。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实质上把农业生产分割成了一家一户的模式,阻碍了农业机械的发展与应用。即使如此,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对农民增收与提高生活水平的效果却是显著的。同时,农民作为理性的决策主体,在努力增收的同时,会更加倾向于寻求新技术的帮助(林毅夫,1992)。因此,虽然从短期看来该制度的实行会有负面影响,但长期来看,会产生正面影响,正如农业机械化乃大势所趋一般。故将农民人均经营耕地面积与农机化发展水平之间的关系纳入考察范围,有利于验证政策的实际执行效果,同时得出富有政策启示性的结论。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jjymy/3842.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