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应链环境下宁波地区果蔬运销模式的研究
供应链环境下宁波地区果蔬运销模式的研究[20200428200953]
摘要:本文对宁波地区果蔬运销的主要模式以供应链的角度进行了分类与研究。研究发现,传统的“农户-收购商-运输商-大型批发市场-零售商-消费者”的运销模式仍占行业整体比重最大;采取“农户-基地-公司”供应链模式的企业在果蔬运销的效率及利润上有更大的优势;大力扶持地产果蔬新型供应链主体是今后政府工作的方向。
*查看完整论文请 +Q:
关键字:供应链;宁波;运销模式;果蔬;一体化
目录
目录
摘要 3
Abstract 3
Key words 3
引言 3
(一) 问题的提出 3
(二) 相关文献综述 4
1. 国外研究 4
2. 国内研究 5
3. 总结 7
(三) 理论及研究方法 7
二、 宁波地区果蔬运销的主要模式 7
(一)宁波地区果蔬产业概况 7
1.种植规模与主要果蔬品种 8
2.进口与出口的比例 9
(二) 运销模式概况 9
(三) 传统模式 10
(四) “农户-基地-公司”模式 11
1.政府主导 11
2.公司主导 12
3.合作社主导 13
三、“农户-基地-公司”模式与传统模式下果蔬产销的成本收益比较 14
(一)“农户-基地-公司”模式的成本收益分析——以七禾有机为例 14
(二)传统模式的成本收益分析——以宁波市蔬菜副食品批发交易市场为例 15
四、结论及政策建议 18
致谢 20
参考文献: 20
供应链环境下宁波地区果蔬运销模式的研究
引言
(一) 问题的提出
从理论上看,供应链管理的概念与相关研究进入中国较晚,还未形成完善体系,且多是从工业的角度进行分析,缺乏对农产品供应链的研究。农产品供应链,尤其是果蔬农产品的供应链有其独特性。本课题从果蔬农产品的特点入手,应用供应链管理理论,对供应链环境下果蔬产品运销模式进行了分类、分析和评价,丰富了相关理论。
从实用性来看,果蔬类农产品既是人们餐桌上不可缺少的日常消费品之一,又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价格波动、质量高低、安全与否,都与民生有着密切联系。传统的运销形式,由农村小规模的中介商到分散的农户手中购买果蔬产品,通过集货商归拢,由运输商运往批发市场,再经过层层加价、包装,流向各级零售商,最终到达消费者手中时,价格已是翻倍,而农民所得比又微乎其微。我国每年有30%的果品和40%~50%的蔬菜在流通过程中白白损耗(缪小红,2009)。说明传统的果蔬营销模式损耗大、质量难以保证,对市场变动反应迟缓,已不能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求。研究本课题,有利于解决这一目前政府、农民和消费者普遍关注的问题,提高我国农业经济的运作效率与质量,在实现农业现代化,提高我国农产品竞争力方面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杜京娜,2010)。
宁波地区经济发达,随着当地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更加注重果蔬农产品的质量和增值服务,对其生产、加工、运输、储存等一系列节点的及时性和安全性也有了更高的要求(莫伟平,2010)。另一方面,宁波地区的果蔬种植者主要是来自外地的雇佣农民,相当于产业工人;果蔬行业对工商资本和区域贸易、出口贸易的依存度较大;果蔬运销模式处在转型和变革的前沿阶段。对该地区的研究也能为我国其他地区果蔬供应链发展提供借鉴。
(二) 相关文献综述
1. 国外研究
(1) 世界主要国家供应链模式
荷兰由于国土面积小,果蔬生产规模小于美国,但市场化经营程度高,形成了纵向一体化的供应链体系。生产者和零售商为消费者提供品牌化的果蔬农产品,由配送中心将产品运输到城市接合处进行仓储,再经中转配送到消费者手中。(阮承建,2007)配送中心执行分类、包装、运输等各项物流职能,并全面实施冷链技术。
日本农业生产条件与我国类似,人多地少,土地经营细碎化,因而难以形成组织化和规模化的供应链模式。但日本大部分种植者都加入了农协,从生产资料的提供到产品的销售,均由农协统收统购,后通过批发市场和零售商,销售给消费者。批发市场内部采取拍卖形式,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大型经济组织对交易的操控,保护了生产者的利益。且产销关系长期稳定,流通效率较高。近年来,日本还兴起了果蔬直销模式,例如JA Yasato、Dekopon等公司,将签订协议的生产者所提供的果蔬产品全部购入,购买的价格、数量等由10名以上生产者共同决定,款项延后一个月交给生产者,然后由公司进行运输、配送,送达消费者手中。(丰智行,2010)
就韩国人多地少、自然资源匮乏的先天劣势而言,韩国采取的以批发市场为主要渠道、以拍卖为主要手段的模式,适应了韩国农业发展和消费的需求。通过各地批发市场,将分散在全国的生产者生产的产品集中起来,再向各消费点供应,追求精致化的发展路线,生产高品质的产品。(孟凡杰,2012)同时,韩国自1995年起就建立了“生产者-农协-零售商”的供应链模式,重视规范化和科学化,同时为保证国内果蔬供应,将供应链延伸至国际市场。
(2) 发达国家解决果蔬供应链问题的经验
提高供应链效率的一大关键是减少不必要的中间环节。发达国家80%~90%的果蔬农产品都是通过超市进行流通的。日本原先的流通模式为农协-中央批发市场-地方批发市场-零售商-消费者,如今地方批发市场逐渐萎缩,原因就在于要减少流通环节,缩短流通途径。(王莉莉、孙宏岭、阮承建,2008)
健全的供应链运行模式还应有效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发达国家将农产品市场信息视为公共物品,提供者多为政府或受政府委托的单位。这样,可以保证信息的真实准确,减少信息搜寻费用。(李艳君,2005)例如,在美国,芝加哥期货交易市场便是广大农户获取市场信息和价格行情的重要平台。
加强供应链主体的经营能力和组织化水平,适当增加或整合供应链主体,是果蔬供应链优化的重要途径之一。马来西亚的供应链终端由过去分散的零售商向统一的超市转移,其中,联邦农业销售局(Federal Agricultural Marketing Authority, FAMA)起了很重要的牵头、监督作用,规范了各主体行为,保证了供应安全稳定,同时也稳定了菜价。(伍雨竹,2009)而供应链终端超市数量的增多,也起到了平抑果蔬价格的作用。(杜京娜,2010)
2. 国内研究
(1) 果蔬产品特点及对供应链运行模式的要求
由于果蔬类农产品存在鲜活性、易腐性、易损性、季节性、需求单位小、品种多、替代性强、相对价值低、包装难度大、生产过程不可分割、增值空间大等特点,对供应链运行模式的要求也相应较高。
果蔬产品的流通以新鲜形态为主,因此鲜活性是其最重要的一个特点。由于这类农产品采摘后仍能进行呼吸作用,容易氧化或受微生物侵袭,失去鲜活性。且新鲜果蔬的含水量大多在90%左右,易在蒸腾作用下失去水分和营养价值。针对其鲜活性的特征,果蔬采摘后需采取冷链、气调等储运手段,抑制果蔬的呼吸作用和蒸腾作用。
与鲜活性相关联的一大特征是易腐易损性,表现为其外表皮和蜡质层较薄,在运输工程中,由于震荡、摩擦等,受到机械伤害,造成损失。(曹龙妹、宋山梅,2012)对此,应加强在运输和装卸过程中的管理,并尽量减少搬运、装卸的次数,缩短运输时间和距离。例如,配置高质量设备,利用GIS技术优化运输路线;供应链各节点企业关注运输、储藏、加工、卸货时的环境,充分考虑抗震耐压程度,做到通风透气、防潮等。
果蔬类农产品具有季节性、易腐性、需求单位小、品种多、替代性强等特点。(陈倬、赵萌,2011)其供应链运行模式必须要能够与外部环境完成较好的物流与信息流交换,抵抗不可避免的自然、社会、经济等方面的风险。
果蔬类农产品相对价格较低,因此在运输过程中必须降低物流成本。而在尽可能节约流通成本的基础上,还应在包装上认真研究、提升档次,增加产品附加值。
而另一方面,水果和蔬菜形状不一,挤压碰撞后极易腐败变质,无疑给包装环节又增添了难度。不同于工业产品,果蔬类农产品在生产过程中无法分割,因而难以保证规格一致,需在装运前进行分级、选别。
果蔬类农产品增值空间大,能通过流通、加工等一系列环节,实现配送增值、加工增值和包装增值。
(2) 国内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果蔬供应链运行水平仍处于传统阶段。以集贸市场为核心的传统供应链模式中间环节多,流通过程中损耗大,最后的零售价格没有优势,产品缺乏市场竞争力。各环节主体经营规模小且分散,组织化程度低,安全意识淡薄,食品安全和质量无法得到保证。在信息传递方面,存在信息不对称、信息失真、信息孤岛等现象,物流费用也居高不下。
果蔬市场流通效率极低,核心原因在于高额的市场交易费用,以及不合理的流通链条设计。(蔡荣、虢佳花、祁春节,2007)效率低下产生的主要问题之一是流通环节过多,增加了流通成本。陈科和乐毕君从供应链的各个环节分析,认为环节过多导致最终价格高。
我国果蔬类农产品在采摘、运输、储藏等环节损失率达25%~30%,高出发达国家四五倍,仅路上损失的费用就高达1000亿元以上,物流损耗极高。这样悬殊的差异,说明我国在果蔬供应链模式优化上与国际领先水平还有很长的距离,尚有比较大的进步空间。损耗过大的原因在于技术落后,现阶段多以自然形态、敞开式卡车运送,新鲜度无法保证。
摘要:本文对宁波地区果蔬运销的主要模式以供应链的角度进行了分类与研究。研究发现,传统的“农户-收购商-运输商-大型批发市场-零售商-消费者”的运销模式仍占行业整体比重最大;采取“农户-基地-公司”供应链模式的企业在果蔬运销的效率及利润上有更大的优势;大力扶持地产果蔬新型供应链主体是今后政府工作的方向。
*查看完整论文请 +Q:
关键字:供应链;宁波;运销模式;果蔬;一体化
目录
目录
摘要 3
Abstract 3
Key words 3
引言 3
(一) 问题的提出 3
(二) 相关文献综述 4
1. 国外研究 4
2. 国内研究 5
3. 总结 7
(三) 理论及研究方法 7
二、 宁波地区果蔬运销的主要模式 7
(一)宁波地区果蔬产业概况 7
1.种植规模与主要果蔬品种 8
2.进口与出口的比例 9
(二) 运销模式概况 9
(三) 传统模式 10
(四) “农户-基地-公司”模式 11
1.政府主导 11
2.公司主导 12
3.合作社主导 13
三、“农户-基地-公司”模式与传统模式下果蔬产销的成本收益比较 14
(一)“农户-基地-公司”模式的成本收益分析——以七禾有机为例 14
(二)传统模式的成本收益分析——以宁波市蔬菜副食品批发交易市场为例 15
四、结论及政策建议 18
致谢 20
参考文献: 20
供应链环境下宁波地区果蔬运销模式的研究
引言
(一) 问题的提出
从理论上看,供应链管理的概念与相关研究进入中国较晚,还未形成完善体系,且多是从工业的角度进行分析,缺乏对农产品供应链的研究。农产品供应链,尤其是果蔬农产品的供应链有其独特性。本课题从果蔬农产品的特点入手,应用供应链管理理论,对供应链环境下果蔬产品运销模式进行了分类、分析和评价,丰富了相关理论。
从实用性来看,果蔬类农产品既是人们餐桌上不可缺少的日常消费品之一,又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价格波动、质量高低、安全与否,都与民生有着密切联系。传统的运销形式,由农村小规模的中介商到分散的农户手中购买果蔬产品,通过集货商归拢,由运输商运往批发市场,再经过层层加价、包装,流向各级零售商,最终到达消费者手中时,价格已是翻倍,而农民所得比又微乎其微。我国每年有30%的果品和40%~50%的蔬菜在流通过程中白白损耗(缪小红,2009)。说明传统的果蔬营销模式损耗大、质量难以保证,对市场变动反应迟缓,已不能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求。研究本课题,有利于解决这一目前政府、农民和消费者普遍关注的问题,提高我国农业经济的运作效率与质量,在实现农业现代化,提高我国农产品竞争力方面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杜京娜,2010)。
宁波地区经济发达,随着当地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更加注重果蔬农产品的质量和增值服务,对其生产、加工、运输、储存等一系列节点的及时性和安全性也有了更高的要求(莫伟平,2010)。另一方面,宁波地区的果蔬种植者主要是来自外地的雇佣农民,相当于产业工人;果蔬行业对工商资本和区域贸易、出口贸易的依存度较大;果蔬运销模式处在转型和变革的前沿阶段。对该地区的研究也能为我国其他地区果蔬供应链发展提供借鉴。
(二) 相关文献综述
1. 国外研究
(1) 世界主要国家供应链模式
荷兰由于国土面积小,果蔬生产规模小于美国,但市场化经营程度高,形成了纵向一体化的供应链体系。生产者和零售商为消费者提供品牌化的果蔬农产品,由配送中心将产品运输到城市接合处进行仓储,再经中转配送到消费者手中。(阮承建,2007)配送中心执行分类、包装、运输等各项物流职能,并全面实施冷链技术。
日本农业生产条件与我国类似,人多地少,土地经营细碎化,因而难以形成组织化和规模化的供应链模式。但日本大部分种植者都加入了农协,从生产资料的提供到产品的销售,均由农协统收统购,后通过批发市场和零售商,销售给消费者。批发市场内部采取拍卖形式,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大型经济组织对交易的操控,保护了生产者的利益。且产销关系长期稳定,流通效率较高。近年来,日本还兴起了果蔬直销模式,例如JA Yasato、Dekopon等公司,将签订协议的生产者所提供的果蔬产品全部购入,购买的价格、数量等由10名以上生产者共同决定,款项延后一个月交给生产者,然后由公司进行运输、配送,送达消费者手中。(丰智行,2010)
就韩国人多地少、自然资源匮乏的先天劣势而言,韩国采取的以批发市场为主要渠道、以拍卖为主要手段的模式,适应了韩国农业发展和消费的需求。通过各地批发市场,将分散在全国的生产者生产的产品集中起来,再向各消费点供应,追求精致化的发展路线,生产高品质的产品。(孟凡杰,2012)同时,韩国自1995年起就建立了“生产者-农协-零售商”的供应链模式,重视规范化和科学化,同时为保证国内果蔬供应,将供应链延伸至国际市场。
(2) 发达国家解决果蔬供应链问题的经验
提高供应链效率的一大关键是减少不必要的中间环节。发达国家80%~90%的果蔬农产品都是通过超市进行流通的。日本原先的流通模式为农协-中央批发市场-地方批发市场-零售商-消费者,如今地方批发市场逐渐萎缩,原因就在于要减少流通环节,缩短流通途径。(王莉莉、孙宏岭、阮承建,2008)
健全的供应链运行模式还应有效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发达国家将农产品市场信息视为公共物品,提供者多为政府或受政府委托的单位。这样,可以保证信息的真实准确,减少信息搜寻费用。(李艳君,2005)例如,在美国,芝加哥期货交易市场便是广大农户获取市场信息和价格行情的重要平台。
加强供应链主体的经营能力和组织化水平,适当增加或整合供应链主体,是果蔬供应链优化的重要途径之一。马来西亚的供应链终端由过去分散的零售商向统一的超市转移,其中,联邦农业销售局(Federal Agricultural Marketing Authority, FAMA)起了很重要的牵头、监督作用,规范了各主体行为,保证了供应安全稳定,同时也稳定了菜价。(伍雨竹,2009)而供应链终端超市数量的增多,也起到了平抑果蔬价格的作用。(杜京娜,2010)
2. 国内研究
(1) 果蔬产品特点及对供应链运行模式的要求
由于果蔬类农产品存在鲜活性、易腐性、易损性、季节性、需求单位小、品种多、替代性强、相对价值低、包装难度大、生产过程不可分割、增值空间大等特点,对供应链运行模式的要求也相应较高。
果蔬产品的流通以新鲜形态为主,因此鲜活性是其最重要的一个特点。由于这类农产品采摘后仍能进行呼吸作用,容易氧化或受微生物侵袭,失去鲜活性。且新鲜果蔬的含水量大多在90%左右,易在蒸腾作用下失去水分和营养价值。针对其鲜活性的特征,果蔬采摘后需采取冷链、气调等储运手段,抑制果蔬的呼吸作用和蒸腾作用。
与鲜活性相关联的一大特征是易腐易损性,表现为其外表皮和蜡质层较薄,在运输工程中,由于震荡、摩擦等,受到机械伤害,造成损失。(曹龙妹、宋山梅,2012)对此,应加强在运输和装卸过程中的管理,并尽量减少搬运、装卸的次数,缩短运输时间和距离。例如,配置高质量设备,利用GIS技术优化运输路线;供应链各节点企业关注运输、储藏、加工、卸货时的环境,充分考虑抗震耐压程度,做到通风透气、防潮等。
果蔬类农产品具有季节性、易腐性、需求单位小、品种多、替代性强等特点。(陈倬、赵萌,2011)其供应链运行模式必须要能够与外部环境完成较好的物流与信息流交换,抵抗不可避免的自然、社会、经济等方面的风险。
果蔬类农产品相对价格较低,因此在运输过程中必须降低物流成本。而在尽可能节约流通成本的基础上,还应在包装上认真研究、提升档次,增加产品附加值。
而另一方面,水果和蔬菜形状不一,挤压碰撞后极易腐败变质,无疑给包装环节又增添了难度。不同于工业产品,果蔬类农产品在生产过程中无法分割,因而难以保证规格一致,需在装运前进行分级、选别。
果蔬类农产品增值空间大,能通过流通、加工等一系列环节,实现配送增值、加工增值和包装增值。
(2) 国内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果蔬供应链运行水平仍处于传统阶段。以集贸市场为核心的传统供应链模式中间环节多,流通过程中损耗大,最后的零售价格没有优势,产品缺乏市场竞争力。各环节主体经营规模小且分散,组织化程度低,安全意识淡薄,食品安全和质量无法得到保证。在信息传递方面,存在信息不对称、信息失真、信息孤岛等现象,物流费用也居高不下。
果蔬市场流通效率极低,核心原因在于高额的市场交易费用,以及不合理的流通链条设计。(蔡荣、虢佳花、祁春节,2007)效率低下产生的主要问题之一是流通环节过多,增加了流通成本。陈科和乐毕君从供应链的各个环节分析,认为环节过多导致最终价格高。
我国果蔬类农产品在采摘、运输、储藏等环节损失率达25%~30%,高出发达国家四五倍,仅路上损失的费用就高达1000亿元以上,物流损耗极高。这样悬殊的差异,说明我国在果蔬供应链模式优化上与国际领先水平还有很长的距离,尚有比较大的进步空间。损耗过大的原因在于技术落后,现阶段多以自然形态、敞开式卡车运送,新鲜度无法保证。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jjymy/39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