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量型货币政策与价格型货币政策实效性的对比研究(附件)

货币政策的选择和实施,决定了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的实效性,决定了经济目标的完成率。本文探讨数量型和价格型这两类货币政策,首先对两类货币政策的主要工具、调控手段、调控目标、调控方式进行定性分析,对两类货币政策在我国市场的实际发生情况进行定量分析;然后选取变量,两类货币政策工具选取相应参数——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和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宏观经济目标选取相应参数——国内生产总值、居民消费者价格指数和狭义货币供应量,构建向量自回归模型,利用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分析两类货币政策工具分别对宏观经济目标实效性。结果表明,两类货币政策均对宏观经济目标存在不同程度的影响,且利率政策的影响效应大于存款准备金政策。最后,提出优化组合使用两种货币政策工具的相关建议。
目录
摘要 1
关键词 1
Abstract 1
Keywords 1
一、引言 1
二、文献综述 2
(一)国内外研究概况 2
(二)研究评述 3
三、两类货币政策的定量定性分析 3
(一)两类货币政策的定性分析 3
(二)两种货币政策的定量分析 4
四、模型构建 7
(一)变量及数据选取 7
(二)模型建立及相关分析 7
(三)模型结果分析 13
五、结论及建议 13
致谢 14
参考文献 15
数量型货币政策与价格型货币政策实效性的对比研究
引言
引言
当今世界,经济环境复杂,经济形势多变,政府对国内经济的政策干预,可以把控经济发展的趋势;对国际经济形式的宏观把控,可以有效降低外部经济环境对本国经济的冲击。对国内经济的政策干预,即实施相应的货币政策,借助各项货币政策工具,对经济发展趋势进行宏观调控,以达到预期的经济目标。国家所实施的货币政策是否有效,便要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进行判定。宏观方面是指实施的货币政策对国家的宏观经济发展态势是否产生了影响;微观方面是指实施的货币政策对经济目标是否产生了影响。因此,本文通过对两种货币政策通过理论定性对比分析和实际模型定量分析,来比较两种货币政策分别对我国经济目标的影响情况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我国人民银行自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行使政府干预经济职能,初期主要以调整市场贷款规模等直接手段对宏观经济进行政府干预,后期逐渐转变为以优化使用各项货币工具等间接手段对宏观经济进行间接调控。不同的经济发展时期使用不同的货币政策工具,对经济发展趋势的影响效果不同,对经济目标的完成程度也不同。而结合使用两种货币政策,实施多种货币政策工具,可以避免经济调控的局限性,提高宏观调控的有效性。
二、文献综述
(一)国内外研究概况
1. 国外研究概况
Rasmus和Liviostracca(2006)通过建立模型分析流动性过剩问题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结果表明流动性过剩问题会向周围经济环境蔓延,如果不进行有效调控,流动性过剩问题会快速波及区域周边经济环境。Atkesonetal(2007)认为调控经济的工具按有效性降序排列为利率、汇率、货币供给增长率。 Bruggemann(2008)等人通过对英国的货币政策进行多方位研究发现,国家经济处于扩张期,货币政策主要用来调整通货膨胀;经济处于衰退期,货币政策主要用来提高经济产出。Chow(2008)等人通过研究中国市场经济环境中的货币供应量与通货膨胀,认为货币供应量越大,经济产出越小,通货膨胀会越严重。Lenza(2010)等人认为通过利率来影响经济,其效果比通过货币供应量来影响经济更加有效。Bolton(2012)认为当经国家济紧处于紧缩期,用法定准备金政策来调控经济是不明智的。Huw Pill(2013)等人研究发现利用通过利率工具来调控经济比利用货币供应量调控经济效果更加显著。Claudia和Johan(2017)研究分析得到价格型货币政策工具在调控经济上能够发挥更大的效果。
2. 国内研究概况
王少林(2015)等人通过多种系数方式建立向量自回归模型,研究了数量型工具在实际应用中的时间有效性。公开市场业务是数量型货币政策工具之一,而国债是作为公开市场业务的主要操作工具,陈明艺(2011)等人研究表明我国政府应促进国债市场发展,对国债期限和市场结构不断优化调整,最大程度的发挥调控作用。张屿(2011)通过研究再贴现,分析其影响因素,并提出相关建议,以提高再贴现对宏观经济调控的影响效用。余明(2014)研究认为准备金政策具有信贷紧缩效应,因而存款准备金政策的有效性会受到商业银行超额准备金率变动的影响。盛天翔(2012)等人从信贷政策角度,假设对贷款规模不设限制,研究数量型和价格型工具分别对经济调控的影响效用,结果表明在这样的假设下,数量型工具更具优势。
李成(2015)等人认为使用价格型货币政策工具来调控宏观经济,因通货膨胀而导致的预期偏差会对经济发展产生积极效应。针对汇率工具的研究,李成(2007)等人通过研究货币供应情况,发现要对汇率制度不断进行改革创新。李云峰(2017)等人通过研究人民币汇率变动中货币政策工具的效力,发现汇率沟通能够有效调控汇率市场。针对汇率工具的研究,王春丽(2011)也提出,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想要提高货币政策的时效性和有效性实,只有通过对利率政策的不断改革来实现。张代强(2010)结合中国经济现状,研究发现仅仅通过调节利率来调控经济发展是不稳定的。而彭兴韵(2011)等人同样认为在利率市场化的变革中,利率工具调控宏观经济的有效性会随着市场化程度升高而降低。易纲(2014)研究的表明我国GDP自改革开放以来,GDP的实际增长率与一年期的实际存款利率具有相近的波动趋势。综合来说,冯涛(2016)认为,货币供应量和利率相互制约、相辅相成。李建军(2010)等人通过研究利率、汇率、贷款和货币供应等经济指标之间的关系,发现利率和货币供应具有更好的调控效应,而汇率的调控效应较差。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jjymy/712.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