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澳贸易的竞争性与互补性研究
摘 要随着中澳自由贸易区协定的正式签署,中澳双边贸易的发展将迎来新局面。中国对外贸易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而澳大利亚外贸则以资源密集型产品为主,两国的双边贸易有着很强的互补性,因此双方经贸联系愈发密切,贸易往来友好发展。本文首先对中澳的贸易发展历程做了回顾并对双方的贸易现状进行研究,分析贸易结构及其特点。基于这些分析,运用可以反映两国双边贸易竞争性的出口产品相似度指数、双边贸易结合度指数及可以反映两国双边贸易互补性的产业内贸易指数和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等指标来深入分析中澳双边贸易关系、开展相关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两国双边贸易的互补性远大于竞争性,鼓励发展双边贸易有利于发挥两国各自比较优势,实现互利共赢。并提出促进两国贸易结构优化升级、深化双边经贸合作、发挥未来自由贸易区的作用等对策。
Key words:SinoAustralian; bilateral trade; Competitiveness; Complementarity目录
摘 要 I
ABSTRACT II
第1章 引言 1
第2章 文献回顾 2
2.1 国外文献综述 2
2.2 国内文献综述 3
2.2.1 关于双边贸易的研究 3
2.2.2 关于中澳双边贸易的研究 4
2.3 研究思路 5
2.4 研究方法 5
第3章 中澳贸易发展历程、现状及贸易结构 7
3.1 中国与澳大利亚双边贸易发展历程 7
3.2 中澳贸易进出口结构分析 7
3.2.1 出口商品构成 7
3.2.2 进口商品构成 8
第4章 两国双边贸易地位分析 10
4.1澳洲在中国对外贸易中的地位 10
4.2 中国在澳大利亚对外贸易中的地位 10
第5章 双边贸易的竞争性和互补性分析 11
5.1 中国和澳洲贸易双边贸易的竞争性分析 11
5.1.1 出口产品相似度指数分析 11
5.1.2 中澳贸易结合度指数分析 12
5.2 中国与澳大利亚双边贸易的互补性分析 14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 5.2.1 显性比较优势指数分析 14
5.2.2 产业内贸易指数分析 17
第6章 结论及建议 21
6.1 结论 21
6.2 推动中澳双边贸易发展的政策建议 21
参考文献 23
.
第1章 引言
自1972年中澳两国正式建交以来,两国双边贸易稳步并快速发展。21世纪以来,两国的经济贸易合作逐步加强,呈现亲密友好状态:2003年,双方签订了旨在推动两国矿业、服务业等16个领域合作的经贸合作框架协议;2005年,两国启动关于中澳自由贸易区的谈判,21轮谈判过后,至2014年11月17日,双方签署了实质性结束中澳自由贸易协定谈判的意向声明,取得实质性成效。
随着两国关系密切进展,友好往来,两国经贸关系稳步推进,中国已经成为澳大利亚最为重要的贸易伙伴、第一大进口来源地、第一大留学生来源国和旅游收入来源国。而澳大利亚也成为中国第五大贸易伙伴和重要的资源、能源供应方,双方在彼此的贸易合作中均占了极大的分量。
据中国海关统计,2014中国出口澳大利亚的贸易总额为391.536亿美元,同比增长12.49%,澳大利亚已成为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中国对澳大利亚出口的主要产品主要集中在机电音像及其零附件产品、纺织原料及纺织制品、杂项制品、贱金属等。而中国自澳大利亚进口的主要产品为矿产品、贱金属及其制品、羊毛等动物毛、棉花等。
两国贸易合作的稳步发展源自两国经济上较强的互补性,而在部分产品上,两国产品的竞争性也促进了贸易的深入。尤其是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今天,研究中澳贸易的竞争性和互补性对促进两国贸易健康可持续发展、推动全球经济繁荣有着不可小觑的作用。本文以出口产品相似度指数、双边贸易结合度指数、产业内贸易指数和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这些指标为切入点,深入分析研究两国双边贸易的竞争性和互补性,并为两国经贸的进一步发展提出了相关建议。
第2章 文献回顾
2.1 国外文献综述
关于国际贸易的竞争性和互补性研究在理论和实证研究方面一直在持续推进深入和完善。
国际贸易的竞争性归根结底是比较优势在发挥作用。1776年亚当斯密提出了将一国内部不同职业、工种之间的分工原则推演到各国间的分工,从而形成国际分工的绝对优势理论。随后大卫李嘉图(1817)在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基础上提出了比较优势理论,并在代表作《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中对该理论作出了具体阐述,认为每个国家都应按照“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权取其轻”的原则,集中生产并出口各自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进口有比较劣势的产品,从而在与其他国家的贸易往来中实现共赢。
赫克歇尔和俄林(1919)提出要素禀赋理论,指出不同商品生产函数会对贸易产生决定性作用,并以要素分布为客观基础,强调各个国家和地区有不同的要素禀赋,因而一个国家应出口用其相对富足的要素生产的物品,进口该国相对稀缺的要素生产的物品。
澳大利亚经济学教授彼得德赖斯代尔(1967)进一步发展了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的相关理论,初步测量两国的贸易互补指数。随后,1968和1988年小岛清和巴兰斯分别对显性比较优势理论指数进行了理论推导和整理。
詹姆斯布兰德和保罗克鲁格曼(1983)提出“相互倾销模型”,认为寡头垄断厂商将增加的产量以小于本国市场的售价销往国外市场,从而完成利润最大化,基于此认为各国外贸开展的缘由在于实现垄断企业的市场销售策略。此外,克鲁格曼还指出了规模经济的重要作用,并研究了关税和配额的相关影响,为贸易保护主义提供了理论基础。
在进行贸易竞争性和互补性的实证研究方面,学者常用显性比较优势指数和aa产业内贸易指数等来进行分析。Yanrui Wu,Zhangyue Zhou(2006)[1]就中国和印度的双方贸易现状进行分析,并进一步探究两国将来的贸易趋势,在分析的基础上找到两国各自比较优势。Sarah Y.Tong(2010)[2]以推动中国和东盟自由贸易区的进一步发展为出发点,采用衡量贸易竞争性的指标计算得出在双方出口的结构方面,中国和东盟有着较强的竞争性,并指出为实现双方贸易共赢,应进一步加强双方的贸易与投资。
Brautigam Deborah(2011)[3]以研究中国出口对南非产业发展的影响为切入点,采用多项计算贸易竞争性与结合性的指标综合评估了中国和南非在各项产业结构的区别及资源禀赋方面的优势差异所在,认为中国和南非贸易存在着较大差异性,并提议建立相关中国南非投资产业园区等。LiLi,Michael Dunford,Godfrey Yeung(2012)[4]对中国和世界及中国和中欧的双边贸易进行实证研究,采用反映贸易竞争性和互补性的相关指数分析发现中国对世界和对欧盟的贸易结合度均呈现愈发增强的态势。
2.2 国内文献综述
2.2.1 关于双边贸易的研究
Key words:SinoAustralian; bilateral trade; Competitiveness; Complementarity目录
摘 要 I
ABSTRACT II
第1章 引言 1
第2章 文献回顾 2
2.1 国外文献综述 2
2.2 国内文献综述 3
2.2.1 关于双边贸易的研究 3
2.2.2 关于中澳双边贸易的研究 4
2.3 研究思路 5
2.4 研究方法 5
第3章 中澳贸易发展历程、现状及贸易结构 7
3.1 中国与澳大利亚双边贸易发展历程 7
3.2 中澳贸易进出口结构分析 7
3.2.1 出口商品构成 7
3.2.2 进口商品构成 8
第4章 两国双边贸易地位分析 10
4.1澳洲在中国对外贸易中的地位 10
4.2 中国在澳大利亚对外贸易中的地位 10
第5章 双边贸易的竞争性和互补性分析 11
5.1 中国和澳洲贸易双边贸易的竞争性分析 11
5.1.1 出口产品相似度指数分析 11
5.1.2 中澳贸易结合度指数分析 12
5.2 中国与澳大利亚双边贸易的互补性分析 14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 5.2.1 显性比较优势指数分析 14
5.2.2 产业内贸易指数分析 17
第6章 结论及建议 21
6.1 结论 21
6.2 推动中澳双边贸易发展的政策建议 21
参考文献 23
.
第1章 引言
自1972年中澳两国正式建交以来,两国双边贸易稳步并快速发展。21世纪以来,两国的经济贸易合作逐步加强,呈现亲密友好状态:2003年,双方签订了旨在推动两国矿业、服务业等16个领域合作的经贸合作框架协议;2005年,两国启动关于中澳自由贸易区的谈判,21轮谈判过后,至2014年11月17日,双方签署了实质性结束中澳自由贸易协定谈判的意向声明,取得实质性成效。
随着两国关系密切进展,友好往来,两国经贸关系稳步推进,中国已经成为澳大利亚最为重要的贸易伙伴、第一大进口来源地、第一大留学生来源国和旅游收入来源国。而澳大利亚也成为中国第五大贸易伙伴和重要的资源、能源供应方,双方在彼此的贸易合作中均占了极大的分量。
据中国海关统计,2014中国出口澳大利亚的贸易总额为391.536亿美元,同比增长12.49%,澳大利亚已成为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中国对澳大利亚出口的主要产品主要集中在机电音像及其零附件产品、纺织原料及纺织制品、杂项制品、贱金属等。而中国自澳大利亚进口的主要产品为矿产品、贱金属及其制品、羊毛等动物毛、棉花等。
两国贸易合作的稳步发展源自两国经济上较强的互补性,而在部分产品上,两国产品的竞争性也促进了贸易的深入。尤其是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今天,研究中澳贸易的竞争性和互补性对促进两国贸易健康可持续发展、推动全球经济繁荣有着不可小觑的作用。本文以出口产品相似度指数、双边贸易结合度指数、产业内贸易指数和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这些指标为切入点,深入分析研究两国双边贸易的竞争性和互补性,并为两国经贸的进一步发展提出了相关建议。
第2章 文献回顾
2.1 国外文献综述
关于国际贸易的竞争性和互补性研究在理论和实证研究方面一直在持续推进深入和完善。
国际贸易的竞争性归根结底是比较优势在发挥作用。1776年亚当斯密提出了将一国内部不同职业、工种之间的分工原则推演到各国间的分工,从而形成国际分工的绝对优势理论。随后大卫李嘉图(1817)在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基础上提出了比较优势理论,并在代表作《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中对该理论作出了具体阐述,认为每个国家都应按照“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权取其轻”的原则,集中生产并出口各自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进口有比较劣势的产品,从而在与其他国家的贸易往来中实现共赢。
赫克歇尔和俄林(1919)提出要素禀赋理论,指出不同商品生产函数会对贸易产生决定性作用,并以要素分布为客观基础,强调各个国家和地区有不同的要素禀赋,因而一个国家应出口用其相对富足的要素生产的物品,进口该国相对稀缺的要素生产的物品。
澳大利亚经济学教授彼得德赖斯代尔(1967)进一步发展了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的相关理论,初步测量两国的贸易互补指数。随后,1968和1988年小岛清和巴兰斯分别对显性比较优势理论指数进行了理论推导和整理。
詹姆斯布兰德和保罗克鲁格曼(1983)提出“相互倾销模型”,认为寡头垄断厂商将增加的产量以小于本国市场的售价销往国外市场,从而完成利润最大化,基于此认为各国外贸开展的缘由在于实现垄断企业的市场销售策略。此外,克鲁格曼还指出了规模经济的重要作用,并研究了关税和配额的相关影响,为贸易保护主义提供了理论基础。
在进行贸易竞争性和互补性的实证研究方面,学者常用显性比较优势指数和aa产业内贸易指数等来进行分析。Yanrui Wu,Zhangyue Zhou(2006)[1]就中国和印度的双方贸易现状进行分析,并进一步探究两国将来的贸易趋势,在分析的基础上找到两国各自比较优势。Sarah Y.Tong(2010)[2]以推动中国和东盟自由贸易区的进一步发展为出发点,采用衡量贸易竞争性的指标计算得出在双方出口的结构方面,中国和东盟有着较强的竞争性,并指出为实现双方贸易共赢,应进一步加强双方的贸易与投资。
Brautigam Deborah(2011)[3]以研究中国出口对南非产业发展的影响为切入点,采用多项计算贸易竞争性与结合性的指标综合评估了中国和南非在各项产业结构的区别及资源禀赋方面的优势差异所在,认为中国和南非贸易存在着较大差异性,并提议建立相关中国南非投资产业园区等。LiLi,Michael Dunford,Godfrey Yeung(2012)[4]对中国和世界及中国和中欧的双边贸易进行实证研究,采用反映贸易竞争性和互补性的相关指数分析发现中国对世界和对欧盟的贸易结合度均呈现愈发增强的态势。
2.2 国内文献综述
2.2.1 关于双边贸易的研究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jjymy/26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