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指期货的推出对中国股的影响(附件)【字数:11196】

摘 要自2010年沪深300股指期货上市之后,2015年4月16日,上证50与中证500股指期货获证监会批准正式在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挂牌上市,成为中国金融衍生品市场发展的里程碑和新纪元。股指期货作为一种风险管理工具,它的推出完善了中国证券市场缺乏规避系统性风险工具的现状。本文对沪深300股指期货推出对我国股票市场波动的影响进行实证分析,通过对股票市场的现状分析并且根据股票和股指的比较分析存在的问题,为我国经济市场更稳定的发展提出建议。本文分为四章,第一章主要介绍本文的研究意义及背景、国内外研究现状、论文的框架及研究方法。第二章对股票的现状进行分析。第三章通过原因分析股市波动不一致的原因并且运用VAR模型研究沪深300股指期货的推出对我国股票市场波动性的影响。第四章根据现状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及对策。
目 录
摘要 I
ABSTRACT II
第一章 绪论 1
1.1研究背景及意义 1
1.2国内外研究现状 2
1.3框架和研究方法 4
第二章 现状及问题 5
2.1股票市场发展现状 5
2.2存在的问题 6
第三章 原因及实证 8
3.1原因分析 8
3.2实证分析 8
第四章 对策及建议 15
4.1遏制投机行为 15
4.2遏制市场操控行为 15
4.3建立有效的传导机制 16
结束语 17
致谢 18
参考文献 19
第一章 绪论
1.1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研究背景
股指期货是一种金融期货衍生工具,合约标的物是股票价格指数,并且该衍生品是受股价指数影响的。股指期货是以现金方式交割来进行交易,具有价值性的股价指数合约是其买卖的对象。把股票市场和期货市场进行结合结合,转移风险是指投资者将在股票市场的风险转移到期货市场上以达到对冲股票市场的作用。
20世纪70年代石油危机的发生给来自西方国家的股票市场带来了巨大的冲击。1981年以后,股票市场因政府采取的紧缩性的货币政策产生巨大波动。为了减轻股票价格的大幅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波动的风险,恢复投资者的信心并且能够保证市场的稳定发展,具备规避风险这一功能的金融工具的开发有很大的必要性。1982年2月,在美国密苏里州堪萨斯农产品交易所首次推出股指期货交易,该产品为价值线性综合平均指数。随后,在英国和日本分别推出金融时报100股票指数(1984年5月)和日经指数期货(1988年9月)。
中国证券市场开始稳步的发展是由于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先后在1990年成立。虽然市场在逐渐完善,但是中国股市仍处于单边市场无法摆脱并且市场风险的日渐加剧的困境。我们在这时就需要推出能够防范和规避股票市场系统性风险的金融工具。另外境外也推出股指期货:2003年12月,H股指数期货也就是恒生中国企业指数期货在香港交易所被推出;2005年5月,作为股指期货的新华富时中国25被推出;2004年10月,第一个中国股指期货产品是由芝加哥交易所在美国证券市场推出的;2006年9月,新加坡交易所针推出了新华富时中国A50为了针对A股市场的。从股指期货的异地上市这个方面得出中国股市由此受到诸多不利影响,如降低了新信息在股票市场上的敏感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威胁到了中国市场的金融定价权等等,对中国的金融安全来说是一种潜在的隐患,境内股指期货的推出需要有股价指数的推动。
我国的股票指数期货合约是在股票现货市场产生两年四个月后而产生的。以我国股指为基础资产的股指期货在1993年3月由海南证券交易中心推出,并且在我国境内上市。但是早期的尝试因市场制度的不完善、市场监管不严而失败。股指期货的重新推出是因2005年股权分置的推进并且产生了更加有利的条件。2010年4月16日,沪深300股指期货(CSI300)正式在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上市,这也是在法律法规和各项工作的不断完善的背景下产生的。这一期货合约的上市对中国市场体系的完善有不仅限制了市场资源配置这一功能,也使得资本市场经济“晴雨表”失去了应有的作用。
1.1.2研究意义
有了股指期货以后,一方面当股价太高和太低时,股指期货的发现价格功能和做空机制就能够进行纠偏,能够更为有效的对非理性的偏低的价格进行及时的控制,从而规避来自现货市场的价格的波动。另一方面,机构投资者能够更好的在投资过程中估计出潜在的投资风险,有助于投资者能够做出更好的投资行为,市场容量会因更多资金的流入而扩大,能够提高市场稳定性。
投资者参加股指期货交易的规模也在不断加大,伴随着与期货市场相关的指导文件的颁布。有效的发挥股指期货的市场功能是通过改善投资者结构实现的。本文利用沪深300股指期货的收益率和上证指数的收益率,通过定量自回归模型,实证并判断股指期货对我国股市的波动性影响情况。最后分析建立股指期货起到熨平经济的作用或者有效的传递机制,来分析经济不稳定和传递机制失灵的原因,并且提出解决的对策,从而使我国的金融市场更好的发展。
1.2国内外研究现状
沪深300股指期货是在2010年4月16日上市的,股指期货作为风险管理工具的一种,对于规避风险工具的缺乏因该衍生品的推出而完善。因此我们应该对股指期货的推出对中国股市的影响进行探讨。
赵耀楣(2007)根据风险的识别、测量和控制一步步对股指期货管理的进程进行分析。根据股指期货现存的风险,将股指期货这一金融衍生品进行交易的监管风险完善健全的方法通过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方面进行了讨论。
马彧崧(2009)简单介绍了我国股指期货的发展,该阶段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市场问题、政策因素、投资理念问题、我国国民信用体系不健全的问题。最后对我国如何开设股指期货交易给出相应的对策。
邱敏(2010)总结了国外期货市场发展的现状,表现为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交易品种的创新,成为发展中国家开设金融衍生品的首选。提出稳定经济的对策比如如何保障我国股指期货市场的健康发展,如何合理的设计股指期货合约,如何防范股指期货市场中的操纵行为。
蔡向辉(2010)将围绕“股指期货对股市波动的影响”展开研究和分析。采用的方法是理论和实证相结合,先通过理论来分析,再来通过市场方面的数据来进行实证分析,接着将市场的数据和实际相结合,将股指期货市场和现货市场的波动和影响等方面进行比较。研究总结:尽管经常使用,但股市波动率的变化并不是评价股指期货市场稳定作用的恰当指标,以这个依据得出的结论会出现偏差。风险管理对于股指期货来说是可以降低股市波动的,而股指期货中的价格发现功能对于我国股市的波动影响较为复杂。股指期货中有一作用是抑制股市正反馈交易,可以作为观察股市是否稳定的工具。
刘庆富,华仁海(2011)将股指期货市场和股票现货市场进行比较从而来研究着两个市场的风险传递效应,该文通过对沪深300股指期货市场和沪深300指数现货市场两个市场上的日交易信息和隔夜信息进行进行了实证分析。实证结果显示: 双向的风险传递存在于股票市场和股指期货市场上,股票市场对于股指期货市场的风险大于股指期货市场对股票市场的风险; 并且,正向杠杆效应是通过一个市场的收益对另一个市场的收益的单方面影响,反向杠杆效应表现在一个市场上的风险对另一个市场上的风险冲击的单方面影响。虽然具有预测能力则表现在股指期货市场上的隔夜信息相对于每日的收益,而冲击效应是表现在从一个市场的隔夜信息对另一市场的每天的波动情况。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jjymy/44.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