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收入差距研究
目 录
1 引言1
2. 江苏省地区收入差距的历史和现状1
2.1收入差距的历史1
2.2收入差距的现状2
3 江苏省地区收入差距的因素分析3
3.1 市场化分配3
3.2 产业结构4
3.3 收入分配格局4
3.4 外部环境因素5
3.5 地理区位和空间近邻效应5
3.6 发展政策6
3.7 乡镇企业6
3.8 经济全球化水平7
4 缩小居民收入差距的对策8
4.1 促进产业结构调整8
4.2 加速劳动力自由流动9
4.3 推进工资集体协商制度9
4.4 调整收入分配格局10
4.5 加大对教育的投入10
4.6 加大转移支付力度10
4.7 加大对农村的倾斜力度11
4.8 多渠道增加苏北投入11
结 论13
致 谢14
参 考 文 献15
1 引言
江苏位于我国大陆东部的沿海中心,地理位置优越。现设13个省辖市,65个县(市、区)。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体制 模式的转变和经济的突飞猛进,2012年江苏省的GDP为5.4万亿元,在全国排名第二,广东和山东分别为5.7万亿元和5万亿元。。而在江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苏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居民收入分配中的两极分化趋势也越来越明显,从而引起政府和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在十八大报告中关于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论述,提出了很多解决收入差距过大的思路和政策要点,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其根本目的是缩小收入差距、改善民生。江苏省要想取得经济发展的更大突破,只有不断缩小居民收入的差距,促进协调发展,才能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增长,保持社会稳定,实现人民安居乐业 的局面[1]。
进入新世纪以来,江苏省苏南、苏中和苏北地区收入差距呈现逐步扩大的趋势。引起收入差距形成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既有自然的因素,又有社会的因素,既有历史的因素,又有现实的因素,既有一般的因素,又有特殊的因素,既有客观的因素,又有主观的因素,多种因素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共同促进收入差距的形成。
影响收入差距的成因有很多,涉及自然、经济、社会等各个方面,自然条件是导致收入差距的最初始的原因,但它的作用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逐渐弱化,自然条件的变化比起经济、社会条件的变化要缓慢得多,并且自然条件更多的是通过经济、社会等因素来间接影响收入差异。
2 江苏省地区收入差距的历史和现状
2.1 收入差距的历史
任何区域经济发展的现状特征都有其历史的必然性,现实的生产力都是对以往生产力的继承和发展,江苏省各区域的发展离不开原有的基础,而区域发展的基础或起点不同,对于处在不同发展阶段上的各区域之间差异的扩大具有重要作用,同时,各区域之间经济发展的差异对各区域之间居民收入差距的扩大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区域经济发展的历史差异,是形成区域经济发展现实差异的重要原因,也是导致区域之间居民收入差距的重要因素[2]。
由于许多历史因素的作用,在新中国成立以前,江苏省就存在较大的省内差异:自然环境的变迁,特别是黄河中下游河道多次出现了改道,破坏了整个淮河下游的水道系统,并多次变迁泛滥,旱灾和洪灾不断,在广大苏北与苏中地区形成许多沙荒和盐碱地,经济发展受到严重制约。在20世纪70年代末,苏南、苏中与苏北三大经济区实际上形成了“轻、重、农”的分工格局。由于接受工业文明影响的时间早、程度深,苏南地区对外开放意识、生产方式和生产技术明显强于苏中和苏北地区,这种差异的历史模式,改革开放后又得到了进一步强化。
改革开放初始时江苏省区域发展存在着较大差异,苏南地区历史起点明显高于苏中和苏北地区。这使得苏南地区可以根据良好的基础,在社会经济发展中走上快速发展的轨道,而原本基础较差的苏中和苏北地区在经济发展中处于不利地位。因此,客观得说,江苏省区域间收入差距的扩大不是一种突发现象,而是长期历史沉淀形成的,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差异长期累积的结果。
2.2 收入差距的现状
由于江苏区域间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较大,因此不同区域间的收入比也有差异,2001年苏南、苏中、苏北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9196元、7783元和6988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为4990元、3781元和3295元。因此,苏南、苏中、苏北的城镇居民收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入比分别为1.32:1.11:1,农村居民收入比为1.51:1.14:1。
而到了2012年,苏南、苏中、苏北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35827元、27095元和20822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为17160元、12877元和犯10502元(见表2)。因此,苏南、苏中、苏北的城镇居民收入比分别为1.72:1.30:1,农村居民收入比为1.63:1.23:1。比较2001与2012年二者可以看出,苏南、苏中和苏北收入比均有明显提高。对苏南的城镇居民收入与苏北的农村纯收入进行直接比较,可以发现,苏南苏北的二者居民收入比为3.41:1,高于同年全国的居民收入差距,并且2001年二者收入比为2.79:1,相比呈现逐步上升的势头。可见,对江苏居民收入的差距应有一个清醒的认识,简单的收入对比并不能真实地反映省内不同区域间存在的过高收入差距。
2007年到2012年,苏南、苏中及苏北之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差距有所扩大。见下表:
表1 2007-2012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单位:元
年份 苏南 苏中 苏北
2007 20077 15526 13655
2008 22756 16574 12536
2009 24995 18480 14101
2010 27780 20748 16020
2011 31762 24052 18415
2012 35827 27095 20822
表2 2007-2012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 单位:元
年份 苏南 苏中 苏北
2007 9293 6698 5352
2008 10458 7582 6038
2009 11517 8444 6738
2010 12978 9626 7724
因此,抑制收入差距的过度扩大,需要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增加就业弹性,吸纳更多城市失业人员和农村剩余劳动力。江苏特别是苏北要大力降低第一产业比重,稳步发展第二产业,调整第二产业内部结构,提高第二产业就业弹性。同时,还要通过发展第三产业,吸纳更多的劳动力,减轻第一、二产业人力资源市场过度竞争,促进工资水平的提高,以缩小居民收入差距。
1 引言1
2. 江苏省地区收入差距的历史和现状1
2.1收入差距的历史1
2.2收入差距的现状2
3 江苏省地区收入差距的因素分析3
3.1 市场化分配3
3.2 产业结构4
3.3 收入分配格局4
3.4 外部环境因素5
3.5 地理区位和空间近邻效应5
3.6 发展政策6
3.7 乡镇企业6
3.8 经济全球化水平7
4 缩小居民收入差距的对策8
4.1 促进产业结构调整8
4.2 加速劳动力自由流动9
4.3 推进工资集体协商制度9
4.4 调整收入分配格局10
4.5 加大对教育的投入10
4.6 加大转移支付力度10
4.7 加大对农村的倾斜力度11
4.8 多渠道增加苏北投入11
结 论13
致 谢14
参 考 文 献15
1 引言
江苏位于我国大陆东部的沿海中心,地理位置优越。现设13个省辖市
苏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居民收入分配中的两极分化
进入新世纪以来,江苏省苏南、苏中和苏北地区收入差距呈现逐步扩大的趋势。引起收入差距形成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既有自然的因素,又有社会的因素,既有历史的因素,又有现实的因素,既有一般的因素,又有特殊的因素,既有客观的因素,又有主观的因素,多种因素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共同促进收入差距的形成。
影响收入差距的成因有很多,涉及自然、经济、社会等各个方面,自然条件是导致收入差距的最初始的原因,但它的作用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逐渐弱化,自然条件的变化比起经济、社会条件的变化要缓慢得多,并且自然条件更多的是通过经济、社会等因素来间接影响收入差异。
2 江苏省地区收入差距的历史和现状
2.1 收入差距的历史
任何区域经济发展的现状特征都有其历史的必然性,现实的生产力都是对以往生产力的继承和发展,江苏省各区域的发展离不开原有的基础,而区域发展的基础或起点不同,对于处在不同发展阶段上的各区域之间差异的扩大具有重要作用,同时,各区域之间经济发展的差异对各区域之间居民收入差距的扩大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区域经济发展的历史差异,是形成区域经济发展现实差异的重要原因,也是导致区域之间居民收入差距的重要因素[2]。
由于许多历史因素的作用,在新中国成立以前,江苏省就存在较大的省内差异:自然环境的变迁,特别是黄河中下游河道多次出现了改道,破坏了整个淮河下游的水道系统,并多次变迁泛滥,旱灾和洪灾不断,在广大苏北与苏中地区形成许多沙荒和盐碱地,经济发展受到严重制约。在20世纪70年代末,苏南、苏中与苏北三大经济区实际上形成了“轻、重、农”的分工格局。由于接受工业文明影响的时间早、程度深,苏南地区对外开放意识、生产方式和生产技术明显强于苏中和苏北地区,这种差异的历史模式,改革开放后又得到了进一步强化。
改革开放初始时江苏省区域发展存在着较大差异,苏南地区历史起点明显高于苏中和苏北地区。这使得苏南地区可以根据良好的基础,在社会经济发展中走上快速发展的轨道,而原本基础较差的苏中和苏北地区在经济发展中处于不利地位。因此,客观得说,江苏省区域间收入差距的扩大不是一种突发现象,而是长期历史沉淀形成的,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差异长期累积的结果。
2.2 收入差距的现状
由于江苏区域间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较大,因此不同区域间的收入比也有差异,2001年苏南、苏中、苏北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9196元、7783元和6988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为4990元、3781元和3295元。因此,苏南、苏中、苏北的城镇居民收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入比分别为1.32:1.11:1,农村居民收入比为1.51:1.14:1。
而到了2012年,苏南、苏中、苏北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35827元、27095元和20822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为17160元、12877元和犯10502元(见表2)。因此,苏南、苏中、苏北的城镇居民收入比分别为1.72:1.30:1,农村居民收入比为1.63:1.23:1。比较2001与2012年二者可以看出,苏南、苏中和苏北收入比均有明显提高。对苏南的城镇居民收入与苏北的农村纯收入进行直接比较,可以发现,苏南苏北的二者居民收入比为3.41:1,高于同年全国的居民收入差距,并且2001年二者收入比为2.79:1,相比呈现逐步上升的势头。可见,对江苏居民收入的差距应有一个清醒的认识,简单的收入对比并不能真实地反映省内不同区域间存在的过高收入差距。
2007年到2012年,苏南、苏中及苏北之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差距有所扩大。见下表:
表1 2007-2012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单位:元
年份 苏南 苏中 苏北
2007 20077 15526 13655
2008 22756 16574 12536
2009 24995 18480 14101
2010 27780 20748 16020
2011 31762 24052 18415
2012 35827 27095 20822
表2 2007-2012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 单位:元
年份 苏南 苏中 苏北
2007 9293 6698 5352
2008 10458 7582 6038
2009 11517 8444 6738
2010 12978 9626 7724
因此,抑制收入差距的过度扩大,需要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增加就业弹性,吸纳更多城市失业人员和农村剩余劳动力。江苏特别是苏北要大力降低第一产业比重,稳步发展第二产业,调整第二产业内部结构,提高第二产业就业弹性。同时,还要通过发展第三产业,吸纳更多的劳动力,减轻第一、二产业人力资源市场过度竞争,促进工资水平的提高,以缩小居民收入差距。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jjymy/35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