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经济一体化研究

目 录
1 引言. 1
2 城乡经济一体化的概述 1
2.1 城乡经济一体化的内涵 1
2.2 城乡经济一体化的可行性 2
2.3 城乡经济一体化的思路 3
2.4 城乡经济一体化的意义 4
3 苏州市城乡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历程 5
3.1 苏州市城乡经济一体化的历史演进 6
3.2 苏州市城乡经济一体化的实践分析 7
4 苏州市城乡经济一体化存在的问题 10
4.1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依旧较大 10
4.2 法制进程的缓慢制约了一体化的推进 11
4.3 苏州市城乡经济一体化存在资金瓶颈 12
5 促进苏州市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的方法和对策 13
5.1 建立农民增收长效机制 13
5.2 人才强市,吸引人才下乡 14
5.3 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 14
5.4 建立健全新型的农村法制体系 15
5.5 创新金融服务机制 16
结论 18
致谢 19
参考文献 20
图19
图211
图311
表1 2001-2012年苏州市城乡居民收入与生活状况7
表2 2007-2012 年苏州市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水平对比10
1 引言
正确处理好现代化进程中的城乡经济发展是发展中国家面临的共同问题,这一问题在中国的转型经济时期尤显突出。“三农”问题,即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成为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制约。改革开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放前,我国实行“重工抑农”的工业化战略、“重城轻乡”的城市化战略和城乡分割的社会管理体制,形成了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未能建立起城乡之间均衡增长和协调发展的关系。改革开放后,随着市场机制的引入,城乡联系明显增强,“三农”问题的解决迈出了一大步,但是我们还应看到农业生产方式依然落后,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依然滞后,农民稳定增收依然困难,工农差距、城乡差距已成为国民经济进一步发展的主要障碍,其中农业和农村是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短板”。为了突破城乡经济二元结构,统筹兼顾,协调发展,实现城乡经济发展一体化,必须要改变我国城乡经济失调的现状。
苏州位于东部沿海,是江苏省最发达和现代化程度最高的城市,经济体系较齐全,各产业发展迅猛,区内经济社会联系密切。作为国家发改委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城市和江苏省委、省政府城乡一体化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近年来,面对率先发展遇到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积极进行城乡经济一体化的实践创新,取得了很大的成绩。2001年,苏州正式迈出了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步伐。通过几年的发展和积累,苏州的综合实力不断跃上新台阶,对全国其他地区的城乡经济一体化的建设具有重大的借鉴意义。虽然在城乡经济一体化实践中,苏州市取得了许多经验与成绩,但由于观念转变滞后、经验不足等原因导致其具体的操作上还存在许多问题,这要求苏州在将来的城乡发展中进一步深入探索。
2 城乡经济一体化的概述
2.1 城乡经济一体化的内涵
城乡经济一体化(The integration of urban and rural economy)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条件下,城市和农村的经济活动、社会发展、空间布局与居民生活等互相促进,逐步融合的过程,是城市和农村协同度、融合度逐步提高的过程,最终达到城乡之间在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方面上协调发展的终极目标或状态, 城乡一体化是过程和目标的统一[1]。
城乡经济一体化是针对城市与乡村之间本来存在的内在联系被人为分割,从而影响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所提出来的,它体现城乡之间的经济联系和社会进步的要求。城乡一体化的内涵非常丰富,其实质就是消除城乡二元结构,包括3方面的内容:农民就业观的改变;农民的生活习惯、生活条件、生活环境、消费习惯达到城市水平,特别是文化消费的份额要大大提高;生活水平要达到城市水平。根据国际经验,当人均GDP 超过3000 美元,农业占GDP比重降到10%、城镇化水平达到50%时,是推动城乡融合、一体发展的最佳时期[2]。
2.2 城乡经济一体化的可行性
社会主义城乡发展规律与资本主义城乡的发展规律存在很大的差异。资本主义国家中的人口规律、物质财富增长方式、各种设施建设、文化教育等发展形式均不同于社会主义国家,因而其在城市发展方面表现为不可控制性,在乡村发展方面表现为滞后性和自发性。也就是说资本主义国家的城乡经济发展模式为:城市发展→城市膨胀发展→资本和人口转移→乡村发展。虽然其最终也实现了城乡经济一体化,但这种发展是以城市的膨胀发展为前提的,是以一定财富积累为基础,不可避免地会带来一些社会经济负效应,如贫民数量的加大,犯罪率的持续上涨,地租形成的比较利益。在我国的发展现状下,根据我国的制度、文化、传统、政治、经济等情况,城乡发展的理想模式应是:城市发展→推动乡村发展→实现城乡一体化。这种发展模式的主要依据是:中国城镇居民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占全国人口的35%,农村人口占65%,中国不允许两极分化。其可行性在于:
2.2.1 相对宽松的社会经济环境
改革开放以来,多年来受到严重压抑的农民追求富裕的经济动因得到了大量释放。社会经济结构正由二元结构转为多元结构。在农村,剩余劳动力过多,不少农民选择进城谋求发展。经济的不断繁荣提高了农民的生活质量和整体素质,加强了他们的生产经营能力,使他们有了发展城乡经济的强烈意愿。
2.2.2 农村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其具体表现是:第一,广大农村已突破了单一型的种植业、养殖业的经营范围,向着采掘、加工、建筑、社会服务等各个生产领域广泛扩展。第二,农村经济已突破了封闭、半封闭的自然经济、产品经济格局,向着商品经济迅猛发展。第三,随着科技应用的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对城市工业所生产的生活资料、生产资料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依赖性越来越强,表明农业、农村和农民已经更深入、更广泛地介入到社会经济的总体运行之中,其作用与影响越来越大,城乡之间、工农之间互相依存、互相促进的关系越来越密切,经济联系与交往越来越频繁[3]。
2.2.3 资源、交通、竞争提供的契机
城市工业资源的缺乏,交通的改善,竞争的激烈,为城乡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提供了契机。城市不仅具备一定的经济实力,比较先进的科学技术,还有相当规模的商品交换场所,方便的运输条件。这些物质基础和比较先进的经营管理经验能够足以影响和吸引靠近城市的周围乡村,特别是能够为乡村等待开发的资源提供了比较雄厚的物质条件,能够在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中起到促进作用。
2.3 城乡经济一体化的思路
城乡经济一体化是个需要进行艰苦努力的长远工程。这是因为,在我国的城乡之间、区域之间不仅由于过去的经济、文化、政治的发展不平衡造成了许多一时难以解决的困难,更在于城乡经济一体化是一种新的探索。因此城乡经济一体化必须做好规划和配套工作。这二者是相辅相成的,顾此失彼,会造成有害的影响。只有两者紧密结合,才能造成社会经济良性发展的氛围。
在城乡经济一体化进程中,苏州市作为探路者,没有现成的经验来照搬,只有经过自己的大胆创新实践,来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通过“三集中”、“三置换”、“三合作”以及“三统筹”等一系列的实践创新,苏州市建立了一整套有效的打破城乡二元结构、推进城乡发展的运行机制,探索出了独具特色、卓有成效的城乡经济一体化模式。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jjymy/3525.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