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研究_以辽宁省盘锦市为例
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研究_以辽宁省盘锦市为例[20200428201052]
摘要:随着资源开采的不断加剧,资源型城市出现了诸如失业人员数量巨大,生态环境显著恶化以及经济发展不景气等一系列问题,严重影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问题不容忽视。本文以辽宁省盘锦市为例,运用因子分析对盘锦市7个相关产业进行综合分析,通过最大方差旋转法得出各产业排名,其中批发零售业综合得分为19.36,排名第一,其次为石油开采业,得分16.16,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供应业得分15.30,排名第三,建筑业得分11.62,排名第四。从而总结出盘锦市的产业转型之路:扩展延伸原有石油主导产业,同时大力发展第二产业中的建筑业和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供应业,第三产业中的批发零售业作为新兴替代产业,从而进一步实现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新兴替代产业;因子分析;综合得分
摘要3
关键词3
Abstract3
Key words3
引言3
一、理论框架与研究方法6
1.理论框架 6
2.研究方法6
二、盘锦市产业现状分析6
(一)资源现状6
(二)经济现状7
三、新兴产业选择因子分析8
1.指标体系的构建 8
2.盘锦市实证研究9
四、主要结论14
致谢15
参考文献16
引言: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就已有各国学者将目光投向了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的研究上,数年来也有许多资源型城市进行过产业转型的尝试,但效果欠佳。随着经济的飞快增长,大量的资源消耗,使着这些资源型城市逐渐接近资源的约束边界极限,滞后经济发展,面临生存危机。因此,研究资源型城市的产业转型不仅对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有帮助,同时也对我国经济社会转型研究提供很好的入手点。
本文通过对典型资源型城市盘锦市的产业转型方式进行深入研究,分析并对盘锦市的产业转型之路提供借鉴。
通过对国内外一些研究的整理发现,国外对资源型城市研究较多的集中在法国、德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和美国。20世纪 30年代,加拿大学者伊内斯对资源型城市进行了开创性的实证研究,研究内容集中在个人行为、社会问题、城镇规划等。之后,随着世界各国资源型城市所面临的问题日渐突出,又涌现了一大批学者对之加以研究。1962年罗宾逊首次对加拿大资源型城市进行了全面的评估,研究方法是以规范与实证相结合的方法;加拿大著名地理学家布拉德伯里(J.H.Bradbury)对鲁卡斯的单一资源型城镇生命周期理论进行了发展,提出了第五、第六两个阶段,即下降阶段和关闭阶段,并认为他们没有对单企业资源型社区社会经济问题背后的结构因素做充分的分析;马什(B.Marsh)对美国宾尼法尼亚州东北部的煤炭城市居民的社区归属感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20世纪50、60年代后,许多国外学者指出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面临的严峻的问题,一是出现资源枯竭,矿产资源经长期开采储量大大递减、质量也大大降低;二是低价替代品的竞争,不仅有第三世界国家低价同类矿产品的竞争,而且也有廉价石油对煤炭的竞争,这就必然导致原有产业的衰退,而解决这一最直接且最有效的途径就是产业转型。
于书今(2002)曾在《战略与思考 2002辽宁》中提出“随着资源的开发,储量和产量日渐减少,资源型产业必将经历一个由兴盛、稳产到衰退的发展过程,即资源型产业的发展也有其固有的生命周期——前期开发、增产期、稳定期和衰退期。我国长期以来对矿产资源实行单程式直线型开发模式,许多资源型城市的资源急剧减少,相当一部分资源型城市已经变为或正在变为资源枯竭型城市,有些甚至由于资源日趋枯竭而面临衰亡。为避免走上“矿竭城衰”的老路,资源型城市应该提前做好规划,调整城市的产业结构,进行产业转型(陶晓燕,2012)。
由于世界各国自然条件、社会环境以及经济管理模式等因素的不同,导致各国在处理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问题时采取的措施也不同,首先是“产业链”模式,这一模式强调在资源开发的基础上,发展下游加工业,建立起资源深度加工和利用的产业群,例如20世纪60年代后期,休斯顿通过产业链的延伸和拓展,带动了为其服务的机械、水泥、电力、钢铁、造纸、交通运输等多种行业的发展(余晖,2007)。
其次是产业多元化模式,多元化发展实际上既可理解为将提升传统产业与发展新兴产业结合起来,如对于煤炭型城市,应采用新技术改造传统煤炭能源工业,大力发展高附加值的煤化工业,同时寻找合适的新兴产业,建立新的替代支柱产业(刘刚,2005)。这一模式有利于企业之间的技术外溢并促进科技创新和新产业的发展。这一模式有利于企业之间的技术外溢并促进科技创新和新产业的发展。资源型城市要利用这一条件,推动不依赖于本地资源的新业的发展,充分利用国内外重大技术创新所带来的新投资机会,进行产业升级和产业替代,逐渐降低对资源依赖程度,实现城市的产业更替(王艳芳,2011)。德国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的经验证明, 推动中小企业多元化发展,有利于广泛调动各种因素,促进生产要素增量和存量优化配置(李平,2007)。国外众多矿业城市的成功转型(Neil C,Tykkylinen M,Bradbury J,1992)为我们提供了经济转型与空间转型的有效借鉴,法国仅在洛林地区就有16个“企业创新中心”,先后帮助几万人创办企业;再如休斯顿(Houston),在世界油价下跌和石化行业萧条的双重压力下,大胆尝试产业多元化,优先发展石化工业以外的高新技术产业,依托政府投资的港口、宇航中心、卫生医疗中心,孵化出一大批小型高科技公司,带动了城市功能的转变,从而摆脱了对能源经济的依赖,并逐渐成为美国的高技术中心之一,主要措施为:①美国政府对南部经济落后地区进行政策扶持,休斯敦通过征收销售税和加强土地利用规划,强化空间管制,大力的改善了交通堵塞和环境污染的状况。②实行休斯敦市经济转型及多元化经济战略。根据市场需求调整产业结构,发展替代产业;力争获得政府资助的大项目,以点带面发展高科技产业:大力发展高层次服务业,使第三产业成为重要的经济增长点;使传统的石油产业向纵向延伸和横向扩展。③充分利用优越的资源和地理条件,发展城市经济(美国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考察报告,2008)。
在对于国内外资源型城市经济发展方面,国内外许多研究提出了不同的治理对策,例如引导民营经济进入资源型城市,建立健全优惠政策体系是我国东北资源型城市发展接续产业的最重要的路径之一(尚江玲,郭惠娟,2010);又如德国制订了“鲁尔地区行动计划”相应采取了一些措施来支持该地区的经济转型工作,Christoph Zopel及其顾问Karl Ganser和Wolf-gang Roters的推动下,北莱茵一威斯特法伦州城市规划和交通(Ministry of Urban Planning and Transport)发起了区域发展创新行动,其覆盖范围是沿莱茵河东岸宽15英里、延伸50英里的廊道。对照以往的区域发展项目这次创新行动的首要目标是要改变鲁尔区的物质空间面貌和消极景象,这一宏大的州级项目被称为“面向工业区域未来的实验场”(厄休拉·凡·匹茨,2007)。在资源型城市发展对策这个层面上,主要措施有六项:一是设立劳动和经济促进机构;二是吸引外地企业前来投资;三是建立技术园区;四是大力发展手工业和中小企业;五是大力发展生产性企业;六是大力发展服务业(朱正圻,林树众,1988);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三国资源型城市产业发展主要是以市场为主导,在处理资源产业转型的问题上,主要由企业决定何时进入,如何进入,何时退出,如何退出,政府解决资源企业迁移后留下的人员安置问题(李平,2007);日本则选择以政府为主导转型模式的资源型城市产业发展对策,结合实际情况,提出切实可行的措施和方案,制定相应的政策加以扶持、管理和指导(孙雅静,2004)。
我国相关学者一方面从城市的转型与创新环境层面以及经济主体层面两个层面上解释了大多数资源型城市由于产业人才、技术、管理能力等的缺乏或产业转型的能力和动力的不足,而不会做“产业链”模式(钱勇,于左,2008)。由于单纯的采掘业不等于工业化,工业化水平归根结底取决于制造业的水平(张文驹,1997),所以以采掘业作为主导产业的城市,应在稳定一次资源开发的基础上延长产业链,通过产业关联效应加快对主导产业的深度开发,促进产业的多层次化和高级化(赵天石,2004)。另一方面,由于不同地区产业结构状况和转换能力不同,则各自的产业转型对策也不同,从产业结构的影响因素例如供需角度看,地区的需求水平、需求规模等需求因素拉动了地区产业结构的变动,一个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越高,消费层次越高,消费结构变化的越快,对地区产业结构变动的压力越大。而社会的资本存量、投资水平等供给因素推动了产业结构转换,GDP 增长率等指标反映了地区的积累能力,第二产业第二产业占GDP的比重等指标反映了供给弹性(沙景华,2006)。根据以上影响指标体系,运用因子分析法分析出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转换能力,以及转换的速度和方向,从而提出升级对策(朱广娇,2012),从而发展资源型城市多元化产业支撑体系。田红娜(2009)曾运用因子分析法,建立了对我国资源型城市创新体系效能进行测度的指标体系,并应用 SPSS统计工具对黑龙江省大庆市的创新体系效能进行实证研究,为资源型城市创新体系的发展提供客观定量的比较评价依据。我国一些资源型城市例如大庆、鞍山、葫芦岛等工业发达地区,转换能力相对较高,并已有了良好的工业基础,则应该在保持工业主导产业优势的基础上,促进主导产业的优化升级,促进金融和服务业的发展(沙景华,2006)。
综上所述,总结国内外相关研究可以看出,全球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面临的问题愈来愈严重,关于国内外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的模式,绝大多数学者坚持采用产业链延伸、产业多元化及健全法律法规的方法,但其方法过于单一,不能更全面地适应大多数国家,因此,在未来研究中要针对资源型城市特定的资源情况、地理位置、以及相关产业转型因素,就如何全面达到资源型城市的产业转型,实现可持续发展进一步探讨与研究
摘要:随着资源开采的不断加剧,资源型城市出现了诸如失业人员数量巨大,生态环境显著恶化以及经济发展不景气等一系列问题,严重影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问题不容忽视。本文以辽宁省盘锦市为例,运用因子分析对盘锦市7个相关产业进行综合分析,通过最大方差旋转法得出各产业排名,其中批发零售业综合得分为19.36,排名第一,其次为石油开采业,得分16.16,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供应业得分15.30,排名第三,建筑业得分11.62,排名第四。从而总结出盘锦市的产业转型之路:扩展延伸原有石油主导产业,同时大力发展第二产业中的建筑业和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供应业,第三产业中的批发零售业作为新兴替代产业,从而进一步实现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新兴替代产业;因子分析;综合得分
摘要3
关键词3
Abstract3
Key words3
引言3
一、理论框架与研究方法6
1.理论框架 6
2.研究方法6
二、盘锦市产业现状分析6
(一)资源现状6
(二)经济现状7
三、新兴产业选择因子分析8
1.指标体系的构建 8
2.盘锦市实证研究9
四、主要结论14
致谢15
参考文献16
引言: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就已有各国学者将目光投向了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的研究上,数年来也有许多资源型城市进行过产业转型的尝试,但效果欠佳。随着经济的飞快增长,大量的资源消耗,使着这些资源型城市逐渐接近资源的约束边界极限,滞后经济发展,面临生存危机。因此,研究资源型城市的产业转型不仅对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有帮助,同时也对我国经济社会转型研究提供很好的入手点。
本文通过对典型资源型城市盘锦市的产业转型方式进行深入研究,分析并对盘锦市的产业转型之路提供借鉴。
通过对国内外一些研究的整理发现,国外对资源型城市研究较多的集中在法国、德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和美国。20世纪 30年代,加拿大学者伊内斯对资源型城市进行了开创性的实证研究,研究内容集中在个人行为、社会问题、城镇规划等。之后,随着世界各国资源型城市所面临的问题日渐突出,又涌现了一大批学者对之加以研究。1962年罗宾逊首次对加拿大资源型城市进行了全面的评估,研究方法是以规范与实证相结合的方法;加拿大著名地理学家布拉德伯里(J.H.Bradbury)对鲁卡斯的单一资源型城镇生命周期理论进行了发展,提出了第五、第六两个阶段,即下降阶段和关闭阶段,并认为他们没有对单企业资源型社区社会经济问题背后的结构因素做充分的分析;马什(B.Marsh)对美国宾尼法尼亚州东北部的煤炭城市居民的社区归属感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20世纪50、60年代后,许多国外学者指出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面临的严峻的问题,一是出现资源枯竭,矿产资源经长期开采储量大大递减、质量也大大降低;二是低价替代品的竞争,不仅有第三世界国家低价同类矿产品的竞争,而且也有廉价石油对煤炭的竞争,这就必然导致原有产业的衰退,而解决这一最直接且最有效的途径就是产业转型。
于书今(2002)曾在《战略与思考 2002辽宁》中提出“随着资源的开发,储量和产量日渐减少,资源型产业必将经历一个由兴盛、稳产到衰退的发展过程,即资源型产业的发展也有其固有的生命周期——前期开发、增产期、稳定期和衰退期。我国长期以来对矿产资源实行单程式直线型开发模式,许多资源型城市的资源急剧减少,相当一部分资源型城市已经变为或正在变为资源枯竭型城市,有些甚至由于资源日趋枯竭而面临衰亡。为避免走上“矿竭城衰”的老路,资源型城市应该提前做好规划,调整城市的产业结构,进行产业转型(陶晓燕,2012)。
由于世界各国自然条件、社会环境以及经济管理模式等因素的不同,导致各国在处理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问题时采取的措施也不同,首先是“产业链”模式,这一模式强调在资源开发的基础上,发展下游加工业,建立起资源深度加工和利用的产业群,例如20世纪60年代后期,休斯顿通过产业链的延伸和拓展,带动了为其服务的机械、水泥、电力、钢铁、造纸、交通运输等多种行业的发展(余晖,2007)。
其次是产业多元化模式,多元化发展实际上既可理解为将提升传统产业与发展新兴产业结合起来,如对于煤炭型城市,应采用新技术改造传统煤炭能源工业,大力发展高附加值的煤化工业,同时寻找合适的新兴产业,建立新的替代支柱产业(刘刚,2005)。这一模式有利于企业之间的技术外溢并促进科技创新和新产业的发展。这一模式有利于企业之间的技术外溢并促进科技创新和新产业的发展。资源型城市要利用这一条件,推动不依赖于本地资源的新业的发展,充分利用国内外重大技术创新所带来的新投资机会,进行产业升级和产业替代,逐渐降低对资源依赖程度,实现城市的产业更替(王艳芳,2011)。德国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的经验证明, 推动中小企业多元化发展,有利于广泛调动各种因素,促进生产要素增量和存量优化配置(李平,2007)。国外众多矿业城市的成功转型(Neil C,Tykkylinen M,Bradbury J,1992)为我们提供了经济转型与空间转型的有效借鉴,法国仅在洛林地区就有16个“企业创新中心”,先后帮助几万人创办企业;再如休斯顿(Houston),在世界油价下跌和石化行业萧条的双重压力下,大胆尝试产业多元化,优先发展石化工业以外的高新技术产业,依托政府投资的港口、宇航中心、卫生医疗中心,孵化出一大批小型高科技公司,带动了城市功能的转变,从而摆脱了对能源经济的依赖,并逐渐成为美国的高技术中心之一,主要措施为:①美国政府对南部经济落后地区进行政策扶持,休斯敦通过征收销售税和加强土地利用规划,强化空间管制,大力的改善了交通堵塞和环境污染的状况。②实行休斯敦市经济转型及多元化经济战略。根据市场需求调整产业结构,发展替代产业;力争获得政府资助的大项目,以点带面发展高科技产业:大力发展高层次服务业,使第三产业成为重要的经济增长点;使传统的石油产业向纵向延伸和横向扩展。③充分利用优越的资源和地理条件,发展城市经济(美国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考察报告,2008)。
在对于国内外资源型城市经济发展方面,国内外许多研究提出了不同的治理对策,例如引导民营经济进入资源型城市,建立健全优惠政策体系是我国东北资源型城市发展接续产业的最重要的路径之一(尚江玲,郭惠娟,2010);又如德国制订了“鲁尔地区行动计划”相应采取了一些措施来支持该地区的经济转型工作,Christoph Zopel及其顾问Karl Ganser和Wolf-gang Roters的推动下,北莱茵一威斯特法伦州城市规划和交通(Ministry of Urban Planning and Transport)发起了区域发展创新行动,其覆盖范围是沿莱茵河东岸宽15英里、延伸50英里的廊道。对照以往的区域发展项目这次创新行动的首要目标是要改变鲁尔区的物质空间面貌和消极景象,这一宏大的州级项目被称为“面向工业区域未来的实验场”(厄休拉·凡·匹茨,2007)。在资源型城市发展对策这个层面上,主要措施有六项:一是设立劳动和经济促进机构;二是吸引外地企业前来投资;三是建立技术园区;四是大力发展手工业和中小企业;五是大力发展生产性企业;六是大力发展服务业(朱正圻,林树众,1988);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三国资源型城市产业发展主要是以市场为主导,在处理资源产业转型的问题上,主要由企业决定何时进入,如何进入,何时退出,如何退出,政府解决资源企业迁移后留下的人员安置问题(李平,2007);日本则选择以政府为主导转型模式的资源型城市产业发展对策,结合实际情况,提出切实可行的措施和方案,制定相应的政策加以扶持、管理和指导(孙雅静,2004)。
我国相关学者一方面从城市的转型与创新环境层面以及经济主体层面两个层面上解释了大多数资源型城市由于产业人才、技术、管理能力等的缺乏或产业转型的能力和动力的不足,而不会做“产业链”模式(钱勇,于左,2008)。由于单纯的采掘业不等于工业化,工业化水平归根结底取决于制造业的水平(张文驹,1997),所以以采掘业作为主导产业的城市,应在稳定一次资源开发的基础上延长产业链,通过产业关联效应加快对主导产业的深度开发,促进产业的多层次化和高级化(赵天石,2004)。另一方面,由于不同地区产业结构状况和转换能力不同,则各自的产业转型对策也不同,从产业结构的影响因素例如供需角度看,地区的需求水平、需求规模等需求因素拉动了地区产业结构的变动,一个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越高,消费层次越高,消费结构变化的越快,对地区产业结构变动的压力越大。而社会的资本存量、投资水平等供给因素推动了产业结构转换,GDP 增长率等指标反映了地区的积累能力,第二产业第二产业占GDP的比重等指标反映了供给弹性(沙景华,2006)。根据以上影响指标体系,运用因子分析法分析出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转换能力,以及转换的速度和方向,从而提出升级对策(朱广娇,2012),从而发展资源型城市多元化产业支撑体系。田红娜(2009)曾运用因子分析法,建立了对我国资源型城市创新体系效能进行测度的指标体系,并应用 SPSS统计工具对黑龙江省大庆市的创新体系效能进行实证研究,为资源型城市创新体系的发展提供客观定量的比较评价依据。我国一些资源型城市例如大庆、鞍山、葫芦岛等工业发达地区,转换能力相对较高,并已有了良好的工业基础,则应该在保持工业主导产业优势的基础上,促进主导产业的优化升级,促进金融和服务业的发展(沙景华,2006)。
综上所述,总结国内外相关研究可以看出,全球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面临的问题愈来愈严重,关于国内外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的模式,绝大多数学者坚持采用产业链延伸、产业多元化及健全法律法规的方法,但其方法过于单一,不能更全面地适应大多数国家,因此,在未来研究中要针对资源型城市特定的资源情况、地理位置、以及相关产业转型因素,就如何全面达到资源型城市的产业转型,实现可持续发展进一步探讨与研究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jjymy/37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