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南汇桃花村乡村旅游研究
上海市南汇桃花村乡村旅游研究[20200428231857]
摘要:随着世界城市化发展,乡村旅游就因现代人为逃避工业城市污染和快节奏生活方式而发展起来。上海的乡村旅游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初, 经历了短短的二十几年的时间,虽然起步较晚,处于初级阶段, 但发展十分迅速。然而,在发展过程中也暴露出许多问题,如产品结构单一产品同质性竞争激烈产品的供给低层次化等,这些问题已经影响了上海市乡村旅游产业的进一步发展,亟待解决。本文主要通过对南汇桃花村游客进行实际调查研究,根据调查的结论以及相关文献、结合相关理论进行分析,旨在对上海市乡村旅游问题上给出可行性意见和建议。
*查看完整论文请 +Q: ^3^5`1^9`1^6^0`7^2#
关键字:乡村旅游;乡村旅游产品;产品创新;南汇桃花村;上海市
目录
摘要1
关键词1
Abstract1
Key words1
一、引言2
(一)问题的提出2
(二)文献综述2
1、乡村旅游涵义2
2、乡村旅游特征3
3、乡村旅游产品类型3
二、研究方法和数据来源4
(一)研究方法4
1、问卷调查法4
2、文献研究法4
3、经验总结法4
(二)数据来源4
三、描述性统计分析5
四、主要结论与对策建议14
(一)主要结论14
(二)对策建议15
1、体验提升15
2、文化提升15
3、融合教育功能16
致谢16
参考文献17
附录18
上海市乡村旅游研究
----基于南汇桃花村游客的调查
市场营销101 祝汝君
引言
随着世界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人长年生活在高楼林立、拥挤喧嚣、空气污染、景观呆板的城市中。城市居民离幽美舒适的大自然越来越远,加之生活节奏紧张、社会竞争激烈,使得城市生活缺乏生趣、充满压抑,城市居民普遍产生了返璞归真、回归自然的强烈愿望。在这样的情况下,远离城市、远离喧嚣、远离污染、回归自然的生活方式便成为人们生活的迫切需求,越来越多的城市人向往去往乡村寻找属于自己的“世外桃源”。于是,一种独具风格的“乡村旅游”便应运而生,且被愈来愈多的人所重视。1998年,我国国家旅游局推出以“吃农家饭、住农家院、做农家活、看农家景”、与大自然亲近的“华夏城乡游”和“99生态旅游年”,全国各地掀起了一股乡村旅游的热浪[9]。跨入21世纪,中国国家旅游局又相继推出一系列的中国乡村旅游主题:中国体育健身游(2001年)、中国民间艺术游(2002年)、中国烹饪王国游(2003年)、中国百姓生活游(2004年)、第三届中国旅游年(2005年)、中国乡村游(2006年)、中国和谐城乡游(2007年)。在中国乡村旅游市场需求和政府政策的引导下,中国乡村旅游得到了迅猛的发展。
(一)问题的提出
我国乡村旅游发展始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水平逐步提高,以回归乡野自然为主题的乡村旅游应运而生,并在全国迅速发展。据2012年中国统计局的调查资料显示,2012年上海市共有2380万人,城市人口2126万人,占总人口的89.3%;乡村人口255万人,占总人口的10.7%(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局网站)。2012年上海市的城市化率达到89.3%,上海市城市化进程发展迅速。乡村旅游顺应了当前旅游多元化诉求的趋势,满足了人们远离城市的喧嚣繁杂、城市交通的拥挤,满足心灵回归的需求,同时也吸引了越来越多投资者的目光和研究者的关注。
乡村旅游是上海都市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20世纪90年代初,南汇、宝山区率先举办上海桃花节、柑桔节,崇明县东平森林公园正式对游人开放[19]。上海市南汇桃花节的举办可以说是上海市乡村旅游发展的正式起步。1994年,上海第一个农家乐项目崇明前卫村农家乐正式对外经营。1995年起,浦东新区孙桥现代农业园区正式对外开放接待游客。1997年后,农工商集团的中荷玫瑰园、市农林局所属康南花卉园艺场、松江青青生态园、交大新桥农科花卉园艺场和南汇宾海桃园等陆续对外接待游客。2000年以来,又有一大批新的乡村旅游项目陆续建成并对外开放,例如松江蕃茄农庄、赢东村农家乐、上海鲜花港、金山区农民画村等等[19],这些都是上海都市乡村旅游蓬勃发展的表现。然而,上海市乡村旅游发展至今,一些问题随之而来,如:开发者对乡村旅游内涵的认知不足、产品雷同、粗放经营、参与性不足等等,这些问题制约着上海乡村旅游的发展。本文以上海南汇桃花村为例,对上海市乡村旅游产品现状进行研究,为上海市乡村旅游产品创新提供可行性政策建议。
(二)文献综述
1、乡村旅游涵义
国内外学者对于乡村旅游的概念并没有形成一个较为统一的定义,由于乡村旅游本身所具有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学术界对乡村旅游的相关概念有着各自不同的理解方式,称谓多样,如:乡村旅游、农业旅游、乡村风光旅游、体验旅游、观赏旅游、生态农业旅游、农家乐等。但是从本质上讲,基本上都认同乡村性是吸引旅游者进行乡村旅游的基础,是用以区别城市旅游和界定乡村旅游的最重要标志。
在英语国家里,“乡村旅游”有两种替代名称,即agritourism(农业旅游)和(rural tourism)乡村旅游。在东亚和东南亚地区,传统上将旅游称为观光的国家和地区则称之为“农业观光旅游”。欧洲联盟(EU)和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1994)将乡村旅游(rural tourism)定义为发生在乡村的旅游活动,其中“乡村性”(rurality)是乡村旅游整体推销的核心和独特买点”[7]。
郭焕成(2010)认为:乡村旅游是以农业为基础,以旅游为目的,以服务为手段,以城市居民为目标,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相结合的新型产业。
尹占娥,殷杰,许世远(2007)认为:凡是以包括农、林、牧、副、渔等广泛的农业资源在内的农业生产和农村为载体,为游客提供特色服务的观光、游览、休闲、度假、科普、考察等形式的旅游,都可以纳入乡村旅游的范畴。
通过相关文献的分析比较,笔者认为乡村旅游是指以乡村自然景观、生产活动、乡村文化以及传统民俗为资源,融观光、体验、度假、教育、科研为一体的旅游活动。乡村旅游产品是指以乡村自然景观、生产活动、乡村文化以及传统民俗为资源而衍生出来的产品。
2、乡村旅游特征
郭焕成(2010)将乡村旅游的特征归结为以下七点:①旅游资源的丰富性。②旅游分布的地域性。③旅游时间的季节性。④旅客行为的参与性。⑤旅游产品的文化性。⑥人与自然的和谐性。⑦旅游经营的低风险性。
吴国清(2008,2009)将乡村旅游的特征归结为:乡村性、体验性、季节性、客源的复杂性、文化城乡融合性、农业集约科技性、经营格局分散性。
综合相关文献综述,乡村旅游具有以下基本特征:乡村性、体验性、季节性。
3、乡村旅游产品类型
郭焕成(2010)将乡村旅游产品分为以下类型:田园农业型、农家乐型、村落乡镇型、民俗风情型、休闲度假型、科普及教育型、回归自然型。
吴国清(2008,2009)将乡村旅游产品分为四类:农业型、文化型、度假型、生态型。
陈文娟(2013)将乡村旅游产品分为三类:观光旅游型、乡村文化旅游型、休闲型。
尹占娥(2007)将乡村旅游产品分为三个类型:都市科技型、体验观光型、休闲度假型。
殷蕾(2009)将乡村旅游产品分为四个类型:特色自然景观型、特色农业型、乡村民俗型、综合型。
综合相关文献综述,乡村旅游市场中的产品类型有:自然景观型、农业观光型、乡村民俗型、乡村文化型、休闲度假型、科教型。
虽然已经有很多学者对乡村旅游以及乡村旅游的产品做了相关研究,但是他们的研究大多属于宏观层面、理论层面,主要从宏观、理论的角度研究了乡村旅游的基本概念和乡村旅游产品的基本分类,缺乏对乡村旅游产品实际应用的相关研究,比如针对某个地方、某个区县乡村旅游产品建设方面的研究。本文主要通过对上海市南汇桃花村乡村旅游产品的相关调研,结合相关文献,对上海市乡村旅游产品进行创新分析。本文主要是从微观、应用的角度对上海市乡村旅游产品进行创新分析,相较其他学者的研究,其实际应用性更强。
二、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本文主要对上海市南汇桃花村游客进行问卷调查,结合相关文献综述,分析南汇桃花村乡村旅游产品现状,对上海市乡村旅游产品创新提出可行性政策。
(一)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采用的方法是:调查法、文献法、经验总结法。通过问卷调查法和文献法分析南汇桃花村游客消费行为,结合自身经验和国内外乡村旅游成功经验,进行上海市乡村旅游产品创新分析。
1、问卷调查法
问卷调查法是论文写作中使用到的最基础的调查方法。本文通过查阅相关文献,拟定问卷,以南汇桃花村游客为调查对象,进行问卷调查。
2、文献研究法
在互联网异常发达的今天,信息的检索和收集在技术层面简单的多了,科学的运用前人的理论成果对提升自身的思考水平和知识积累是有裨益的。本文在写作的过程中,充分利用了中国期刊网、中国统计局以及出版书籍,针对上海市乡村旅游产品研究方面进行梳理和分析。
3、经验总结法
所谓经验,是指在实践活动中取得的知识或技能。经验总结法即对过往的经验进行归纳梳理。笔者通过对过往参与乡村旅游的经验以及生活经验进行梳理整合的方法,提出自己的见解。
摘要:随着世界城市化发展,乡村旅游就因现代人为逃避工业城市污染和快节奏生活方式而发展起来。上海的乡村旅游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初, 经历了短短的二十几年的时间,虽然起步较晚,处于初级阶段, 但发展十分迅速。然而,在发展过程中也暴露出许多问题,如产品结构单一产品同质性竞争激烈产品的供给低层次化等,这些问题已经影响了上海市乡村旅游产业的进一步发展,亟待解决。本文主要通过对南汇桃花村游客进行实际调查研究,根据调查的结论以及相关文献、结合相关理论进行分析,旨在对上海市乡村旅游问题上给出可行性意见和建议。
*查看完整论文请 +Q: ^3^5`1^9`1^6^0`7^2#
关键字:乡村旅游;乡村旅游产品;产品创新;南汇桃花村;上海市
目录
摘要1
关键词1
Abstract1
Key words1
一、引言2
(一)问题的提出2
(二)文献综述2
1、乡村旅游涵义2
2、乡村旅游特征3
3、乡村旅游产品类型3
二、研究方法和数据来源4
(一)研究方法4
1、问卷调查法4
2、文献研究法4
3、经验总结法4
(二)数据来源4
三、描述性统计分析5
四、主要结论与对策建议14
(一)主要结论14
(二)对策建议15
1、体验提升15
2、文化提升15
3、融合教育功能16
致谢16
参考文献17
附录18
上海市乡村旅游研究
----基于南汇桃花村游客的调查
市场营销101 祝汝君
引言
随着世界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人长年生活在高楼林立、拥挤喧嚣、空气污染、景观呆板的城市中。城市居民离幽美舒适的大自然越来越远,加之生活节奏紧张、社会竞争激烈,使得城市生活缺乏生趣、充满压抑,城市居民普遍产生了返璞归真、回归自然的强烈愿望。在这样的情况下,远离城市、远离喧嚣、远离污染、回归自然的生活方式便成为人们生活的迫切需求,越来越多的城市人向往去往乡村寻找属于自己的“世外桃源”。于是,一种独具风格的“乡村旅游”便应运而生,且被愈来愈多的人所重视。1998年,我国国家旅游局推出以“吃农家饭、住农家院、做农家活、看农家景”、与大自然亲近的“华夏城乡游”和“99生态旅游年”,全国各地掀起了一股乡村旅游的热浪[9]。跨入21世纪,中国国家旅游局又相继推出一系列的中国乡村旅游主题:中国体育健身游(2001年)、中国民间艺术游(2002年)、中国烹饪王国游(2003年)、中国百姓生活游(2004年)、第三届中国旅游年(2005年)、中国乡村游(2006年)、中国和谐城乡游(2007年)。在中国乡村旅游市场需求和政府政策的引导下,中国乡村旅游得到了迅猛的发展。
(一)问题的提出
我国乡村旅游发展始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水平逐步提高,以回归乡野自然为主题的乡村旅游应运而生,并在全国迅速发展。据2012年中国统计局的调查资料显示,2012年上海市共有2380万人,城市人口2126万人,占总人口的89.3%;乡村人口255万人,占总人口的10.7%(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局网站)。2012年上海市的城市化率达到89.3%,上海市城市化进程发展迅速。乡村旅游顺应了当前旅游多元化诉求的趋势,满足了人们远离城市的喧嚣繁杂、城市交通的拥挤,满足心灵回归的需求,同时也吸引了越来越多投资者的目光和研究者的关注。
乡村旅游是上海都市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20世纪90年代初,南汇、宝山区率先举办上海桃花节、柑桔节,崇明县东平森林公园正式对游人开放[19]。上海市南汇桃花节的举办可以说是上海市乡村旅游发展的正式起步。1994年,上海第一个农家乐项目崇明前卫村农家乐正式对外经营。1995年起,浦东新区孙桥现代农业园区正式对外开放接待游客。1997年后,农工商集团的中荷玫瑰园、市农林局所属康南花卉园艺场、松江青青生态园、交大新桥农科花卉园艺场和南汇宾海桃园等陆续对外接待游客。2000年以来,又有一大批新的乡村旅游项目陆续建成并对外开放,例如松江蕃茄农庄、赢东村农家乐、上海鲜花港、金山区农民画村等等[19],这些都是上海都市乡村旅游蓬勃发展的表现。然而,上海市乡村旅游发展至今,一些问题随之而来,如:开发者对乡村旅游内涵的认知不足、产品雷同、粗放经营、参与性不足等等,这些问题制约着上海乡村旅游的发展。本文以上海南汇桃花村为例,对上海市乡村旅游产品现状进行研究,为上海市乡村旅游产品创新提供可行性政策建议。
(二)文献综述
1、乡村旅游涵义
国内外学者对于乡村旅游的概念并没有形成一个较为统一的定义,由于乡村旅游本身所具有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学术界对乡村旅游的相关概念有着各自不同的理解方式,称谓多样,如:乡村旅游、农业旅游、乡村风光旅游、体验旅游、观赏旅游、生态农业旅游、农家乐等。但是从本质上讲,基本上都认同乡村性是吸引旅游者进行乡村旅游的基础,是用以区别城市旅游和界定乡村旅游的最重要标志。
在英语国家里,“乡村旅游”有两种替代名称,即agritourism(农业旅游)和(rural tourism)乡村旅游。在东亚和东南亚地区,传统上将旅游称为观光的国家和地区则称之为“农业观光旅游”。欧洲联盟(EU)和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1994)将乡村旅游(rural tourism)定义为发生在乡村的旅游活动,其中“乡村性”(rurality)是乡村旅游整体推销的核心和独特买点”[7]。
郭焕成(2010)认为:乡村旅游是以农业为基础,以旅游为目的,以服务为手段,以城市居民为目标,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相结合的新型产业。
尹占娥,殷杰,许世远(2007)认为:凡是以包括农、林、牧、副、渔等广泛的农业资源在内的农业生产和农村为载体,为游客提供特色服务的观光、游览、休闲、度假、科普、考察等形式的旅游,都可以纳入乡村旅游的范畴。
通过相关文献的分析比较,笔者认为乡村旅游是指以乡村自然景观、生产活动、乡村文化以及传统民俗为资源,融观光、体验、度假、教育、科研为一体的旅游活动。乡村旅游产品是指以乡村自然景观、生产活动、乡村文化以及传统民俗为资源而衍生出来的产品。
2、乡村旅游特征
郭焕成(2010)将乡村旅游的特征归结为以下七点:①旅游资源的丰富性。②旅游分布的地域性。③旅游时间的季节性。④旅客行为的参与性。⑤旅游产品的文化性。⑥人与自然的和谐性。⑦旅游经营的低风险性。
吴国清(2008,2009)将乡村旅游的特征归结为:乡村性、体验性、季节性、客源的复杂性、文化城乡融合性、农业集约科技性、经营格局分散性。
综合相关文献综述,乡村旅游具有以下基本特征:乡村性、体验性、季节性。
3、乡村旅游产品类型
郭焕成(2010)将乡村旅游产品分为以下类型:田园农业型、农家乐型、村落乡镇型、民俗风情型、休闲度假型、科普及教育型、回归自然型。
吴国清(2008,2009)将乡村旅游产品分为四类:农业型、文化型、度假型、生态型。
陈文娟(2013)将乡村旅游产品分为三类:观光旅游型、乡村文化旅游型、休闲型。
尹占娥(2007)将乡村旅游产品分为三个类型:都市科技型、体验观光型、休闲度假型。
殷蕾(2009)将乡村旅游产品分为四个类型:特色自然景观型、特色农业型、乡村民俗型、综合型。
综合相关文献综述,乡村旅游市场中的产品类型有:自然景观型、农业观光型、乡村民俗型、乡村文化型、休闲度假型、科教型。
虽然已经有很多学者对乡村旅游以及乡村旅游的产品做了相关研究,但是他们的研究大多属于宏观层面、理论层面,主要从宏观、理论的角度研究了乡村旅游的基本概念和乡村旅游产品的基本分类,缺乏对乡村旅游产品实际应用的相关研究,比如针对某个地方、某个区县乡村旅游产品建设方面的研究。本文主要通过对上海市南汇桃花村乡村旅游产品的相关调研,结合相关文献,对上海市乡村旅游产品进行创新分析。本文主要是从微观、应用的角度对上海市乡村旅游产品进行创新分析,相较其他学者的研究,其实际应用性更强。
二、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本文主要对上海市南汇桃花村游客进行问卷调查,结合相关文献综述,分析南汇桃花村乡村旅游产品现状,对上海市乡村旅游产品创新提出可行性政策。
(一)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采用的方法是:调查法、文献法、经验总结法。通过问卷调查法和文献法分析南汇桃花村游客消费行为,结合自身经验和国内外乡村旅游成功经验,进行上海市乡村旅游产品创新分析。
1、问卷调查法
问卷调查法是论文写作中使用到的最基础的调查方法。本文通过查阅相关文献,拟定问卷,以南汇桃花村游客为调查对象,进行问卷调查。
2、文献研究法
在互联网异常发达的今天,信息的检索和收集在技术层面简单的多了,科学的运用前人的理论成果对提升自身的思考水平和知识积累是有裨益的。本文在写作的过程中,充分利用了中国期刊网、中国统计局以及出版书籍,针对上海市乡村旅游产品研究方面进行梳理和分析。
3、经验总结法
所谓经验,是指在实践活动中取得的知识或技能。经验总结法即对过往的经验进行归纳梳理。笔者通过对过往参与乡村旅游的经验以及生活经验进行梳理整合的方法,提出自己的见解。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jjymy/39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