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蔬菜产业化组织模式对农户安全生产行为的影响_以山东潍坊为例

不同蔬菜产业化组织模式对农户安全生产行为的影响_以山东潍坊为例[20200428201118]
摘要:本文以蔬菜视角,研究不同农业产业化组织对农户安全生产行为的影响。通过对调研数据的普通多元回归分析是否参加产业化组织与不同的组织模式对农户施药行为的影响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是否参加产业化组织对农户安全生产行为有影响,加入产业化组织的农户更会安全施药。农户安全生产行为在不同组织模式中不同,按照安全性从高到低为: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市场,因不同模式约束机制、管理机制和资源禀赋等的不同所导致。针对具体影响因素,本文指出应拓宽宣传渠道,加大政府对农业的投入,加强政府对产业化的引导,扩大蔬菜集中化生产,发展蔬菜种植大户。
关键词:蔬菜产业化;组织模式;安全生产行为
目  录
摘要3
关键词3
Abstract3
Key words3
一、绪论3
(一)研究意义3
(二)研究目标3
(三)研究内容 4
(四)研究方法4
(五)可能的创新与不足5
二、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5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5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5
(三)理论基础 6
三、潍坊市农业产业化现状7
(一)潍坊市农业(蔬菜)发展现状7
(二)潍坊市农业产业化模式8
四、潍坊市蔬菜产业化对农户安全生产行为影响实证分析 8
(一)数据来源8
(二)变量选取8
1.被解释变量 8
2.解释变量9
(三)模型构建9
(四)实证分析9
1.描述性分析 9
2.蔬菜产业化组织参加与否与蔬菜种植户的安全生产行为10
3.不同蔬菜产业化经营模式与蔬菜种植户的安全生产行为 11
五、主要结论与相关的政策建议11
(一)主要结论 12
(二)对策建议12
致谢12
参考文献12
附录A 13
(一)研究意义
建国至今,我国的农业生产经营方式经历了多次转变,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传统的农业生产经营模式已经难以适应现代化农业市场的竞争,由此农业产业化模式产生。蔬菜作为我国农产品中最为重要的作物之一,目前蔬菜产业已经成为我国种植业第二大产业。而对于当今社会关注的食品安全问题,在实施产业化后对农户的安全生产行为会产生怎样的影响。作为全国农业产业化最早的地区之一的山东潍坊,以其农业闻名于全国。本文在此实证基础上,研究我国蔬菜产业化与农民生产行为,制定有利于实现农民采用安全生产行为的政策,完善相关体制机制的建设。
(二)研究目标
本文选取我国蔬菜产业化组织的先进地区潍坊市为研究案例,以潍坊市蔬菜产业化经营方式和当地农民安全生产行为作为研究对象,从经济学角度探讨不同蔬菜产业化经营对农户安全生产行为的影响。笔者希望通过本文的论述,通过对不同蔬菜产业化经营模式对农户安全生产行为的影响,能够提供因地制宜的参考,为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提供发展思路,为蔬菜安全生产提供建议参考。
(三)研究内容
第一章,选题意义及文献综述。介绍本文的研究意义及创新和不足。梳理农业产业化与农户安全生产行为的相关观点,并介绍了文章所用到的理论,为研究奠定理论基础。
第二章,潍坊市蔬菜产业化的现状。介绍其发展历史、主要的产业化组织模式以及发展过程中的问题与发展前景。
第三章,潍坊市不同蔬菜产业化组织模式对农户安全生产行为影响的实证分析。通过两个模型构建以及数据分析,研究参加与否以及不同模式对农户生产行为的影响。
第四章,潍坊市发展蔬菜产业化与增强安全生产行为的政策建议。基于理论分析与实证结合,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四)研究方法
1.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注重理论支撑,对当前理论界有关农业产业化与农户安全生产行为相关性的分析作出比较全面的理论综述。
2.定性研究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建立蔬菜产业化经营模式与农户安全生产行为的回归模式,对二者相关性进行实证分析,将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有机的结合起来。
(五)可能的创新和不足
1.可能的创新
(1)在研究视角上,本文以农产品中蔬菜作为研究视角,研究农业产业化对农民安全生产行为的影响。以一个更典型、更小的角度进行实证分析。
(2)在关于农户安全生产行为的相关研究中,大多数学者从供应链角度或笼统的分析了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对农户生产行为的影响,本文通过细分不同的产业化组织模式,探讨不同模式下对安全生产行为的影响。
2.不足之处
(1)由于个人能力的有限,所调研的数据不多,结论对于更大范围的地区的适用性尚待考察。
(2)农户的安全生产行为往往与其他因素,如农村社会人情、风俗习惯等相关,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二.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
1.农户行为
农户的生产行为是农户经济行为的一种,包括投资决策、技术选择和经营组织方式等,由农户的经济目标、资源禀赋、政府规制和市场环境所决定。农户食品质量安全生产行为是使用农产品的农药、重金属及其他有害物质含量尽可能降低的生产行为(华红娟等,2011)。本文中农户安全生产行为是指农户施药性的生产行为。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全世界农业产业化的提出最初发生在上世纪 50 年代的美国。在1957年,美国哈佛大学戴维斯(John•H•Davis)教授与他的助手率先提出了农业一体化经营理念,并在“A Concept of Agribusiness”一书中对“农业一体化经营”进行了定义。之后,学者罗纳德•纽特逊写了《农业与食品政策》一书,该书更为详细的介绍了农业一体化的概念。“Agricultural Economics and Agribusiness”这本书对农业一体化的一些名词进行了解释,比如“垂直协作”、“农业的纵向一体化”以及“农民合作社和农业综合企业”等。
在国外,产业化基本有三种形式:第一种是完全一体化,主要由大的企业或公司参与大规模的农业生产,并将农业以及产品加工、贮运、销售和供应组成一个体系。第二种是合同制一体化,即农工商一体化最为主要的形式。农场或农户与相关企业以合同形式联系起来,农场向企业提供农产品,企业为农场提供生产资料、技术和钱。第三种形式是以农业合作社等组织牵头,组织农业生产资料生产、供应和农产品收购、加工、销售等。
农户的安全生产行为是影响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重要因素,关于农户安全生产行为的影响因素。学者对安全生产行为中的农药使用的影响因素概括为农户的基本特征因素、农户的经济特征因素、环境特征因素、政策、组织与市场环境因素和农户认知及相关技术信息因素。周洁红(2006)认为蔬菜质量安全生产行为受到其他生产者的影响,农户的生产决策往往会因身边的农户而有所改变。孔祥智等(2004)认为与涉农企业和农业技术协会联系越紧密的农户越会采用无公害农药及绿色农药。周洁红(2006)、张利国等(2008)和吴林海等(2011)认为,农户参加相关的质量安全培训和技术指导会使农户增加安全生产的机率,即参加过相关培训和技术指导的农户比较能够合理地施用农药、化肥等。
国外的学者Norbert(2004)发现政府的规制强度越大,农户道德风险越小。Mitchell等(2004)也认为有关部门提高检查频率、加大违规现象的处罚力度等能有效地增加农户安全生产的概率。Abhijit Sharma等(2011)则利用参数和非参数方法研究了农户采取病虫害治理的不同技术行为,其中非参数的结果表明区域差别对农户采用技术有显著影响。关于农户质量安全生产行为的影响因素,Vukina(2005) 认为农户化学品过量投入问题受生产规模、专业化程度、集中程度、投入品分配、合同设置规制的影响。
我国农业产业化的经营模式形式多样,发展比较成熟的模式有:龙头企业带动型、企业集团型、行业公司紧密型、商品基地带动型、集团公司松散型、专业市场带动型、科技推动型、“专业协会+农户”型、股份合作型、能人带动型、服务组织带动型等等。(谭静,1996)李庆章(2000)认为我国农业带有显著的分散性小农经营现象。据此分为龙头企业带动型、专业市场带动型、中介组织带动型和合作组织带动型。姜雅莉(2001)还提到科技带动型和主导产业带动型。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jjymy/3946.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