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与东盟农产品产业内贸易发展状况分析
中国与东盟农产品产业内贸易发展状况分析[20200428201231]
摘要:本文首先介绍了中国和东盟的农业资源的状况,然后,阐述了中国与东盟农产品贸易的进出口结构和中国与东盟十国具体的农产品贸易状况并在此基础上对中国和东盟农产品产业内贸易的状况进行了分析。本文主要使用了格鲁贝尔-劳埃德指数(G-L指数)和布吕哈特(Bruehart)的边际产业内贸易指数对中国和东盟的农产品产业内贸易状况及增长方式进行了静态和动态的分析,主要研究了中国—东盟整体的农产品产业内贸易状况及中国同东盟不同国家之间农产品产业内贸易状况的差异,由此分析了中国与东盟农产品产业内贸易的发展现状和趋势。
*查看完整论文请 +Q: ^351916072*
关键字:中国-东盟;农产品;G-L指数;边际产业内贸易指数
目录
摘要1
关键词1
Abstract1
Key words1
一、引 言1
(一)相关文献综述1
1.国内学者文献综述1
2.国外学者文献综述1
(二)计量方法2
二、正文2
(一)中国与东盟农产品贸易状况概述2
1.中国与东盟自贸区发展状况概述2
2.中国与东盟主要农业农产品贸易状况概况2
(二)中国与东盟农产品贸易结构分析3
1.中国与东盟国家农产品进出口状况分析3
(1)中国—东盟农产品贸易在中国农产品贸易中的重要地位3
(2)中国对东盟农产品贸易的持续逆差4
2.中国和东盟农产品进出口结构分析5
(1)农产品进口结构分析5
(2)农产品出口结构分析5
(三)中国与东盟农产品产业内贸易水平实证分析6
1.中国与东盟农产品产业内贸易状况6
(1)中国与东盟农产品G-L指数测量6
(2)SITC分类下农产品的G-L指数比较7
2.中国-东盟农产品边际产业内贸易指数分析9
(1)中国和东盟不同国家间的农产品边际产业内贸易状况研究9
(2)SITC分类下中国-东盟农产品边际产业内贸易状况研究10
三、结论11
致谢12
参考文献13
附录14中国与东盟农产品产业内贸易发展状况分析
引言
随着中国和东盟经贸往来日益,国内外关于中国与东盟国家间农产品产业内贸易水平的实证研究成果还是理论研究成果都较多。有些学者研究认为中国和东盟的产业内贸易水平较高,然而也有有一些学者研究认为中国和东盟目前仍是产业间贸易为主。
一、相关文献综述
1.国外学者研究综述
Athukorala P ,Yamashita N.(2006)经过研究发现中国和东盟成员国之间的经济一体化水平正逐年提高,其中产业内贸易规模的不断扩大对中国和东盟经济一体化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Cortinhas(2007)的研究结果也印证了这一说法,随着东盟成员国产业内贸易的不断发展,其成员国在经济的周期性波动方面表现出明显的同步性。Rana P B.(2006)通过实证分析表明,东盟成员国对于产业内贸易的依赖程度高于北美自贸区的成员国,东盟成员国之间的产业内贸易指数接近欧盟的产业内贸易水平,且与东亚国家之间的产业内贸易水平有逐步提升的趋势。据Sohn, C.H., & Zhang, Z., (2005)研究发现,开放度和制造业产品出口比重促进了产业内贸易发展,地理距离、经济规模差异则阻碍产业内贸易的发展,这主要是由于地理距离相近的国家,有着相似的生产水平和需求偏好。
2.国内学者研究综述
喻志军,姜万军(2010)通过对2003-2009年中国和东盟产业内贸易指数分析,认为中国和东盟成员国之间的初级产品仍以产业间贸易为主。
王三兴(2012)利用以2009年的数据为研究对象,通过对SITC(REV.04)分类标准下10类产品产业内贸易的实证分析表明:0-4类初级产品产业内贸易水平较高且中国与东盟农产品产业内贸易水平差异较大:中国与马来西亚、泰国、新加坡、菲律宾、越南等的G-L指数较大,与其他成员国的产业内贸易水平则较低。
王雷(2012)年通过计算出2003-2010年来中国-东盟农产品贸易总额和根据SITC分类的4类农产品的G-L指数和边际产业内贸易指数,自2003年以来我国与东盟农产品总体的产业内贸易水平在不断提高,同时指出中国和东盟农产品水平型产业内贸易增长较快而垂直型产业内贸易增长较为缓慢。?
胡竹枝,王彦(2013)以HS分类为依据,利用G-L指数和边际产业内贸易指数对2001-2010年间中国-东盟农产品贸易数据进行分析,分别计算了农产品HS分类下各章农产品静态和动态的贸易水平,认为虽然中国-东盟部分农产品存在突出的产业内贸易现象但中国与东盟农产品整体的产业内贸易水平较低。
二、计量方法
本文主要通过使用格鲁贝尔-劳埃德指数(G-L指数)和布吕哈特(Bruehart)的边际产业内贸易指数对中国东盟农产品产业内贸易水平进行计量:
1.Grubel-Lloyd 指数
目前,学术界对于静态产业内贸易水平的测量主要是采用的是G-L指数,其计量公式为:Ai=1-|Xi-Mi|/(Xi+Mi)
其中,Ai表示第i类农产品一定时间(通常为一年)的G-L指数,其中Xi和Mi分别表示第i类农产品的出口额和进口额,其中A的取值范围为[0,1]。
2.Marginal IIT 指数
G-L指数是衡量产业内贸易水平的一个静态指标,存在着一定的缺陷。Bruelhart提出的边际产业内贸易指数是用动态的指标来衡量一定时间内的贸易增加量的产业内贸易水平,其计量公式为:Bi=1-|△Xi-△Mi|/(|△Xi|+|△Mi|)
Bi表示第i类农产品在一定时间内的边际产业内贸易指数, △Xi和△Mi分别表示两个时期内i类农产品的出口贸易的增量和进口贸易的增量。
二、正文
一、中国与东盟农产品贸易状况概述
1.1 中国与东盟自贸区发展状况概述
2004年1月1日中国和东盟正式启动“早期收获计划”,500多种活动物、肉、水产品、乳制品、蔬菜、及水果等农产品开始降税。此后受自贸区降税和需求拉动的影响,中国与东盟间农产品贸易发展迅速,中国对东盟的农产品贸易额增速总体高于对全球的增速,2013年中国对东盟的农产品贸易进出口总额为267.28亿美元,东盟作为中国农产品贸易伙伴的地位明显提升。
1.2 中国与东盟主要农业农产品贸易状况概述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拥有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国土横跨温带和亚热带,具备多种多样的气候条件和地理环境。中国的种植业在世界农业上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所种植的粮食作物主要有稻谷、小麦、玉米、大麦,经济作物主要是棉花、蔬菜、烟叶、糖料作物。其中,越南和印度尼西亚是中国重要的棉花出口市场,2013年中国向越南出口棉花2506吨,;2013年,中国出口植物油127376吨,其中向东盟国家出口10188.8吨,其中新加坡和马来西亚各从中国进口了6531.9吨和2217.1吨;2013年,中国出口的食糖43207.6吨 ,其中东盟进口4575.6吨;中国的畜产品贸易总量大(逆差),主要的出口的畜产品为生猪产品,羽毛和蜂产品;中国的水产品种类多,国内资产资源中,贝类、对虾、罗非鱼、鳗鱼、大黄鱼、小龙虾等名优养殖水产品是中国最主要的出口品种。
东盟地区农业资源较为丰富,物产丰饶。稻谷是东盟的重要农作物,以2011年为例,印尼,马来西亚,越南,泰国的稻谷产量分别为3730万吨,2615万吨,2030万吨,三国稻谷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近20%。世界最大的大米出口国泰国,其2011年大米出口量占世界的19.7%;印尼和马来西亚是世界棕榈油的主要生产国,近年来,其棕榈油产量合计占全球的80%以上,其中中国是印度尼西亚和马来西亚棕榈油的最大出口市场,同时也是全球最大的棕榈油进口国。东盟国家盛产热带水果,越南,菲律宾,泰国,缅甸是中国水果最主要的进口来源地。
中国对东盟出口以蔬菜、温带水果、水产品、制成食品等劳动密集型农产品为主,规模呈上升趋势。由于东盟热带水果和油料生产在资源、成本方面具有一定优势,中国从东盟的进口以棕榈油、木薯、热带水果和食用糖料为主。中国与东盟的农产品贸易存在较大互补性,且农产品贸易作为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的重要环节,发展潜力巨大。
二、中国与东盟农产品贸易结构分析
2.1中国与东盟国家农产品进出口状况分析
来自商务部对外贸易司的数据显示,2004-2013中国对东盟农产品的进出口额一直在增长,中国对东盟的出口额从2004年的21.18亿美元增加到118.87亿美元,增长超过了5倍 ,进口额自2004年的37.15亿美元增加到2013年的148.4亿美元,虽然在2008年和2013年都出现了进口额下降的状况,但总体来说,进口贸易额依然保持在较高的贸易水平。近年来,中国和东盟的农产品贸易合作不断加深,2004-2013年中国-东盟农产品进出口总额从2004年的58.34亿美元增加到2013年的267.28亿美元, 从下面的折线图可以看出,中国和东盟的农产品贸易发展势头强劲,进,出口额都呈现上升态势。
表1汇总了2004-2013年中国对东盟的农产品进、出口额和贸易总额:
摘要:本文首先介绍了中国和东盟的农业资源的状况,然后,阐述了中国与东盟农产品贸易的进出口结构和中国与东盟十国具体的农产品贸易状况并在此基础上对中国和东盟农产品产业内贸易的状况进行了分析。本文主要使用了格鲁贝尔-劳埃德指数(G-L指数)和布吕哈特(Bruehart)的边际产业内贸易指数对中国和东盟的农产品产业内贸易状况及增长方式进行了静态和动态的分析,主要研究了中国—东盟整体的农产品产业内贸易状况及中国同东盟不同国家之间农产品产业内贸易状况的差异,由此分析了中国与东盟农产品产业内贸易的发展现状和趋势。
*查看完整论文请 +Q: ^351916072*
关键字:中国-东盟;农产品;G-L指数;边际产业内贸易指数
目录
摘要1
关键词1
Abstract1
Key words1
一、引 言1
(一)相关文献综述1
1.国内学者文献综述1
2.国外学者文献综述1
(二)计量方法2
二、正文2
(一)中国与东盟农产品贸易状况概述2
1.中国与东盟自贸区发展状况概述2
2.中国与东盟主要农业农产品贸易状况概况2
(二)中国与东盟农产品贸易结构分析3
1.中国与东盟国家农产品进出口状况分析3
(1)中国—东盟农产品贸易在中国农产品贸易中的重要地位3
(2)中国对东盟农产品贸易的持续逆差4
2.中国和东盟农产品进出口结构分析5
(1)农产品进口结构分析5
(2)农产品出口结构分析5
(三)中国与东盟农产品产业内贸易水平实证分析6
1.中国与东盟农产品产业内贸易状况6
(1)中国与东盟农产品G-L指数测量6
(2)SITC分类下农产品的G-L指数比较7
2.中国-东盟农产品边际产业内贸易指数分析9
(1)中国和东盟不同国家间的农产品边际产业内贸易状况研究9
(2)SITC分类下中国-东盟农产品边际产业内贸易状况研究10
三、结论11
致谢12
参考文献13
附录14中国与东盟农产品产业内贸易发展状况分析
引言
随着中国和东盟经贸往来日益,国内外关于中国与东盟国家间农产品产业内贸易水平的实证研究成果还是理论研究成果都较多。有些学者研究认为中国和东盟的产业内贸易水平较高,然而也有有一些学者研究认为中国和东盟目前仍是产业间贸易为主。
一、相关文献综述
1.国外学者研究综述
Athukorala P ,Yamashita N.(2006)经过研究发现中国和东盟成员国之间的经济一体化水平正逐年提高,其中产业内贸易规模的不断扩大对中国和东盟经济一体化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Cortinhas(2007)的研究结果也印证了这一说法,随着东盟成员国产业内贸易的不断发展,其成员国在经济的周期性波动方面表现出明显的同步性。Rana P B.(2006)通过实证分析表明,东盟成员国对于产业内贸易的依赖程度高于北美自贸区的成员国,东盟成员国之间的产业内贸易指数接近欧盟的产业内贸易水平,且与东亚国家之间的产业内贸易水平有逐步提升的趋势。据Sohn, C.H., & Zhang, Z., (2005)研究发现,开放度和制造业产品出口比重促进了产业内贸易发展,地理距离、经济规模差异则阻碍产业内贸易的发展,这主要是由于地理距离相近的国家,有着相似的生产水平和需求偏好。
2.国内学者研究综述
喻志军,姜万军(2010)通过对2003-2009年中国和东盟产业内贸易指数分析,认为中国和东盟成员国之间的初级产品仍以产业间贸易为主。
王三兴(2012)利用以2009年的数据为研究对象,通过对SITC(REV.04)分类标准下10类产品产业内贸易的实证分析表明:0-4类初级产品产业内贸易水平较高且中国与东盟农产品产业内贸易水平差异较大:中国与马来西亚、泰国、新加坡、菲律宾、越南等的G-L指数较大,与其他成员国的产业内贸易水平则较低。
王雷(2012)年通过计算出2003-2010年来中国-东盟农产品贸易总额和根据SITC分类的4类农产品的G-L指数和边际产业内贸易指数,自2003年以来我国与东盟农产品总体的产业内贸易水平在不断提高,同时指出中国和东盟农产品水平型产业内贸易增长较快而垂直型产业内贸易增长较为缓慢。?
胡竹枝,王彦(2013)以HS分类为依据,利用G-L指数和边际产业内贸易指数对2001-2010年间中国-东盟农产品贸易数据进行分析,分别计算了农产品HS分类下各章农产品静态和动态的贸易水平,认为虽然中国-东盟部分农产品存在突出的产业内贸易现象但中国与东盟农产品整体的产业内贸易水平较低。
二、计量方法
本文主要通过使用格鲁贝尔-劳埃德指数(G-L指数)和布吕哈特(Bruehart)的边际产业内贸易指数对中国东盟农产品产业内贸易水平进行计量:
1.Grubel-Lloyd 指数
目前,学术界对于静态产业内贸易水平的测量主要是采用的是G-L指数,其计量公式为:Ai=1-|Xi-Mi|/(Xi+Mi)
其中,Ai表示第i类农产品一定时间(通常为一年)的G-L指数,其中Xi和Mi分别表示第i类农产品的出口额和进口额,其中A的取值范围为[0,1]。
2.Marginal IIT 指数
G-L指数是衡量产业内贸易水平的一个静态指标,存在着一定的缺陷。Bruelhart提出的边际产业内贸易指数是用动态的指标来衡量一定时间内的贸易增加量的产业内贸易水平,其计量公式为:Bi=1-|△Xi-△Mi|/(|△Xi|+|△Mi|)
Bi表示第i类农产品在一定时间内的边际产业内贸易指数, △Xi和△Mi分别表示两个时期内i类农产品的出口贸易的增量和进口贸易的增量。
二、正文
一、中国与东盟农产品贸易状况概述
1.1 中国与东盟自贸区发展状况概述
2004年1月1日中国和东盟正式启动“早期收获计划”,500多种活动物、肉、水产品、乳制品、蔬菜、及水果等农产品开始降税。此后受自贸区降税和需求拉动的影响,中国与东盟间农产品贸易发展迅速,中国对东盟的农产品贸易额增速总体高于对全球的增速,2013年中国对东盟的农产品贸易进出口总额为267.28亿美元,东盟作为中国农产品贸易伙伴的地位明显提升。
1.2 中国与东盟主要农业农产品贸易状况概述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拥有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国土横跨温带和亚热带,具备多种多样的气候条件和地理环境。中国的种植业在世界农业上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所种植的粮食作物主要有稻谷、小麦、玉米、大麦,经济作物主要是棉花、蔬菜、烟叶、糖料作物。其中,越南和印度尼西亚是中国重要的棉花出口市场,2013年中国向越南出口棉花2506吨,;2013年,中国出口植物油127376吨,其中向东盟国家出口10188.8吨,其中新加坡和马来西亚各从中国进口了6531.9吨和2217.1吨;2013年,中国出口的食糖43207.6吨 ,其中东盟进口4575.6吨;中国的畜产品贸易总量大(逆差),主要的出口的畜产品为生猪产品,羽毛和蜂产品;中国的水产品种类多,国内资产资源中,贝类、对虾、罗非鱼、鳗鱼、大黄鱼、小龙虾等名优养殖水产品是中国最主要的出口品种。
东盟地区农业资源较为丰富,物产丰饶。稻谷是东盟的重要农作物,以2011年为例,印尼,马来西亚,越南,泰国的稻谷产量分别为3730万吨,2615万吨,2030万吨,三国稻谷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近20%。世界最大的大米出口国泰国,其2011年大米出口量占世界的19.7%;印尼和马来西亚是世界棕榈油的主要生产国,近年来,其棕榈油产量合计占全球的80%以上,其中中国是印度尼西亚和马来西亚棕榈油的最大出口市场,同时也是全球最大的棕榈油进口国。东盟国家盛产热带水果,越南,菲律宾,泰国,缅甸是中国水果最主要的进口来源地。
中国对东盟出口以蔬菜、温带水果、水产品、制成食品等劳动密集型农产品为主,规模呈上升趋势。由于东盟热带水果和油料生产在资源、成本方面具有一定优势,中国从东盟的进口以棕榈油、木薯、热带水果和食用糖料为主。中国与东盟的农产品贸易存在较大互补性,且农产品贸易作为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的重要环节,发展潜力巨大。
二、中国与东盟农产品贸易结构分析
2.1中国与东盟国家农产品进出口状况分析
来自商务部对外贸易司的数据显示,2004-2013中国对东盟农产品的进出口额一直在增长,中国对东盟的出口额从2004年的21.18亿美元增加到118.87亿美元,增长超过了5倍 ,进口额自2004年的37.15亿美元增加到2013年的148.4亿美元,虽然在2008年和2013年都出现了进口额下降的状况,但总体来说,进口贸易额依然保持在较高的贸易水平。近年来,中国和东盟的农产品贸易合作不断加深,2004-2013年中国-东盟农产品进出口总额从2004年的58.34亿美元增加到2013年的267.28亿美元, 从下面的折线图可以看出,中国和东盟的农产品贸易发展势头强劲,进,出口额都呈现上升态势。
表1汇总了2004-2013年中国对东盟的农产品进、出口额和贸易总额: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jjymy/39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