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入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以靖江市为例
目前,社会融入已成为流动人口研究中的重点内容,城乡壁垒的存在是阻碍青年流动人口融入社会的主要原因。本文以靖江市青年农民工为调查对象,通过问卷分析,从经济、社会、心理、文化四个维度构建模型,探讨青年流动人口的城市就业与居住期间的社会融入问题进行分析。基于调查数据,层次分析法和OLS回归模型分析青年流动劳动力社会融入,研究发现,目前青年流动人口城市居住过程中的社会融入度较低,户籍制度、受教育水平和收入水平是影响其城市融入的主要因素。本文立足社会融入度现状,给出提高青年流动人口社会融入度的建议,进而提出促进青年劳动力社会融入的区域发展战略,为青年流动人口社会融入度的提高和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依据。
目录
摘要 1
引言
随着城市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大量劳动力涌入城市,根据中国计生委2016年10月19日在北京公布的“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6”显示,中国流动人口数量达2.47亿人,占总人口的18%,相当于每6人中就有1名是流动人口。目前,流动人口已经成为我国城市建设的生力军,是国家繁荣进步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同时,他们也在流入地定居,成为城市的“新市民”。在此过程中,大量的社会问题逐渐显露。一方面,户籍制度,收入水平等政策经济问题限制了流动人口在城市定居。另一方面,地区文化差异,主观心理因素等文化心理问题难以使流动人口对城市产生归属感和心理上的认同。
目前,青年流动人口在城乡流动人口中所占比例越来越大,青年劳动力社会融入问题迫切需要解决,作为城市建设新的生力军,青年劳动力广受关注。与中年流动人口相比,他们处于弱势地位,这些青年流动人口几乎没有农业作业的经验,乡土情怀淡薄,更愿意融入城市,成为城市的新市民。但是户籍的限制、社会文化的隔阂等都阻碍着流动人口市民化的进程。同时,作为新生代劳动力,他们的社会资本低于中年劳动力,没有丰富的社会经验和阅历。受教育程度和生活消费支出等方面高于中年劳动力,但与城市居民相比仍然存有较大的差距。
随着城镇化的进程仍会不断加快,流动人口的规模将进一步扩大。采取有效措施解决社会融入问题、打破城乡壁垒,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是促进国家经济平稳发展的重要环节。这也是中国在经济社会飞速发展过程中必须要采取的重大战略举措。
基于上述认识,本文选取青年流动人口这个特殊的流动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群体作为研究对象,以靖江市青年劳动力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重点分析该市青年劳动力社会融入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包括就业歧视、城市生活成本、城乡壁垒等,同时基于问卷数据,定量评估研究区青年劳动力在经济、社会、文化、心理四个维度的融入现状,进而提出促进青年劳动力社会融入的区域发展战略,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依据。
二、文献综述
社会融入是指不同个体之间、不同群体之间、不同文化之间互相配合、互相适应的过程,并以构筑和谐的社会为目标(任远、邬民乐,2006)。
(一)国外相关理论
社会融合理论源自西方国家,国外围绕外来移民与主流社会关系问题理论研究,众说纷纭。其中,“融合论” (assimilation)、“多元文化论” (pluralism or multiculturalism)、“区隔融合论” (segmented assimilation)这三个理论占据主流地位。上述理论均从经济成就、行为适应、文化融合、身份认同这四个方面解释移民融入西方社会的过程和结果。
1、融合论:融合论是由美国芝加哥大学社会学派提出的,他们将融合定义为“单个个人与群体相互渗透(interpenetration)、融合(fusion)的过程;在此过程之中,个体间通过与他人分享经验和文化历史,获得对方的记忆、态度、情感,最终使个体与群体融合于一个共同的文化生活之中”。
2、多元文化论:在多元文化理论的描述下,不同的文化和社会价值观会相互适应,相互交融,即不同文化群体相互作用,相互适应,所有社会中的参与者都享有平等的权利。多元文化论认为,移民融入的特征包括多样性、差异性,不同的移民在融入社会的过程中有着不同的方式。外来移民族群在定居国生活时,有权利保持本族群文化。政府允许外来移民保留本民族的语言、文化、习俗和生活方式,鼓励人们容忍不同人群之间存在的差异。
3、区隔融合论:通过对传统融合理论的研究,在此基础上,不断补充和发展形成区隔融合论,用来解释原先无法解释的现象。区隔融合理论考虑不同的族群逐渐存在的社会背景差异。它认为,移民的人文资本比如:教育、技能、文化及他们在流入地最早遭遇的对待与融合模式之间存在互动。在移居地,政府采取的公共政策以及融入地原本居民对流动人口的态度(接受、拒接等)会对融合的过程及结果产生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国内相关理论
国内有关社会融入的主要理论有三个。第一、再社会化说(田凯,1995):主要分析经济、社会、心理或文化三个层面的社会融合。提出实现社会融入需要具备的三个条件:在融入地从事的职业具有相对稳定性;能够获得与当地人相近的收入水平,从而具备与当地人交往的较高社会地位;通过长时间的社会接触,了解融入地的生活习惯,逐渐形成与当地人相同的价值观。第二、新二元关系说(马西恒,2001):流动人口融入城市社区是一个过程,从最先的外来人口与当地群体相互隔离、排斥和对立的态度转向一种互相合作,包容,理性的“新二元关系”。在此过程中需要经历“二元社区”、“敦睦他者”、“同质认同”三个阶段。其中,“敦睦他者”是新移民与城市社会融合的关键阶段,这个阶段是隔离与认同的中间环节。第三、融合递进说(朱力,2002;张文宏、雷开春,2008):流动人口在融入流入地的过程中包含多个层面,大致可分为经济、社会文化、心理四个方面的融入,并且各个层面有递进关系,大多数学者认为心理融入是融入中最高层次的融入,只有这个层面融入流入地,流动人口才算真正达到融合的目的。
近年来,社会融入方面的诸多问题社引起了学者的广泛关注,学者们在社会融入的各个方面展开相关讨论,形成了一系列重要的研究成果。杨菊华(2012)从经济和政策角度探究融入过程中的排斥现象,指出教育、户籍改革是提高流动人口社会地位的主要因素。张庆武(2014)基于经济、社会、文化心理等维度进行研究,构建关于社会融入度的理论框架和模型。王胜今、许世存(2012)从心理方面着手研究,探究流动人口社会融入感,发现现存的户籍制度是阻碍社会融入的关键问题,同时,要想真正融入社会,文化心理的认同是社会融入的关键。
目录
摘要 1
引言
随着城市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大量劳动力涌入城市,根据中国计生委2016年10月19日在北京公布的“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6”显示,中国流动人口数量达2.47亿人,占总人口的18%,相当于每6人中就有1名是流动人口。目前,流动人口已经成为我国城市建设的生力军,是国家繁荣进步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同时,他们也在流入地定居,成为城市的“新市民”。在此过程中,大量的社会问题逐渐显露。一方面,户籍制度,收入水平等政策经济问题限制了流动人口在城市定居。另一方面,地区文化差异,主观心理因素等文化心理问题难以使流动人口对城市产生归属感和心理上的认同。
目前,青年流动人口在城乡流动人口中所占比例越来越大,青年劳动力社会融入问题迫切需要解决,作为城市建设新的生力军,青年劳动力广受关注。与中年流动人口相比,他们处于弱势地位,这些青年流动人口几乎没有农业作业的经验,乡土情怀淡薄,更愿意融入城市,成为城市的新市民。但是户籍的限制、社会文化的隔阂等都阻碍着流动人口市民化的进程。同时,作为新生代劳动力,他们的社会资本低于中年劳动力,没有丰富的社会经验和阅历。受教育程度和生活消费支出等方面高于中年劳动力,但与城市居民相比仍然存有较大的差距。
随着城镇化的进程仍会不断加快,流动人口的规模将进一步扩大。采取有效措施解决社会融入问题、打破城乡壁垒,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是促进国家经济平稳发展的重要环节。这也是中国在经济社会飞速发展过程中必须要采取的重大战略举措。
基于上述认识,本文选取青年流动人口这个特殊的流动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群体作为研究对象,以靖江市青年劳动力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重点分析该市青年劳动力社会融入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包括就业歧视、城市生活成本、城乡壁垒等,同时基于问卷数据,定量评估研究区青年劳动力在经济、社会、文化、心理四个维度的融入现状,进而提出促进青年劳动力社会融入的区域发展战略,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依据。
二、文献综述
社会融入是指不同个体之间、不同群体之间、不同文化之间互相配合、互相适应的过程,并以构筑和谐的社会为目标(任远、邬民乐,2006)。
(一)国外相关理论
社会融合理论源自西方国家,国外围绕外来移民与主流社会关系问题理论研究,众说纷纭。其中,“融合论” (assimilation)、“多元文化论” (pluralism or multiculturalism)、“区隔融合论” (segmented assimilation)这三个理论占据主流地位。上述理论均从经济成就、行为适应、文化融合、身份认同这四个方面解释移民融入西方社会的过程和结果。
1、融合论:融合论是由美国芝加哥大学社会学派提出的,他们将融合定义为“单个个人与群体相互渗透(interpenetration)、融合(fusion)的过程;在此过程之中,个体间通过与他人分享经验和文化历史,获得对方的记忆、态度、情感,最终使个体与群体融合于一个共同的文化生活之中”。
2、多元文化论:在多元文化理论的描述下,不同的文化和社会价值观会相互适应,相互交融,即不同文化群体相互作用,相互适应,所有社会中的参与者都享有平等的权利。多元文化论认为,移民融入的特征包括多样性、差异性,不同的移民在融入社会的过程中有着不同的方式。外来移民族群在定居国生活时,有权利保持本族群文化。政府允许外来移民保留本民族的语言、文化、习俗和生活方式,鼓励人们容忍不同人群之间存在的差异。
3、区隔融合论:通过对传统融合理论的研究,在此基础上,不断补充和发展形成区隔融合论,用来解释原先无法解释的现象。区隔融合理论考虑不同的族群逐渐存在的社会背景差异。它认为,移民的人文资本比如:教育、技能、文化及他们在流入地最早遭遇的对待与融合模式之间存在互动。在移居地,政府采取的公共政策以及融入地原本居民对流动人口的态度(接受、拒接等)会对融合的过程及结果产生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国内相关理论
国内有关社会融入的主要理论有三个。第一、再社会化说(田凯,1995):主要分析经济、社会、心理或文化三个层面的社会融合。提出实现社会融入需要具备的三个条件:在融入地从事的职业具有相对稳定性;能够获得与当地人相近的收入水平,从而具备与当地人交往的较高社会地位;通过长时间的社会接触,了解融入地的生活习惯,逐渐形成与当地人相同的价值观。第二、新二元关系说(马西恒,2001):流动人口融入城市社区是一个过程,从最先的外来人口与当地群体相互隔离、排斥和对立的态度转向一种互相合作,包容,理性的“新二元关系”。在此过程中需要经历“二元社区”、“敦睦他者”、“同质认同”三个阶段。其中,“敦睦他者”是新移民与城市社会融合的关键阶段,这个阶段是隔离与认同的中间环节。第三、融合递进说(朱力,2002;张文宏、雷开春,2008):流动人口在融入流入地的过程中包含多个层面,大致可分为经济、社会文化、心理四个方面的融入,并且各个层面有递进关系,大多数学者认为心理融入是融入中最高层次的融入,只有这个层面融入流入地,流动人口才算真正达到融合的目的。
近年来,社会融入方面的诸多问题社引起了学者的广泛关注,学者们在社会融入的各个方面展开相关讨论,形成了一系列重要的研究成果。杨菊华(2012)从经济和政策角度探究融入过程中的排斥现象,指出教育、户籍改革是提高流动人口社会地位的主要因素。张庆武(2014)基于经济、社会、文化心理等维度进行研究,构建关于社会融入度的理论框架和模型。王胜今、许世存(2012)从心理方面着手研究,探究流动人口社会融入感,发现现存的户籍制度是阻碍社会融入的关键问题,同时,要想真正融入社会,文化心理的认同是社会融入的关键。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jjymy/11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