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人情消费及其功能研究以龙泉农村为例

人情消费是一种存在已久的社会现象,是人们维系彼此之间人际关系的重要途径,有着深厚的社会基础和文化传统,具有表达情感的精神意义。近年来,随着社会的转型和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农民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人情消费在不少农村地区愈演愈烈,甚至成为农民的经济负担。本文以浙江省龙泉县为研究对象,通过对研究对象的调查和现有资料的分析,了解当前农村人情消费现状,分析农村人情消费的特征以及行动逻辑,探析农村人情行为模式“内卷化”状态的成因,讨论人情消费在农村社会所发挥的功能与作用,试图提出实现人情消费正功能的政策建议。
目录
摘要 1
关键词 1
Abstract 1
Keywords 1
一、引言 1
二、文献综述与理论分析 2
(一)国外人情消费理论研究 2
(二)人情消费的现状研究 3
三、案例分析 4
(一)农村人情消费的特点分析 4
1.人情消费规模和范围越来越广 4
2.人情消费支出绝对金额越来越大 5
3.送礼名目越来越多 6
4.人情消费支出趋于货币化 6
(二)农村人情消费的行动逻辑分析 6
1.我国的礼仪文化传统 7
2.攀比心理和从众心理 7
3.投资回报心理 7
4.农民的经济收入 8
5.农村家庭的流动性 8
(三)农村人情消费的功能分析 8
1.正功能 8
(1)个体情感的表达 8
(2)人际关系的纽带 9
(3)社会支持网络的维系 9
2.负功能 9
(1)加重人情消费负担 9
(2)助长不合理的人情消费 9
(3)异化农村淳朴的人际关系 9
四、结论与政策建议 9
(一)全文结论 9
(二)政策建议 10
致谢 10
参考文献 11
附录 13
目录
表1:样本整体属性特征 4
表2:人情消费的对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象 4
表3:人情消费的频次 5
表4:人情消费规模与家庭年纯收入 6
表5:人情消费的内容 6
表6:人情消费的原因 8
目录
图1:人情消费的方式 6
农村人情消费及其功能研究
——以浙江龙泉农村为例
引言
引言
我国是一个有着人情传统的礼仪之邦,人与人之间的礼尚往来十分普遍。在农村地区,以礼金或礼物为载体的人情消费是农村居民参与社会生活、发展人际关系的重要途径,农村居民可以通过人情消费行为进行情感表达以及平衡农村中的各方关系,人情往来是农村社会中人们建立和维持信任关系的重要媒介。在中国传统的农村社会中,血缘关系是农民进行人文情感交流和人情消费的重要基础。人们在这一基础之上来进行情感沟通和人文交流,维系个人与集体的发展。基于礼品流动的人情消费不仅是一种互利互惠的行为,而且是农村居民构建和谐生活环境和社会关系的方式。
在传统乡村的熟人社会中,人们出于维系感情、加强联络而进行人情消费,人情消费是一种相对纯粹的的社会行为,用于亲友的联络和家族的内聚等情况,可以满足人们的情感需求,遵守相互的信任和情感宣泄。以“内外有别、亲疏有别”的“差序格局”原则来把握人情交往的尺度,道德与公序良俗作为其主要的约束力,是一种心理认知而非法律强制。人情消费在农村地区带有浓厚的乡土气息与人情味,是中国农村乡土本真的特产,也是传统社会延续至今的产物,通过构建农民社会支持网络、维系家庭社会关系来维持农村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然而近些年来,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物质需求与利益驱动注入乡土大地之中,人情消费在农村社会中愈演愈烈,甚至成为了村民的精神压力和经济负担。随着社会的转型和农村社会结构的变动,新兴文化价值观逐渐渗透进农村地区,人情往来和消费事由不再局限于传统社会的乡土人情,不再仅是一种互惠性的交换,逐渐显示出泛化的情况,主要表现为人情消费的消费标准和规模不断上升,消费项目越来越多,辐射范围越来越广;人情消费数额占据家庭消费及家庭收入的比重越来越大;人情往来的感情联络功能逐渐下降,利益驱动心理和实用主义参与心理逐渐上升;人情消费的表现形式由“实物”向“货币”过渡,人情越来越朝着理性化方向发展。本文试图以浙江龙泉农村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和访谈的形式获取实证资料,探究乡村社会人情消费的特点及村民的内在行动逻辑,分析人情消费在乡村居民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和功能,以期对乡村社会的人情消费做出一个整体的理解。
文献综述与理论分析
(一)国外人情消费理论研究
西方学界较早开始对人情交换进行研究,形成了人类学重要理论一一礼物交换理论,认为社会成员进行交往互动是通过“礼物”的流动来实现的。法国社会学家Marcel Mauss在其著作《论馈赠》提出礼物交换理论,指出赠礼习俗是以施(to give)、受(to receive)与报(to repay)这三种强制性义务为基础的,每个交换行为使个人与他人联系起来,使社会的这部分人与那部分人联系起来,人们通过完成这三种义务而构架社会交换行为(Mauss,1967),其核心问题是“什么样的原则迫使人们一定要回礼”。礼物交换作为一种中介使人与人之间发生了关联,使赠送者、礼物、受礼者享有共同的价值符号,该价值符号发挥出约束和规范的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讲,作为一种社会秩序意识和社会规范的礼物交换行为,整合并维持了和谐有序的社会交往生活,具有构建社会秩序的重要功能。
Leahy Johnson认为礼物交换有助于巩固人际关系,缩小日渐频繁的社会流动带来的个体疏远趋势,礼物的出现与赠送使得单独的个人内部发生聚集的运动态势,进而增强整个社会群体的凝聚力,这便是礼物的价值。有学者研究了礼物在其他社会体系中的社会凝聚功能,Marshall Sahins强调礼物的象征价值,他认为礼物是人们友好心意的象征,是个人愿意与对方建立一定的关系的表达,无论对方是否接受礼物,礼物交换都有利于拉近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使彼此相处更为融洽。列维一斯特劳斯认为礼物作为一种社会交换行为,是基于集体和社群而存在的,在社会交换过程中,个人利益不能凌驾于社会交换的全部过程,个人的社会交换的行为受到社会制度性规范所制约。同时,他认为人情往来的“互惠原则”可以应用于社会交换的整个过程,在群体与个人的社会生活与社会交换体系中起着主导作用,对维系社会稳定起着重要的作用。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jjymy/1100.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