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子银行规模对商业银行稳定性的影响研究

本文采用定性与定量两种方法,分析影子银行对我国商业银行稳定性带来的积极和消极的影响,并测算影子银行规模及商业银行稳定性指标。结合OLS回归模型、ADF检验、协整检验、格兰杰因果检验方法,将2006-2015年我国影子银行规模及商业银行稳定性指标数据作为样本,构建非线性回归模型,实证研究两者关系。结果表明,影子银行规模与银行体系稳定性之间表现出一种阈值为12.87万亿的“U”型关系,当影子银行规模低于阈值时,其成长利于提高商业银行体系的稳定性,反之则降低。因此,本文在研究结论的基础上提出应建立完善的监管体系,提升影子银行资产管理能力。
目录
摘要 1
关键词 1
Abstract 1
Key words 1
一、引言 2
二、文献综述 2
(一)国外研究现状 2
(二)国内研究现状 2
三、影子银行及其影响 3
(一)我国影子银行概念界定 3
(二)我国影子银行对商业银行稳定性的影响 4
1.影子银行増强商业银行稳定性的作用机制 4
2.影子银行削弱商业银行稳定性的作用机制 4
四、影子银行对商业银行稳定性影响的实证分析 5
(一)商业银行稳定性测度 5
1.测算指标的选取 5
2.测算体系的构建 6
3.数据处理 6
(二)影子银行规模测度 8
(三)实证分析 9
1.ADF单位根检验 9
2.协整检验 10
3.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 10
4.OLS模型回归 11
(四)实证结果及分析 11
五、结论与建议 11
致谢 12
参考文献 12
引言
引言
近年,随着经济全球化和金融创新改革的推进,影子银行规模日益扩大,中国的影子银行可以综合为在传统银行体系外,具有流动性和信用创造功能,但存在系统性和监管套利风险的信用中介体系。中国的影子银行自2010年诞生以来呈野蛮式生长,据国际评级机构穆迪测算结果显示,2015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年影子银行资产增加30%,总量超过53万亿元人民币,相当于GDP的79%,影子银行在银行贷款和资产中的占比也分别达到了58%和28%。
在我国,影子银行严重依赖商业银行。一方面,影子银行资金实力有限,各种产品或机构都需要银行的资金供给,另一方面,由于我国资产证券化还没有全面展开,影子银行需要充分借用商业银行的信用杠杆。影子银行和商业银行正在逐渐融合,但是由于两者之间信息的不对称,合作当中也存在着许多风险。据央行2015年发布的《中国金融稳定报告》显示,我国人民币贷款占社会融资规模的比重逐年降低,商业银行在社会融资规模中的比重也越来越低,但是超过百分之五十的权重使得其仍是我国金融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通过分析我国的影子银行的特征和主要构成部分,再选取20062015年的相关数据,证明影子银行规模和商业银行稳定性之间存在阈值效应,最后提出相关建议,使其发挥对商业银行稳定性的正面影响。
二、文献综述
(一)国外研究现状
国际上首次将影子银行概括为杠杆化的非银行机构,其主要功能是吸纳未获保险的短期资金。Diamond(1983)证明了保持银行体系稳定性的根本是保持银行良好的流动性以及客户的认可,银行脆弱性主要是由于存款者对流动性存在时间上的不确定性要求,以及银行资产的流动性较差。
Epstein(2005)从流动性角度分析了影子银行与银行体系稳定性间的关系,影子银行的一些业务大大提高了整个市场的流动性,同时扩大商业银行的融资来源,并促进商业银行的稳定发展。但次贷危机让Iorietal(2006)对影子银行导致的银行风险进行重新思考:银行通过资产证券化等表外业务在分散风险同时,隐性地降低了银行资本充足率的要求,也增加了市场系统风险。FCIC(2010)以影子银行体系的脆弱性为切入点,认为由于高杠杆性、缺乏政府明确支持、较多依赖短期资金市场的原因,影子银行在金融市场环境恶化时,其危机极易蔓延到整个银行体系。
(二)国内研究现状
因为中国的金融市场起步较晚且创新水平不高,所以我国的影子银行还处于起步阶段。杜亚斌(2010)指出我国的影子银行是一种行使银行职能但躲避监管的金融实体存在。袁德裔、赵定涛(2007)通过对19852005 年我国商业银行体系稳定性的情况的研究,选取了通货膨胀率、贷款增长率、不良贷款率、资本充足率指标,显示了我国商业银行不稳定性具有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
从现有文献来看,国内学者关于影子银行对银行体系稳定性的影响还存在一定分歧。既有学者认为影子银行会冲击银行体系的稳定性:郑联盛、肖崎(2012)指出影子银行的期限错配特征会造成金融市场的动荡,短时间内就会造成流动性从充足到紧缺的逆转,冲击金融系统的稳定,同时影子银行不受监管、高杠杆操作和过度的金融创新易引发系统性风险,并传导至商业银行体系;也有学者认为影子银行对我国金融体系的稳定性有正面影响:江西(2014)通过对我国上市商业银行相关数据的分析,指出影子银行能够满足更多中小企业的资金需求,提高商业银行稳定性;又有学者认为影子银行规模对银行的稳定性存在阈值效应(毛泽盛,2012)。
综合上述文献,国内对于影子银行规模对商业银行稳定性的影响基本上都是从定性角度出发研究,近两年才开始出现实证研究。因此,本文将借鉴刘卫江、伍志文等学者的方法,综合宏观系统性因素和商业银行自身因素构建商业银行稳定性的综合指标,描述增强和减弱两方面的影响,最后用实证方法研究影子银行规模对商业银行稳定性的影响。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jjymy/1290.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