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耕地规模视角的农户兼业行为研究
基于耕地规模视角的农户兼业行为研究[20200428200948]
摘要:农户的兼业行为对农业生产和农村发展起关键作用,影响着整个农村经济的稳定发展。在乡镇企业兴起、工业化与城市化、民工潮等社会经济背景下农民非农就业行为变的越来越普遍。本文基于农户耕地规模视角运用计量与统计模型对农户兼业行为进行了实证分析。耕地规模对农户兼业行为有显著性负影响,是影响农户兼业行为的关键因素;不同类型兼业农户对土地的利用效率不同;纯农户和一兼农户的土地利用效率大于二兼农户,其中大部分农户处于规模报酬递增阶段,耕地面积普遍较小,扩大农户的耕地规模对我国农村和农业经济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查看完整论文请 +Q: 351916072
关键字:耕地规模;兼业行为;规模报酬
目录
摘要2
关键词2
Abstract2
Key words2
一、引言2
二、文献综述3
(一)农户兼业化影响因素研究3
(二)农户兼业行为的影响分析4三、研究假说和研究方法 4
(一)研究假说4
(二)研究方法5
1.Logit二元回归模型5
2.单因素方差分析5
3.DEA模型5
四、耕地规模及其它因素对农户兼业行为影响的模型分析 6
(一)数据来源6
(二)样本描述 6
(三)计量估计方法的选择与变量设定6
(四)计量估计结果7
五、不同类型农户的土地利用效率及规模报酬7
(一)作用机理7
(二)不同类型农户对土地利用行为的影响7
1.模型选择7
2.相关指标解释8
(三)不同类型农户的土地利用效率及规模报酬8
1.模型及投入-产出指标的选择 8
1.数据处理结果8
六、主要结论及相关政策建议9
(一)主要结论9
(二)政策建议9
致谢 9
参考文献10
基于耕地规模视角的农户兼业行为研究
农林经济管理 孙家堂
指导老师 张望
引言
农户兼业经营在世界范围内已成为较普遍的现象, 日本、韩国和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兼业率都早已超过50% 。20 世纪80 年代以后, 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改革开放的落实,我国的农户兼业经营也迅速发展起来的。跟据两次农业普查结果, 1996年全国农村农业从业人员比重为76%, 非农业从业人员比重为24%, 2006年分别为71%和29%。从农户家庭收入结构来看,非农业收入在农户家庭收入中的占比不断增加。据《全国农村住户调查年鉴》数据显示, 第二、三产业收入占家庭纯收入的比例逐渐上升: 1985年为10.9%, 1995年为15.0%, 2005年上升至20.4%。这些数据表明, 我国农户兼业化程度逐渐加深, 农业劳动力非农就业与农户兼业已经成为我国农村社会经济最为突出的现象。而农户的兼业行为对农业生产和农村发展起关键作用,影响着整个农村经济的稳定发展。因而研究农户兼业行为有着一定的现实意义。
本研究关注的是农户耕地规模对农户兼业行为的影响,探究耕地规模对农户兼业行为的选择是否具有显著性影响,比较分析纯农户与兼业农户的土地利用效率及不同类型的农户所处的规模报酬阶段,并对不同类型的农户及政府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二、文献综述
(一)农户兼业化影响因素研究
国外学者对农户兼业的原因方面的研究成果较多,主要以农村劳动力迁移为切入点,理论解释主要包括三类:传统劳动力迁移理论(包括刘易斯模型、拉尼斯—费景汉模型、托达罗模型)、人力资本劳动力迁移理论和新劳动力迁移理论(杨文选, 2007)。Kilic(2009)将其归结为“推拉原理”,拉力是非农业的高劳动回报率,推力包括由于信用市场、保险市场、劳动力市场、土地市场、农业要素市场的缺陷造成的农户较低的风险承受能力。Low(1986)注意到农户内部成员之间劳动力比较优势是造成兼业的原因之一。
我国对农户兼业原因方面的研究既有宏观方面的定性分析也有定量分析。在宏观上,高强(1999)定性地从静态上论述当前农户动机、农业、农村发展状况决定了兼业化的形成,也决定了兼业化处于早期阶段,而随着农业、农村变革,农户兼业化将进一步深化。从动态上论述农业增长方式、农业结构变革是农户兼业化形成机制。谭宇(2005)指出,兼业经营是农户在外部社会经济因素和农户自身特征约束下为了追求收益最大化的理性选择,扶玉枝认为农业生产的季节性、农业收益相对低下和农村剩余劳动力是导致农户兼业的根本原因。贺振华(2005)认为工业部门工资、农业收入、农业生产最低投入时间、农户劳动力结构、保险机制(土地的社会保障功能)、农户外出可能从事的工作影响了农户的就业选择。从定量角度,杨涛、蔡(2000)两位学者用回归分析的方法对影响农户兼业决策从而影响兼业率的因素进行了研究,并得出结论,认为预期兼业工资率、非农产品价格、乡镇企业获得信贷规模等对农户兼业行为有正方向的激励作用,农产品相对价格、乡镇企业税收负担对农户兼业行为有反方向的激励作用。
(二)农户兼业行为的影响分析
一些理论研究表明,农民非农就业率的提高有助于促进农地流转,较自由的劳动力市场能产生更多的土地租赁(姚洋,1999;Yao,2000;Kung,2002),土地的自由流转又具有交易收益效应和边际产出拉平效应,从而有助于提高土地资源的配置效率(姚洋,1999)。学术界研究结果和事实普遍表明农户兼业有利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有利于农户家庭收入的提高,但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存在不确定性和差异性(向国成, 2005;Hailu, 2004)。贺振华(2006)分析表明,在目前的情况下,农户兼业会影响土地利用率,或者说,会影响对土地的投入。不过,从非农收益远大于农业收益的角度看,兼业有利于农户资本的积累。但兼业对土地利用效率存在怎样的影响并没有具体分析,本文将进一步来解决此问题。何文玉、刘国炳(2007)认为农户兼业现已是我国各地出现的普遍现象,在增加农民收入方面起着重大作用,但对农业本身的发展却带来了许多负面的影响,主要是不利于农业结构调整,降低土地产出率和土地的利用率,同时也阻碍了农业劳动生产率的进一步提高。胡浩(2003)认为虽然现阶段的农户兼业对农业生产尚未产生大的消极作用,但其潜在影响不可忽略。如何有效引导农民合理兼业,是重要的实践课题。以上研究表明,农户兼业行为对农业生产有着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但缺乏具体的实证分析,本文观点认为:不同类型的农户存在不同的土地利用行为,这种土地利用行为的差异,会产生不同的土地利用效率,而且不同类型的农户所处的规模报酬阶段存在差异。本文将通过实证分析对此进行论证和说明。。
三、研究假说和研究方法
(一)研究假说
研究假说一:耕地规模越小,农户所能获得的农业产出就越小,经济理性的农户非农兼业的可能性就会提高,耕地规模较大的农户,需要投入更多劳动力从事农业生产,而且农业收益也高,因此兼业行为发生的可能性较低。
研究假说二:农户兼业类型对其土地利用方式和行为选择有显著性影响。
不同类型的兼业农户由于农户特征和经营目的不同会影响其土地利用方式和行为选择。
研究假说三:纯农户和不同类型的兼业农户对土地的利用效率不同,从土地规模报酬所处阶段来看,大部分农户处于规模报酬递增阶段。基于假说二,不同类型的农户对土地的利用方式和行为会有一定的差异,因此对土地的投入和利用程度就会不同,这必然会导致土地利用效率的不用。由于农户耕地面积多数偏小的现状,大多数农户应该处于规模报酬递减阶段。
(二)研究方法
1. Logit 二元回归模型
解决问题:基于耕地规模不同,分析影响农户兼业行为的因素。
Logit 模型建立:
令Z=P/1-P,整理后,得到
其中,p 是农户兼业行为发生的概率,X1、X2、X3Xn为解释变量,参数β0、β1、β2、?βn为回归系数,是待估计的参数。
2. 单因素方差分析法
单因素方差分析用来研究一个控制变量的不同水平是否对观测变量产生显著影响, 其基本原理是: 如果观测变量在某控制变量的各个水平中出现了明显波动, 则认为该控制变量是影响观测变量的主要因素, 反之则认为该控制变量没有对观测变量产生重要影响, 其数据的波动是由抽样误差造成的。确定控制变量与观测变量后, 分别用SPSS1310软件包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并在1%、5%或10%的显著水平下进行F检验,观测是否通过检验,以此检验说明控制变量是否对观测变量有显著性影响。
3. DEA模型
数据包络分析(DEA)是由著名的运筹学家A.Charnes和 W.Cooper 等人于1978创立的, 该模型可用于评价多个同类型的决策单元(DMU) 的投入-产出的相对效率。这里把每一个农户看作一个生产决策单位, 运用由Fare( 1994) 改造的方法构造一个生产最佳前沿, 把每一个农户的生产同最佳实践前沿面进行比较, 从而测度每个农户的土地利用的相对效率。落在生产最佳前沿面上的DMU的效率值为1, 其他未落在边界上的DMU, 则称为无效率的DMU, 其效率值介于0~1之间。目前常用的DEA模型是CRS模型和VRS模型, 这两个模型的最大区别在于规模报酬的假设,前者是假设规模报酬是不变的, 测度的是综合技术效率(TE) , 它衡量的是投入转化为投入的效率; 后者去掉了这个基本假设, 测度的是规模报酬可变的条件下的纯技术效率(PTE),它衡量的是以既定投入资源提供相应产出或服务的能力, 能够说明当前的生产及决策正确与否。综合技术效率( TE) 可以分解为规模效率(SE) 与纯技术效率(PTE) 的乘积,即TE=PTE SE。根据规模效率可以判断出各农户处在递增或递减的规模报酬区间, 据此可以调整各农户的生产规模, 使其达到生产规模的最佳状。
摘要:农户的兼业行为对农业生产和农村发展起关键作用,影响着整个农村经济的稳定发展。在乡镇企业兴起、工业化与城市化、民工潮等社会经济背景下农民非农就业行为变的越来越普遍。本文基于农户耕地规模视角运用计量与统计模型对农户兼业行为进行了实证分析。耕地规模对农户兼业行为有显著性负影响,是影响农户兼业行为的关键因素;不同类型兼业农户对土地的利用效率不同;纯农户和一兼农户的土地利用效率大于二兼农户,其中大部分农户处于规模报酬递增阶段,耕地面积普遍较小,扩大农户的耕地规模对我国农村和农业经济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查看完整论文请 +Q: 351916072
关键字:耕地规模;兼业行为;规模报酬
目录
摘要2
关键词2
Abstract2
Key words2
一、引言2
二、文献综述3
(一)农户兼业化影响因素研究3
(二)农户兼业行为的影响分析4三、研究假说和研究方法 4
(一)研究假说4
(二)研究方法5
1.Logit二元回归模型5
2.单因素方差分析5
3.DEA模型5
四、耕地规模及其它因素对农户兼业行为影响的模型分析 6
(一)数据来源6
(二)样本描述 6
(三)计量估计方法的选择与变量设定6
(四)计量估计结果7
五、不同类型农户的土地利用效率及规模报酬7
(一)作用机理7
(二)不同类型农户对土地利用行为的影响7
1.模型选择7
2.相关指标解释8
(三)不同类型农户的土地利用效率及规模报酬8
1.模型及投入-产出指标的选择 8
1.数据处理结果8
六、主要结论及相关政策建议9
(一)主要结论9
(二)政策建议9
致谢 9
参考文献10
基于耕地规模视角的农户兼业行为研究
农林经济管理 孙家堂
指导老师 张望
引言
农户兼业经营在世界范围内已成为较普遍的现象, 日本、韩国和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兼业率都早已超过50% 。20 世纪80 年代以后, 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改革开放的落实,我国的农户兼业经营也迅速发展起来的。跟据两次农业普查结果, 1996年全国农村农业从业人员比重为76%, 非农业从业人员比重为24%, 2006年分别为71%和29%。从农户家庭收入结构来看,非农业收入在农户家庭收入中的占比不断增加。据《全国农村住户调查年鉴》数据显示, 第二、三产业收入占家庭纯收入的比例逐渐上升: 1985年为10.9%, 1995年为15.0%, 2005年上升至20.4%。这些数据表明, 我国农户兼业化程度逐渐加深, 农业劳动力非农就业与农户兼业已经成为我国农村社会经济最为突出的现象。而农户的兼业行为对农业生产和农村发展起关键作用,影响着整个农村经济的稳定发展。因而研究农户兼业行为有着一定的现实意义。
本研究关注的是农户耕地规模对农户兼业行为的影响,探究耕地规模对农户兼业行为的选择是否具有显著性影响,比较分析纯农户与兼业农户的土地利用效率及不同类型的农户所处的规模报酬阶段,并对不同类型的农户及政府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二、文献综述
(一)农户兼业化影响因素研究
国外学者对农户兼业的原因方面的研究成果较多,主要以农村劳动力迁移为切入点,理论解释主要包括三类:传统劳动力迁移理论(包括刘易斯模型、拉尼斯—费景汉模型、托达罗模型)、人力资本劳动力迁移理论和新劳动力迁移理论(杨文选, 2007)。Kilic(2009)将其归结为“推拉原理”,拉力是非农业的高劳动回报率,推力包括由于信用市场、保险市场、劳动力市场、土地市场、农业要素市场的缺陷造成的农户较低的风险承受能力。Low(1986)注意到农户内部成员之间劳动力比较优势是造成兼业的原因之一。
我国对农户兼业原因方面的研究既有宏观方面的定性分析也有定量分析。在宏观上,高强(1999)定性地从静态上论述当前农户动机、农业、农村发展状况决定了兼业化的形成,也决定了兼业化处于早期阶段,而随着农业、农村变革,农户兼业化将进一步深化。从动态上论述农业增长方式、农业结构变革是农户兼业化形成机制。谭宇(2005)指出,兼业经营是农户在外部社会经济因素和农户自身特征约束下为了追求收益最大化的理性选择,扶玉枝认为农业生产的季节性、农业收益相对低下和农村剩余劳动力是导致农户兼业的根本原因。贺振华(2005)认为工业部门工资、农业收入、农业生产最低投入时间、农户劳动力结构、保险机制(土地的社会保障功能)、农户外出可能从事的工作影响了农户的就业选择。从定量角度,杨涛、蔡(2000)两位学者用回归分析的方法对影响农户兼业决策从而影响兼业率的因素进行了研究,并得出结论,认为预期兼业工资率、非农产品价格、乡镇企业获得信贷规模等对农户兼业行为有正方向的激励作用,农产品相对价格、乡镇企业税收负担对农户兼业行为有反方向的激励作用。
(二)农户兼业行为的影响分析
一些理论研究表明,农民非农就业率的提高有助于促进农地流转,较自由的劳动力市场能产生更多的土地租赁(姚洋,1999;Yao,2000;Kung,2002),土地的自由流转又具有交易收益效应和边际产出拉平效应,从而有助于提高土地资源的配置效率(姚洋,1999)。学术界研究结果和事实普遍表明农户兼业有利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有利于农户家庭收入的提高,但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存在不确定性和差异性(向国成, 2005;Hailu, 2004)。贺振华(2006)分析表明,在目前的情况下,农户兼业会影响土地利用率,或者说,会影响对土地的投入。不过,从非农收益远大于农业收益的角度看,兼业有利于农户资本的积累。但兼业对土地利用效率存在怎样的影响并没有具体分析,本文将进一步来解决此问题。何文玉、刘国炳(2007)认为农户兼业现已是我国各地出现的普遍现象,在增加农民收入方面起着重大作用,但对农业本身的发展却带来了许多负面的影响,主要是不利于农业结构调整,降低土地产出率和土地的利用率,同时也阻碍了农业劳动生产率的进一步提高。胡浩(2003)认为虽然现阶段的农户兼业对农业生产尚未产生大的消极作用,但其潜在影响不可忽略。如何有效引导农民合理兼业,是重要的实践课题。以上研究表明,农户兼业行为对农业生产有着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但缺乏具体的实证分析,本文观点认为:不同类型的农户存在不同的土地利用行为,这种土地利用行为的差异,会产生不同的土地利用效率,而且不同类型的农户所处的规模报酬阶段存在差异。本文将通过实证分析对此进行论证和说明。。
三、研究假说和研究方法
(一)研究假说
研究假说一:耕地规模越小,农户所能获得的农业产出就越小,经济理性的农户非农兼业的可能性就会提高,耕地规模较大的农户,需要投入更多劳动力从事农业生产,而且农业收益也高,因此兼业行为发生的可能性较低。
研究假说二:农户兼业类型对其土地利用方式和行为选择有显著性影响。
不同类型的兼业农户由于农户特征和经营目的不同会影响其土地利用方式和行为选择。
研究假说三:纯农户和不同类型的兼业农户对土地的利用效率不同,从土地规模报酬所处阶段来看,大部分农户处于规模报酬递增阶段。基于假说二,不同类型的农户对土地的利用方式和行为会有一定的差异,因此对土地的投入和利用程度就会不同,这必然会导致土地利用效率的不用。由于农户耕地面积多数偏小的现状,大多数农户应该处于规模报酬递减阶段。
(二)研究方法
1. Logit 二元回归模型
解决问题:基于耕地规模不同,分析影响农户兼业行为的因素。
Logit 模型建立:
令Z=P/1-P,整理后,得到
其中,p 是农户兼业行为发生的概率,X1、X2、X3Xn为解释变量,参数β0、β1、β2、?βn为回归系数,是待估计的参数。
2. 单因素方差分析法
单因素方差分析用来研究一个控制变量的不同水平是否对观测变量产生显著影响, 其基本原理是: 如果观测变量在某控制变量的各个水平中出现了明显波动, 则认为该控制变量是影响观测变量的主要因素, 反之则认为该控制变量没有对观测变量产生重要影响, 其数据的波动是由抽样误差造成的。确定控制变量与观测变量后, 分别用SPSS1310软件包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并在1%、5%或10%的显著水平下进行F检验,观测是否通过检验,以此检验说明控制变量是否对观测变量有显著性影响。
3. DEA模型
数据包络分析(DEA)是由著名的运筹学家A.Charnes和 W.Cooper 等人于1978创立的, 该模型可用于评价多个同类型的决策单元(DMU) 的投入-产出的相对效率。这里把每一个农户看作一个生产决策单位, 运用由Fare( 1994) 改造的方法构造一个生产最佳前沿, 把每一个农户的生产同最佳实践前沿面进行比较, 从而测度每个农户的土地利用的相对效率。落在生产最佳前沿面上的DMU的效率值为1, 其他未落在边界上的DMU, 则称为无效率的DMU, 其效率值介于0~1之间。目前常用的DEA模型是CRS模型和VRS模型, 这两个模型的最大区别在于规模报酬的假设,前者是假设规模报酬是不变的, 测度的是综合技术效率(TE) , 它衡量的是投入转化为投入的效率; 后者去掉了这个基本假设, 测度的是规模报酬可变的条件下的纯技术效率(PTE),它衡量的是以既定投入资源提供相应产出或服务的能力, 能够说明当前的生产及决策正确与否。综合技术效率( TE) 可以分解为规模效率(SE) 与纯技术效率(PTE) 的乘积,即TE=PTE SE。根据规模效率可以判断出各农户处在递增或递减的规模报酬区间, 据此可以调整各农户的生产规模, 使其达到生产规模的最佳状。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jjymy/37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