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鸡特色文化旅游业现状分析与发展对策研究(附件)
本人签名 日期 2016年6月2日 摘 要目前一些城市或地区已经把旅游业作为支柱产业。旅游业以其低成本,发展的也相当的快,同时拉动了国民经济大幅度快速增长。旅游业的发展前景很被人看好,有可能成为目前发展最快的热门产业。宝鸡拥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从而可以开发特色文化旅游业,推进其旅游业的快速健康发展,对宝鸡实现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和提升城市竞争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本篇文章在分析宝鸡特色文化旅游业现状及探究发展对策的基础上,发现目前宝鸡旅游业开发中还存在诸多的问题,如:生态环境压力逐渐增大、旅游产品体系有待完善,旅游资源开发不合理等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宝鸡特色文化旅游发展的思路和目标,对宝鸡旅游业的发展资源条件、环境因素、目标以及对策措施都有一定的研究作用。关 键 词宝鸡;特色文化;旅游业AbstractSome regions have placed the tourism as mainstay industry currently. With the advantage conditions of lower cost, they have a high pace development and promote the national economy in a rapid growth; they are likely to be the fastest growing industry popular. Baoji is in abundance in tourism resources which could develop the distinctive culture tourism. These could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industry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and the urban competitive power promotion. On the basis of analyzing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Baoji characteristic cultural tourism and the development countermeasures,it is found that there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are still many problems in the development of Baoji tourism industry. for example, the increased environment pressure, poor tourism production system and unreasonable development of tourism resources. Base on the reality, the idea of Baoji’s distinctive culture tourism have been raised, which have a positive impact on development conditions, environment factors and measures of Baoji’ tourism.Key word: Baoji; Characteristic Culture; tourism1.绪论 11.1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1.1.1研究的目的 11.1.2研究的意义 1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21.2.1国外的研究现状 21.2.2国内的研究现状 21.3 论文的主要内容 31.4 主要研究方法 42.特色文化旅游相关概念 52.1特色文化旅游含义 52.2特色文化旅游的重要性 52.3资源文化是特色旅游文化的重要内容 63.宝鸡特色文化旅游业发展的现状分析 73.1 区位优势明显 73.2 旅游资源丰富 73.3宝鸡市旅游政策环境分析 83.3.1宝鸡市旅游行业相关政策分析 83.3.2 宝鸡市旅游产业规划政策分析 83.4 宝鸡市旅游市场分析 83.4.1 宝鸡市游客人数规模分析 8表3.4.1 9资料来源 93.4.2 宝鸡市旅游收入规模分析 93.4.3 宝鸡市旅游客源分布情况 94.宝鸡特色文化旅游业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114.1 历史文化不够重视 114.2特色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基础设施滞后 114.3特色文化旅游业受小农模式制约 114.4 发展特色文化旅游业的同时忽视了环境保护 114.5 与周边城镇特色文化资源合作力度缺乏 124.6 特色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资金匮乏 125.促进宝鸡特色文化旅游业发展的对策研究 135.1 挖掘历史文化,打造文化品牌 135.2 加强建设配套,完善服务功能 135.3 深化特色文化旅游业管理体制改革 135.4 加强开发协作,积极贯彻可持续发展 145.5 加强资源整合,丰富旅游产品 145.6 创新融资方式,解决发展瓶颈 146. 结论 16参考文献 17致 谢 181.绪论1.1研究的目的和意义1.1.1研究的目的 特色文化旅游产业是具有广阔发展前景的重要黄金产业、朝阳产业,即具有满足人们特殊精神需要的重大功能,也对经济和社会发展发挥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具有资源消耗低、带动系数大、就业机会多、综合效益好的特点。本篇文章通过对宝鸡特色文化旅游业现状的分析,概括出特色文化旅游业经济特征,得出宝鸡特色文化对旅游业的影响,即在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宝鸡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对策,以此促进宝鸡市经济发展,打造特色文化旅游品牌,提高人均收入水平。特色文化旅游业的发展对宝鸡市的政治、经济、文化,环境等各方面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并且全面、科学地对各种影响进行分析,才能真正的认识到特色文化对旅游业的作用。1.1.2研究的意义 本文的现实意义在于宝鸡是特色文化旅游资源大都市,特色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对于建设“彰显华夏文明的文化产业基地”的战略目标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并提高了宝鸡市经济的增长幅度,“十一五规划”实施以来,宝鸡市特色文化旅游产业得到较快发展,但从总体看,与特色文化旅游大市的地位还不相符,与先进地区文化旅游产业的跨越发展有明显差距。我们必须从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发展特色文化旅游产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抢抓中省发展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大好机遇,精心谋划,高点定位,科学规划,强力推进,努力把宝鸡市的特色文化旅游资源优势转变成为产业优势,实现文化旅游产业的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理论意义则是对推进城镇化建设,可以大幅度提高农民收入、改变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更好的建设人们生活的居住环境,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消费需求。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即是宝鸡独特的文化旅游资源决定的,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发展方式的转变,实现宝鸡社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重要方式。大力发展宝鸡市的特色文化旅游产业,对于城市发展有着重要意义。文化旅游产业是新兴产业,不同于传统产业,旅游产业能耗低,创造附加值的能力强。因此,可以说发展特色文化旅游产业,也就是发展宝鸡市经济。加快宝鸡市特色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有利于城市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在以后旅游市场将进一步扩大,可以看到促进其不断发展的若干有利条件丰富的旅游资源不断得到开发;旅游产品结构不断完善;旅游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以上方面的发展为旅游市场的扩大提供了坚实的保障。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1.2.1国外的研究现状根据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的预计,2017年国际旅游人数仍将以4%-5%的速度增长,联合国大会日前正式通过决议,将2017年确定为“国际可持续旅游发展年”。这是自现代旅游和旅游业产生以来,世界上首次以联合国名义确定的主题旅游年,将旅游与可持续发展结合起来,标志着旅游和旅游业已经成为世界经济、社会、环境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中研普华产业研究院《2014-2018年中国旅游业市场需求预测与投资前景分析报告》认为,生态旅游、红色旅游、休闲旅游等由于市场特征明显,因此重点发展区域有所差异。如红色旅游以陕西、江西等历史文物古迹资源丰富的地区投资前景好。宝鸡旅游业则是陕西旅游的代表性城市,历史文化悠久,旅游资源丰富,是能够满足旅游业市场需求。1.2.2国内的研究现状我国学者白银峰于2012年在《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发表《宝鸡旅游产业精品化路径探析》一文,提出宝鸡市是我国西部重点旅游城市,但现代旅游产业滞后,缺少旅游精品。大力发展旅游业和现代服务业,走专业化精品化发展之路是宝鸡市旅游业的突破口。精品景区、精品路线、精品旅游商品是旅游创意是宝鸡旅游产业精品化的可行路径。部分国内学者如刘珺于2011年在《关于宝鸡城市旅游发展几点思考》中提出宝鸡作为西部地区唯一的国际园林城市和森林城市,旅游资源丰富,发展历史文化旅游的同时,在城市旅游方面,更应运用科学经营理念和管理模式,通过城市旅游项目的准确规划建设,建立城市旅游公共服务体系,深化城市旅游产业发展,提高城市旅游产品的多样化供给,提高宝鸡市旅游的产业竞争力和行业服务质量,打造宝鸡的城市旅游品牌。我国学者井静于2015年在《宝鸡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发表的文章《区域环境对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分析——以宝鸡市为例》中提出通过分析宝鸡市区域环境对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构建一个较为合理的地方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区域环境因素指标体系,对宝鸡市的旅游业发展提供指导。我国国内学者程瑞芳,王文红于2015年在《经济论坛》发表的《国内旅游产业关联研究》中指出随着旅游业的迅速发展,旅游业已被确定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从各方面对旅游业的研究也越来越多,但是旅游业是一个涉及面非常广泛的产业,仅仅单独研究旅游业是不够的,因此有了“大旅游”“超旅游”等概念,对旅游业的产业关联效应的研究也应用而生。李向龙于2007年在《商业研究》中发表的《宝鸡旅游产业发展模式的探讨》一文中提出我国西部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如果对其合理开发,将有利于改变西部的落后面貌,促进区域产业经济结构合理化。宝鸡地处西部,旅游资源丰富,充分发挥其优势,把旅游业培育成经济发展的增长点,使之推动宝鸡经济的发展。我国学者于媛于2011年在《旅游纵览》中发表的《宝鸡旅游业发展现状分析》中提出宝鸡作为我国西部重镇,旅游业正在突飞猛进的向前发展,然而在宝鸡旅游业大力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许多问题和不足,宝鸡旅游业应立足人文地理优势,突出地域特色,大力实施旅游品牌战略,做好做强做大该产业。当然,在大力发展旅游业的同时,也应该注重旅游业的宣传,加大宣传力度更有利于旅游业的发展。我国学者张彦于2001年在《西部论坛·陕西》中发表《宝鸡旅游宣传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一文中提出旅游宣传是旅游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必不可少的手段。在面临西部大开发这一重大的历史机遇之际,急需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充分重视旅游业的旅游宣传的重要作用,加大旅游宣传力度,采取多种宣传手段和策略,发挥资源优势,树立城市旅游形象,增强知名度,促进宝鸡旅游业的发展。根据阅读以上文献,在文化旅游业的问题研究上的学者是有很大一部分,但真正意义上致力于这方面的人力、资金建设还不是很多,因此本篇文章将在之前文献的基础上,更深层次的去了解宝鸡文化资源旅游业方面的知识,找出现实中旅游业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意见去尽量的解决问题,并且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宝鸡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对策。1.3 论文的主要内容通过对宝鸡旅游业现状的分析,概括出特色文化旅游业经济特征,得出宝鸡特色文化对旅游业的影响,即在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宝鸡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对策,以此促进宝鸡市经济发展,打造特色文化旅游品牌,提高人均收入水平本篇论文主要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绪论主要介绍了本文的研究目的、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论文的主要内容及研究所采用的方法;第二部分介绍了特色文化旅游相关的概念及理论基础,从三个方面出发讲了文化旅游的含义,重要性等;第三部分从宝鸡市特色文化旅游业发展的现状分析的实际出发,对宝鸡市的区位优势、旅游资源进行了介绍,并从宝鸡市旅游政策环境及旅游市场进行分析,比如游客人数规模分析、旅游收入规模分析等。第四部分主要讲述了宝鸡市特色文化旅游业存在的问题及对原因的分析。第五部分则是针对促进宝鸡特色文化旅游业发展提出的对策研究,如挖掘历史文化,打造文化品牌、加强建设配套,完善服务功能等一系列对策。最后一部分则是对整篇论文的一个总结性结论。1.4 主要研究方法在论文的撰写过程中,主要采用了文献研究法、实证研究法、调研法来完成论文的素材收集过程,并以收集到的素材为基础进行整合分析,最终形成一篇成熟的、系统的、具有针对性的论文。2.特色文化旅游相关概念2.1特色文化旅游含义 它是以旅游文化的地域差异为诱因,以文化的碰撞与互动为过程,以文化的相互融洽为结果的,它具有民族性、艺术性、神秘性、多样性、互动性等特征。 特色文化旅游的过程就是旅游者对旅游资源文化内涵进行体验的过程,这也是特色文化旅游的主要功能之一,它给人一种超然的文化感受,这种文化以饱含文化内涵的旅游景点及地方文化特色为载体,体现了审美情趣激发功能、教育启示功能和民族、宗教情感寄托功能。当然也泛指以鉴赏异国异地传统文化、追寻文化名人遗迹或参加当地举办的各种文化活动为目的的旅游。寻求文化享受成为当前旅游业出现的新时尚。文化旅游产业是一种特殊的综合型产业,因其关联性高、涉及面广、辐射性强、带动性强而成为新世纪经济社会发展中最具有活力的新兴产业。特色文化旅游包括历史遗迹、建筑、民族艺术、宗教等内容。其涵盖性强,几乎囊括所有相关的产业。综上所述,文化旅游就是以旅游经营者创造的观赏对象和休闲娱乐方式为消费内容,是旅游者获得富有文化内涵和深度参与旅游体验的旅游活动的集合。2.2特色文化旅游的重要性 特色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特色文化的载体。旅游业是一项经济活动,更是一种文化活动。民族地区尤为明显。文化与旅游的本质属性决定了两者之间是密不可分的、相辅相成的,没有特色文化的旅游是苍白无力、枯燥乏味的,没有特色文化内涵的旅游产品不具备足够的市场竞争力和吸引力。只有将两者充分融合起来,才能形神兼备、互融共进。这个事实我们已经在实践工作中得到充分验证。为全面促进特色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进一步壮大宝鸡市的特色文化旅游产业,达到以特色文化提升旅游,以旅游弘扬地方特色文化的目的,形成全民关心特色文化旅游、全民参与特色文化旅游的良好局面。没有特色文化的旅游,是不可能持续的,是不可能充满活力的。从旅游本身来说,对于文化的追寻也是旅游的出发点和归宿。特色文化旅游既不是一种产品,又与旅游文化大不相同,所谓特色文化旅游,关键在地方特色文化,旅游只是形式。所以,挖掘特色文化背后的历史、人文风情,是特色文化旅游的价值和意义。2.3资源文化是特色旅游文化的重要内容资源文化作为东道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了旅游文化直接的内容,这与通过旅游者和旅游就业人员体现出来的有巨大差异。后者是在旅游过程中通过服务与被服务以及旅游过程本身体现出来的,而资源文化却是在旅游开发的过程中被挖掘、整理、建设而显现出来的。其中,自然旅游资源与人文旅游资源的不同,对旅游者最能起到文化的诱导作用,也是东道文化与客源文化交流与汇合的重要内容。3.宝鸡特色文化旅游业发展的现状分析3.1 区位优势明显宝鸡,古称“陈仓”,是华夏始祖炎帝的故乡,周秦王朝的发祥地,素有“炎帝故里,青铜器之乡,佛骨圣地,民间美术之乡”的美誉,位于陕西省西部,东联西安、咸阳两市,南接汉中市,西北与甘肃天水市与平凉市毗邻。地理坐标为东经106°18-108°03′,北纬33°35′-35°06′。宝鸡东西长156.6公里,南北宽160.6公里,地处陕、甘、宁、川四省区结合部,位于西安、兰州、银川、成都四个省会城市的中心位置,是中国版图的几何中心,陇海铁路、宝成铁路、宝中铁路在此交会,是中国境内亚欧大陆桥上第三个大十字枢纽。东连咸阳,南接汉中,西北与甘肃省的天水和平凉毗邻。秦岭南屏,渭水中流,关陇西阻北横,渭北沃野平原。市域面积1.82万平方公里,2014年末常住人口375.32万,其中市区常住人口130万。宝鸡地质构造复杂,全市地貌差异较大,具有南、西、北三面环山,以渭河为中轴向东拓展,呈尖角开口槽形状。宝鸡山、川、原兼备,以山地、丘陵为主,其中山地面积占总面积的56%,丘陵占到总面积的26.5%,川原占总面积的17.5%,呈“六山一水三分田”的格局。早在新石器时代,渭河两岸、千水之滨就留下了先民足迹。夏、商时宝鸡为陈国地。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周秦王朝发祥地就在宝鸡境内。西汉时宝鸡属右扶风地,三国及晋时属扶风郡地公元757年唐肃宗灵武即位,驻跸凤翔,问听“宝鸡鸣瑞”之事,赐“宝鸡”之名以代陈仓,改陈仓县为宝鸡县;五代、宋、元、明清时属凤翔府,民国初年宝鸡属关中道地,1935年改属陕西省凤翔第九督查专员公署,宝鸡解放后设市,2003年5月26日确立如今宝鸡的行政区划。3.2 旅游资源丰富目前,宝鸡市初步形成了以历史文化旅游资源为基础、以民俗艺术品生产为龙头、以文化创意广告传媒为重点、以娱乐休闲产业为补充的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格局,涉及文化旅游、休闲娱乐、民间工艺、图书报刊、演艺、文物、影视、印刷、艺术培训等行业,文化产业体系基本确立,文化产业拉动经济增长、满足群众精神需求、提升城市软实力的产业特征日益显现。同时宝鸡特色文化与旅游融合度也越来越高。依托深厚的历史文化资源,每个县区都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旅游产业园区,岐山周公庙、眉县太白山、凤县秦岭山水、扶风法门寺、千阳千湖湿地等。或以历史文化资源为核心,通过遗址保护和大景区建设,聚集商业要素;或以自然山水资源为核心,通过发展文化休闲,促进周边地区繁荣;或以民俗文化为核心,通过传承民间技艺,带动群众创业。3.3宝鸡市旅游政策环境分析3.3.1宝鸡市旅游行业相关政策分析国务院《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省政府《关于支持宝鸡加快建设关中—天水经济区副中心城市的意见》提出宝鸡要建设“彰显华夏文明的文化产业基地,全国一流的旅游目的地和集散地城市”,为宝鸡调整产业结构、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做出了科学的规划和指导。省政府出台了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财税政策,从税收、融资、担保、风投等多方面大力支持文化产业发展。市十一次党代会做出了“文化影响力走在西部前列”战略部署,制订了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意见,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算是天时地利人和,迎来了难得的政策机遇期,为宝鸡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3.3.2 宝鸡市旅游产业规划政策分析宝鸡市政府于2011年印发了《宝鸡市“十二五”旅游产业发展规划的通知》,这个文件是作为未来几年宝鸡市旅游业发展的总纲领。规划的总体目标是按照效率率先发展、错位发展、特色发展、持续发展的原则,努力打造周秦文化、宗教文化和秦岭山水三大板块。2011年在陕西省整顿规范旅游市场秩序的总体方案出台后,宝鸡市政府根据自身实际情况也制定了宝鸡市旅游市场秩序的方案,此方案作用于宝鸡市旅游市场,保证了旅游业的秩序的稳定发展。3.4 宝鸡市旅游市场分析3.4.1 宝鸡市游客人数规模分析 2015年上半年数据分析2015年宝鸡市旅游产业的经济奋斗目标为全年接待国内外游客5298万人次,其中入境游客33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357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3.95%、3%和14.96%。截止6月底,全市共接待国内外游客2667万人次,比去年同期增长16.8%,已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50.3%;其中接待入境游客12.78万人次,比去年同期增长6.8%,已完成去年目标任务的45.2%;实现旅游综合总收入179.2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8.4%,已完成去年目标的50.2%;游客接待量和旅游综合收入均排在全省第二。2015年上半年目标总数同比上年增长比率截止2016年6月底总数同比上年增长比率2016年6月底占目标总数百分比游客总数(万人)5298 13.95%266716.8%50.3%入境游客总数(万人)333%12.786.8%45.2%收入总额(亿元)357 14.96%179.218.4%50.2%表3.4.1资料来源宝鸡市文物旅游局3.4.2 宝鸡市旅游收入规模分析旅游业已经成为宝鸡的支柱性产业,2015年期间,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79.2亿元,在全省11个市区中仅次于古都西安而位居第二。 据国际旅游局网上景区填报统计显示,2015上半年,38家A级以上旅游景区接待国内外游客502.46万人次,营业收入总额2.16亿元,门票收入0.89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9.2%、18.6%和21.9%。3.4.3 宝鸡市旅游客源分布情况2015上半年,全市接待外国游客12.78万人次,与去年同比增长3%。其中入境过夜游客896人次,与去年同期增长2%。从客源市场分析看,港、韩、台、日、新加坡占据宝鸡市入境市场比例前五位。英国、法国、德国、俄罗斯、美洲、非洲等国家来宝鸡旅游的人数比往年有所攀升。国内来宝鸡旅游观光的游客所占比重为陕西省占69%,宁夏、甘肃、四川、山西、河南、山东占18%,江苏、浙江、北京、河北占9%,其他省市占4%。表3.4.34.宝鸡特色文化旅游业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4.1 历史文化不够重视现代社会生活嘈杂,闲暇时间人们都想回归大自然,享受清新,舒服的自然环境,但是,现实的社会将旅游产业只作为盈利的手段,不大注重历史文化的保护,例如扶风县的法门寺,在现代化的建筑改造后,慢慢失去了它原有的神圣的历史文化气息。这一情况就是提醒我们在发展旅游业,提高经济收益的同时,也应该注重历史文化的保留,代代相传。4.2特色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基础设施滞后宝鸡市区居住人口120万左右,市区面积接近600平方公里,旅游资源类型多样,分布分散,到目前为止,除了餐饮,住宿等基础设施具备一定的旅游接待能力之外,统一的城市旅游服务中心,导游服务中心,旅游资讯信息服务体系,旅游交通系统尚未建立,主要体现在两方面第一,宝鸡城市旅游的运行完全将本应该政府旅游公共职能部门做的事情交给市场中的旅行社和旅游公司去做,不能建立统一的城市旅游公共服务体系,第二,整个市区旅游资源的规划开发、旅游线路设计、旅游消费链条的设计开发基本空白。4.3特色文化旅游业受小农模式制约宝鸡旅游属于政府拉动型,政府支持力度大,景区景点就发展相对较快,反过来则会慢。景区景点融入市场的创新机制不健全,仍然是门票经济、农家乐等小农模式占很大的份额。而且看看国内外景区的发展,门票比重越少越会呈现良性发展态势。目前宝鸡景区延伸的体验产业园区存在层次不高、产品不够精、服务不大优等问题。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中国品牌研究中心主任王齐国在调研了多个文化产业园区后,感叹说“文化资源优势并不等同于文化产业优势”,宝鸡“炎帝故里、青铜器之乡、民间工艺美术之乡”的品牌还没有充分开发利用。4.4 发展特色文化旅游业的同时忽视了环境保护宝鸡市很大一部分景区是依靠自然景色,而来各个景区前来旅游的观光者也是想着回归大自然,享受清新、舒服的自然环境,但由于景区的环境得不到保障,导致游客数量减少,也破坏了文化旅游的真正意义所在。如名胜古迹的污染和损坏、人文景观的破坏等等。原因之一是导游对游客的引导不够,更主要是游客自身的环保意识单薄。大量游客的涌入,造成旅游地区资源的紧张,特别是外商投资旅游地区,由于不了解当地的自然历史文化,开发中不尊重自然规律和当地的文化风俗,造成当地资源的严重浪费。因此,在发展旅游业的同时,更要注重环境的保障工作。4.5 与周边城镇特色文化资源合作力度缺乏宝鸡市文化旅游业很大一部分依靠的是周边城镇特色文化带来的旅游客源,例如岐山周公庙、陈仓钓鱼台、金台区金台观等等。当然旅游产业给宝鸡市带来的经济效益有很大一部分是这些城镇贡献的,所以应该加强本地旅游业与周边城镇的特色文化的合作力度。4.6 特色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资金匮乏宝鸡文化旅游产业还处于政府主导的阶段,基础设施建设等主要靠各级政府资金支持,在银行贷款和吸收民间投资方面还不够。文化旅游产业的前期投入较大,回收投资期较长,加上贷款担保问题,导致许多金融机构在为文化企业,特别是小企业贷款上犹犹豫豫,进展会比较慢。另一方面,宝鸡工业经过几十年的积累,基础相当雄厚,房地产业又持续增温,民间投资多集中在这两个领域,所以就对文化产业关注较小。因此也就造成了宝鸡市特色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进程较慢,之后对周边城镇特色文化旅游开发也造成了一定的困难。5.促进宝鸡特色文化旅游业发展的对策研究5.1 挖掘历史文化,打造文化品牌周秦文化发源地位于渭水流域,起源于炎黄时代,定型于周秦时期,炎黄文化与周秦文化是源于流的关系。周文化特征是德与礼,主流是儒家文化、德治文化和王道文化;秦文化的特征是法与礼,主流是法家文化、法治文化和霸道文化。周文化和秦文化分别代表着中国传统文化的两大来源和取向,是中华文化的基础和核心,是中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源泉。周文华对当今中国乃至世界深远的影响不言而喻,然而宝鸡对周秦文化的挖掘发誓单一,特色也不明显。在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把周秦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旅游产业资本,建设可以参与、体验、互动的特色景区,在发展中要创造新概念,树立品牌形象。5.2 加强建设配套,完善服务功能宝鸡城市旅游的科学规划建设第一体现在市区不同类型旅游资源在发展城市旅游的角度下进行统一规划,在相关城市旅游景区的硬件标准化建设上要结合宝鸡园林城市、森林城市的特点,加上地方民族特色,形成外在统一的民俗区域特点的旅游品牌形象,标准化的科学规划,对城市旅游的资源在类型、特点、层次和功能进行准确定位。旅游业基础设施是目的地旅游发展的基础支撑之一,根据对旅游目的地的相关研究,宝鸡市旅游业的基础设施应包括以下①旅游交通运输设施,旅游交通运输是最重要的内容。但是并非一切旅游交通都应有政府来投资。一般来说,景区以外的交通,应该由政府投资,是公共工程。②旅游接待宾馆。旅游接待宾馆的床位数量,是目的地接待容量的关键门槛。③旅游路途中的休憩节点。到达目的地或景点之间的旅游路途,有时较长,需要设置休憩节点,包括旅游集散点。这些节点的选择与建设,需要宝鸡市政府进行必要的投资。④旅游夜间娱乐环境设施,旅游目的地的停留时间,一般超过2夜。因此,夜间娱乐休闲,是游线组合中非常重要的要素,也是旅游目的地吸引力的重要方面。⑤旅游餐饮购物环境设施。旅游餐饮与旅游购物,大多是在当地居民自发推动下形成发展的。5.3 深化特色文化旅游业管理体制改革旅游者的正当权益得不到保护。旅游者们“花钱买罪受”,被骗的事件屡见不鲜。由于旅游资源的稀缺和不可再生性,容易导致垄断价格,因此在旅游管理体制上必须有所改变,保障旅游者的正当权益。深化旅游业体制机制改革,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进一步推进旅游市场向社会资本全面开放。鼓励建立景区管理委员会,全面负责景区的规划、建设、管理和景区资源的利用效率和管理水平。建立健全旅游标准服务体系,全面提升宝鸡市旅游服务质量。5.4 加强开发协作,积极贯彻可持续发展旅游规划的制定和评审要有政府官员、专业人士、学术专家、企业家及管理人员的共同参与,要加强开发项目可行性研究的论证,要对项目的环境影响有准确的分析和保护对策,以保证经济、社会和生态效应协调发展。深化旅游业改革,实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对于推动宝鸡市经济加速发展、扩大就业、促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以及推进各个地区交流合作具有重大意义。5.5 加强资源整合,丰富旅游产品宝鸡城市旅游产业性不强,加强各类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形成产业化发展的旅游消费整体性链条,旅游产业能够细分到从游客进入宝鸡市区开始城市旅游到游客愉快返回的多个城市旅游的环节上;再一个就是加大宝鸡城市旅游的旅游产品开发的力度,宝鸡在城市旅游产品的发展阶段明确体现出旅游产品的思路单一,设计能力不足,目前还存在旅游民俗纪念品销售和地方特产贩卖的低端层次。另一方面,应加速特色文化旅游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发展。合理利用农村的特色文化旅游资源,依托当地生态环境,积极发展草原旅游、湖泊旅游、山川旅游等,同时借助历史文化资源开发一大批特色古镇、古村,完善乡村旅游设施和旅游产品,增加乡村旅游的吸引力,推动乡村经济发展。5.6 创新融资方式,解决发展瓶颈融资很难一直是困扰我市特色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瓶颈。看上去融资方式很多,比如银行贷款、小额抵押等也是也是不错的方式,但是真用起来不是所有企业都能做的来的。如何把握特色文化旅游产业融资中的关键点,找寻吸引资金的方法,已经成为文化产业融资者的必修课。特色文化文化旅游产业发展需要大量资金,依靠政府投资是完全不够的,投资方式应逐步由政府一元化转化为政府、企业、个人的投入。有条件的企业运用各种方法降低风险。总之,必须拓宽融资渠道,创新方式,采用新融资方式,加快特色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解决瓶颈问题。投资、消费和出口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宝鸡经济以内向型为主,外贸依存度不高,经济增长主要靠投资来拉动。要实现特色文化旅游产业的加速发展,不仅能依靠政府和银行,必须引进特色文化旅游界的龙头产业,参与景区开发建设和文化资源的转化。要创新招商模式,转变政府职能,主动服务客商,落实规划、土地、税收等政策,做好项目落地的环境保障工作。6. 结论目前特色文化旅游业已成为一种大的趋势,宝鸡市的文化旅游产业也在逐渐拉动着城市实现旅游强市的目标,但要想做好特色文化旅游产业,首先还是要运用本地的旅游资源特色和优势,使旅游资源形成发展合力,而从政策与管理制度上,也要创造有利于旅游资源协调发展的势态和软环境,并且宝鸡宏厚的特色文化底蕴要与旅游相辅相成,而旅游资源的开发不能破坏和影响原有的社会生态与自然生态,要保持大自然的原生态。虽说现在旅游产业拉动着本地经济的增长,但我们不能只靠项目吸引资金,更重要的是要靠政策、靠人文环境吸引投资发展旅游产业,尽量的去改变目前靠政府打造旅游产业的局面,做好周秦文化的这个牌子,保护好这个文化名片。本文就对宝鸡特色文化旅游产业的现状分析及发展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了诸多对策及建议,具体通过加强文化资源的整合,丰富旅游产品,加强建设配套,完善服务功能,加强开发协作,积极贯彻可持续发展,挖掘历史文化,打造文化品牌的同时也要注重历史文化的保存;从而促进宝鸡市文化旅游业的发展进程,在提升经济增长的同时也注重历史文化的保留与代代相传。参考文献[1]周斌. 宝鸡市旅游产业发展的战略思考[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0 甘枝茂.马耀峰主编. 旅游资源与开发[M].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0谢彦君著.基础旅游学[M].中国旅游出版社.2004谭志文. 推动文化旅游产业实现突破性提升[N].郴州日报 2015-10-17 (001)吴光玲. 关于文化旅游与旅游文化若干问题研究[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6 (11)刘宏燕. 文化旅游及其相关问题研究[J].社会科学家.2005 (51)杨署明.略论宝鸡姜炎文化[J]. 宝鸡社会科学.2012 (04)陈文娟. 陕西省旅游业现状分析与发展对策[J].网络财富. 2009 (09)马耀峰. 制约陕西旅游业发展的主要问题及对策[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 (03)卫海燕.郝选文.李振亨.宝鸡市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5 (04)康江峰.关于宝鸡旅游业发展的思考[J].宝鸡社会科学.2005 (01)戴静.浅析宝鸡旅游文化资源的利用与开发[J].科学咨询 (科技管理).2010 (09)童力冲.宋婉容.宝鸡市旅游业发展问题与对策初探[J].陕西教育学院学报.2006 (02)张沛.宝鸡可持续发展的若干战略思考[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3 (01)于媛.宝鸡旅游业发展现状分析[J];旅游纵览(行业版);2011年05期刘睿. 国内外旅游化研究综述[J].旅游学刊. 2005石坚.中国三十年旅游文化研究综述[J].经济研究导刊.2014(3)朱赟.叶新才.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保护与旅游利用研究综述.[J].旅游研究.2014(4)致 谢这篇论文是在我的导师戴婧妮讲师的精心安排和认真指导下完成的。从论文的选题到开题、再到如何做资料的收集,还有从开题报告的修改到论文的最终定稿,这整个过程我都感受到了导师对我的帮助与鼓励,在这里,我带着真挚的心向导师戴婧妮致以深深的谢意和敬意!再就是向所有在这篇论文上给予我帮助的老师、哥哥和给我最大帮助的导师表示衷心的感谢!本篇论文中有不尽人意的地方敬请批评指正。
目 录
are still many problems in the development of Baoji tourism industry. for example, the increased environment pressure, poor tourism production system and unreasonable development of tourism resources. Base on the reality, the idea of Baoji’s distinctive culture tourism have been raised, which have a positive impact on development conditions, environment factors and measures of Baoji’ tourism.Key word: Baoji; Characteristic Culture; tourism1.绪论 11.1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1.1.1研究的目的 11.1.2研究的意义 1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21.2.1国外的研究现状 21.2.2国内的研究现状 21.3 论文的主要内容 31.4 主要研究方法 42.特色文化旅游相关概念 52.1特色文化旅游含义 52.2特色文化旅游的重要性 52.3资源文化是特色旅游文化的重要内容 63.宝鸡特色文化旅游业发展的现状分析 73.1 区位优势明显 73.2 旅游资源丰富 73.3宝鸡市旅游政策环境分析 83.3.1宝鸡市旅游行业相关政策分析 83.3.2 宝鸡市旅游产业规划政策分析 83.4 宝鸡市旅游市场分析 83.4.1 宝鸡市游客人数规模分析 8表3.4.1 9资料来源 93.4.2 宝鸡市旅游收入规模分析 93.4.3 宝鸡市旅游客源分布情况 94.宝鸡特色文化旅游业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114.1 历史文化不够重视 114.2特色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基础设施滞后 114.3特色文化旅游业受小农模式制约 114.4 发展特色文化旅游业的同时忽视了环境保护 114.5 与周边城镇特色文化资源合作力度缺乏 124.6 特色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资金匮乏 125.促进宝鸡特色文化旅游业发展的对策研究 135.1 挖掘历史文化,打造文化品牌 135.2 加强建设配套,完善服务功能 135.3 深化特色文化旅游业管理体制改革 135.4 加强开发协作,积极贯彻可持续发展 145.5 加强资源整合,丰富旅游产品 145.6 创新融资方式,解决发展瓶颈 146. 结论 16参考文献 17致 谢 181.绪论1.1研究的目的和意义1.1.1研究的目的 特色文化旅游产业是具有广阔发展前景的重要黄金产业、朝阳产业,即具有满足人们特殊精神需要的重大功能,也对经济和社会发展发挥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具有资源消耗低、带动系数大、就业机会多、综合效益好的特点。本篇文章通过对宝鸡特色文化旅游业现状的分析,概括出特色文化旅游业经济特征,得出宝鸡特色文化对旅游业的影响,即在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宝鸡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对策,以此促进宝鸡市经济发展,打造特色文化旅游品牌,提高人均收入水平。特色文化旅游业的发展对宝鸡市的政治、经济、文化,环境等各方面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并且全面、科学地对各种影响进行分析,才能真正的认识到特色文化对旅游业的作用。1.1.2研究的意义 本文的现实意义在于宝鸡是特色文化旅游资源大都市,特色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对于建设“彰显华夏文明的文化产业基地”的战略目标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并提高了宝鸡市经济的增长幅度,“十一五规划”实施以来,宝鸡市特色文化旅游产业得到较快发展,但从总体看,与特色文化旅游大市的地位还不相符,与先进地区文化旅游产业的跨越发展有明显差距。我们必须从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发展特色文化旅游产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抢抓中省发展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大好机遇,精心谋划,高点定位,科学规划,强力推进,努力把宝鸡市的特色文化旅游资源优势转变成为产业优势,实现文化旅游产业的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理论意义则是对推进城镇化建设,可以大幅度提高农民收入、改变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更好的建设人们生活的居住环境,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消费需求。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即是宝鸡独特的文化旅游资源决定的,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发展方式的转变,实现宝鸡社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重要方式。大力发展宝鸡市的特色文化旅游产业,对于城市发展有着重要意义。文化旅游产业是新兴产业,不同于传统产业,旅游产业能耗低,创造附加值的能力强。因此,可以说发展特色文化旅游产业,也就是发展宝鸡市经济。加快宝鸡市特色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有利于城市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在以后旅游市场将进一步扩大,可以看到促进其不断发展的若干有利条件丰富的旅游资源不断得到开发;旅游产品结构不断完善;旅游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以上方面的发展为旅游市场的扩大提供了坚实的保障。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1.2.1国外的研究现状根据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的预计,2017年国际旅游人数仍将以4%-5%的速度增长,联合国大会日前正式通过决议,将2017年确定为“国际可持续旅游发展年”。这是自现代旅游和旅游业产生以来,世界上首次以联合国名义确定的主题旅游年,将旅游与可持续发展结合起来,标志着旅游和旅游业已经成为世界经济、社会、环境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中研普华产业研究院《2014-2018年中国旅游业市场需求预测与投资前景分析报告》认为,生态旅游、红色旅游、休闲旅游等由于市场特征明显,因此重点发展区域有所差异。如红色旅游以陕西、江西等历史文物古迹资源丰富的地区投资前景好。宝鸡旅游业则是陕西旅游的代表性城市,历史文化悠久,旅游资源丰富,是能够满足旅游业市场需求。1.2.2国内的研究现状我国学者白银峰于2012年在《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发表《宝鸡旅游产业精品化路径探析》一文,提出宝鸡市是我国西部重点旅游城市,但现代旅游产业滞后,缺少旅游精品。大力发展旅游业和现代服务业,走专业化精品化发展之路是宝鸡市旅游业的突破口。精品景区、精品路线、精品旅游商品是旅游创意是宝鸡旅游产业精品化的可行路径。部分国内学者如刘珺于2011年在《关于宝鸡城市旅游发展几点思考》中提出宝鸡作为西部地区唯一的国际园林城市和森林城市,旅游资源丰富,发展历史文化旅游的同时,在城市旅游方面,更应运用科学经营理念和管理模式,通过城市旅游项目的准确规划建设,建立城市旅游公共服务体系,深化城市旅游产业发展,提高城市旅游产品的多样化供给,提高宝鸡市旅游的产业竞争力和行业服务质量,打造宝鸡的城市旅游品牌。我国学者井静于2015年在《宝鸡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发表的文章《区域环境对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分析——以宝鸡市为例》中提出通过分析宝鸡市区域环境对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构建一个较为合理的地方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区域环境因素指标体系,对宝鸡市的旅游业发展提供指导。我国国内学者程瑞芳,王文红于2015年在《经济论坛》发表的《国内旅游产业关联研究》中指出随着旅游业的迅速发展,旅游业已被确定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从各方面对旅游业的研究也越来越多,但是旅游业是一个涉及面非常广泛的产业,仅仅单独研究旅游业是不够的,因此有了“大旅游”“超旅游”等概念,对旅游业的产业关联效应的研究也应用而生。李向龙于2007年在《商业研究》中发表的《宝鸡旅游产业发展模式的探讨》一文中提出我国西部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如果对其合理开发,将有利于改变西部的落后面貌,促进区域产业经济结构合理化。宝鸡地处西部,旅游资源丰富,充分发挥其优势,把旅游业培育成经济发展的增长点,使之推动宝鸡经济的发展。我国学者于媛于2011年在《旅游纵览》中发表的《宝鸡旅游业发展现状分析》中提出宝鸡作为我国西部重镇,旅游业正在突飞猛进的向前发展,然而在宝鸡旅游业大力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许多问题和不足,宝鸡旅游业应立足人文地理优势,突出地域特色,大力实施旅游品牌战略,做好做强做大该产业。当然,在大力发展旅游业的同时,也应该注重旅游业的宣传,加大宣传力度更有利于旅游业的发展。我国学者张彦于2001年在《西部论坛·陕西》中发表《宝鸡旅游宣传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一文中提出旅游宣传是旅游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必不可少的手段。在面临西部大开发这一重大的历史机遇之际,急需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充分重视旅游业的旅游宣传的重要作用,加大旅游宣传力度,采取多种宣传手段和策略,发挥资源优势,树立城市旅游形象,增强知名度,促进宝鸡旅游业的发展。根据阅读以上文献,在文化旅游业的问题研究上的学者是有很大一部分,但真正意义上致力于这方面的人力、资金建设还不是很多,因此本篇文章将在之前文献的基础上,更深层次的去了解宝鸡文化资源旅游业方面的知识,找出现实中旅游业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意见去尽量的解决问题,并且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宝鸡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对策。1.3 论文的主要内容通过对宝鸡旅游业现状的分析,概括出特色文化旅游业经济特征,得出宝鸡特色文化对旅游业的影响,即在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宝鸡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对策,以此促进宝鸡市经济发展,打造特色文化旅游品牌,提高人均收入水平本篇论文主要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绪论主要介绍了本文的研究目的、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论文的主要内容及研究所采用的方法;第二部分介绍了特色文化旅游相关的概念及理论基础,从三个方面出发讲了文化旅游的含义,重要性等;第三部分从宝鸡市特色文化旅游业发展的现状分析的实际出发,对宝鸡市的区位优势、旅游资源进行了介绍,并从宝鸡市旅游政策环境及旅游市场进行分析,比如游客人数规模分析、旅游收入规模分析等。第四部分主要讲述了宝鸡市特色文化旅游业存在的问题及对原因的分析。第五部分则是针对促进宝鸡特色文化旅游业发展提出的对策研究,如挖掘历史文化,打造文化品牌、加强建设配套,完善服务功能等一系列对策。最后一部分则是对整篇论文的一个总结性结论。1.4 主要研究方法在论文的撰写过程中,主要采用了文献研究法、实证研究法、调研法来完成论文的素材收集过程,并以收集到的素材为基础进行整合分析,最终形成一篇成熟的、系统的、具有针对性的论文。2.特色文化旅游相关概念2.1特色文化旅游含义 它是以旅游文化的地域差异为诱因,以文化的碰撞与互动为过程,以文化的相互融洽为结果的,它具有民族性、艺术性、神秘性、多样性、互动性等特征。 特色文化旅游的过程就是旅游者对旅游资源文化内涵进行体验的过程,这也是特色文化旅游的主要功能之一,它给人一种超然的文化感受,这种文化以饱含文化内涵的旅游景点及地方文化特色为载体,体现了审美情趣激发功能、教育启示功能和民族、宗教情感寄托功能。当然也泛指以鉴赏异国异地传统文化、追寻文化名人遗迹或参加当地举办的各种文化活动为目的的旅游。寻求文化享受成为当前旅游业出现的新时尚。文化旅游产业是一种特殊的综合型产业,因其关联性高、涉及面广、辐射性强、带动性强而成为新世纪经济社会发展中最具有活力的新兴产业。特色文化旅游包括历史遗迹、建筑、民族艺术、宗教等内容。其涵盖性强,几乎囊括所有相关的产业。综上所述,文化旅游就是以旅游经营者创造的观赏对象和休闲娱乐方式为消费内容,是旅游者获得富有文化内涵和深度参与旅游体验的旅游活动的集合。2.2特色文化旅游的重要性 特色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特色文化的载体。旅游业是一项经济活动,更是一种文化活动。民族地区尤为明显。文化与旅游的本质属性决定了两者之间是密不可分的、相辅相成的,没有特色文化的旅游是苍白无力、枯燥乏味的,没有特色文化内涵的旅游产品不具备足够的市场竞争力和吸引力。只有将两者充分融合起来,才能形神兼备、互融共进。这个事实我们已经在实践工作中得到充分验证。为全面促进特色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进一步壮大宝鸡市的特色文化旅游产业,达到以特色文化提升旅游,以旅游弘扬地方特色文化的目的,形成全民关心特色文化旅游、全民参与特色文化旅游的良好局面。没有特色文化的旅游,是不可能持续的,是不可能充满活力的。从旅游本身来说,对于文化的追寻也是旅游的出发点和归宿。特色文化旅游既不是一种产品,又与旅游文化大不相同,所谓特色文化旅游,关键在地方特色文化,旅游只是形式。所以,挖掘特色文化背后的历史、人文风情,是特色文化旅游的价值和意义。2.3资源文化是特色旅游文化的重要内容资源文化作为东道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了旅游文化直接的内容,这与通过旅游者和旅游就业人员体现出来的有巨大差异。后者是在旅游过程中通过服务与被服务以及旅游过程本身体现出来的,而资源文化却是在旅游开发的过程中被挖掘、整理、建设而显现出来的。其中,自然旅游资源与人文旅游资源的不同,对旅游者最能起到文化的诱导作用,也是东道文化与客源文化交流与汇合的重要内容。3.宝鸡特色文化旅游业发展的现状分析3.1 区位优势明显宝鸡,古称“陈仓”,是华夏始祖炎帝的故乡,周秦王朝的发祥地,素有“炎帝故里,青铜器之乡,佛骨圣地,民间美术之乡”的美誉,位于陕西省西部,东联西安、咸阳两市,南接汉中市,西北与甘肃天水市与平凉市毗邻。地理坐标为东经106°18-108°03′,北纬33°35′-35°06′。宝鸡东西长156.6公里,南北宽160.6公里,地处陕、甘、宁、川四省区结合部,位于西安、兰州、银川、成都四个省会城市的中心位置,是中国版图的几何中心,陇海铁路、宝成铁路、宝中铁路在此交会,是中国境内亚欧大陆桥上第三个大十字枢纽。东连咸阳,南接汉中,西北与甘肃省的天水和平凉毗邻。秦岭南屏,渭水中流,关陇西阻北横,渭北沃野平原。市域面积1.82万平方公里,2014年末常住人口375.32万,其中市区常住人口130万。宝鸡地质构造复杂,全市地貌差异较大,具有南、西、北三面环山,以渭河为中轴向东拓展,呈尖角开口槽形状。宝鸡山、川、原兼备,以山地、丘陵为主,其中山地面积占总面积的56%,丘陵占到总面积的26.5%,川原占总面积的17.5%,呈“六山一水三分田”的格局。早在新石器时代,渭河两岸、千水之滨就留下了先民足迹。夏、商时宝鸡为陈国地。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周秦王朝发祥地就在宝鸡境内。西汉时宝鸡属右扶风地,三国及晋时属扶风郡地公元757年唐肃宗灵武即位,驻跸凤翔,问听“宝鸡鸣瑞”之事,赐“宝鸡”之名以代陈仓,改陈仓县为宝鸡县;五代、宋、元、明清时属凤翔府,民国初年宝鸡属关中道地,1935年改属陕西省凤翔第九督查专员公署,宝鸡解放后设市,2003年5月26日确立如今宝鸡的行政区划。3.2 旅游资源丰富目前,宝鸡市初步形成了以历史文化旅游资源为基础、以民俗艺术品生产为龙头、以文化创意广告传媒为重点、以娱乐休闲产业为补充的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格局,涉及文化旅游、休闲娱乐、民间工艺、图书报刊、演艺、文物、影视、印刷、艺术培训等行业,文化产业体系基本确立,文化产业拉动经济增长、满足群众精神需求、提升城市软实力的产业特征日益显现。同时宝鸡特色文化与旅游融合度也越来越高。依托深厚的历史文化资源,每个县区都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旅游产业园区,岐山周公庙、眉县太白山、凤县秦岭山水、扶风法门寺、千阳千湖湿地等。或以历史文化资源为核心,通过遗址保护和大景区建设,聚集商业要素;或以自然山水资源为核心,通过发展文化休闲,促进周边地区繁荣;或以民俗文化为核心,通过传承民间技艺,带动群众创业。3.3宝鸡市旅游政策环境分析3.3.1宝鸡市旅游行业相关政策分析国务院《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省政府《关于支持宝鸡加快建设关中—天水经济区副中心城市的意见》提出宝鸡要建设“彰显华夏文明的文化产业基地,全国一流的旅游目的地和集散地城市”,为宝鸡调整产业结构、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做出了科学的规划和指导。省政府出台了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财税政策,从税收、融资、担保、风投等多方面大力支持文化产业发展。市十一次党代会做出了“文化影响力走在西部前列”战略部署,制订了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意见,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算是天时地利人和,迎来了难得的政策机遇期,为宝鸡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3.3.2 宝鸡市旅游产业规划政策分析宝鸡市政府于2011年印发了《宝鸡市“十二五”旅游产业发展规划的通知》,这个文件是作为未来几年宝鸡市旅游业发展的总纲领。规划的总体目标是按照效率率先发展、错位发展、特色发展、持续发展的原则,努力打造周秦文化、宗教文化和秦岭山水三大板块。2011年在陕西省整顿规范旅游市场秩序的总体方案出台后,宝鸡市政府根据自身实际情况也制定了宝鸡市旅游市场秩序的方案,此方案作用于宝鸡市旅游市场,保证了旅游业的秩序的稳定发展。3.4 宝鸡市旅游市场分析3.4.1 宝鸡市游客人数规模分析 2015年上半年数据分析2015年宝鸡市旅游产业的经济奋斗目标为全年接待国内外游客5298万人次,其中入境游客33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357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3.95%、3%和14.96%。截止6月底,全市共接待国内外游客2667万人次,比去年同期增长16.8%,已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50.3%;其中接待入境游客12.78万人次,比去年同期增长6.8%,已完成去年目标任务的45.2%;实现旅游综合总收入179.2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8.4%,已完成去年目标的50.2%;游客接待量和旅游综合收入均排在全省第二。2015年上半年目标总数同比上年增长比率截止2016年6月底总数同比上年增长比率2016年6月底占目标总数百分比游客总数(万人)5298 13.95%266716.8%50.3%入境游客总数(万人)333%12.786.8%45.2%收入总额(亿元)357 14.96%179.218.4%50.2%表3.4.1资料来源宝鸡市文物旅游局3.4.2 宝鸡市旅游收入规模分析旅游业已经成为宝鸡的支柱性产业,2015年期间,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79.2亿元,在全省11个市区中仅次于古都西安而位居第二。 据国际旅游局网上景区填报统计显示,2015上半年,38家A级以上旅游景区接待国内外游客502.46万人次,营业收入总额2.16亿元,门票收入0.89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9.2%、18.6%和21.9%。3.4.3 宝鸡市旅游客源分布情况2015上半年,全市接待外国游客12.78万人次,与去年同比增长3%。其中入境过夜游客896人次,与去年同期增长2%。从客源市场分析看,港、韩、台、日、新加坡占据宝鸡市入境市场比例前五位。英国、法国、德国、俄罗斯、美洲、非洲等国家来宝鸡旅游的人数比往年有所攀升。国内来宝鸡旅游观光的游客所占比重为陕西省占69%,宁夏、甘肃、四川、山西、河南、山东占18%,江苏、浙江、北京、河北占9%,其他省市占4%。表3.4.34.宝鸡特色文化旅游业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4.1 历史文化不够重视现代社会生活嘈杂,闲暇时间人们都想回归大自然,享受清新,舒服的自然环境,但是,现实的社会将旅游产业只作为盈利的手段,不大注重历史文化的保护,例如扶风县的法门寺,在现代化的建筑改造后,慢慢失去了它原有的神圣的历史文化气息。这一情况就是提醒我们在发展旅游业,提高经济收益的同时,也应该注重历史文化的保留,代代相传。4.2特色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基础设施滞后宝鸡市区居住人口120万左右,市区面积接近600平方公里,旅游资源类型多样,分布分散,到目前为止,除了餐饮,住宿等基础设施具备一定的旅游接待能力之外,统一的城市旅游服务中心,导游服务中心,旅游资讯信息服务体系,旅游交通系统尚未建立,主要体现在两方面第一,宝鸡城市旅游的运行完全将本应该政府旅游公共职能部门做的事情交给市场中的旅行社和旅游公司去做,不能建立统一的城市旅游公共服务体系,第二,整个市区旅游资源的规划开发、旅游线路设计、旅游消费链条的设计开发基本空白。4.3特色文化旅游业受小农模式制约宝鸡旅游属于政府拉动型,政府支持力度大,景区景点就发展相对较快,反过来则会慢。景区景点融入市场的创新机制不健全,仍然是门票经济、农家乐等小农模式占很大的份额。而且看看国内外景区的发展,门票比重越少越会呈现良性发展态势。目前宝鸡景区延伸的体验产业园区存在层次不高、产品不够精、服务不大优等问题。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中国品牌研究中心主任王齐国在调研了多个文化产业园区后,感叹说“文化资源优势并不等同于文化产业优势”,宝鸡“炎帝故里、青铜器之乡、民间工艺美术之乡”的品牌还没有充分开发利用。4.4 发展特色文化旅游业的同时忽视了环境保护宝鸡市很大一部分景区是依靠自然景色,而来各个景区前来旅游的观光者也是想着回归大自然,享受清新、舒服的自然环境,但由于景区的环境得不到保障,导致游客数量减少,也破坏了文化旅游的真正意义所在。如名胜古迹的污染和损坏、人文景观的破坏等等。原因之一是导游对游客的引导不够,更主要是游客自身的环保意识单薄。大量游客的涌入,造成旅游地区资源的紧张,特别是外商投资旅游地区,由于不了解当地的自然历史文化,开发中不尊重自然规律和当地的文化风俗,造成当地资源的严重浪费。因此,在发展旅游业的同时,更要注重环境的保障工作。4.5 与周边城镇特色文化资源合作力度缺乏宝鸡市文化旅游业很大一部分依靠的是周边城镇特色文化带来的旅游客源,例如岐山周公庙、陈仓钓鱼台、金台区金台观等等。当然旅游产业给宝鸡市带来的经济效益有很大一部分是这些城镇贡献的,所以应该加强本地旅游业与周边城镇的特色文化的合作力度。4.6 特色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资金匮乏宝鸡文化旅游产业还处于政府主导的阶段,基础设施建设等主要靠各级政府资金支持,在银行贷款和吸收民间投资方面还不够。文化旅游产业的前期投入较大,回收投资期较长,加上贷款担保问题,导致许多金融机构在为文化企业,特别是小企业贷款上犹犹豫豫,进展会比较慢。另一方面,宝鸡工业经过几十年的积累,基础相当雄厚,房地产业又持续增温,民间投资多集中在这两个领域,所以就对文化产业关注较小。因此也就造成了宝鸡市特色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进程较慢,之后对周边城镇特色文化旅游开发也造成了一定的困难。5.促进宝鸡特色文化旅游业发展的对策研究5.1 挖掘历史文化,打造文化品牌周秦文化发源地位于渭水流域,起源于炎黄时代,定型于周秦时期,炎黄文化与周秦文化是源于流的关系。周文化特征是德与礼,主流是儒家文化、德治文化和王道文化;秦文化的特征是法与礼,主流是法家文化、法治文化和霸道文化。周文化和秦文化分别代表着中国传统文化的两大来源和取向,是中华文化的基础和核心,是中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源泉。周文华对当今中国乃至世界深远的影响不言而喻,然而宝鸡对周秦文化的挖掘发誓单一,特色也不明显。在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把周秦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旅游产业资本,建设可以参与、体验、互动的特色景区,在发展中要创造新概念,树立品牌形象。5.2 加强建设配套,完善服务功能宝鸡城市旅游的科学规划建设第一体现在市区不同类型旅游资源在发展城市旅游的角度下进行统一规划,在相关城市旅游景区的硬件标准化建设上要结合宝鸡园林城市、森林城市的特点,加上地方民族特色,形成外在统一的民俗区域特点的旅游品牌形象,标准化的科学规划,对城市旅游的资源在类型、特点、层次和功能进行准确定位。旅游业基础设施是目的地旅游发展的基础支撑之一,根据对旅游目的地的相关研究,宝鸡市旅游业的基础设施应包括以下①旅游交通运输设施,旅游交通运输是最重要的内容。但是并非一切旅游交通都应有政府来投资。一般来说,景区以外的交通,应该由政府投资,是公共工程。②旅游接待宾馆。旅游接待宾馆的床位数量,是目的地接待容量的关键门槛。③旅游路途中的休憩节点。到达目的地或景点之间的旅游路途,有时较长,需要设置休憩节点,包括旅游集散点。这些节点的选择与建设,需要宝鸡市政府进行必要的投资。④旅游夜间娱乐环境设施,旅游目的地的停留时间,一般超过2夜。因此,夜间娱乐休闲,是游线组合中非常重要的要素,也是旅游目的地吸引力的重要方面。⑤旅游餐饮购物环境设施。旅游餐饮与旅游购物,大多是在当地居民自发推动下形成发展的。5.3 深化特色文化旅游业管理体制改革旅游者的正当权益得不到保护。旅游者们“花钱买罪受”,被骗的事件屡见不鲜。由于旅游资源的稀缺和不可再生性,容易导致垄断价格,因此在旅游管理体制上必须有所改变,保障旅游者的正当权益。深化旅游业体制机制改革,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进一步推进旅游市场向社会资本全面开放。鼓励建立景区管理委员会,全面负责景区的规划、建设、管理和景区资源的利用效率和管理水平。建立健全旅游标准服务体系,全面提升宝鸡市旅游服务质量。5.4 加强开发协作,积极贯彻可持续发展旅游规划的制定和评审要有政府官员、专业人士、学术专家、企业家及管理人员的共同参与,要加强开发项目可行性研究的论证,要对项目的环境影响有准确的分析和保护对策,以保证经济、社会和生态效应协调发展。深化旅游业改革,实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对于推动宝鸡市经济加速发展、扩大就业、促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以及推进各个地区交流合作具有重大意义。5.5 加强资源整合,丰富旅游产品宝鸡城市旅游产业性不强,加强各类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形成产业化发展的旅游消费整体性链条,旅游产业能够细分到从游客进入宝鸡市区开始城市旅游到游客愉快返回的多个城市旅游的环节上;再一个就是加大宝鸡城市旅游的旅游产品开发的力度,宝鸡在城市旅游产品的发展阶段明确体现出旅游产品的思路单一,设计能力不足,目前还存在旅游民俗纪念品销售和地方特产贩卖的低端层次。另一方面,应加速特色文化旅游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发展。合理利用农村的特色文化旅游资源,依托当地生态环境,积极发展草原旅游、湖泊旅游、山川旅游等,同时借助历史文化资源开发一大批特色古镇、古村,完善乡村旅游设施和旅游产品,增加乡村旅游的吸引力,推动乡村经济发展。5.6 创新融资方式,解决发展瓶颈融资很难一直是困扰我市特色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瓶颈。看上去融资方式很多,比如银行贷款、小额抵押等也是也是不错的方式,但是真用起来不是所有企业都能做的来的。如何把握特色文化旅游产业融资中的关键点,找寻吸引资金的方法,已经成为文化产业融资者的必修课。特色文化文化旅游产业发展需要大量资金,依靠政府投资是完全不够的,投资方式应逐步由政府一元化转化为政府、企业、个人的投入。有条件的企业运用各种方法降低风险。总之,必须拓宽融资渠道,创新方式,采用新融资方式,加快特色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解决瓶颈问题。投资、消费和出口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宝鸡经济以内向型为主,外贸依存度不高,经济增长主要靠投资来拉动。要实现特色文化旅游产业的加速发展,不仅能依靠政府和银行,必须引进特色文化旅游界的龙头产业,参与景区开发建设和文化资源的转化。要创新招商模式,转变政府职能,主动服务客商,落实规划、土地、税收等政策,做好项目落地的环境保障工作。6. 结论目前特色文化旅游业已成为一种大的趋势,宝鸡市的文化旅游产业也在逐渐拉动着城市实现旅游强市的目标,但要想做好特色文化旅游产业,首先还是要运用本地的旅游资源特色和优势,使旅游资源形成发展合力,而从政策与管理制度上,也要创造有利于旅游资源协调发展的势态和软环境,并且宝鸡宏厚的特色文化底蕴要与旅游相辅相成,而旅游资源的开发不能破坏和影响原有的社会生态与自然生态,要保持大自然的原生态。虽说现在旅游产业拉动着本地经济的增长,但我们不能只靠项目吸引资金,更重要的是要靠政策、靠人文环境吸引投资发展旅游产业,尽量的去改变目前靠政府打造旅游产业的局面,做好周秦文化的这个牌子,保护好这个文化名片。本文就对宝鸡特色文化旅游产业的现状分析及发展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了诸多对策及建议,具体通过加强文化资源的整合,丰富旅游产品,加强建设配套,完善服务功能,加强开发协作,积极贯彻可持续发展,挖掘历史文化,打造文化品牌的同时也要注重历史文化的保存;从而促进宝鸡市文化旅游业的发展进程,在提升经济增长的同时也注重历史文化的保留与代代相传。参考文献[1]周斌. 宝鸡市旅游产业发展的战略思考[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0 甘枝茂.马耀峰主编. 旅游资源与开发[M].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0谢彦君著.基础旅游学[M].中国旅游出版社.2004谭志文. 推动文化旅游产业实现突破性提升[N].郴州日报 2015-10-17 (001)吴光玲. 关于文化旅游与旅游文化若干问题研究[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6 (11)刘宏燕. 文化旅游及其相关问题研究[J].社会科学家.2005 (51)杨署明.略论宝鸡姜炎文化[J]. 宝鸡社会科学.2012 (04)陈文娟. 陕西省旅游业现状分析与发展对策[J].网络财富. 2009 (09)马耀峰. 制约陕西旅游业发展的主要问题及对策[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 (03)卫海燕.郝选文.李振亨.宝鸡市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5 (04)康江峰.关于宝鸡旅游业发展的思考[J].宝鸡社会科学.2005 (01)戴静.浅析宝鸡旅游文化资源的利用与开发[J].科学咨询 (科技管理).2010 (09)童力冲.宋婉容.宝鸡市旅游业发展问题与对策初探[J].陕西教育学院学报.2006 (02)张沛.宝鸡可持续发展的若干战略思考[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3 (01)于媛.宝鸡旅游业发展现状分析[J];旅游纵览(行业版);2011年05期刘睿. 国内外旅游化研究综述[J].旅游学刊. 2005石坚.中国三十年旅游文化研究综述[J].经济研究导刊.2014(3)朱赟.叶新才.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保护与旅游利用研究综述.[J].旅游研究.2014(4)致 谢这篇论文是在我的导师戴婧妮讲师的精心安排和认真指导下完成的。从论文的选题到开题、再到如何做资料的收集,还有从开题报告的修改到论文的最终定稿,这整个过程我都感受到了导师对我的帮助与鼓励,在这里,我带着真挚的心向导师戴婧妮致以深深的谢意和敬意!再就是向所有在这篇论文上给予我帮助的老师、哥哥和给我最大帮助的导师表示衷心的感谢!本篇论文中有不尽人意的地方敬请批评指正。
目 录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jjymy/20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