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力成本上升对中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影响研究
劳动力成本上升对中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影响研究[20200428201317]
摘要:劳动力这一重要生产要素在推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受到了经济发展的影响。近年来,由于我国经济的高速前进及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劳动力价格相应提升,成为影响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之一。本文研究了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现状,通过国际比较视角讨论我国劳动力价格变化与劳动力成本优势,运用RCA、TC、MS三种指数模型对我国主要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进行具体分析,并通过构建多元回归模型就劳动力成本上升对我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影响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我国劳动力价格逐年提升,但仍具有劳动力成本的比较优势。我国农产品贸易逆差扩大,竞争力下降,劳动力成本上升对农产品国际竞争力具有反向作用。
*查看完整论文请 +Q: ^3^5`1^9`1^6^0`7^2#
关键字:劳动力价格劳动力成本优势农产品竞争力
目录
摘要 1
关键词 1
Abstract 1
Key words 1
一、引言 2
(一)研究意义及背景 2
(二)相关文献回顾 2
1、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研究 2
(1)国外对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实证研究 3
(2)国内对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实证研究 3
2、劳动力成本上升对农产品贸易的影响 3
(三)创新与不足之处 4
1、创新之处 4
2、不足之处 5
二、 理论分析框架与研究方法 5
(一)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理论分析框架 5
1、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理论根源 5
2、农产品国际竞争力度量指标体系的构建 5
(1)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RCA) 5
(2)贸易竞争优势指数(TC) 6
(3)出口市场占有率(MS) 6
(二)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6
1、劳动力价格上升与劳动力成本优势 6
2、劳动力成本要素对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影响 6
三、劳动力成本上升背景下农产品国际竞争力分析 7
(一)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现状 7
(二)我国劳动力价格变化与劳动力成本优势 7
1、我国农业绝对劳动力成本 7
2、我国农业相对劳动力成本 8
3、 我国劳动力成本的国际比较 9
(三)劳动力成本要素对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影响 10
四、劳动力成本上升对我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影响的实证分析 12
(一)变量及模型构建 12
(二)相关性分析与显著性分析 13
(三)研究结果分析 14
五、主要结论及政策建议 14
(一)主要结论 14
(二)相关建议 15
致谢 15
参考文献 16 劳动力成本上升对中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影响研究
引言
(一)研究意义及背景
贸易全球化的进程使得作为传统农业发展大国的中国在享受成果的同时也受到了冲击。随着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加快,农业竞争力特别是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强弱越来越深刻影响着农村经济和农业的发展。自20 世纪80 年代末以来,中国主要农产品产量就已经超过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农产品生产国。但是近年来中国农产品出口比例却呈下降趋势,贸易逆差逐年加大。有些学者认为,长期以来,我国农业单纯依靠资源禀赋优势参与国际竞争,逐渐陷入了“比较优势陷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提高。并且在加入WTO 以后,我国农业将在WTO 所构建的国际农产品贸易框架下参与国际分工与国际竞争。无论是出口农产品的扩大,还是经受国外农产品的冲击都与农产品国际竞争力密切相关。
多年来,丰富的廉价劳动力一直被视为我国特殊的“比较优势”,并且成为我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具有竞争力的主要原因之一。出口是拉动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中最为有力的一个,而低廉的劳动力成本又是这驾马车的动力来源。由于人口众多,低廉的劳动力所带来的生产成本优势在我国农产品贸易中已经延续了很长一段时间。但是,劳动力这一重要生产要素在推动着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受到了经济发展的影响。近年来,由于我国经济的快速前进及农村城镇化、城市化的步伐加快,城镇与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提高,劳动者的工资水平也相应提升,我国劳动力市场开始从买方向卖方转变。2008年开始实施的新劳动合同法,意味着中国低劳动力成本时代已经是过去式,高成本劳动力时代即将到来。有些经济学家提出中国已经达到了“刘易斯拐点” ,以及中国的“人口红利”将逐渐消失的观点(蔡昉2004;陈友华,2005;王丰,2007)。根据刘易斯二元经济模型,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村剩余劳动力会逐渐向城市转移。而随着刘易斯拐点的到来,如果城市经济继续产生对劳动力的持续需求,那么劳动力价格上涨必将成为趋势。除此之外,我国的劳动力市场还具备不同于其他国家的特点——人口基数大,城乡二元结构,户籍制度,不完善的社保体系等等,这些经济制度也是影响我国劳动力成本的重要因素。
劳动力价格作为农业生产的重要成本,其上升对农产品价格、农业产业结构、土地利用、农业生产方式等都有重大影响。因此,劳动力成本上升成为影响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因素,也成为影响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因素,深入研究这一问题具有一定的理论与实际意义。
(二)相关文献回顾
1、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研究
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性产业部门, 农产品贸易是我国对外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 入世后农产品出口已经迈向新的增长阶段。农产品贸易变动趋势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 国内学者从多个视角研究了农产品贸易的变动情况。总的来看,大部分学者都认为在加入WTO之后,中国农产品贸易格局发生重大变化,国际竞争力下降。在绝对数量上,近年来中国农产品贸易总额,进、出口额和贸易规模不断扩大,对外贸易快速发展;但从相对数量上来看,自加入WTO以来,我国农产品进、出口额的增幅有较大波动,贸易逆差逐年扩大,从2004年开始我国由农产品的净出口国转变成为净进口国。(彭美秀,2010;李二敏,2011;刘合光,2007等)。
(1)国外对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实证研究
国外对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两个方面:一是竞争力的衡量及对农产品竞争力的实证比较;二是农产品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实证研究(王永德,2008)。
从实证分析的角度看,国外学者大多通过采用评价指标体系的方法对一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进行测度和评价,例如Matthew Clorton等人(2001)运用国内资源成本系数法(DRC)研究1996-1998 年波兰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研究范围涉及了三个农业领域和八种农产品,对波兰进行农业结构调整具有一定指导作用。Maria Sassi(2003)采用相对贸易优势指数、相对比较优势指数、贸易竞争力指数和产业内贸易指数对 1990-2000 年世界各区域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进行了综合评价,重点分析了欧盟 15 国农产品在国际竞争中所处的地位,并且对影响地区间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因素进行了深入探讨。LJ.Hubbard等人(2003)运用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RCA)、相对贸易优势指数(RTA)和显示性竞争优势指数(RC)对1992-1998年匈牙利农副食品的国际竞争力进行了分析,并得出相关结论。
(2)国内对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实证研究
国内对于中国农产品竞争力的研究在加入WTO前夕形成了一个高潮,直到今天仍然是备受关注的热点。关于中国农产品竞争力的研究内容可以归为如下几类:一是对中国主要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分析,或是从产业视角研究某一特定产业农产品的竞争力分析,既有定性也有定量的研究;二是从国际比较视角研究国内外农产品竞争力状况,如中美小麦等农产品竞争力对比研究。
从实证分析方法来看,国内学者乔娟(2000)为中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分析构造了一个相对比较完整的研究框架,这个框架包括四个层次:反映竞争结果的国际竞争力现实指标、国际竞争力的直接影响因素和间接影响因素以及国际竞争力的深层影响因素。竞争力的现实指标采用市场占有率等指标;价格竞争力情况用生产者价格指数时间序列的比较来反映;用品种结构、质量安全、生产规模、加工程度等指标的国际比较说明非价格竞争力情况。
李岳云、钟钰等 (2005) 运用恒定市场份额分析方法 (CMS模型) 从需求、商品构成和竞争力三个方面讨论了2004年我国农产品进口波动的原因, 研究结论是需求因素对进口逆差的影响程度最高, 其次为结构因素和竞争力因素。屈小博、霍学喜(2007)用显示比较优势指数 (RCA)、贸易竞争力指数 (TC) 以及国际市场份额(MS)等指数评价了我国农产品出口的国际竞争力, 实证分析显示农产品出口贸易结构总体上反映了我国农业资源的禀赋和比较优势特征, 我国农产品整体竞争力弱, 处于低竞争劣势。闫国庆等(2004)利用显性贸易优势指数(RTA)、国内资源成本系数(DRCC)及显性竞争力指数(RC)等测度指标对我国主要农产品竞争力进行实证分析,发现我国谷物类农产品整体竞争力不强。宗成峰(2007)利用 RCA 指数对几种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进行了实证研究,结论表明,我国土地密集型农产品的比较优势已经基本丧失,劳动密集型农产品尚具有较强的比较优势。学者们都在实证分析的基础上就如何增强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提出了政策建议。
2、劳动力成本上升对农产品贸易的影响
由上述文献回顾可发现,国内外关于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研究非常多,研究的对象涵盖了国家、地区、企业和产业等,研究的内容包括了我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现状及实证分析方法等。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以及国与国之间竞争的不断加强,学者们在深入研究竞争力的同时,同时也注意到我国传统出口优势产业受到劳动成本提升的挑战,于是将目光投向了劳动力成本与产业竞争力的研究。
摘要:劳动力这一重要生产要素在推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受到了经济发展的影响。近年来,由于我国经济的高速前进及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劳动力价格相应提升,成为影响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之一。本文研究了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现状,通过国际比较视角讨论我国劳动力价格变化与劳动力成本优势,运用RCA、TC、MS三种指数模型对我国主要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进行具体分析,并通过构建多元回归模型就劳动力成本上升对我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影响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我国劳动力价格逐年提升,但仍具有劳动力成本的比较优势。我国农产品贸易逆差扩大,竞争力下降,劳动力成本上升对农产品国际竞争力具有反向作用。
*查看完整论文请 +Q: ^3^5`1^9`1^6^0`7^2#
关键字:劳动力价格劳动力成本优势农产品竞争力
目录
摘要 1
关键词 1
Abstract 1
Key words 1
一、引言 2
(一)研究意义及背景 2
(二)相关文献回顾 2
1、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研究 2
(1)国外对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实证研究 3
(2)国内对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实证研究 3
2、劳动力成本上升对农产品贸易的影响 3
(三)创新与不足之处 4
1、创新之处 4
2、不足之处 5
二、 理论分析框架与研究方法 5
(一)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理论分析框架 5
1、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理论根源 5
2、农产品国际竞争力度量指标体系的构建 5
(1)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RCA) 5
(2)贸易竞争优势指数(TC) 6
(3)出口市场占有率(MS) 6
(二)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6
1、劳动力价格上升与劳动力成本优势 6
2、劳动力成本要素对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影响 6
三、劳动力成本上升背景下农产品国际竞争力分析 7
(一)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现状 7
(二)我国劳动力价格变化与劳动力成本优势 7
1、我国农业绝对劳动力成本 7
2、我国农业相对劳动力成本 8
3、 我国劳动力成本的国际比较 9
(三)劳动力成本要素对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影响 10
四、劳动力成本上升对我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影响的实证分析 12
(一)变量及模型构建 12
(二)相关性分析与显著性分析 13
(三)研究结果分析 14
五、主要结论及政策建议 14
(一)主要结论 14
(二)相关建议 15
致谢 15
参考文献 16 劳动力成本上升对中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影响研究
引言
(一)研究意义及背景
贸易全球化的进程使得作为传统农业发展大国的中国在享受成果的同时也受到了冲击。随着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加快,农业竞争力特别是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强弱越来越深刻影响着农村经济和农业的发展。自20 世纪80 年代末以来,中国主要农产品产量就已经超过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农产品生产国。但是近年来中国农产品出口比例却呈下降趋势,贸易逆差逐年加大。有些学者认为,长期以来,我国农业单纯依靠资源禀赋优势参与国际竞争,逐渐陷入了“比较优势陷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提高。并且在加入WTO 以后,我国农业将在WTO 所构建的国际农产品贸易框架下参与国际分工与国际竞争。无论是出口农产品的扩大,还是经受国外农产品的冲击都与农产品国际竞争力密切相关。
多年来,丰富的廉价劳动力一直被视为我国特殊的“比较优势”,并且成为我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具有竞争力的主要原因之一。出口是拉动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中最为有力的一个,而低廉的劳动力成本又是这驾马车的动力来源。由于人口众多,低廉的劳动力所带来的生产成本优势在我国农产品贸易中已经延续了很长一段时间。但是,劳动力这一重要生产要素在推动着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受到了经济发展的影响。近年来,由于我国经济的快速前进及农村城镇化、城市化的步伐加快,城镇与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提高,劳动者的工资水平也相应提升,我国劳动力市场开始从买方向卖方转变。2008年开始实施的新劳动合同法,意味着中国低劳动力成本时代已经是过去式,高成本劳动力时代即将到来。有些经济学家提出中国已经达到了“刘易斯拐点” ,以及中国的“人口红利”将逐渐消失的观点(蔡昉2004;陈友华,2005;王丰,2007)。根据刘易斯二元经济模型,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村剩余劳动力会逐渐向城市转移。而随着刘易斯拐点的到来,如果城市经济继续产生对劳动力的持续需求,那么劳动力价格上涨必将成为趋势。除此之外,我国的劳动力市场还具备不同于其他国家的特点——人口基数大,城乡二元结构,户籍制度,不完善的社保体系等等,这些经济制度也是影响我国劳动力成本的重要因素。
劳动力价格作为农业生产的重要成本,其上升对农产品价格、农业产业结构、土地利用、农业生产方式等都有重大影响。因此,劳动力成本上升成为影响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因素,也成为影响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因素,深入研究这一问题具有一定的理论与实际意义。
(二)相关文献回顾
1、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研究
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性产业部门, 农产品贸易是我国对外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 入世后农产品出口已经迈向新的增长阶段。农产品贸易变动趋势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 国内学者从多个视角研究了农产品贸易的变动情况。总的来看,大部分学者都认为在加入WTO之后,中国农产品贸易格局发生重大变化,国际竞争力下降。在绝对数量上,近年来中国农产品贸易总额,进、出口额和贸易规模不断扩大,对外贸易快速发展;但从相对数量上来看,自加入WTO以来,我国农产品进、出口额的增幅有较大波动,贸易逆差逐年扩大,从2004年开始我国由农产品的净出口国转变成为净进口国。(彭美秀,2010;李二敏,2011;刘合光,2007等)。
(1)国外对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实证研究
国外对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两个方面:一是竞争力的衡量及对农产品竞争力的实证比较;二是农产品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实证研究(王永德,2008)。
从实证分析的角度看,国外学者大多通过采用评价指标体系的方法对一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进行测度和评价,例如Matthew Clorton等人(2001)运用国内资源成本系数法(DRC)研究1996-1998 年波兰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研究范围涉及了三个农业领域和八种农产品,对波兰进行农业结构调整具有一定指导作用。Maria Sassi(2003)采用相对贸易优势指数、相对比较优势指数、贸易竞争力指数和产业内贸易指数对 1990-2000 年世界各区域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进行了综合评价,重点分析了欧盟 15 国农产品在国际竞争中所处的地位,并且对影响地区间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因素进行了深入探讨。LJ.Hubbard等人(2003)运用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RCA)、相对贸易优势指数(RTA)和显示性竞争优势指数(RC)对1992-1998年匈牙利农副食品的国际竞争力进行了分析,并得出相关结论。
(2)国内对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实证研究
国内对于中国农产品竞争力的研究在加入WTO前夕形成了一个高潮,直到今天仍然是备受关注的热点。关于中国农产品竞争力的研究内容可以归为如下几类:一是对中国主要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分析,或是从产业视角研究某一特定产业农产品的竞争力分析,既有定性也有定量的研究;二是从国际比较视角研究国内外农产品竞争力状况,如中美小麦等农产品竞争力对比研究。
从实证分析方法来看,国内学者乔娟(2000)为中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分析构造了一个相对比较完整的研究框架,这个框架包括四个层次:反映竞争结果的国际竞争力现实指标、国际竞争力的直接影响因素和间接影响因素以及国际竞争力的深层影响因素。竞争力的现实指标采用市场占有率等指标;价格竞争力情况用生产者价格指数时间序列的比较来反映;用品种结构、质量安全、生产规模、加工程度等指标的国际比较说明非价格竞争力情况。
李岳云、钟钰等 (2005) 运用恒定市场份额分析方法 (CMS模型) 从需求、商品构成和竞争力三个方面讨论了2004年我国农产品进口波动的原因, 研究结论是需求因素对进口逆差的影响程度最高, 其次为结构因素和竞争力因素。屈小博、霍学喜(2007)用显示比较优势指数 (RCA)、贸易竞争力指数 (TC) 以及国际市场份额(MS)等指数评价了我国农产品出口的国际竞争力, 实证分析显示农产品出口贸易结构总体上反映了我国农业资源的禀赋和比较优势特征, 我国农产品整体竞争力弱, 处于低竞争劣势。闫国庆等(2004)利用显性贸易优势指数(RTA)、国内资源成本系数(DRCC)及显性竞争力指数(RC)等测度指标对我国主要农产品竞争力进行实证分析,发现我国谷物类农产品整体竞争力不强。宗成峰(2007)利用 RCA 指数对几种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进行了实证研究,结论表明,我国土地密集型农产品的比较优势已经基本丧失,劳动密集型农产品尚具有较强的比较优势。学者们都在实证分析的基础上就如何增强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提出了政策建议。
2、劳动力成本上升对农产品贸易的影响
由上述文献回顾可发现,国内外关于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研究非常多,研究的对象涵盖了国家、地区、企业和产业等,研究的内容包括了我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现状及实证分析方法等。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以及国与国之间竞争的不断加强,学者们在深入研究竞争力的同时,同时也注意到我国传统出口优势产业受到劳动成本提升的挑战,于是将目光投向了劳动力成本与产业竞争力的研究。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jjymy/37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