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枯竭城市经济转型问题研究(附件)
摘 要关于资源枯竭城市经济转型问题的研究一直是经济学、公共管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和城市设计与技术等学科研究的热点和焦点,然而,关于资源枯竭城市的经济转型问题研究大多关于(1)资源输出型城市的转型存在的问题,阻碍转型升级的因素(2)具体城市升级的规划和产业转型的关系(3)从政府有关政策方面下手研究资源枯竭城市转型发展等方面,对城市转型进行研究,关注点很少放在陕西省和政府资金支持方面。本文通过理论和实证相结合的方法,定量和定性分析的方法,利用查阅资料的方法获得数据,利用榆林铜川两个城市的总GDP、人均GDP和GDP的增长占GDP比重;第三产业增长和增长值占GDP比重;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不合理分布情况来分析经济结构优化方向,计算城市本身竞争力,锁定有优势和发展持续的产业,确定将来经济发展走向和调整经济结构的规划。
目 录
一、 引言 7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7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8
二、 资源枯竭城市困境分析 8
(一)榆林市和铜川市发展困境分析 8
(二)金融支持榆林市和铜川市困境现状分析 9
三、国内外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探索
四、 陕西省经济转型城市范例研究 8
(一)以铜川市为例 10
(二)以榆林市为例 14
(三)榆林市和铜川市主导产业选择建议 14
五、 结论及政策建议 14
(一)结论 14
(二)政策建议 14
参考文献 15
致谢 16
一、引言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自建国以来,很多以资源输出为主要经济效益的城市,渐渐成长甚至成熟起来,这都归功于工业化程度的不断发展。但是因为本身条件的限制,资源型城市大多还是以资源输出为主,因为在工业进程中,资源输出的城市始终以单一产业为支柱产业,但是几十年过去了,一味地开采资源已经让资源面临枯竭的困境。而且因为资源开采有利可图,大多商人都选择这一行业捞金,开发及后期成本投入过多,过大的竞争压力让资源型产业也越来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越无利可图,这也是资源枯竭城市所面临的困境。
拿一个著名的例子来说,中国陕西省,因为资源过度开发利用,导致一系列资源枯竭的连锁问题,具体地说,陕西省榆林市和铜川市,因为长期以资源输出型产业为主,资源的再生速度赶不上被消耗的速度,生态破坏问题极为严重,也无法完成产业转型升级,这就大大制约了当地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而且现在提倡环保型能源,传统能源出现越来越多环保型的替代品,怎样完成产业转型升级,怎样提高资源输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这是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致力于解决资源城市的升级,提高再生存能力的问题,对整个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内外专家都致力于生态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产业是否转型成功与否和该地经济是否实现持续稳定的增长、民生保障是否的到改善、生态环境的好坏有着密切的关系。
1.国外研究现状
Hatter、Barnes(1991年)等人,利用调查和理论结合的方式,研究了资源输出型城市,包括转型的规划,经济结构调整,生态保护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加拿大学者Bradbury(2012年)在研究资源输出城市的的相关资料时,对资源型城市和成长、衰退和发展的阶段特征做了重点关注。
学者O feiglig(2000年)在对澳大利亚资源型城市人口特征分析研究时,选用了人口普查的数据资料。
Lucas(1971年)在他著述的《采矿、磨坊、铁路城镇、加拿大単一工业社区的生活》一书中,重点提出了资源城市的各个阶段:建设阶段、雇佣阶段、过渡阶段和成熟阶段。
以上研究只针对资源型城市的发展阶段作出界定,却并未明确指出处于衰退期的资源型城市,在转型中如何在政府的介入引导下,进行合理的资源配置,从而平稳的从单一的产业结构的城市,转变为一个多元体系化的、合理有序开发利用资源的新型城市。
2.国内研究现状
韩冰(2012年)在他的<<资源枯竭城市促进就业中政府责任与对策研究>>中谈到,因为经济结构在不断升级,资源输出型城市的失业问题日益严峻,由产业结构性失衡引起的劳动力市场的不完善,这是是造成资源枯竭城市劳动力大量失业的最主要原因,如何才能缓解产业结构失衡与再就业劳动力吸纳之间的矛盾,是资源枯竭型城市面临的最大问题,要想解决这一矛盾,必须从政府决策层面出发,依靠政府作为,才能解决这一难题。在该文的研究中,引入政府作为解决资源枯竭城市面临的困境,但是忽略了产业结构调整对于资源枯竭城市的影响。
陈新生(2013)在他的<<资源枯竭型城市多维生态型研究>>中谈到,就自然资源枯竭城市的起因和造成的生态问题提出,针对具体城市制定多维生态管理系统,建立一个经济自然社会多维度模型,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和旅游业,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该文虽然谈到在经济转型过程中,金融支持必不可缺,但是并未具体分析政府作为如何帮助资源枯竭型城市进行政策保护和引导。
李立(2010年)在他的<<中国资源枯竭型地区经济转型政策研究>>中如是说,由生命周期理论、比较优势理论和可持续发展理论等相关理论来看,资源输出型城市枯竭的现状,经济结构升级和当地经济发展的关系问题。从政府政策出发,维护资源枯竭地区的社会安定,保障人民的生活,使生态环境逐步得到改善。
焦华富(2015年)这样说,资源型城市枯竭的现今囧状,大多是因为长期利用单一产业谋生,如果想要经济再度起飞,只能调整经济结构。
以上研究内容虽然指出资源型城市的转型关键在于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但并未明确指出城市转型的方向应该如何选择,也并未突出金融支持在城市转型中的重要作用。
二、资源枯竭城市困境分析
(一)榆林市和铜川市发展困境分析
因为地理位置处在关中平原和黄土高原交界,所以说铜川是在矿产上设立的城市也不为过,铜川曾经是西北地区最大的水泥生产基地,也是全国重要的煤矿产业基地。不过这些年,产业结构调整,新能源的冲击,铜川的经济弊端越来越凸显出来。并且据推算,当地资源仅仅能再开采25年。从地理位置来看,榆林处于陕西省北部,背靠黄土高原和毛乌素沙地,是黄土高原和内蒙古高原中间的过渡地区,有世界七大的煤田之一的神府煤田,但由于开采过度和资源型产品价格下跌,榆林市的发展停滞不前。
以上可看出,资源城市最赖以生存的就是自然资源。在发展初期,由于丰富且数量巨大的优质自然资源优势,在当地,相关的产业就会崛起,在这一范围内的相关产业高度集中化,降低从事相关产业的企业的制度成本,从而就会使得当地的产业结构相对单一。一旦自然资源产量不足,或者市场上,该产业出产的资源型产品价格浮动,就会给当地的经济带来很大的冲击。资源输出城市在成长期间必然要走向衰退,在衰退期间,城市会迎来诸多的发展问题,如资源枯竭,产业过于单一,失业率上升,经济发展速度减慢和生态持续恶化。
(二)金融支持榆林市和铜川市困境现状分析
“十一五”期间,由于榆林市和铜川市高耗能产业的发展迅猛,金融生态环境受到了巨大的大破坏,榆林市仅在西安银行的不良贷款高达4.94亿元,占到银行总的不良贷款率的39.67%,大多数的不良贷款都发生在煤炭钢铁行业,由于榆林的部分市企和个人逃避还款,导致榆林市金融生态环境越来越恶劣。同时,铜川市的融资状况也不容乐观,全市的融资需求不足,其中有效需求严重不足。第一季度政府征集83个(审批手续完备的仅37个)、银行对接的55个融资企业,获得贷款的企业57户,贷款的获得率为39.86%。第二季度征集融资项目,剔除一季度已征集过的,各区县、市级部门的反馈仅仅30个,而仅有12家企业最终获得批准。如何在融资困难的大环境下,建立一个合法有序的金融环境,在优先满足大企业,大投资项目的资金审批之后,为中小企业贷款谋取福利,尤其是在发展旅游业中,是当地政府面临的一大困境。
目 录
一、 引言 7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7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8
二、 资源枯竭城市困境分析 8
(一)榆林市和铜川市发展困境分析 8
(二)金融支持榆林市和铜川市困境现状分析 9
三、国内外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探索
四、 陕西省经济转型城市范例研究 8
(一)以铜川市为例 10
(二)以榆林市为例 14
(三)榆林市和铜川市主导产业选择建议 14
五、 结论及政策建议 14
(一)结论 14
(二)政策建议 14
参考文献 15
致谢 16
一、引言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自建国以来,很多以资源输出为主要经济效益的城市,渐渐成长甚至成熟起来,这都归功于工业化程度的不断发展。但是因为本身条件的限制,资源型城市大多还是以资源输出为主,因为在工业进程中,资源输出的城市始终以单一产业为支柱产业,但是几十年过去了,一味地开采资源已经让资源面临枯竭的困境。而且因为资源开采有利可图,大多商人都选择这一行业捞金,开发及后期成本投入过多,过大的竞争压力让资源型产业也越来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越无利可图,这也是资源枯竭城市所面临的困境。
拿一个著名的例子来说,中国陕西省,因为资源过度开发利用,导致一系列资源枯竭的连锁问题,具体地说,陕西省榆林市和铜川市,因为长期以资源输出型产业为主,资源的再生速度赶不上被消耗的速度,生态破坏问题极为严重,也无法完成产业转型升级,这就大大制约了当地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而且现在提倡环保型能源,传统能源出现越来越多环保型的替代品,怎样完成产业转型升级,怎样提高资源输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这是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致力于解决资源城市的升级,提高再生存能力的问题,对整个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内外专家都致力于生态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产业是否转型成功与否和该地经济是否实现持续稳定的增长、民生保障是否的到改善、生态环境的好坏有着密切的关系。
1.国外研究现状
Hatter、Barnes(1991年)等人,利用调查和理论结合的方式,研究了资源输出型城市,包括转型的规划,经济结构调整,生态保护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加拿大学者Bradbury(2012年)在研究资源输出城市的的相关资料时,对资源型城市和成长、衰退和发展的阶段特征做了重点关注。
学者O feiglig(2000年)在对澳大利亚资源型城市人口特征分析研究时,选用了人口普查的数据资料。
Lucas(1971年)在他著述的《采矿、磨坊、铁路城镇、加拿大単一工业社区的生活》一书中,重点提出了资源城市的各个阶段:建设阶段、雇佣阶段、过渡阶段和成熟阶段。
以上研究只针对资源型城市的发展阶段作出界定,却并未明确指出处于衰退期的资源型城市,在转型中如何在政府的介入引导下,进行合理的资源配置,从而平稳的从单一的产业结构的城市,转变为一个多元体系化的、合理有序开发利用资源的新型城市。
2.国内研究现状
韩冰(2012年)在他的<<资源枯竭城市促进就业中政府责任与对策研究>>中谈到,因为经济结构在不断升级,资源输出型城市的失业问题日益严峻,由产业结构性失衡引起的劳动力市场的不完善,这是是造成资源枯竭城市劳动力大量失业的最主要原因,如何才能缓解产业结构失衡与再就业劳动力吸纳之间的矛盾,是资源枯竭型城市面临的最大问题,要想解决这一矛盾,必须从政府决策层面出发,依靠政府作为,才能解决这一难题。在该文的研究中,引入政府作为解决资源枯竭城市面临的困境,但是忽略了产业结构调整对于资源枯竭城市的影响。
陈新生(2013)在他的<<资源枯竭型城市多维生态型研究>>中谈到,就自然资源枯竭城市的起因和造成的生态问题提出,针对具体城市制定多维生态管理系统,建立一个经济自然社会多维度模型,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和旅游业,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该文虽然谈到在经济转型过程中,金融支持必不可缺,但是并未具体分析政府作为如何帮助资源枯竭型城市进行政策保护和引导。
李立(2010年)在他的<<中国资源枯竭型地区经济转型政策研究>>中如是说,由生命周期理论、比较优势理论和可持续发展理论等相关理论来看,资源输出型城市枯竭的现状,经济结构升级和当地经济发展的关系问题。从政府政策出发,维护资源枯竭地区的社会安定,保障人民的生活,使生态环境逐步得到改善。
焦华富(2015年)这样说,资源型城市枯竭的现今囧状,大多是因为长期利用单一产业谋生,如果想要经济再度起飞,只能调整经济结构。
以上研究内容虽然指出资源型城市的转型关键在于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但并未明确指出城市转型的方向应该如何选择,也并未突出金融支持在城市转型中的重要作用。
二、资源枯竭城市困境分析
(一)榆林市和铜川市发展困境分析
因为地理位置处在关中平原和黄土高原交界,所以说铜川是在矿产上设立的城市也不为过,铜川曾经是西北地区最大的水泥生产基地,也是全国重要的煤矿产业基地。不过这些年,产业结构调整,新能源的冲击,铜川的经济弊端越来越凸显出来。并且据推算,当地资源仅仅能再开采25年。从地理位置来看,榆林处于陕西省北部,背靠黄土高原和毛乌素沙地,是黄土高原和内蒙古高原中间的过渡地区,有世界七大的煤田之一的神府煤田,但由于开采过度和资源型产品价格下跌,榆林市的发展停滞不前。
以上可看出,资源城市最赖以生存的就是自然资源。在发展初期,由于丰富且数量巨大的优质自然资源优势,在当地,相关的产业就会崛起,在这一范围内的相关产业高度集中化,降低从事相关产业的企业的制度成本,从而就会使得当地的产业结构相对单一。一旦自然资源产量不足,或者市场上,该产业出产的资源型产品价格浮动,就会给当地的经济带来很大的冲击。资源输出城市在成长期间必然要走向衰退,在衰退期间,城市会迎来诸多的发展问题,如资源枯竭,产业过于单一,失业率上升,经济发展速度减慢和生态持续恶化。
(二)金融支持榆林市和铜川市困境现状分析
“十一五”期间,由于榆林市和铜川市高耗能产业的发展迅猛,金融生态环境受到了巨大的大破坏,榆林市仅在西安银行的不良贷款高达4.94亿元,占到银行总的不良贷款率的39.67%,大多数的不良贷款都发生在煤炭钢铁行业,由于榆林的部分市企和个人逃避还款,导致榆林市金融生态环境越来越恶劣。同时,铜川市的融资状况也不容乐观,全市的融资需求不足,其中有效需求严重不足。第一季度政府征集83个(审批手续完备的仅37个)、银行对接的55个融资企业,获得贷款的企业57户,贷款的获得率为39.86%。第二季度征集融资项目,剔除一季度已征集过的,各区县、市级部门的反馈仅仅30个,而仅有12家企业最终获得批准。如何在融资困难的大环境下,建立一个合法有序的金融环境,在优先满足大企业,大投资项目的资金审批之后,为中小企业贷款谋取福利,尤其是在发展旅游业中,是当地政府面临的一大困境。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jjymy/22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