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次贷危机对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风险研究
目前国内对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MBS)的研究已经达到了一定的水平,但与国外特别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相比还有很大距离。本文阐述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相关理论,梳理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运行过程、原理以及功能与作用,并结合美国次贷危机,分析我国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在实施的过程中可能会面临的风险,提出防范与控制住房抵押贷款证券风险的思路与对策,以规范国内市场的健康发展。
目录
摘要 1
关键词 1
Abstract 1
Key words 1
一、引言 1
二、文献综述 2
三、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一般理论分析 4
(一)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基本涵义 4
(二)参与主体 4
(三)原理依据 4
(四)运行流程 5
四、美国次贷危机问题回顾 5
(一)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市场 5
(二)次贷危机形成与爆发 6
(三)次贷危机成因分析 7
五、我国实施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中的风险分析 8
(一)中美住房抵押贷款对比分析 8
1、相似性分析8
2、差异性分析8
(二)中国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风险分析 8
1、基础资产风险8
2、市场价格风险9
(三)“建元20071MBS”基础资产风险分析 9
1、“建元20071MBS”违约风险分析9
2、“建元20071MBS”提前偿付风险分析10
六、我国实施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风险管理启示11
致谢12
参考文献12
基于美国次贷危机对我国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风险研究
引言
引言
近半个世纪以来,金融市场改革创新不断。其中资产证券化作为世界上最伟大的一项创新之一,对金融市场、金融机构以及相关实体产业的发展都产生了着重大的影响。资产证券化具有一系列的积极作用,它能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产的运作效率、降低宏观经济的运行成本。作为资产证券化众多形式中最先被创新出来、发展最为成熟的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更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受各国金融机构的青睐,自20世纪70年代在美国问世以来,在世界各国都有了迅速的发展。
2003年2月,中国人民银行首次在《2002年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提出了“积极推进住房贷款证券化”。而在 2004 年 1月31日发布的《国务院关于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的若干意见》则首次提出了“积极探索并开发资产证券化品种”。 2005年3月,国务院批准国家开发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分别开展了信贷资产证券化和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试点工作。在2005年12月15日,我国的第一只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建元20051个人住房抵押贷款支持证券”在银行间债券市场正式开始交易,从而拉开了中国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序幕。时隔两年,建设银行于2007年再次发行了第二只住房抵押贷款证券一“建元20071个人住房抵押贷款支持证券”,标志着我国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试点工作步入新台阶。但在2007年第二单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发行之后,再无银行涉足。2014年7月22日,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发行的“邮元2014年第一期个人住房贷款支持证券化产品(RMBS)”在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招标成功。这意味着时隔七年,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再次启幕。
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可以说已成为西方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的主流。但金融创新也是一把双刃剑,随着证券市场中次级贷款证券的比重也越来越大,从而导致其中所蕴含的金融风险也越来越大。虽然次级贷款证券化使得美国住房抵押贷款市场空前繁荣,但资产证券化放大了风险和收益,其与生俱来的风险始终存在,最终随着美国经济的不景气显现出来,引发了严重的次贷危机。
2014年9月30日我国央行、银监会联合出台的《关于进一步做好住房金融服务工作的通知》内容中,除了引发社会高度关注的房贷放开政策,还涉及到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通过发行住房抵押贷款支持证券、发行期限较长的专项金融债券等多种措施筹集资金,专门用于增加首套普通自住房和改善型普通自住房贷款投放的内容。这意味着在未来我国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可能会放开盘活房地产市场,解决房地产企业融资难等问题。在此经济背景下,无论从理论角度还是实际应用角度,都需要对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进行深入的研究,从各方面努力做好各项风险管理工作,保证我国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顺利开展和健康运行。
二、文献综述
(一)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内涵
住房抵押证券证券化属于资产证券化的一种,由于各国所处的法律制度环境、金融市场发展程度的不同,资产证券化有许多不同的类型与形式,这使得目前国内外学术界还没有形成对资产证券化的统一定义。国外学者Kendall和Fisheman(2000)认为资产证券化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包括对个人贷款和其他债务工具进行组合打包,然后将被打包的资产转化成为一种或多种证券,同时提高这些证券的信用等级或评级等级并出售给第三方投资者。国内学者于凤坤在他的论文中提出了一个较受国内普遍接受的定义,即资产证券化是把缺乏流动性,但具有未来现金流的应收账款等资产汇集起来,通过结构性重组,可以把它变成一个在金融市场上出售和流通的证券,并达到融资目的的过程。
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基础资产即住房抵押贷款的定义,根据Bhattacharya和Fabozzi的理解,住房抵押贷款是指借款人或者第三人以其所有的房产做为抵押而发放的一种贷款方式,抵押贷款合同限定借款人应当按时以事先约定的方式按时偿还贷款,当借款人违约时,贷款人有权剥夺借款人收回抵押物的权利,并采取出售抵押贷款资产的形式来减少损失。
(二)可行性和必要性研究
Jones(1962)认为住房贷款抵押证券化的一大功能就是完善乐住房抵押贷款由于它的长期性在一级市场的流动性问题。Hess,Penimcchi 和 Shaffer (1988)三人提出,证券化的方式不仅从银行监管角度出发降低了银行对于资本充足率的要求,同时也使银行减少了一部分融资的成本。
1998年11月,南方证券公司和中国金融学会在青岛开展了关于中国是否应该进行信贷资产证券化的学术研讨会议,由此拉开了国内学者对引入证券化可行性与必要性的讨论。2000年2月24日,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国际研讨会在上海召开。2005年3月21日中国人民银行宣布,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正式启动,国家开发行和中国建设银行作为首批试点单位,这些均标志着我国证券化研究进入了一个更为务实的研究阶段。
何德旭(2000)通过分析评估数据,提出虽然我国推行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十分必要,但是仍需要继续完善制度、规模的不足,各方面均衡后才能发展更好。赵洪进、张晓旭(2006)认为,虽然我国目前的条件符合推行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并且在2005年已经有了成功的案例,但是在有些方面仍然不充分,因此先在国内较发达的地区进行初步试点有利于后期在全国进行推广。谢海芳(2007)则提出我国推行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能有效缓解我国商业银行在经营中所面临的信贷风险及流动性风险。
目录
摘要 1
关键词 1
Abstract 1
Key words 1
一、引言 1
二、文献综述 2
三、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一般理论分析 4
(一)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基本涵义 4
(二)参与主体 4
(三)原理依据 4
(四)运行流程 5
四、美国次贷危机问题回顾 5
(一)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市场 5
(二)次贷危机形成与爆发 6
(三)次贷危机成因分析 7
五、我国实施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中的风险分析 8
(一)中美住房抵押贷款对比分析 8
1、相似性分析8
2、差异性分析8
(二)中国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风险分析 8
1、基础资产风险8
2、市场价格风险9
(三)“建元20071MBS”基础资产风险分析 9
1、“建元20071MBS”违约风险分析9
2、“建元20071MBS”提前偿付风险分析10
六、我国实施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风险管理启示11
致谢12
参考文献12
基于美国次贷危机对我国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风险研究
引言
引言
近半个世纪以来,金融市场改革创新不断。其中资产证券化作为世界上最伟大的一项创新之一,对金融市场、金融机构以及相关实体产业的发展都产生了着重大的影响。资产证券化具有一系列的积极作用,它能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产的运作效率、降低宏观经济的运行成本。作为资产证券化众多形式中最先被创新出来、发展最为成熟的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更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受各国金融机构的青睐,自20世纪70年代在美国问世以来,在世界各国都有了迅速的发展。
2003年2月,中国人民银行首次在《2002年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提出了“积极推进住房贷款证券化”。而在 2004 年 1月31日发布的《国务院关于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的若干意见》则首次提出了“积极探索并开发资产证券化品种”。 2005年3月,国务院批准国家开发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分别开展了信贷资产证券化和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试点工作。在2005年12月15日,我国的第一只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建元20051个人住房抵押贷款支持证券”在银行间债券市场正式开始交易,从而拉开了中国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序幕。时隔两年,建设银行于2007年再次发行了第二只住房抵押贷款证券一“建元20071个人住房抵押贷款支持证券”,标志着我国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试点工作步入新台阶。但在2007年第二单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发行之后,再无银行涉足。2014年7月22日,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发行的“邮元2014年第一期个人住房贷款支持证券化产品(RMBS)”在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招标成功。这意味着时隔七年,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再次启幕。
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可以说已成为西方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的主流。但金融创新也是一把双刃剑,随着证券市场中次级贷款证券的比重也越来越大,从而导致其中所蕴含的金融风险也越来越大。虽然次级贷款证券化使得美国住房抵押贷款市场空前繁荣,但资产证券化放大了风险和收益,其与生俱来的风险始终存在,最终随着美国经济的不景气显现出来,引发了严重的次贷危机。
2014年9月30日我国央行、银监会联合出台的《关于进一步做好住房金融服务工作的通知》内容中,除了引发社会高度关注的房贷放开政策,还涉及到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通过发行住房抵押贷款支持证券、发行期限较长的专项金融债券等多种措施筹集资金,专门用于增加首套普通自住房和改善型普通自住房贷款投放的内容。这意味着在未来我国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可能会放开盘活房地产市场,解决房地产企业融资难等问题。在此经济背景下,无论从理论角度还是实际应用角度,都需要对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进行深入的研究,从各方面努力做好各项风险管理工作,保证我国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顺利开展和健康运行。
二、文献综述
(一)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内涵
住房抵押证券证券化属于资产证券化的一种,由于各国所处的法律制度环境、金融市场发展程度的不同,资产证券化有许多不同的类型与形式,这使得目前国内外学术界还没有形成对资产证券化的统一定义。国外学者Kendall和Fisheman(2000)认为资产证券化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包括对个人贷款和其他债务工具进行组合打包,然后将被打包的资产转化成为一种或多种证券,同时提高这些证券的信用等级或评级等级并出售给第三方投资者。国内学者于凤坤在他的论文中提出了一个较受国内普遍接受的定义,即资产证券化是把缺乏流动性,但具有未来现金流的应收账款等资产汇集起来,通过结构性重组,可以把它变成一个在金融市场上出售和流通的证券,并达到融资目的的过程。
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基础资产即住房抵押贷款的定义,根据Bhattacharya和Fabozzi的理解,住房抵押贷款是指借款人或者第三人以其所有的房产做为抵押而发放的一种贷款方式,抵押贷款合同限定借款人应当按时以事先约定的方式按时偿还贷款,当借款人违约时,贷款人有权剥夺借款人收回抵押物的权利,并采取出售抵押贷款资产的形式来减少损失。
(二)可行性和必要性研究
Jones(1962)认为住房贷款抵押证券化的一大功能就是完善乐住房抵押贷款由于它的长期性在一级市场的流动性问题。Hess,Penimcchi 和 Shaffer (1988)三人提出,证券化的方式不仅从银行监管角度出发降低了银行对于资本充足率的要求,同时也使银行减少了一部分融资的成本。
1998年11月,南方证券公司和中国金融学会在青岛开展了关于中国是否应该进行信贷资产证券化的学术研讨会议,由此拉开了国内学者对引入证券化可行性与必要性的讨论。2000年2月24日,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国际研讨会在上海召开。2005年3月21日中国人民银行宣布,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正式启动,国家开发行和中国建设银行作为首批试点单位,这些均标志着我国证券化研究进入了一个更为务实的研究阶段。
何德旭(2000)通过分析评估数据,提出虽然我国推行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十分必要,但是仍需要继续完善制度、规模的不足,各方面均衡后才能发展更好。赵洪进、张晓旭(2006)认为,虽然我国目前的条件符合推行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并且在2005年已经有了成功的案例,但是在有些方面仍然不充分,因此先在国内较发达的地区进行初步试点有利于后期在全国进行推广。谢海芳(2007)则提出我国推行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能有效缓解我国商业银行在经营中所面临的信贷风险及流动性风险。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jjymy/16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