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与技术进步的一个内生分析框架

目 录
1引言1
2信息化与技术进步的概念以及相关研究和目的1
2.1信息化与技术进步的概念1
2.2相关研究1
2.3研究目的3
3 技术的区域扩散与跨越4
3.1技术的区域扩散4
3.2技术创新与扩散的区域分工11
4 信息化与技术创新、技术扩散的机制12
4.1信息化与技术创新的作用机制12
4.2信息化与技术扩散的作用机制14
4.3信息化对技术进步的实证检验15
5 政策建议17
结论19
致谢20
参考文献21
图3-1 技术扩散的五种类型10
图4-2 2003年到2012年相关数据折线图16
表4-1 历年相关数据15
1 引言
当今世界,以互联网、计算机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得到了迅猛发展,引发了第三次工业革命,推动了全球产业结构转型和优化升级,带来了人类生产生活方式的深刻变化。进入21世纪,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其普及应用对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军事发展的影响更加深刻,信息化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国际竞争力、现代化程度、综合国力和经济成长能力的重要标志。加快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以信息化带动技术进步,推动产业优化升级,带动区域的经济发展。
2 信息化与技术进步的概念以及相关研究和目的
2.1 信息化与技术进步的的概念
关于什么是“信息化”,学者们定义不尽相同。有的学者认为“反映了可触摸的物质产品起主导作用向难以触摸的信息产品起主导作用的根本性转变”、“信息化是一个内涵深刻、外延广泛的概念”,从内涵的角度来考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_5_1_9_1_6_0_7_2 
察,它包括两个层次:一方面指信息的利用非常广泛,信息观念深入人心;另一方面指信息技术产业的高速发展,信息咨询服务业的高度发达和完善。从外延的角度来考察,它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信息环境。所谓信息化,是指社会经济的发展,从以物质与能量为经济结构的重心,向以信息为经济结构的重心转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地采用现代信息技术装备国民经济各部门和社会各领域,从而极大的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
狭义上的技术进步主要是指生产工艺、中间投入品以及制造技能等方面的革新和改进。具体表现为对旧设备的改造和采用新设备改进旧工艺,采用新工艺使用心得原材料和能源对原有产品进行改进研究开发新产品提高工人的劳动技能等。广义上讲,技术进步是指技术所涵盖的各种形式知识的积累与改进。
2.2 相关研究
2.2.1 国际信息化与技术进步的相关研究
国际上对信息化水平进行测度和分析的方法有几十种,但比较通用的是波拉特方法和日本学者的社会信息化指数摸型。波拉特统计分析测度方法与日本RITE信息化指数模型测度方法代表了信息化测度的 两种流派,它们具有各自的优点和不足。最主要的是,波拉特方法是一种宏观测度方法,对于一个国家和社会的信息化是合适的,但对某一行业或企业的测度就力不从心了;日本信息化指数法忽视了许多在波拉特方法中很关键的知识产生部门和信息产生部门的作用,信息化指数法采用算术平均的方法,掩盖了某些实质性的差别,随着时代的发展,指标已严重过时,难以反映信息化发展趋势和最新成果,同时,一些重要指标又未能予以充分考虑,如信息技术推广应用,等等。在信息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研究方面,现有研究主要集中在信息化对国民经济的影响、国家与国家之间信息化水平的差距及信息化贡献率的差距、企业信息化及效益等领域,而对行业信息化水平的测度、信息化对行业的贡献及对行业内部作用机理等方面的研究则很少。这一方面是由于相关指标和数据的缺乏,另一方面也是由于对产业领域应用信息技术的特点缺乏系统性的分析和探讨。
2.2.2 国内信息化与技术进步的相关研究
国内现有研究主要集中在国家、社会、地区性信息化水平的分析和比较,对产业领域的信息化水平的分析,或针对信息技术应用于产业领域的效果表现的研究和分析少,特别是几乎没有对行业信息化建设效益进行定量分析的文章,于是往往使研究分析结果对相关政策的参考作用下降。具体来讲:
第一,我国现有的对信息化水平和指标的研究过分宏观或过分微观。如:研究主要集中在区域信息化与区域经济、三产业的信息化水平及其影响、企业信息化水平的测度等。缺乏行业层面的研究,仅有研究涉及机械工业所属分行业信息化水平的测度问题,但对其它行业,特别是对工业行业36个分行业的信息化水平及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等领域缺少研究。
第二,在区域和企业层面,现有研究虽分析了信息化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但并未涉及信息化的效率问题,虽然投入产出法能反映信息化建设的效率,但计算繁杂,费时费力且会出错,一般用在国家或区域间的分析,对行业或企业信息化投入产出进行定量评估很困难。
第三,未突出信息产生和信息需求两大因素的相对发展状况。以往的研究倾向于将信息的生产、加工能力与/消费信息的能力综合为一,列于所谓信息资源或信息生产资料项下。但实际上,信息经济的发展往往与这两类因素的相互作用有很大的关系,有目的地促进两类因素的协调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_5_1_9_1_6_0_7_2 
发展,是信息经济发展的关键。比如,产生信息的能力实际上受制于需求信息的能力的发展,这其实就是我国某些产业应用信息技术不利的原因之一。
第四,有的研究结论不一致甚至矛盾。如:陶长琪(2001)认为信息化对第二产业影响最大,其次是第三产业,再次是第一产业,而汪斌、余冬筠(2004)认为信息化对第二产业增长的贡献率最大,其次是第一产业,对第三产业的带动比较弱。又如:陈向东、傅兰生(1999)与王君、杜伟(2003)中提取的主成分不一致,等等。有的研究虽提出了观点、指标体系或模型,但缺少实证的支持,如:郭东强、王志江(2000)与苗建军(1999)的工作。
第五,测定机械行业信息化水平的指标体系不科学,指标与指标之间的相关度较大。
第六,在用计量模型进行分析时,没有考虑多重共线性的影响。资本、劳动之间是存在多重共线性的,特别是信息化测度指标体系中一般都包含有资本和劳动的因素,信息化水平测度及对经济增长贡献研究综述信息化水平与资本、劳动之间的多重共线性不能忽视。
2.3 研究目的
在经济区域化、知识经济背景下,信息化和技术进步成为推动区域发展的重要动力,需要研究信息化和技术进步之间的联系,通过分析信息化对技术的创新与扩散的关系,探讨技术进步提升机制,识别区域创新能力驱动因素。本文期望通过对信息化和技术进步内涵、结构的研究,揭示信息化和技术进步的本质特系,寻找客观测度信息化和技术进步的科学方法。通过对区域技术创新能力提升过程的研究,探讨信息化对区域技术进步能力的贡献,构建区域创新能力提升政策体系。
信息化虽然是一个新概念,但其涉及的范围极为宽泛,所带来的问题极其深刻,需要研究的内容也极为丰富。无论国内还是国外,由信息化引发的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军事、科技等深层次问题的研究,不仅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具有重要的价值,可以说是一个大有可为的、值得开拓的学术研究的“新边疆”。信息化所带来的不但是一场产业技术革命,也是一次深刻的经济社会变革,探究信息化对国家创新能力的作用和影响具有重要意义。与世界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较,我国信息化建设起步比较晚,直到1997年,国务院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才正式提出国家信息化的定义。我国有关学者在信息化测度以及信息化建设对我国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作了一些研究,但大都是定性分析以及文献综述等,并没有达到一定的深度。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jjymy/3511.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