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车产业的竞争力研究

新能源汽车产业的竞争力研究[20200428231738]
摘要:新能源汽车代表了未来汽车行业发展的方向与希望。它最大的特征就是能耗低,接近零排放、无污染。如今在遭受到日益严重的国际能源危机以及全球自然环境污染严重的情况下,新能源汽车作为解决这些问题的途径之一,这一产业的开发与产业化受到越来越多国家和企业的关注与重视。
关键字: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竞争力
Research on the Competitiveness of New Energy
Vehicles Enterprise
Student majoring in The international economic and trade Wang Wei
Tutor Fan Yongjun
Abstract:New energy vehicles is powered by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its greatest feature is the low energy consumption, near-zero emissions, no pollution, energy saving. In the current global environment, pollution is worsening, the international energy crisis is growing worse by the circumstance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new energy vehicles and its industrialization are paid attention by more and more countries and enterprises. So far,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research on new energy vehicles are mainly focused on technology and its effects on the environment, while the industrialization of new energy vehicles becomes the key of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of new energy vehicles.
Key words: China, New energy automotive industry, Competitiveness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全世界的人口已经达到70亿,世界经济发展也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期,这都与能源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近几百年来,由于人们不断使用化石能源使得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同时环境污染也进入了人们的眼中,而能源作为环境污染的最大的来源也被人们所了解。人们越来越重视由于二氧化碳浓度升高所引起的全球气候变暖以及对全球生态影响等方面的问题。
在这样的背景下,一系列的与低碳有关的新概念应运而生,例如,“低碳经济”,“低碳发展”,“低碳社会”,“低碳世界”等。在2009年12月7日至19日由联合国组织召开的哥本哈根气候峰会最终达成了一个《哥本哈根协议》,但是其缺乏法律效力。但是哥本哈根气候会议体现了世界各国对低碳经济的重视以及对低碳经济控制权志在必得。而通过对能源、经济和价值观进行大改革,可能为即将到来的新文明开辟一条全新的道路,也就是舍弃原来20世纪的以环境为代价的传统经济增长方式,采用21世纪的新技术与新机制,通过环保的经济增长模式和生活模式以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可持续发展。
目前,从能源供应量方面来看,由于国际能源供应越来越紧张,尤其是原油供应由于战争等问题而出现持续紧张的局面。据国际权威机构的资料计算,全球石油剩余储量只有2297亿吨,预计可供全世界使用39年左右;就算加上尚未发现的石油存储量,也不过才一共3574亿吨,预计可供全世界使用53年左右。能源价格方面,原油价格不断上涨,从21世纪初期的30美元到目前的80多美元。由于能源总储量和价格方面的原因,使得对新能源开发的需求也越来越大。如果说过去的20世纪是化石能源崛起并达到顶峰的年代,那么21世纪将发生深刻的转变,成为生物能源崛起并发展的新世纪。在这种情况下新能源汽车逐建进入了人们的视线,它符合目前世界提出的“节能减排”的方针,也符合人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愿望,在发达国家,许多汽车制造商的主要研究机构增加了对新能源汽车的研究和发展的投入,减少对传统燃料汽车的依赖,促进汽车产业的变化,但仍在发展过程中遇到了一些问题。很多学者甚至给出了一个结论——“谁没有新能源汽车谁就将失去汽车的未来”。同时,对于很多发展中国家特别是过去在传统汽车生产领域相对落后的国家而言,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出现给他们带来了超越发达国家的机遇,使他们有机会实现汽车产业的跨越式发展,通过对新能源汽车产业的研究和发展,从而摆脱技术相对落后,在传统汽车领域处于劣势的情况,但也有一个更大的挑战。
在当今社会,如何开发新能源汽车并实现其产业化已经成为了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关于清洁能源汽车的发展现状,以及目前的竞争力进行深入的研究,以及在当今社会中提升竞争力的路径,对实现“节能减排”目标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二、相关文献综述
(1)国内新能源汽车产业的研究现状
国内研究方面,对新能源汽车产业的研究还是比较丰富的,同时也比较全面。胡冬雪,胡志根对新能源汽车技术领域的核心技术的实现预测进行了科学的调查分析,分析人士认为核心技术将在未来5到10年获得突破,广泛应用于新能源汽车发展[1]。张曼茵从清洁能源技术和智能电子技术方面研究了汽车产业的发展,认为新能源和电子技术将推动汽车产业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时代。[2]王晓丽对比了国内外汽车能源多元化发展的状况,分析了我国汽车企业在新能源发展方面存在的问题。
新能源汽车将进入一个同传统燃料汽车博弈的时代,传统燃料汽车给人类带来巨大的进步和交通优势,但有一个不可忽视的缺点——环境污染。朱明认为,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汽车企业要处于领头羊的位置,汽车制造企业就必须区分目标顾客之间的关系,分析不同消费者的需求和偏好,再进行新能源和混合动力汽车概念设计,设计出消费者喜欢的新能源汽车产品。[4]赵斌(2010)以比亚迪汽车为例,以“双模电动和纯电动新能源汽车潜在消费者”为研究对象。研究了潜在的新能源汽车消费人群的人口特征和购买行为,并对消费者购买决策关注因素进行分析和解释。
新能源汽车作为新技术、能源、科技等高端产业的结合体,在市场经济化的发展中充满着吸引人,同时也充满风险的前景。在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化进程中国内学者对各种风险进行了评估,也对风险的感知和规避作了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
(2)国外对新能源汽车产业的研究
国外对于新能源的相关研究主要在美国、日本以及欧盟等发达国家,而且目前这些国家的重点主要是在氢能源技术和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化领域。
在美国,John R. Wilson & Griffin Burgh[6]在2003年对氢能源的制取、运输、氢能来源等进行了研究,强调了美国在能源独立方面对氢能源的依赖性,指出氢能源虽然具有很大潜力可以成为石油燃料的替代品,同时它也是一种不会直接带来温室气体和有害气体排放的清洁能源,但是由于氢燃料汽车技术的发展远远超过氢能源配套技术和基础设施,如果大范围的应用氢能源必然会导致技术、热动力损失、规模和安全等一系列技术和安全问题,所以很多技术、安全和经济方面的困难将会成为制约美国氢能源发展的重要因素。
2004年,Joseph Romm在评估Freedome AR项目后预言氢能和燃料电池汽车以现在的速度发展,最快也要在2030年后开始普及。开创性技术的突破应该成为美国能源部对氢能源研究的重中之重。[7]
在2007年,美国国家氢能协会(NHA)认为氢能源可以改善环境,促进经济增长,保证环境的安全,未来的几年内将会实现氢能源来源的多样化,其技术也会迅速发展。因此,政府提供更有力的支持以满足关键技术研发和基础设施领域等方面的需要。
Volker Blandow与Ludwig Boelkow在2008年1月欧洲可持续发展周(EUSEW)布鲁塞尔会议上分别总结了包括欧盟委员会支持的示范项目和欧盟成员国进行的示范项目欧洲氢能源交通示范项目的发展情况[[4]氢能生产的主要技术由Linde Gas公司进行总结,其主要由传统制氢方法和可再生制氢方法组成,除此之外,还预测了氢能产量在未来的发展趋势。
日本方面,Yoichi Kaya[11]通过对氢能和燃料电池的环保效应与能量效率的研究提出,随着全球变暖问题的不断加剧,对于氢能源的需求将会日益迫切,作为清洁能源的氢能源在未来将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目前的关键问题是如何提高初级能源转化为氢能的效率以及氢能源基础设施建设的加强。2007年MasonoriMonde通过研究日本JHFC氢能加气站的建设运营情况,进一步证实了氢能的环保性能,同时也提出了日本之后发展氢能和燃料电池基础设施的建议。同年,Hasishi Ishitani通过研究日本在可充电式混合动力汽车与纯电动汽车等混合动力汽车的研发和产业化方面的政策体系、企业组织关系、总体战略和未来政策目标等方面内容,建议全社会都参与到新能源汽车发展体系的建立的过程中来。[12]
此外,发达国家的一些大型汽车公司也在新能源汽车及相关技术的不断研发中,这些观点主要来源于各大重要的国际相关会议。
2008年,混合动力汽车的技术发展与展望、普及纯电动汽车的政策措施等方面的问题在国际纯电动汽车会议上由丰田汽车、通用汽车、伊顿公司、日本JHFC,摩纳哥政府等共同讨论。2008年举办的代用燃料汽车会议的主要议题则是天然气汽车和双燃料汽车的发展现状、技术评估、研究和产业化进展、产业政策体系等内容。
综合了国内外的学者的研究经验和结果认为,技术、市场、资源和政策是新能源汽车发展面临的几大风险因素。
三、定义、理论框架
(一)相关定义
(1)新能源汽车的定义
根据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颁布的文件,《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规则》自2009年7月1日起正式施行,根据其中对车辆所下的定义,新能源汽车是指采用非化石燃料作为动力或者采用新型动力装置,先进的技术工艺先进车辆集成的功率控制和驱动,形成原理,采用新技术,新结构的汽车。?
(2)新能源汽车的分类
由于新能源汽车发展较晚,目前尚没有定义被统一认可。但可以根据使用的
动力装置将新能源汽车分为6类。[16]
①纯电动汽车。电动汽车顾名思义就是主要采用电力驱动的汽车,有些厂家设计的电动汽车直接将电动机装在发动机舱内部,有些则直接装在车轮上。
②氢动力汽车。氢动力汽车采用氢气作为燃料,车辆发动机燃烧的产物是水,没有其他的附属产物,而且氢气储量丰富,因此氢动力汽车是最理想的新能源汽车,也是替代传统汽车的最好选择。
③混合动力汽车。混合动力汽车是采用传统动力和电力驱动相结合的驱动方式的车型,也是目前使用最多的一种车,同时也是目前技术最可靠地一种新能源汽车。
④燃料电池汽车。燃料电池汽车是指以氢气、甲醇作为燃料的一种汽车,它通过化学反应产生电流来驱动汽车。
⑤甲醇汽车。以甲醇替代化石燃料在发动机内燃烧的一种新能源汽车。
⑥其他汽车。采用天然气和液化石油气作为动力源的车辆。
(二)理论框架
(1)基于RCA指数的国际竞争力比较
RCAij =(Xij / Xtj)÷(XiW / XtW ) (5)
在公式中, i 国第 j 种商品的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表示为RCAij,且RCAij> 0 ; i 国第 j 种商品的出口值表示为Xij,且 Xij> 0 ; i 国所有商品的出口值表示为Xit;世界第 j 种商品的出口总值表示为Xwj;世界所有商品的出口总值表示为Xwt。若RCAij> 1,则说明 i 国家的 j 种产品在世界交易市场中具有显示性比较优势,显示性比较优势越明显,则其数值越大。若其值大于2. 5,则具有极强的竞争优势。如果该值小于1,说明i国的J产品有比较优势,比较劣势更加明显,数值接近0。[17]此处为了计算搜寻数据方便将新能源汽车分为两种类型: 混合动力车和纯电动汽车。数据资料主要来自联合国统计署数据库(http://comtrade.un.org/db/dqBasicQuery.aspx)。显示性比较优势的数据见表1。
表1.各国新能源汽车产业 RCA 指数
中 国 美 国 澳大利亚 日 本 德 国
2006 年 0.12 0.98 0.18 2.50 1.85
2007 年 0.15 1.01 0.20 2.64 1.86
2008 年 0.17 1.03 0.24 2.71 1.89
2009 年 0.18 1.01 0.25 2.84 1.87
2010 年 0.21 1.05 0.25 2.86 1.87
2011 年 0.25 1.09 0.26 2.85 1.89
2012 年 0.27 1.11 0.27 2.85 1.90
从表1的数据可以看出,虽然随着时间的移动RCA指数不断变化,但相对排名几乎相同,日本,德国,美国在新能源汽车产业具有的比较优势,但是比较优势依次减弱。日本的RCA指数最高,并且最近几年的数值都大于2.5,体现出强大的竞争优势,相较而言中国的比较优势是处于劣势地位的。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有:日本、德国在汽车产业的技术研发上有继承性,而我们国家的汽车产业有断层,在建国前几乎没有自己的品牌和工厂,直至建国才有了自主品牌,但是自主品牌由于发展时间短,受到西方技术限制,因此在技术、性能和品质上都不及国外品牌。
根据得到的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竞争力RCA指数不强,目前中国推出新能源汽车主要是满足国内市场,由于技术上的差距,中国目前没有形成强大的出口能力,在国际市场上竞争力较弱,但中国在新能源汽车发展方面有很大的后劲。
(2)波特钻石模型
“钻石模型” 理论简介:
哈佛大学商学院教授迈克尔·波特在其 1990 年出版的 《国家竞争优势》一书中正式提出“钻石模型”的。波特基于对美、英、德等 10 个主要贸易国家上百种产业的研究,提出了“为什么基于特定国家的企业在特定的产业领域获得了国际性的成功,而其他产业或其他国家却无法成功”这一核心问题,并第一次系统而全面的做出了理论解释,就是经典的“钻石模型”。波特认为,在一国环境中,影响最大、最直接的因素分别为生产要素、需求条件、相关产业与支持性产业以及企业战略、结构和同行竞争,这四个要素为内生决定要素;此外,还有两个外生决定要素——机会与政府,,这六个因素共同构成的“钻石模型”——它决定着一个国家的某一个产业或者某一个生产环节是否具有国际竞争优势。如下图(1)。[18]
图1 钻石模型
三、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竞争力分析
(一)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竞争力分析
1、生产要素
生产要素分为初级要素和高级要素。初级要素是指一个国家天然拥有的自然资源、非技术工人等因素,通常不是由人类创造的;高级要素包括受过教育的人力资源,技术,科研机构,通常是人类创造的[18]。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所需的关键自然资源,如盐湖锂、矿山锂、稀土、石墨、镁等,这些资源在我国的储量都很丰富,可以为产业发展提供稳定可靠的支撑。但是此外,配套基础设施建设也能推动新能源汽车发展。因此,加快配套基础设施建设也变得尤为迫切。
在初级要素方面,对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影响重大资源,例如稀土、锂、镁、石墨等自然资源在我国都有较高的储量,能满足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需求。下表展示了世界主要国家2009年稀土储量和生产数量的数据。
表2.世界主要国家2009年稀土储量与产量
国家 储量 占世界百分比 产量
中国 1859万吨 18% 9.69万吨
美国 1300万吨 13% 0
俄罗斯 1900万吨 19% 0
澳大利亚 540万吨 5.6% 0
印度 310万吨 3% 2700吨
图2.全球锂资源储量分布情况(2011)
在高级要素方面,我国基础设施由于近年来的不断发展,许多大城市的基础设施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通过合资办厂的方式,我国也引进了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理念,为汽车制造积累了宝贵经验,培养了许多高端科研人才。但是,新能源汽车距离实现商业化运作仍有很长一段路。
2、需求条件
提高某个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最直接的原动力是国内需求的增长,良好的需求条件能够迅速推动某个产业以实现其规模化,以取得产业规模效益,达到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的最终目的[18]。
从国家需求的角度来看,汽车拥有量的几何式增长也带来了一些问题:不仅使城市更加拥堵,而且使得城市空气质量更加恶化。此外,汽车数量的快速增加,供给与需求之间的矛盾更加突出,中国的燃料的供需矛盾也越来越突出了。
从个人需求的角度来看,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经济的进步,汽车已逐步进入人们的生活,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工具之一。消费者购买汽车首先考虑到的因素是汽车的购买费,其次考虑的是汽车的使用成本。在使用成本中,汽油的价格是消费者考虑的主要因素。近几年汽油的价格一直维持在高波动性,新能源汽车与传统汽车相比,最大的特点是使用清洁能源,大大减少对进口石油的依赖,降低了消费者的使用成本。
依据2011年中国汽车协会的统计数据,中国汽车产量为1,841.89 万辆,销售量为1,850.51 万辆。目前,新能源汽车的需求受到以下因素的制约:一是价格因素,新能源汽车种类少,价格高,消费者的购买欲不高。其次是基础设施,配套措施不够完善无法满足正常使用的要求。
图3.2011至2013年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趋势
3、相关及支持性产业
在当代社会,各产业之间联系越来越紧密,任何产业都不能独立于其他产业而单独存在,因此同样的道理,任何产业竞争优势的形成也离不开其他产业,特别是相关及支持性的产业[18]。在二十一世纪初,我国动力锂离子电池产业制造成本低,原材料供应充足,拥有世界最大的消费市场及相对完整的产业链,使得我国动力锂离子电池制造产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这点从我国种类繁多的电动自行车就可以看出来。
4、企业战略、结构及竞争
强有力地国内的竞争对手往往在国际市场上也是一个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对手。激烈的竞争才能促进发明创造,提高产品质量,降低成本,提高国际竞争力[18]。
目前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美国、欧洲、日本无论在技术研发或者市场销量方面都处于领先地位。近年来,中国的企业也加大了对新能源汽车的研究和发展的投资,根据自己的情况和形势发展适用于企业自身的新能源汽车发展战略,试图在这方面赶上发达国家。但是目前我国企业仍然在某些方面受制于外国企业,很多核心部件仍然需要进口,无法独立制造。
图4.中国汽车工业研发人员情况
5、机会
机会可以打破竞争的原始平衡,为行业内生产者提供了新的竞争空间,落后国家同样可以借此机会获得竞争优势,更好的参与到竞争中。同时他认为,基础科技的发明创造;传统技术出现断层;外因导致生产成本突然提高如石油危机;金融市场的重大变化等都可以给企业带来机会[18]。
我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也遇到了一个黄金机会。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环境污染愈加严重,可持续发展成为我国的基本战略之一。2009 年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召开的世界气候大会中,中国政府许诺,到2020 年,中国的温室气体排放量要比2005 年的排放量削减40% 至45%,此后,国家明确提出了应对气候变化,发展低碳经济,“两型社会”建设的计划方针。[19]
6、政府
一国某产业是否具有竞争力是受其政府的影响的。政府可以制定相关政策,以刺激四要素的“钻石”体系,影响国家的产业竞争力。[18]。
表3.主要发达国家新能源汽车产业主要政策
国家 产业政策
美国 通用、福特、克莱斯勒达成协议,建立了“先进电池联合体”。 2009年,美国政府建议实行“汽车折价退款机制”,这是一个涉及到10亿美元的计划; 2009“美国创新战略”,提出了发展约160亿人民币的特殊的研究经费支持的汽车电池技术及配件行业。
法国 政府斥资约40亿人民币用于开发和制造清洁能源动力汽车; 对购买电动汽车将补贴1.5万法郎; 增加充电站数量保证运行; 其他措施,如街边停车免于处罚、电动汽车在停车场免费停车、部分路段仅允许电动汽车通行。
德国 拨出约1.5亿人民币用于混合动力汽车研究发展计划; 5 年内免除电动汽车税及重量税的规划; 德国70%的充电站不收费,少部分地区只收取少量的充电费用或停车费用; 2009年政府宣布在繁华地段免费建立至少550个充电站; 对车用替代燃料实施税收优惠政策。
日本 1967年,建立了日本电动汽车发展协会。 1971年,制定了《电动汽车的开发计划》。 2009年,日本建立了一个开发高性能电动汽车动力系统的产业联盟,共同实施“革新型蓄电池尖端科学基础研究”专项项目。 日本政府计划7年内对此项目投入约2.1亿人民币,推动高性能电动汽车动力蓄电池研究的发展,以开发出合格的电池。 2009年4月1日起,日本实施了“绿色税制”,购买新能源动力汽车,可以享受减免多种税收的优惠。
中国 2009年元月,启动“十城千辆”工程。 2009年3月,出台了《汽车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 2010年5月31日,对于私人购买新能源汽车进行补贴。
(二)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SWOT分析
(1)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的优势
①.政府的大力支持。在我国电动汽车的研究和开发工作早在第八个五年计”期间就已经启动了,在第九个五年计划期间进而又启动了“空气净化”工程,到了第十个五年计划,科学技术部提出了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计划的具体实施方案,电动汽车项目作为12个重大科技项目之一,经国家科技工作领导小组批准成为为国家组织的“十五”期间的重点。2006年,在国家节能减排的宏观政策指导下,科学技术部在第十一个五年计划中启动了新能源汽车重大项目。2009年国家正式提出新能源汽车短期的发展目标为电动汽车产销形成一定规模,建立电动汽车基础设施配套体系;到2011年,形成能够生产50万辆纯电动车、充电式混合动力和普通型混合动力等新能源汽车的规模。2010 年 9 月 8日确定新能源汽车产业将成为七个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2011 年发布的未来20年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中指出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将是混合动力和纯电动车两种类型的车辆齐头并进。
②.企业自身积极发展。目前,中国的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规模已经达到 60 多家生产企业,240多个新能源汽车产品,我国已形成纯电动、混合动力和燃料电池3类新能源汽车,在动力电池,燃料电池的发展,驱动电机和关键部分的系统集成和应用方面不断取得突破性的进展,国内新能源汽车产业技术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正在不断缩短。
(2)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机遇
①.环境保护呼声日益变高。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中国已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人们对环境的要求愈来愈高,越来越关注生活环境的舒服程度。但我国在改革开放初期所采用的经济增长方式造成资源的大量消耗和浪费,严重的破坏了我国的生态环境,使得原来的“绿水青山”变成了“污水白山”。根据权威机构统计,由于中国的人口基数大,市场需求大,因此中国早在2009年就已成为世界最大的汽车市场。汽车给人们生活带来了便利,但传统的依靠燃油驱动的汽车行驶过程中排放的尾气不仅污染空气,而且也是碳排放和温室效应的主要来源之一。为此国家提出要低碳经济的要求。
②.能源危机。中国目前既是全球第二大原油消耗国,又是第二大原油进口国。虽然中国的能源需求的20%的石油,煤炭仍占总能耗的70%左右,但中国现有的能源结构,中国在很大程度上依赖进口石油,石油对外依存度较高的中国,一旦中国从国外输入石油的海上运输线路受到影响,会对国内的石油使用产生很大影响,这种状况不利于我国的国家安全。另外在能源供应量方面,由于国际能源供应越来越紧张,尤其是原油供应由于战争等问题而出现持续紧张的局面。能源价格方面,根据纽约期货交易市场的成交价格来看原油价格已经从21世纪初期的30美元到目前的100多美元,整整翻了差不多3倍。对我国经济发展产生了严重影响,尤其是不利于我国国际收支的平衡。
(3)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的劣势
①.自主创新能力不足,没有关键性技术。当前我国新能源汽车的关键技术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很大差距,企业开发投入不多,且尚未掌握核心零部件技术。如混合动力汽车的整体制造、驱动系统优化还有待提高;动力驱动系统的技术推广还需要跟多的时间来摸索和完善;新能源汽车的关键零部件的可靠性和耐久性仍然没有达到理想状态,还需要进一步的改进,同时为了日后的改进和升级,更加需要关注零部件设计的系列化和标准化;现在我国的新能源汽车的限制因素仍然是相关的基础技术方面的研究,此外关键部件和生产这些零部件的材料还需要从其他国家进口等等方面也限制了中国新能源汽车企业的发展。
②.成本过高。新能源汽车成本高的原因之一是新能源汽车目前处于研发阶段,研究成本高,二是电池生产成本高。与传统汽车相比,混合动力汽车的成本比传统汽车高30% 到 40%的水平,和纯电动汽车的费用相比高达40% 到50%,燃料电池汽车的成本会更高,燃料电池汽车成本则要更高,是传统汽车的一倍。同时我国消费者对商品价格的变化比较敏锐,非必需品往往价格变化很小,对需求的影响很大,也就是说中国消费者奢侈品的需求弹性很大,因此显然在同等条件下,新能源汽车并不具有竞争优势。
(4)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挑战
①.国际市场的竞争。我国汽车技术研发时间相对较短,尤其是乘用车技术的研发和使用只有短短20年,相对欧美近百年的汽车技术积累来说显得较为薄弱。发达国家当前在新能源汽车的研究上占据优势,所取得的成果多,将新能源汽车向市场推广的效果也更好,2010新能源汽车的销售在德国市场达到2.5万辆,计划2015的销量达到430000辆,并增加市场份额至11%,在2011年初欧盟公开的的一个新的面向2020年的能源计划,该请求将新能源投资增加了一倍,高达约700亿欧元,我国新能汽车生产企业未来必然会与欧盟企业产生竞争。
②.市场推广。中国已成为2009世界最大的汽车市场。因此,中国的汽车市场潜力巨大,但在新能源汽车在中国的销售情况并不乐观,2011在中国仅售出8159辆汽车新能源汽车,2012年售出新能源汽车12791辆,2013年售出新能源汽车17642辆。相比较汽车市场这个大蛋糕而言只是很小的一部分。而且现在采购新能源汽车的大多是政府机关或者公共服务部门,私人采购很少。并且现在大多数的新能源汽车还处于实验室阶段,各汽车制造厂也很少制造新能源汽车,因此对于新能源汽车的广告投入也不会太大,也不会有太多的广告来宣传新能源汽车。也就使得广大消费者对于新能源汽车不太了解,也就不会购买新能源汽车。
表4. 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竞争力SWOT剖析
外部条件 机会( O) 威胁 ( T)
环境与能源危机为新能源汽车发展提供了一个机遇; 实施了一系列促进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 国外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超过我国,技术领先,对我国形成技术威胁; 由于多种原因,消费者购买意愿不强。
内部条件 优势 ( S) 劣势 ( W)
初级生产要素较丰富; 高校、研究所、汽车企业积极研发,技术支持较强; 市场潜在需求较大,市场推广阻力较小; 汽车产业集群内部产业链、生产体系较完整; 产业联盟较多存在。 核心技术人才短缺,研发费用相对不足; 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关键性技术不能拥有,大部分靠引进; 相关配套基础设施不够健全; 关键性零部件产业不强; 成本过高,规模生产暂时可能性不大;
四、结论与对策建议
(一)结论
1.我国政府制定的支持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政策比较单一
我国定制的多项鼓励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政策与发达国家相比而言,我国的体系仍然比较单一。我国的政策主要集中在购车补贴方面,美日欧等发达国家则还提供抵税优惠,激励手段相较而言更加多样化,更具吸引力。主要汽车生产国除了对新能源购车者实施补贴外,还直接补贴新能源汽车关键零部件生产企业,以及基础设施等方面。我国的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大多注重于新能源汽车本身以及对购车者补贴方面,而很少有涉及新能源汽车相关配套基础设施和关键零部件生产等方面的鼓励政策。
2.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在产业化初期
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还处在产业化初期阶段,尚不具备实现产业化的条件。在产业化初期阶段基础设施建设不完静,缺乏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相关标准,各个生产企业独自设计自己的新能源汽车,所采用的标准也不一样,对于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和推广都不利。同时,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的认识不足,充电设施网络覆盖不全,给消费者出行带来很大不便。而且现在各汽车制造厂商仍然大量制造传统汽车,导致现在新能源汽车的售后服务以及维修都不方便。
3.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底蕴厚实,可以后来居上
综上所述,我国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既有优势又有劣势,在基础自然资源、市场潜力等方面优势明显,在纯电动汽车及燃料电池研发方面与发达国家差距不大,处于国际先进水平,基本具备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实力。当然, 政府和车企也决不能不重视政策扶持力度不足,核心技术不突出,配套基础设施不完善等限制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问题,必须集中力量解决这些问题,把握新能源汽车产业成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大机遇,采取正确必要的措施来促进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
(二)对策建议
1. 加大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扶持力度
新能源汽车产业是战略性新兴产业,要使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在这一全球高端竞争平台上占得先机,政府应借鉴国际经验,制定更全面、更优惠的政策予以扶持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政府应适当减免产品税的新能源汽车的研究和开发企业,不同的开发成本率;政府公务用车应优先采购新能源汽车,并规定最低采购比例予以保障;对于新能源汽车的增加私人购买和规范补贴政策;扩大对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配套基础设施建设的财政、信贷支持力度和规模,有效降低新能源汽车的生产及使用成本。
2. 加快新能源汽车产业配套基础设施建设
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公共充电桩,充电站建设,能源补充站,储能发电站,维修站和其他配套设施。首先,要制定新能源汽车使用方面的国家统一标准;其次,在各个地区逐步,因地制宜的设立电动汽车充电站,提供高速方便的充电服务;另外,供应商要建立维修服务点,提供售后服务,解决汽车使用过程当中出现的问题。
3.积极培养新能源汽车产业高端人才
致谢
在我论文写作过程中,首先,我要感谢范永俊老师的悉心指导,从论文的选题、开题、数据搜集、论文方案的确定,论文草稿的修改,一直到最后定稿,他都给与我很多帮助。其次,我要感谢为我提供帮助的同学们,感谢你们对我论文写作提供的意见。最后我要感谢自己的父母,感谢他们多年来对我的关心和照顾。本文的顺利撰写离不开他们的关心和支持,在此表示我最诚挚的感谢!
参考文献:
[1]胡冬雪,胡志根.基于市场德尔菲法的新能源汽车领域技术遇见实证研究「J].世界科学,2009 (8):44-47.
[2]张曼茵.当前影响世界汽车产业发展因素分析「J」.上海经济研究,2009(1): 79-85.
[3]王颖.基于感知风险和涉入程度的消费者新能源汽车购买意愿研究「D].上海:华东理工大学,2010.
[4]朱明.混合动力汽车潜在目标顾客需求分析{Dl.上海:上海交通大学,2010.
[5]赵斌.比亚迪新能源汽车消费的影响因素研究fDl.长沙:中南大学,2010
[6] John R. Wilson&Griffin Burgh, The Hydrogen Report: An Examination of the Role ofHydrogen In Achieving U. S. Energy Independence,The Management Group, 2003.
[7] Joseph Romm, Reviewing the Hydrogen Fuel and Freedom CAR Initiatives, The Hype about Hydrogen, Island Press, March 2004.
[8] European Fuel Cell and Hydrogen Projects 1999-2002, European Commission Community Research, 2003.
[9] Volker Blandow&Ludwig Boelkow, European Demonstration Projects onHydrogen for Transport,Sustainable Energy week, Brussels 30 January 2008
[10] Linde Gas,Hydrogen Production: Conventional&Renewable,EU-Sustainable Energy week, Brussels 30 January 2008.
[11] Yoichi Kaya,Hydrogen and FCV in the Future,Research Institute of Innovative Technology for the Earth, 2006.
[12] Hasishi Ishitani, Overview of Japans Efforts on Plug-in Hybrid Vehicle, EVS-23 Plug-in Hybrid Electric Vehicle workshop, California USA, December 2007.
[13] Anne Marit Hansen, Hydrogen Safety and Hydrogen Highway Technology, Innovation Forumon Clean Vehilee Technology IFCVT Beijing 26th October 2007
[14] Robert K. Dixon&Ming Yang, Building the Hydrogen Economy:Enabling Infrastructure Development, International Clean Vehicle Technology Exhibition and Forum, Beijing China, 25th -27th October, 2007
[15] 陈柳钦. 《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政策支持》《甘肃行政学院学报》 2010,(3):11 -19
[16] 中国汽车工业发展年度报告(2010). 天 津 . 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中国汽 车工业协会 .2010.
[17] 搜狗百科 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 http://baike.sogou.com/v81274.htm
[18] 迈克尔·波特.竞争优势 [M] .陈小悦译.华夏出版社 , 1997.
[19]袁哲. 发展我国新能源汽车的新机遇[J]. 汽车工业研究,2009( 11) : 16 - 19
 *查看完整论文请 +Q: ^351916072* 
关键字:
目录
摘要1
关键词1
Abstract 1
Key words 1
一、引言1
二、相关文献综述 2
(1)国内新能源汽车产业的研究现状 2
(2)国外对新能源汽车产业的研究 2
三、定义、理论框架3
(一)相关定义3
(1)新能源汽车的定义3
(2)新能源汽车的分类3
(二)理论框架4
(1)基于 RCA 指数的国际竞争力比较 4
(2)波特钻石模型(Michael Porter diamond Model)5
四、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竞争力分析5
(一)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竞争力分析5
1、生产要素 5
2、需求条件 6
3、相关及支持性产业 7
4、企业战略、结构及竞争 7
5、机会 7
6、政府 8
(二)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SWOT分析 8
(1)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的优势8
(2)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机遇9
(3)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的劣势9
(4)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挑战9
四、结论与对策建议10
(一)结论 10
(二)对策建议 10
致谢 11
参考文献 12
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竞争力研究
引言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jjymy/3885.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