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进程中的逆城市化现象研究以东部沿海地区为例
目 录
一、前言 1
(一)选题背景 1
(二)研究意义 1
二、国内外逆城市化现象研究 3
(一)国外逆城市化现象研究 3
(二)国内逆城市化现象研究 3
三、东部沿海地区城市化进程中的逆城市化现象分析 5
(一)东部沿海地区逆城市化现象的原因 5
(二)东部沿海地区逆城市化现象的影响 7
四、国外逆城市化发展现状及经验借鉴 9
(一)国外逆城市化现状 9
(二)国外逆城市化发展经验借鉴 10
五、正确对待逆城市化现象 11
(一)问题的恰当处理与疏通 11
(二)户籍制度改革与创新 11
(三)统筹经济结构与发展 12
(四)城市化的可持续发展 12
(五)城市化功能的强化与完善 12
结语 13
参考文献 14
致谢 15
一、前言
(一)选题背景
城市化是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人类从乡村转向城市的进步。逆城市化是相对于城市化而言的人口反向流动,市区出现“空心化”,人口外迁,使以人口为标准的城市化率的增长速度开始减缓的现象。当城市的人口数量增幅减缓,城市功能分散,逆城市化开始出现。
1970年,“逆城市化”率先出现在美国。美国的城市化快速发展之后出现一系列问题,城市的种族问题突出,犯罪率上升,安全隐患增加,交通堵塞等,导致城市人口停止增长甚至减少,人口和其他资源的流向转向城市周边。这种现象的出现被命名为逆城市化,随后,各发达国家陆续出现类似情况。需要明确的是,逆城市化并不否定城市化,相反它是城市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有利于新城市的形成,改善人们的居住环境、缓解交通压力、加快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等。换句话说,城市化的发展需要逆城市化。
在我国上世纪90年代初,打工热潮与下海经商热悄然兴起,大量人口从农村涌入城市。城市化率也从1978年的17. 92%发展到2016年的57. 35%,。但在城市化快速发展的过程中,相比较于西方发达国家在城市化成熟阶段出现逆城市化的现象,我国在城市化率起步阶段就已经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_5_1_9_1_6_0_7_2
。它有利于新城市的形成,改善人们的居住环境、缓解交通压力、加快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等。换句话说,城市化的发展需要逆城市化。
在我国上世纪90年代初,打工热潮与下海经商热悄然兴起,大量人口从农村涌入城市。城市化率也从1978年的17. 92%发展到2016年的57. 35%,。但在城市化快速发展的过程中,相比较于西方发达国家在城市化成熟阶段出现逆城市化的现象,我国在城市化率起步阶段就已经出现了所谓的“逆城市化”现象。从“逃离北上”到东部沿海地区及珠江三角洲地区,各地出现了大量人口回流。
(二)研究意义
本文正是通过对“逆城市化”的国外相关研究进行总结,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得出我国“逆城市化”现象的真正原因。认为以“户籍制度”和“城中村”是我国独有的“逆城市化”现象,完善了城市化理论,揭示了城市化进程中的发展规律。并提出对待我国逆城市化的对策和建议。
通过分析东部沿海地区逆城市化现象,来推论我国城市化所处的阶段,以便提高城市化质量。就中国的实际国情而言,二元经济结构根深蒂固。在城市化迅速发展的现阶段,与农村环境相比,人们容易获得更高的经济收益,便利的交通、良好的居住环境及文化休闲环境,正是这种种的便利条件,吸引着农村人口和有闯劲的年轻人。然而,大量的人口聚集以及工业的高速发展,给城市带来机遇与发展的同时,使城市的资源开始锐减,能源的不可再生,住房的紧张,环境的污染,犯罪率的上升,生存压力的增大,农村户籍得不到真正的优待,使人们提前由“城市化”进入“逆城市化”的发展阶段。能否正确认识城市化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逆城市化”现象,对实行可行有效的政策,促进城镇化的进一步发展,统筹城乡发展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二、国内外逆城市化现象研究
(一)国外逆城市化现象研究
100多年前,英国(1898)提出“田园城市”的设想:一个城乡一体化的理想型社会。这是首次关于逆城市化的设想。而后,美国在20世纪初提出“广袤城设想”,失望与城市化的面貌,希望回归农村。“广袤城”的设想是在“田园城市”基础上的改进,是理想与现实相结合的城乡发展。
在国外,逆城市化主要存在以下观点:美国学者布赖恩贝里(1976)首次提出了逆城市化概念,逆城市化就是城市人口的转移,城市的政治经济中心的向外转移;随后,肯尼思福克斯(1989)等提出大城市衰落论;国外学术界还有“区域重组”理论、城市扩展理论等;还有学者认为,逆城市化现象是一种短暂的现象,当城市的产业转型成功,人口得到有效控制后,城市化的发展依然会快速前进;Brotchie(2003)论证了调整经济结构与促进商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主要联系,美国城市经济学家Henderson,J.V.Urban(2004)发表了逆城市化过程中向外转移的城市产业的确定性的文章,之后Louis Wirth(2006)提出了“逆城市化”助推乡村发展的主要内容。
综上,国外的逆城市理论研究是国外的学者们在发现城市化的发展已经开始出现疲缓,城市的能源、资源、人口、土地,安全等无法在让人们健康高效的生活,因此,为了规避“城市化问题”,人们开始进行逆城市化。但不可否认的是,从西方国家出现逆城市化以来,大量逆城市化的理论研究,推进了城市化的发展。各种城市化、逆城市化的研究,区域重组等理论为中国逆城市化理论研究做出了重要理论依据与实践借鉴。
(二)国内逆城市化现象研究
我国逆城市化现象研究起步虽较西方发达国家较晚,但由于网络的发展,信息的普及,根据西方国家的发展现状,近年来我们仍是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主要分为两种观点,积极方面是,逆城市化标志着城市化的新开始,应大力支持逆城市化的发展:如张虎林认为逆城市化的发展能有效抑制城市能源的消耗并促进产业转型;。陈伯君、郭敬生(2006)认为逆城市化是我国农村地区发展的重大机遇,逆城市化的最终结果是城乡一体化;于华珍、刘定禹(2006)认为人是城市逆城市化有利于人与自然共同发展,解决城市压力,能源紧张等问题,带动乡村劳动力的劳动率。赵晓、刘新静(2008)等人认为逆城市化有利于防止贫富差距过大,促进乡村的整体生活质量发展。而另一种观点则认为:我过处于城市化初级阶段,不该出现所谓的逆城市化现象。廖筠、郎咸平等学者认为我国的逆城市化现象是因为国家在户籍制度上的 漏洞造成农村户籍比城市户口有价值,应抵制人口的回流,加紧户籍制度的改革,抵制逆城市化现象。
经此分析,国内的逆城市化现象研究得出两种结论。一:国内外的逆城市化现象必有其不同点,因此需将国外逆城市化进行总结并与中国逆城市化现象进行比较,得出结论。
一、前言 1
(一)选题背景 1
(二)研究意义 1
二、国内外逆城市化现象研究 3
(一)国外逆城市化现象研究 3
(二)国内逆城市化现象研究 3
三、东部沿海地区城市化进程中的逆城市化现象分析 5
(一)东部沿海地区逆城市化现象的原因 5
(二)东部沿海地区逆城市化现象的影响 7
四、国外逆城市化发展现状及经验借鉴 9
(一)国外逆城市化现状 9
(二)国外逆城市化发展经验借鉴 10
五、正确对待逆城市化现象 11
(一)问题的恰当处理与疏通 11
(二)户籍制度改革与创新 11
(三)统筹经济结构与发展 12
(四)城市化的可持续发展 12
(五)城市化功能的强化与完善 12
结语 13
参考文献 14
致谢 15
一、前言
(一)选题背景
城市化是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人类从乡村转向城市的进步。逆城市化是相对于城市化而言的人口反向流动,市区出现“空心化”,人口外迁,使以人口为标准的城市化率的增长速度开始减缓的现象。当城市的人口数量增幅减缓,城市功能分散,逆城市化开始出现。
1970年,“逆城市化”率先出现在美国。美国的城市化快速发展之后出现一系列问题,城市的种族问题突出,犯罪率上升,安全隐患增加,交通堵塞等,导致城市人口停止增长甚至减少,人口和其他资源的流向转向城市周边。这种现象的出现被命名为逆城市化,随后,各发达国家陆续出现类似情况。需要明确的是,逆城市化并不否定城市化,相反它是城市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有利于新城市的形成,改善人们的居住环境、缓解交通压力、加快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等。换句话说,城市化的发展需要逆城市化。
在我国上世纪90年代初,打工热潮与下海经商热悄然兴起,大量人口从农村涌入城市。城市化率也从1978年的17. 92%发展到2016年的57. 35%,。但在城市化快速发展的过程中,相比较于西方发达国家在城市化成熟阶段出现逆城市化的现象,我国在城市化率起步阶段就已经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_5_1_9_1_6_0_7_2
。它有利于新城市的形成,改善人们的居住环境、缓解交通压力、加快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等。换句话说,城市化的发展需要逆城市化。
在我国上世纪90年代初,打工热潮与下海经商热悄然兴起,大量人口从农村涌入城市。城市化率也从1978年的17. 92%发展到2016年的57. 35%,。但在城市化快速发展的过程中,相比较于西方发达国家在城市化成熟阶段出现逆城市化的现象,我国在城市化率起步阶段就已经出现了所谓的“逆城市化”现象。从“逃离北上”到东部沿海地区及珠江三角洲地区,各地出现了大量人口回流。
(二)研究意义
本文正是通过对“逆城市化”的国外相关研究进行总结,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得出我国“逆城市化”现象的真正原因。认为以“户籍制度”和“城中村”是我国独有的“逆城市化”现象,完善了城市化理论,揭示了城市化进程中的发展规律。并提出对待我国逆城市化的对策和建议。
通过分析东部沿海地区逆城市化现象,来推论我国城市化所处的阶段,以便提高城市化质量。就中国的实际国情而言,二元经济结构根深蒂固。在城市化迅速发展的现阶段,与农村环境相比,人们容易获得更高的经济收益,便利的交通、良好的居住环境及文化休闲环境,正是这种种的便利条件,吸引着农村人口和有闯劲的年轻人。然而,大量的人口聚集以及工业的高速发展,给城市带来机遇与发展的同时,使城市的资源开始锐减,能源的不可再生,住房的紧张,环境的污染,犯罪率的上升,生存压力的增大,农村户籍得不到真正的优待,使人们提前由“城市化”进入“逆城市化”的发展阶段。能否正确认识城市化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逆城市化”现象,对实行可行有效的政策,促进城镇化的进一步发展,统筹城乡发展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二、国内外逆城市化现象研究
(一)国外逆城市化现象研究
100多年前,英国(1898)提出“田园城市”的设想:一个城乡一体化的理想型社会。这是首次关于逆城市化的设想。而后,美国在20世纪初提出“广袤城设想”,失望与城市化的面貌,希望回归农村。“广袤城”的设想是在“田园城市”基础上的改进,是理想与现实相结合的城乡发展。
在国外,逆城市化主要存在以下观点:美国学者布赖恩贝里(1976)首次提出了逆城市化概念,逆城市化就是城市人口的转移,城市的政治经济中心的向外转移;随后,肯尼思福克斯(1989)等提出大城市衰落论;国外学术界还有“区域重组”理论、城市扩展理论等;还有学者认为,逆城市化现象是一种短暂的现象,当城市的产业转型成功,人口得到有效控制后,城市化的发展依然会快速前进;Brotchie(2003)论证了调整经济结构与促进商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主要联系,美国城市经济学家Henderson,J.V.Urban(2004)发表了逆城市化过程中向外转移的城市产业的确定性的文章,之后Louis Wirth(2006)提出了“逆城市化”助推乡村发展的主要内容。
综上,国外的逆城市理论研究是国外的学者们在发现城市化的发展已经开始出现疲缓,城市的能源、资源、人口、土地,安全等无法在让人们健康高效的生活,因此,为了规避“城市化问题”,人们开始进行逆城市化。但不可否认的是,从西方国家出现逆城市化以来,大量逆城市化的理论研究,推进了城市化的发展。各种城市化、逆城市化的研究,区域重组等理论为中国逆城市化理论研究做出了重要理论依据与实践借鉴。
(二)国内逆城市化现象研究
我国逆城市化现象研究起步虽较西方发达国家较晚,但由于网络的发展,信息的普及,根据西方国家的发展现状,近年来我们仍是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主要分为两种观点,积极方面是,逆城市化标志着城市化的新开始,应大力支持逆城市化的发展:如张虎林认为逆城市化的发展能有效抑制城市能源的消耗并促进产业转型;。陈伯君、郭敬生(2006)认为逆城市化是我国农村地区发展的重大机遇,逆城市化的最终结果是城乡一体化;于华珍、刘定禹(2006)认为人是城市逆城市化有利于人与自然共同发展,解决城市压力,能源紧张等问题,带动乡村劳动力的劳动率。赵晓、刘新静(2008)等人认为逆城市化有利于防止贫富差距过大,促进乡村的整体生活质量发展。而另一种观点则认为:我过处于城市化初级阶段,不该出现所谓的逆城市化现象。廖筠、郎咸平等学者认为我国的逆城市化现象是因为国家在户籍制度上的 漏洞造成农村户籍比城市户口有价值,应抵制人口的回流,加紧户籍制度的改革,抵制逆城市化现象。
经此分析,国内的逆城市化现象研究得出两种结论。一:国内外的逆城市化现象必有其不同点,因此需将国外逆城市化进行总结并与中国逆城市化现象进行比较,得出结论。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jjymy/29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