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对区域创新能力的作用机制

目 录
1 引言 1
2 信息化和区域创新能力的概述1
2.1 信息化1
2.2 区域创新能力 3
3 以江苏省为例浅析信息化对区域创新4
3.1 江苏省信息化水平发展分析 4
3.2 江苏省区域创新能力的现状分析 7
3.3 江苏省信息化对区域化创新能力的影响11
4 基于培养创新能力的信息化发展路径13
4.1 通过立法,完善信息化制度环境13
4.2 关注城乡、东西部、沿海与内陆等地区之间的差异发展13
4.3 培育信息化产业龙头企业,鼓励其加大自主创新力度14
4.4 推进信息化人才资源储备工作,夯实自主创新基础14
4.5 促进技术扩散,使新技术更快更好的实现区域展开14
4.6 地方政府推动区域科技发展15
结论 16
致谢 17
参考文献18
1 引言
当今世界,以互联网、计算机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得到了飞快发展,引发了第三次工业革命,推动了全球产业结构转型和优化升级,给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带来了巨大的变化。跨入21世纪,信息技术万象更新,及其普及应用对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军事发展的影响更加深刻,信息化俨然已经成为了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国际竞争力、现代化程度、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经济迅速发展,取得了许多举世瞩目的成就。但这种粗放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模式,越来越受资源和环境等的约束,对可持续发展极为不利。在这种情况下,向创新驱动型经济形态的转变已变成必然的选择。但是由于各种原因,中国的区域创新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能力在国际上的地位一直处于尾端徘徊,这样的情形是不容乐观的。据相关数据的统计,我国企业对外技术依存度超过50%,且目前拥有的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仅占企业总数的五分之三,而日本、美国企业的对外技术依存度仅为5%左右,世界上的创新型国家,一般在30%左右[1]。由此可见,提升区域创新能力是世界落后国家和地区缩小同发达国家和地区之间技术和经济差距的必经之路。
在整个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如何发挥信息化在国民经济增长、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等方面能起到进一步的促进作用,发挥信息化对区域创新能力的推动作用,是一个十分紧迫而有价值的研究课题。因此,本文希望能通过对信息化和区域创新能力的内容、结构的探索,了解信息化和区域创新能力本质特性。通过对区域创新能力提升过程的研究,探讨信息化对区域创新能力的贡献,构建区域创新能力提升政策体系。
2 信息化与区域创新能力的概述
2.1 信息化
2.1.1 信息化的基本概念
信息化的概念起源于20世纪0年代的日本 ,首先是由日本学者梅棹忠夫(1963)在《信息产业论》一书中提出来的。到20世纪70年代以后,世界范围内的一批学者掀起了对未来社会发展前景的探讨和预测,出版了一系列的专著,同时也使得信息化一词开始为人们所普遍接受。
关于什么是“信息化”,世界各国的学者也作过较长时间的探讨。如有的认为,信息化就是计算机、通信和网络技术的现代化;有的认为,信息化就是从物质生产占主导地位的社会向信息产业 占主导地位社会转变的发展过程;有的认为,“信息化就是反映了可触摸的物质产品起主导作用向难以触摸的信息产品起主导作用的根本性转变”如此等等。1997年召开的首届全国信息化工作会议,对信息化和国家信息化定义为:“信息化是指培育、发展以智能化工具为代表的新的生产力并使之造福于社会的历史过程。国家信息化就是在国家统一规划和组织下,在农业、工业、科学技术、国防及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深入开发广泛利用信息资源,加速实现国家现代化进程[2]。”
综合国内外学者研究,所谓信息化,是指社会经济的发展,从以物质与能量为经济结构的重心,向以信息为经济结构的重心转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地采用现代信息技术装备国民经济各部门和社会各领域,从而极大的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3]。
2.1.2 信息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当前社会经济已经进入数字时代,信息通信技术正在深刻地改变着人民的经济和社会生活方式,信息发展成为现代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之一。信息化俨然已经成为了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国际竞争力、现代化程度、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信息化的发展也变成各国愈来愈重视的问题。
以信息产业的极大发展和信息通信技术的广泛应用为特征的信息化与经济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根据结构主义的非均衡经济增长理论,经济的快速增长往往伴随着经济结构的不断演变,主要表现为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内生增长理论认为知识和技术是生产中最重要的投入要素,认为知识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信息作为知识的来源,在推动信息经济不断强大的同时,促进了知识的形成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发展与共享,信息化的发展强化了知识和技术对经济增长的内生促进作用,从而带动经济的快速增长信息化正是通过对产业结构和知识技术的深刻影响,从而拉动经济发展[4]。
信息通信技术在欠发达地区的运用往往拥有更高的回报率,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发展的平衡性。网络作为获取信息的强大工具,为落后地区提供了更多的技术信息、商业机遇以及市场信息,不仅降低了发展成本还有利于开拓新的市场。所以提升落后地区的信息化水平是解决其与发达地区差距的一个必经之路。
然而尽管信息化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但是信息技术的应用只,是提供了一种可能或者促进发生的介质,并不是决定性的,在信息化发展过程中,政策等其它因素也是不可忽视的[5]。
2.2 区域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是民族进步的灵魂、经济竞争的核心;当今社会的竞争,与其说是人才的竞争,不如说是人的创造力 的竞争。杨荣翰(2009)指出区域创新能力是指一个地区将新知识转化为新产品 、新工艺、新服务的能力,其核心是促进创新机构间的互动和联系,表现为对区域社会经济系统的贡献能力。区域创新能力不等于科技能力,也不等于科技竞争力 ,但科技能力和科技竞争力 是区域创新能力的基础[6]。它不仅是区域经济 获取竞争优势 的决定性因素,而且也是解释地区经济 繁荣程度差异的重要因素,而对影响区域创新能力的重要因素之一的FDI(外国直接投资)的研究也非常重要。
2.2.1 国内外对区域创新能力的界定
国内外学者对于区域创新能力的研究来源于对国家创新系统和区域创新系统的研究。自Freeman[7] 提出的国家创新系统概念以后,最先由Cooke[8]提出区域创新系统研究作为国家创新系统的延伸。此后大量学者出于不同的研究目的对区域创新能力进行了不同的定义。陈玉川(2009)认为区域创新能力是区域创新主体在区域范围内进行技术创新的能力。陈玉川还提出要理解区域创新能力的内涵,首先必须搞清“区域”、“创新”和“能力”的内涵。在区域经济学 理论中,“区域”既是一个实体概念,又是一个抽象的空间概念,往往没有严格的范围和边界,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均可成为一个区域。不管哪种范围的区域,都是一个系统,即由边界、要素、要素间的关系、输入、输出和环境组成[1]。“创新”有广义创新和狭义创新两种定义,广义的创新是指创新主体将一种“从来没有的生产要素 的新组合”引入生产系统 ,这种“新组合”包括新工艺、新产品、新市场、新材料来源和新的企业组织 。狭义的创新仅指技术创新,即创新主体创造出新的产品或新的工艺。“能力”指的是一种素质和本领。黄鲁成(2000)认为,区域创新能力是以区域内技术能力为基础的、实施产品创新和工艺创新的能力[9]。柳御林、胡志坚(2002)认为,区域创新能力既不是科技能力,也是科技竞争力,一个地区的科技竞争力强并不等于技术创新能力强[10]。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jjymy/3480.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