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财政支农支出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
江苏省财政支农支出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20200428221906]
摘要:农业在我国的经济发展中起着巨大的作用,其重要性和弱质性决定了政府必须对农业予以支出和保护,财政支持就是我国政府农业支持和保护的重要措施之一。本文依据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模型,选取了江苏省1988-2011年农业总产值和财政支农支出相关数据,对财政支农支出总量与农业GDP之间以及财政支农支出结构与农业GDP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分析结果表明,财政支农支出总量及其各分类支出对江苏省农业经济增长都有各种不同程度的促进作用。最后,结合江苏省财政支农存在的问题,本文将提出政策性建议。
*查看完整论文请 +Q: ^351916072*
关键字:财政支农农业经济江苏省实证分析
目录
摘要 2
关键词 2
Abstract 2
Key words 2
一、引言 2
二、文献综述 3
(一) 假说一:财政支农支出与农业经济增长呈现线性关系 3
1.财政支农支出对农业经济增长起正向推动作用,随着财政支农支出的增加,农业经济亦逐步增加,即两者为线性关系。 3
2.财政支农支出总量存在着最优规模,当财政支农支出规模低于或者高于最优规模量时,对农业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下降,即两者为非线性关系。 4
(二)假说二:不同类型财政支农投入对农业经济的促进作用存在结构上的差异 4
三、江苏省财政支农支出现状 5
四、江苏省财政支农与农业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 7
(一)江苏省财政支农支出总量对农业GDP增长的影响 7
1.数据来源 7
2.模型假定与变量选取 7
(二)江苏省财政支农支出结构对农业GDP增长的影响 8
1.模型假定与变量选取 9
五、结论与建议 10
(一)研究结论 10
(二)政策建议 11
致谢 11
参考文献 12
江苏省财政支农支出对农业经济增长影响的影响研究
引言
农业是一个国家国民经济的基础,历来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我国是一个平均拥有9亿农民的农业大国,农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拥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农业经济的快速、稳定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我国经济的平稳发展和社会的安定团结。自2004年中央颁布新世纪第一个“三农”问题的“一号文件”以来,我国财政政策加强了对“三农”事业的支持,从中国统计年鉴相关数据可以看出,我国的支农支出由2003年的1134.86亿元迅速上涨至2004年的1693.79亿元,同比上涨了近50%,用于“三农”的财政资金投入大幅增加,并且其增长幅度更是不断刷新历史记录。农业投资的大幅度增长,有效地夯实了我国农业的根基,充分调动了农民农业生产的积极性,促进了我国农业的持续、健康、稳定发展,为农业现代化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所谓财政支农,从宏观角度来看,是指政府为实现其农业宏观调控目标而采取的一种财政政策;从微观角度来看, 则是由各级政府及其涉农部门主导的一种投资行为和过程。
国内学者对于财政支农投入的研究开始于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市场机制引入后,我国农业的发展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国内学者在重点强调农业基础地位的同时,也开始积极关注财政投入与农业经济发展的关系问题。针对我国农业大国的现状,探究政府财政支农支出对农业经济增长到底具有怎样的影响?是积极影响还是消极影响?这些问题的答案对我们处理好财政支农支出与农业经济增长的关系,充分发挥政府财政支农支出对农业经济增长中的促进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一) 假说一:财政支农支出与农业经济增长呈现线性关系
1.财政支农支出对农业经济增长起正向推动作用,随着财政支农支出的增加,农业经济亦逐步增加,即两者为线性关系。
财政支农支出效率是财政对农业各项支出效果的一种客观评价,财政支农投人对农业增长、农民增收、农村发展有没有影响,有多大影响,由此引发出的经验实证研究和对财政支农绩效的定量分析成为近年来财政支农研究的一个热点。亚当斯密(1776)在其经典著作《国富论》中认为资本的投资方向对国民财富的增长有很大的影响。投在农业上的部分越大,其所推动的国内生产性劳动量就越大,因此他提出政府需高度重视农业,应把资本首先投向农业。Munnell(1996)经过研究表示,支农财政支出能够提供农业发展所需要的公共物品和服务,通过形成公共物品与服务来增加私人部门获得资源的便利性,有利于提高现有农业资源的使用率以促进农业经济的增长。
国内学者利用不同的统计模型,大体上也得出财政支农支出对农业经济增长起正向拉动作用的结论。张元红(2000)运用1991-1995年各省际面板数据以及1952-1998年全国数据回归验证了财政支农增长对农业GDP增长有相当明显贡献,并通过对农业总产值指数、粮食产量指数、财政支农等指数变动情况的分析发现,中国财政支农支出波动与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的波动幅度明显同步。朱晶(2003)对中国6个农区的农业科研公共投资与3种主要粮食作物产量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农业科研公共投资对各种作物单位面积产量具有明显的正效应。李焕彰、钱忠好(2004)运用格兰杰因果检验法验证财政支农支出增长与农业产出增长之间因果关系的存在:财政支农支出增长促进了农业产量的增长,农业产量的持续增长又进一步推动了政府加大对财政支农的投入力度。刘涵(2008)利用多元协整方程,对1980-2006年我国相关数据,对财政支农支出与农业产出的关系的进行实证分析,得出我国的财政支农支出能够促进农业经济增长,但是存在着财政支农支出总量不足的问题。
然而在另一方面,研究结论充满着不确定性,随着研究的深入,各类影响因子的增加,有关学者研究表明,我国整体财政支农资金支出效率效率低下,未能完全发挥财政支农对农业经济增长拉动的最佳作用。崔元锋、严立冬(2006)选取我国1995—2004年财政支农支出的相关数据,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法分析了我国财政支农支出效率后发现,我国财政支农资金效率低下,并存在逐年下降的趋势。王胜(2009)同样采用数据包络分析法对分税制以来中国财政支农资金的配置绩效进行测度,发现中国区域财政支农资金配置同时存在资金投入规模不足与资金配置结构不合理的矛盾,而且不同地区,差异比较明显。
综合上述文献,我们不难发现,众多学者认为我国财政支农支出对农业经济增长普遍具有一定拉动作用,但是财政支农支出总量却明显不足,本文认为何振国的文章在解释总量不足方面很具有说服力。
2.财政支农支出总量存在着最优规模,当财政支农支出规模低于或者高于最优规模量时,对农业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下降,即两者为非线性关系。
随着研究的进一步深入,财政支农支出总量是否具有一个最优规模日益成为经济学界研究的重要问题,该问题的研究对于确定一个最优投入量具有重要意义,国内外很多文献都有相关论证,并且得出了不同结论。在研究初期,大量文献从定性分析的角度出发,对财政支农支出最优规模进行了实证分析。国外学者Barro(1990)构建了包含政府财政支出在内的经济增长模型,探讨财政支出与经济增长的相互关系,结论为财政支出对经济增长呈现倒U型关系,证明理论上存在最优财政支出水平。苏明(1997)分析了分税制条件下财政支农的现状和存在问题,指出我国农业支出规模过低的种种原因,并给出中长期增加财政支农支出的总体思路,但并没有从实证角度得出最优财政农业的具体规模。朱钢(1998)通过研究发现从动态上看,我国财政对农业的实际支持程度确实在逐年下降,然而这并不能构成对我国目前财政支农规模太小这一观点的支持。Chang(2001)指出财政农业投入对经济增长来说有双方面影响,既有可能对宏观经济造成负面影响,又有可能通过增加农业产出增加所得税和政府支出,从而又可能推动经济增长,由此他认为财政农业投入应该有一个最优规模。但是,Chang只进行了定性分析,并没有得出定量的结论。沈淑霞、秦富(2004)对中国财政农业支持的规模效率进行实证分析,认为影响投入性支持规模效率的客观因素包括国家财力相对规模过小、支出的债务依存度较高以及财政支出职能结构变动等。
学者们并不满足于只是进行定性的分析财政支农支出存在着一个最优规模,定量分析财政支农最优规模的文献日益充足,一系列数据的产生也让读者更清晰的认识了财政支农的最优规模。马拴友(2000)的研究表明中国财政占GDP的比重约为26.7%为财政的最优规模。何振国(2006)对中国财政支农支出的边际产出给予了判断,估计出了中国财政支农支出的最优规模大约为农业GDP的47.2%,进一步考虑实际工作中财政支农支出规模的刚性约束,并且建立了最优取向的增长模型。郭玉清(2006)根据我国农业发展的实际情况,构建了合理的农业生产函数模型,并将我国1981-2004年的农业经济增长与财政支出的相关数据代入其中进行回归分析,得出中国财政农业支出最优规模,即财政支农支出占农业总产值的比例为8.26%,这一结果与现实政府支出的实际规模水平相对比,离最优水平还有一定的差距,文章最后指出未来要进一步加大财政对农业的支持力度,确保农业经济的稳定高效增长。胡振虎(2010)选取了我国1982—2004年财政支农投入和农业产出的数据,运用Devarajan提出的分析模型研究发现,当财政支农支出总量为农业GDP的76%时, 财政支农支出规模为最优。虽然该结论较之前其他学者测算偏大,但是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中国扩大财政支农规模的必要性。
摘要:农业在我国的经济发展中起着巨大的作用,其重要性和弱质性决定了政府必须对农业予以支出和保护,财政支持就是我国政府农业支持和保护的重要措施之一。本文依据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模型,选取了江苏省1988-2011年农业总产值和财政支农支出相关数据,对财政支农支出总量与农业GDP之间以及财政支农支出结构与农业GDP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分析结果表明,财政支农支出总量及其各分类支出对江苏省农业经济增长都有各种不同程度的促进作用。最后,结合江苏省财政支农存在的问题,本文将提出政策性建议。
*查看完整论文请 +Q: ^351916072*
关键字:财政支农农业经济江苏省实证分析
目录
摘要 2
关键词 2
Abstract 2
Key words 2
一、引言 2
二、文献综述 3
(一) 假说一:财政支农支出与农业经济增长呈现线性关系 3
1.财政支农支出对农业经济增长起正向推动作用,随着财政支农支出的增加,农业经济亦逐步增加,即两者为线性关系。 3
2.财政支农支出总量存在着最优规模,当财政支农支出规模低于或者高于最优规模量时,对农业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下降,即两者为非线性关系。 4
(二)假说二:不同类型财政支农投入对农业经济的促进作用存在结构上的差异 4
三、江苏省财政支农支出现状 5
四、江苏省财政支农与农业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 7
(一)江苏省财政支农支出总量对农业GDP增长的影响 7
1.数据来源 7
2.模型假定与变量选取 7
(二)江苏省财政支农支出结构对农业GDP增长的影响 8
1.模型假定与变量选取 9
五、结论与建议 10
(一)研究结论 10
(二)政策建议 11
致谢 11
参考文献 12
江苏省财政支农支出对农业经济增长影响的影响研究
引言
农业是一个国家国民经济的基础,历来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我国是一个平均拥有9亿农民的农业大国,农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拥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农业经济的快速、稳定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我国经济的平稳发展和社会的安定团结。自2004年中央颁布新世纪第一个“三农”问题的“一号文件”以来,我国财政政策加强了对“三农”事业的支持,从中国统计年鉴相关数据可以看出,我国的支农支出由2003年的1134.86亿元迅速上涨至2004年的1693.79亿元,同比上涨了近50%,用于“三农”的财政资金投入大幅增加,并且其增长幅度更是不断刷新历史记录。农业投资的大幅度增长,有效地夯实了我国农业的根基,充分调动了农民农业生产的积极性,促进了我国农业的持续、健康、稳定发展,为农业现代化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所谓财政支农,从宏观角度来看,是指政府为实现其农业宏观调控目标而采取的一种财政政策;从微观角度来看, 则是由各级政府及其涉农部门主导的一种投资行为和过程。
国内学者对于财政支农投入的研究开始于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市场机制引入后,我国农业的发展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国内学者在重点强调农业基础地位的同时,也开始积极关注财政投入与农业经济发展的关系问题。针对我国农业大国的现状,探究政府财政支农支出对农业经济增长到底具有怎样的影响?是积极影响还是消极影响?这些问题的答案对我们处理好财政支农支出与农业经济增长的关系,充分发挥政府财政支农支出对农业经济增长中的促进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一) 假说一:财政支农支出与农业经济增长呈现线性关系
1.财政支农支出对农业经济增长起正向推动作用,随着财政支农支出的增加,农业经济亦逐步增加,即两者为线性关系。
财政支农支出效率是财政对农业各项支出效果的一种客观评价,财政支农投人对农业增长、农民增收、农村发展有没有影响,有多大影响,由此引发出的经验实证研究和对财政支农绩效的定量分析成为近年来财政支农研究的一个热点。亚当斯密(1776)在其经典著作《国富论》中认为资本的投资方向对国民财富的增长有很大的影响。投在农业上的部分越大,其所推动的国内生产性劳动量就越大,因此他提出政府需高度重视农业,应把资本首先投向农业。Munnell(1996)经过研究表示,支农财政支出能够提供农业发展所需要的公共物品和服务,通过形成公共物品与服务来增加私人部门获得资源的便利性,有利于提高现有农业资源的使用率以促进农业经济的增长。
国内学者利用不同的统计模型,大体上也得出财政支农支出对农业经济增长起正向拉动作用的结论。张元红(2000)运用1991-1995年各省际面板数据以及1952-1998年全国数据回归验证了财政支农增长对农业GDP增长有相当明显贡献,并通过对农业总产值指数、粮食产量指数、财政支农等指数变动情况的分析发现,中国财政支农支出波动与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的波动幅度明显同步。朱晶(2003)对中国6个农区的农业科研公共投资与3种主要粮食作物产量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农业科研公共投资对各种作物单位面积产量具有明显的正效应。李焕彰、钱忠好(2004)运用格兰杰因果检验法验证财政支农支出增长与农业产出增长之间因果关系的存在:财政支农支出增长促进了农业产量的增长,农业产量的持续增长又进一步推动了政府加大对财政支农的投入力度。刘涵(2008)利用多元协整方程,对1980-2006年我国相关数据,对财政支农支出与农业产出的关系的进行实证分析,得出我国的财政支农支出能够促进农业经济增长,但是存在着财政支农支出总量不足的问题。
然而在另一方面,研究结论充满着不确定性,随着研究的深入,各类影响因子的增加,有关学者研究表明,我国整体财政支农资金支出效率效率低下,未能完全发挥财政支农对农业经济增长拉动的最佳作用。崔元锋、严立冬(2006)选取我国1995—2004年财政支农支出的相关数据,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法分析了我国财政支农支出效率后发现,我国财政支农资金效率低下,并存在逐年下降的趋势。王胜(2009)同样采用数据包络分析法对分税制以来中国财政支农资金的配置绩效进行测度,发现中国区域财政支农资金配置同时存在资金投入规模不足与资金配置结构不合理的矛盾,而且不同地区,差异比较明显。
综合上述文献,我们不难发现,众多学者认为我国财政支农支出对农业经济增长普遍具有一定拉动作用,但是财政支农支出总量却明显不足,本文认为何振国的文章在解释总量不足方面很具有说服力。
2.财政支农支出总量存在着最优规模,当财政支农支出规模低于或者高于最优规模量时,对农业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下降,即两者为非线性关系。
随着研究的进一步深入,财政支农支出总量是否具有一个最优规模日益成为经济学界研究的重要问题,该问题的研究对于确定一个最优投入量具有重要意义,国内外很多文献都有相关论证,并且得出了不同结论。在研究初期,大量文献从定性分析的角度出发,对财政支农支出最优规模进行了实证分析。国外学者Barro(1990)构建了包含政府财政支出在内的经济增长模型,探讨财政支出与经济增长的相互关系,结论为财政支出对经济增长呈现倒U型关系,证明理论上存在最优财政支出水平。苏明(1997)分析了分税制条件下财政支农的现状和存在问题,指出我国农业支出规模过低的种种原因,并给出中长期增加财政支农支出的总体思路,但并没有从实证角度得出最优财政农业的具体规模。朱钢(1998)通过研究发现从动态上看,我国财政对农业的实际支持程度确实在逐年下降,然而这并不能构成对我国目前财政支农规模太小这一观点的支持。Chang(2001)指出财政农业投入对经济增长来说有双方面影响,既有可能对宏观经济造成负面影响,又有可能通过增加农业产出增加所得税和政府支出,从而又可能推动经济增长,由此他认为财政农业投入应该有一个最优规模。但是,Chang只进行了定性分析,并没有得出定量的结论。沈淑霞、秦富(2004)对中国财政农业支持的规模效率进行实证分析,认为影响投入性支持规模效率的客观因素包括国家财力相对规模过小、支出的债务依存度较高以及财政支出职能结构变动等。
学者们并不满足于只是进行定性的分析财政支农支出存在着一个最优规模,定量分析财政支农最优规模的文献日益充足,一系列数据的产生也让读者更清晰的认识了财政支农的最优规模。马拴友(2000)的研究表明中国财政占GDP的比重约为26.7%为财政的最优规模。何振国(2006)对中国财政支农支出的边际产出给予了判断,估计出了中国财政支农支出的最优规模大约为农业GDP的47.2%,进一步考虑实际工作中财政支农支出规模的刚性约束,并且建立了最优取向的增长模型。郭玉清(2006)根据我国农业发展的实际情况,构建了合理的农业生产函数模型,并将我国1981-2004年的农业经济增长与财政支出的相关数据代入其中进行回归分析,得出中国财政农业支出最优规模,即财政支农支出占农业总产值的比例为8.26%,这一结果与现实政府支出的实际规模水平相对比,离最优水平还有一定的差距,文章最后指出未来要进一步加大财政对农业的支持力度,确保农业经济的稳定高效增长。胡振虎(2010)选取了我国1982—2004年财政支农投入和农业产出的数据,运用Devarajan提出的分析模型研究发现,当财政支农支出总量为农业GDP的76%时, 财政支农支出规模为最优。虽然该结论较之前其他学者测算偏大,但是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中国扩大财政支农规模的必要性。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jjymy/38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