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民家庭金融资产选择行为的影响因素研究的微观数据

随着我国金融业的发展与居民经济水平的提高,家庭金融这一研究方向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居民家庭拥有的金融资产数量代表了一国经济金融化水平,金融资产是其财产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同时,也是国家金融资产总量的组成部分。金融资产在提高居民家庭财富和社会经济水平两方面都起着重要作用。本文在回顾相关文献的基础上,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与模型检验相结合的方法,对江苏南京地区家庭金融资产选择行为进行问卷调查,并对所得的微观数据进行研究,分析各个因素对于不同类型金融产品投资的影响特征,并根据研究结果提出可行性建议。
目录
摘要1
关键词1
Abstract1
Key words1
一、序言1
(一)研究背景1
(二)研究意义2
(三)研究内容2
二、相关理论及文献综述2
(一)理论基础2
(二)国内外对居民家庭金融资产选择行为影响因素的研究文献3
(三)文献综述述评4
三、居民家庭金融资产选择行为的实证分析 4
(一)问卷设计与回收4
(二)家庭基本属性4
(三)居民家庭金融资产组合构成5
(四)居民家庭金融资产配置特征6
四、居民家庭金融资产选择行为的模型分析 9
(一)变量的选择9
(二)回归模型的建立9
(三)模型求解与结果分析11
五、主要结论与相关的政策建议13
(一)研究结论13
(二)政策建议13
致谢14
参考文献14
附录A 调查问卷15
我国居民家庭金融资产选择行为的影响因素研究
——基于江苏南京的微观数据
引言
一、 序言
(一)研究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民经济发展迅速,居民收入水平得到大幅提升。在家庭基本的消费需求得到满足之后,居民的家庭净资产总量不断增加,由2011年户均66.3万元增至2016年103.4万元。同时,全球金融市场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共同基金和养老基金等金融中介不断兴起,随之而来的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股票、债券、基金、保险以及银行理财产品等金融创新产品层出不穷,使得家庭的金融交易活动越来越多,所投资的金融产品种类也不断增加,居民的资产选择行为随之更加复杂化。
在早期,由于大多数家庭的资产配置都非常简单,因此那时的金融理论更多关注货币政策、公司金融等方面,对家庭金融资产选择行为的研究不够。而从20世纪90年代起,股票文化的兴起将原先单一的家庭资产配置局面打破。随着我国金融市场也在不断发展和完善之中,家庭可以进行投资理财的金融产品增多,如何科学合理地选择金融产品来实现资产保值增值便成为大多数家庭面临的难题,因此研究家庭金融资产选择的影响因素便显得尤为重要。
研究意义
该研究意义较大:从理论上来看,对我国居民家庭金融资产选择行为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可以使得家庭金融资产配置的理论更加丰富,有助于构建相关理论框架。从实践上来看,对居民而言,该研究对现实中居民家庭金融资产的选择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能够促进对城镇居民投资需求和偏好的了解,有利于家庭投资者的资产配置合理化;对金融机构而言,家庭金融资产的流向有助于促进相关金融工具的创新;对国家政策而言,关于居民家庭金融资产选择行为的影响因素及其效应的深入研究有助于推动我国金融市场改革与相关宏观政策的制定。以上也是本文选题的意义所在。
研究内容
本文主要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和logistic模型检验相结合的方法,从不同方面研究影响居民家庭金融资产选择行为的各种因素,具体内容安排如下:
(1)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通过查阅与分析国内外学者已有的相关研究,对于家庭金融资产配置研究的现状有基本的掌握,在对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后提出本研究方案。
(2)在文献总结与分析的基础上,就经济特征、人口统计特征、主观行为特征三个方面提炼出9个居民家庭金融资产选择行为的可能影响因素。同时调查居民家庭在储蓄存款、债券、银行理财产品、股票、基金、保险这6项金融资产的配置情况,设计专门的调查问卷,收集江苏南京的样本数据。
(3)就所收集的数据,运用描述性统计分析的方法研究了居民家庭基本属性、居民家庭金融资产组合构成与资产配置特征,讨论了影响家庭金融资产选择的各种因素。
(4)通过因子分析,剔除不显著的因素,提取3个公因子,分别为经济状况因子、人力资本因子和投资心态因子,将这三个因子作为自变量。依据相关文献,按照风险与收益的不同特征,将风险较低的储蓄存款、债券与银行理财产品归为货币类投资,将风险较高的股票、基金归为证券类投资,将各类保险归为保障类投资。分别建立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以这三类投资为被解释变量,检验其在家庭金融资产选择概率上的主要影响因素。
(5)归纳研究所得结论,并基于研究结论对家庭投资决策者、金融机构产品创新工作与相关体制完善与政策制定提出可行性建议,以进一步提高我国居民家庭参与金融市场的可能性与合理性。
二、 相关理论及文献综述
(一)理论基础
(1)流动性偏好理论:由凯恩斯提出,将居民流动性偏好动机分为交易性动机、预防性动机和投机性动机三类,其形成了相应的交易性需求、预防性需求和投机性需求。该理论揭示了不同时期、不同群体有不同的货币需求,这种需求取决于收入与预期的利率。
(2)三大收入假说:凯恩斯(1936)提出绝对收入假说,认为绝对收入水平决定了消费,绝对收入越高消费支出越高。但由于随着收入的提高边际消费逐渐降低,消费的增幅比收入的增幅更低。杜森贝利(1949)提出相对收入假说,认为消费水平由别人的收入水平和消费者自身最高的历史收入水平决定。弗里德曼(1956)提出持久收入假说,认为消费支出水平取决于消费者长期的持久收入水平,而收入水平的临时性波动并不会对其产生较大影响。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jjymy/1303.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