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中两汉三国”文化旅游开发问题及对策分析(附件)
摘 要汉中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两千多年来,历史曾在这块土地上上演了一幕幕威武雄壮的话剧,也留下了众多举世瞩目的文化遗存,这成为汉中现代旅游业的宝贵财富。在汉中这块集自然山水与历史人文遗迹于一体的神奇土地上,最为璀璨夺目的则是两汉三国文化遗存,它不仅资源丰富,而且品位高,影响大。古汉台、饮马池、拜将坛、武侯墓等诸多的遗址是两汉三国时期的著名人物在汉中留下的不可磨灭的印记,体现着两汉三国时的人文精神。开发和保护两汉三国文化旅游资源,必定使得汉中的旅游业突飞猛进地发展。本文通过分析汉中两汉三国文化旅游的的背景及其原因,文化发展现状的具体形势,并且阐述了影响汉中旅游业发展对经济的限制。所发现的问题提出解决文化旅游对汉中经济发展的可行方法。
目 录
1. 绪 论 1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
1.1.1 研究的目的 1
1.1.2 研究的意义 1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2
1.2.1 国外的研究现状 2
1.2.2 国内的研究现状 2
1.3 论文的主要内容 3
1.4 主要研究方法 3
2. 两汉三国文化概述 4
2.1两汉三国文化概念 4
2.2汉中环境和经济的特征 4
2.2.1自然地理的环境特征 5
2.2.2 社会经济条件 5
3.文化旅游开发的SWOT分析 6
3.1文化旅游开发的优势 6
3.1.1历史文化资源丰富 63.1.2文化特色鲜明及民间民俗文化资源多样 7
3.1.3文化资源发展潜力大 7
3.2文化旅游开发的劣势 8
3.2.1文化资源开发滞后 8
3.2.2缺乏足够资金 8
3.2.3缺乏文化经营管理和文化创意人才 8
3.2.4文化旅游观念落后 8
3.3文化旅游开发面临的机遇 8
3.3.1具有良好的政策环境和文化共识 8
3.3.2文化消费需求市场潜力大及设备完善 9
3.4文化旅游开发面临的挑战 9
3.4.1历史文化遗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产不易保护 9
3.4.2没有特色鲜明的文化品牌 9
3.4.3政府扶持力度差异化带来的潜在压力 9
4. 两汉三国文化旅游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10
5. 两汉三国文化旅游开发的相关对策 11
5.1塑造良好形象,打造优秀品牌 11
5.2 深入挖掘两汉三国文化资源的文化内涵 11
5.3加大融资力度,多方筹措资金 11
5.4加强开发的规划引导,提升文化旅游资源竞争优 12
6. 结束语 13
7. 参考文献 14
8. 致 谢 15
绪 论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1.1 研究的目的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恩格尔系数不断下降,人们的消费观念由最初的生活必需品那个消费开始向更高层的精神消费转移,作为第三产业消费的重要部分,旅游产业在整个消费比例中占据着重要作用。然而汉中物华天宝,人杰地灵,3000多年来遗留下众多的人文景观,以汉代和三国时期的历史遗存最为丰富,其中褒斜栈道、石门及其摩崖石刻被誉为“国之瑰宝”。历史上,汉中作为连接四川盆地和关中盆地这两大经济中心的纽带,既有诸多的栈道作为两地的便捷通道,又有秦岭、巴山两大天然屏障,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因此,研究本课题针对汉中“两汉三国”旅游文化景点开发问题提出自己的应对方法,建言献策,贡献自己的一点微薄力量。
近年来,文化旅游带动经济发展发挥了巨大作用,全面深入的研究对经济贸易带来的影响用文献分析法、市场调研法提出解决的措施。
1.1.2 研究的意义
汉中历史悠久,名人辈出,被誉为“汉家发祥地”和“两汉三国圣地”,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汉中经济高速发展,城市建设不断加快,交通建设卓有成效。现已开通西汉高速、十天高速、柳林机场;宝巴高速、西成高速正在建设中。日益发达的交通体系使汉中可进入性大大提高。在汉中市委市政府“农业稳市,工业兴市,旅游强市”战略的指引下,汉中的文化旅游产业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两汉三国文化资源作为汉中的优势资源,掀起了一个开发热潮,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以勉县为例,2010年全县共接待游客178.5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首次突破4.0亿元,同比分别增长55.0%和91.0%。2011年五一期间,勉县旅游再创辉煌。据统计,全县共接待游客24.5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6465.9万元,同比增长13.0%和131.0%。尽管汉中两汉三国旅游备受游客青睐,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明显,但在旅游产品开发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如果能找出制约汉中旅游发展的因素,并找到解决这些因素的方法,将对陕南旅游业的发展有很大的意义,对于本地的各界人士都有一定的教育意义,更重要的是对提升陕南的GDP收入,促进陕南的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积极意义,同时又符合我国的产业政策,也和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相协调,可谓大有前途。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1.2.1 国外的研究现状
(英)斯沃布鲁克(2001),运用RMP(昂普)分析理论对汉中的旅游业资源存在的状况及工业旅游客源市场状况进行了系统分析,并基于旅游产品创新的外部环境,提出了旅游发展的总体定位:汉中市旅游业的重要增长点及城市经济新的增长点,汉中城市文明的特色载体之一。策划了十三大类旅游产品主题,三大文化旅游产品品牌(科普教育,产业观光,生态工业牌),构筑了“一核一环两线四区十一个特色区域”的空间战略布局。
Gunn (1988)在《旅游规划》,Douglas Pearce(1086)在《旅游开发》[10]他们在论著里深入地解释了旅游规划的内涵,并在学术界基本上达成共识,即认为旅游规划是一门综合性机枪的交叉学科,任何其他学科的规划,包括城市规划和建筑规划不能替代它。
W.Christaller德国著名地理学家研究地中海旅游乡村得出结论:文化旅游生命周期分为三个阶段,即:发掘,增长,衰落阶段。
1.2.2 国内的研究现状
严维斌(2014)认为由于汉中市相对封闭,人们的思维观念和消费方式陈旧,对旅游业的管理具有很大的地域局限性,尚停留在粗放的管理模式阶段。具体表现在,注重宏观指导,缺乏深度开发;注重旅游效益,缺乏资源整合;注重开发建设,缺乏深度形式包装。旅游局作为政府职能部门,管理模式相对僵化,景区自我管理缺乏活力。
韩武(2011)表示汉中旅游业的发展所面临的挑战,一是周边地区旅游发展普遍升温,汉中市旅游发展面临全方位的竞争。二是旅游业的发展增加对自然环境的干扰,可能引发生态脆弱性的问题。三是旅游业发展将会导致新的经济和社会格局,可能引起相关的利益冲突。
目 录
1. 绪 论 1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
1.1.1 研究的目的 1
1.1.2 研究的意义 1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2
1.2.1 国外的研究现状 2
1.2.2 国内的研究现状 2
1.3 论文的主要内容 3
1.4 主要研究方法 3
2. 两汉三国文化概述 4
2.1两汉三国文化概念 4
2.2汉中环境和经济的特征 4
2.2.1自然地理的环境特征 5
2.2.2 社会经济条件 5
3.文化旅游开发的SWOT分析 6
3.1文化旅游开发的优势 6
3.1.1历史文化资源丰富 63.1.2文化特色鲜明及民间民俗文化资源多样 7
3.1.3文化资源发展潜力大 7
3.2文化旅游开发的劣势 8
3.2.1文化资源开发滞后 8
3.2.2缺乏足够资金 8
3.2.3缺乏文化经营管理和文化创意人才 8
3.2.4文化旅游观念落后 8
3.3文化旅游开发面临的机遇 8
3.3.1具有良好的政策环境和文化共识 8
3.3.2文化消费需求市场潜力大及设备完善 9
3.4文化旅游开发面临的挑战 9
3.4.1历史文化遗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产不易保护 9
3.4.2没有特色鲜明的文化品牌 9
3.4.3政府扶持力度差异化带来的潜在压力 9
4. 两汉三国文化旅游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10
5. 两汉三国文化旅游开发的相关对策 11
5.1塑造良好形象,打造优秀品牌 11
5.2 深入挖掘两汉三国文化资源的文化内涵 11
5.3加大融资力度,多方筹措资金 11
5.4加强开发的规划引导,提升文化旅游资源竞争优 12
6. 结束语 13
7. 参考文献 14
8. 致 谢 15
绪 论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1.1 研究的目的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恩格尔系数不断下降,人们的消费观念由最初的生活必需品那个消费开始向更高层的精神消费转移,作为第三产业消费的重要部分,旅游产业在整个消费比例中占据着重要作用。然而汉中物华天宝,人杰地灵,3000多年来遗留下众多的人文景观,以汉代和三国时期的历史遗存最为丰富,其中褒斜栈道、石门及其摩崖石刻被誉为“国之瑰宝”。历史上,汉中作为连接四川盆地和关中盆地这两大经济中心的纽带,既有诸多的栈道作为两地的便捷通道,又有秦岭、巴山两大天然屏障,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因此,研究本课题针对汉中“两汉三国”旅游文化景点开发问题提出自己的应对方法,建言献策,贡献自己的一点微薄力量。
近年来,文化旅游带动经济发展发挥了巨大作用,全面深入的研究对经济贸易带来的影响用文献分析法、市场调研法提出解决的措施。
1.1.2 研究的意义
汉中历史悠久,名人辈出,被誉为“汉家发祥地”和“两汉三国圣地”,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汉中经济高速发展,城市建设不断加快,交通建设卓有成效。现已开通西汉高速、十天高速、柳林机场;宝巴高速、西成高速正在建设中。日益发达的交通体系使汉中可进入性大大提高。在汉中市委市政府“农业稳市,工业兴市,旅游强市”战略的指引下,汉中的文化旅游产业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两汉三国文化资源作为汉中的优势资源,掀起了一个开发热潮,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以勉县为例,2010年全县共接待游客178.5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首次突破4.0亿元,同比分别增长55.0%和91.0%。2011年五一期间,勉县旅游再创辉煌。据统计,全县共接待游客24.5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6465.9万元,同比增长13.0%和131.0%。尽管汉中两汉三国旅游备受游客青睐,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明显,但在旅游产品开发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如果能找出制约汉中旅游发展的因素,并找到解决这些因素的方法,将对陕南旅游业的发展有很大的意义,对于本地的各界人士都有一定的教育意义,更重要的是对提升陕南的GDP收入,促进陕南的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积极意义,同时又符合我国的产业政策,也和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相协调,可谓大有前途。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1.2.1 国外的研究现状
(英)斯沃布鲁克(2001),运用RMP(昂普)分析理论对汉中的旅游业资源存在的状况及工业旅游客源市场状况进行了系统分析,并基于旅游产品创新的外部环境,提出了旅游发展的总体定位:汉中市旅游业的重要增长点及城市经济新的增长点,汉中城市文明的特色载体之一。策划了十三大类旅游产品主题,三大文化旅游产品品牌(科普教育,产业观光,生态工业牌),构筑了“一核一环两线四区十一个特色区域”的空间战略布局。
Gunn (1988)在《旅游规划》,Douglas Pearce(1086)在《旅游开发》[10]他们在论著里深入地解释了旅游规划的内涵,并在学术界基本上达成共识,即认为旅游规划是一门综合性机枪的交叉学科,任何其他学科的规划,包括城市规划和建筑规划不能替代它。
W.Christaller德国著名地理学家研究地中海旅游乡村得出结论:文化旅游生命周期分为三个阶段,即:发掘,增长,衰落阶段。
1.2.2 国内的研究现状
严维斌(2014)认为由于汉中市相对封闭,人们的思维观念和消费方式陈旧,对旅游业的管理具有很大的地域局限性,尚停留在粗放的管理模式阶段。具体表现在,注重宏观指导,缺乏深度开发;注重旅游效益,缺乏资源整合;注重开发建设,缺乏深度形式包装。旅游局作为政府职能部门,管理模式相对僵化,景区自我管理缺乏活力。
韩武(2011)表示汉中旅游业的发展所面临的挑战,一是周边地区旅游发展普遍升温,汉中市旅游发展面临全方位的竞争。二是旅游业的发展增加对自然环境的干扰,可能引发生态脆弱性的问题。三是旅游业发展将会导致新的经济和社会格局,可能引起相关的利益冲突。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jjymy/17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