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消费行为研究以靖江为例
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是国家继取消农业税、实行农业直补政策、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后又一项重要的惠农政策。本文主要对新农保的必要性、现状及问题以及对新农保的消费行为的影响因素进行一系列的分析和论述,并对农村居民新农保的消费行为进行研究和总结,选取江苏省靖江市进行调查。在对现有文献进行整理归纳的基础上,本文选择靖江市农民作为样本,考察靖江市农民对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消费影响因素,并针对其提出关于新农保的问题和解决措施。
目录
摘要3
关键词3
Abstract3
Key words3
一、引言3
(一)研究背景3
(二)研究意义4
二、文献综述4
(一)新农保的必要性分析 4
(二)新农保实施的现状和问题分析 4
(三)对新农保消费行为影响因素分析 5
三、靖江新农保的发展现状和推广经验5
(一)新农保现状5
(二)新农保推广经验6
四、数据来源和描述性统计6
(一)数据来源6
(二)描述性统计7
五、靖江新农保消费行为影响因素实证分析8
(一)研究假说8
(二)模型选择和变量说明9
(三)数据分析9
六、结论和建议10
(一)结论10
(二)建议11
致谢11
参考文献12
附录 调查问卷13
图1 年龄分布7
图2 新农保缴费档次8
表1 调查问卷回收情况7
表2 有效问卷回收方式统计表7
表3 变量的选择及赋值9
表4 模型的回归结果10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消费行为研究
——以江苏省靖江市为例
引言
引言
(一)研究背景
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地发展,城镇化进程也相应地不断加快,广大的农村劳动人口源源不断地流入我国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的各大城市,为我国城市发展与社会建设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但与此同时,必须直面的现实状况是我国人口老龄化速度远远超过了经济发展的速度,农村老龄化问题更加严峻。据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乡村为9930万人,占总人口比重为14.98%,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乡村为6667万人,占总人口比重为10.06%;中国平均家庭户规模已经从“三普”时期的4.41人降低到“六普”时期的3.1人,相应地无子女和没有与子女同居的老人比例也快速增长。农村居民当前存在着未富先老与资源不足的双重压力,而我国几十年来实行的计划生育政策也冲击着传统的“养儿防老”、“家庭养老”方式。
2009年,十七届三中全会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新农保试点从实际出发并坚持“保基本、广覆盖、有弹性、可持续”的基本原则,以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基本制度模式以及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相结合的筹资结构为我国参加新农保的农村居民提供了更加安全便捷的服务。
(二)研究意义
为应对我国日益严峻的老龄化趋势,新农保政策在全国范围内受到了大力的推行。解决好农村养老保险对国家安全稳定具有重要的作用,并且对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破除城乡二元结构、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也产生重要影响。从农村当前的情况来看,建立新农保制度,提高了农村老年人的经济自立能力,提高其生活质量并且减轻了子女的经济负担;从整个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现状来看,建立新农保制度,实现城乡居民养老在社会养老方面的制度平等无疑是一项重要的民生基础性工程。而通过农民对新农保消费行为的影响因素的研究可以了解到新农保的实施现状及缺陷,也可以促进新农保制度长期向更好的方向发展,为我国广大的农民群体提供更进一步的服务和福利,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二、 文献综述
(一)新农保的必要性分析
第一、旧农保存在缺陷,导致对新农保的需求迫切。An Yan(2009)和Steven Dunaway and Vivek Arora(2007)认为我国旧农保存在渠道不通畅,需求远大于供给,并且消费覆盖率很难扩大等问题,促使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必须借鉴他国的经验进行改革与创新。[1,2]第二、传统养老方式弱化,促进新农保的实施加快。谢广英和李婷(2010)通过农村60岁以上的老人占全国的三分之二等统计数字来表明建立包括基本养老在内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切实保障农民老有所养,老有所依势在必行。[3]第三、人口老龄化加重,新农保体系亟待建立。谢和钧、杨绍辉(2014),田雪原(2014)和杨清哲(2013)都提出在中国农村人口老龄化发展速度比较快,水平比较高的特点下,解决的方法需要通过农村社会养老体制的发展和完善,加快农村养老保障立法步伐,加强农村养老保障的法制建设。[4,5,6]
(二)新农保实施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部分学者认为我国新农保尚处于试点阶段仍有很多问题和缺陷。卞琦娟、易小燕(2013)通过对江苏三地区农村的调研数据表明,新农保具有参保率低、政策宣传解释不到位、养老金领取金额偏低和捆绑政策欠妥等几大问题。[7]孙文基和孙骏可(2012)在江苏省新农保制度实施的基础上也提出了新农保待遇比较低,并存在重复参保等问题,也论证了上述的学者的相关调查结论。[8]但是也有很多的学者认为新农保的政策效果较好,薛惠元和曹立前在2012年基于湖北省605份调查问卷从农户视角对新农保进行综合分析,客观指标和主观感受指标都显示了农民对新农保消费的认可度很高,并对该制度和自己的养老生活有较好的预期。[9]杨礼琼(2011)从制度性质、制度模式和制度内容三方面论证了新农保的优点和良好的实行效果。[10]
(三)对新农保消费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
第一、政府及政策。冉光和(2012)通过构建基本养老保险的模型研究了制度设计本身缺陷以及不顺畅的政府财政补贴是保险扩面慢的影响因素之一。[11] 邢莎(2013)认为新农保的执行主体是村干部和基层干部,如果执行主体只为实现个人利益的最大化,则影响了新农保资源配置的最优化。[12] 第二、个人特征。王媛(2011)通过实证分析指出农民是否原意参与“新农保”受到农民所处地理区域、性别、年龄、子女数及所从事职业的影响较为显著。[13]吴苏(2009)认为男性整体上而言眼光比较长远,更加倾向于选择养老保险来保障晚年的生活,因此他们选择参加“新农保”的可能性也更高。[14]杨冬凯(2012)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受教育程度与农民选择参加“新农保”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总体来看,受教育程度越高的农民越倾向于选择参加“新农保”,可能是因为受教育水平高的群体对“新农保”的认识比较全面,更容易选择参加“新农保”。 [15]第三、家庭特征。肖应钊和李登旺等(2011)研究也证实了上述观点,他们发现家庭中子女个数与参保意愿有正相关关系,即随着子女个数增加,农村居民越倾向于参加“新农保”,可能是因为子女个数越多意味着子女成家立业后与父母分开居住生活的可能性越大,同时,父母为避免与子女的家庭发生矛盾和摩擦更倾向于自我养老。[16]第四、经济状况。温都日(2013)发现家庭经济条件和参保率成正比,因为随着农户的收入越高,其参加“新农保”的能力就越强,因此对“新农保”的消费量就会增加。[17]第五、风险偏好。李秋雯(2014)认为受到传统的养老观念的影响,农户参加“新农保”的积极性普遍受到制约。[18]第六、其他因素。钟涨宝、李飞(2012)也认为农民顺从邻里效应和从众心理有两个原因:一是传统文化中的人情事理观念,二是顺从群体压力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基于参保行为的安全感。[19]
目录
摘要3
关键词3
Abstract3
Key words3
一、引言3
(一)研究背景3
(二)研究意义4
二、文献综述4
(一)新农保的必要性分析 4
(二)新农保实施的现状和问题分析 4
(三)对新农保消费行为影响因素分析 5
三、靖江新农保的发展现状和推广经验5
(一)新农保现状5
(二)新农保推广经验6
四、数据来源和描述性统计6
(一)数据来源6
(二)描述性统计7
五、靖江新农保消费行为影响因素实证分析8
(一)研究假说8
(二)模型选择和变量说明9
(三)数据分析9
六、结论和建议10
(一)结论10
(二)建议11
致谢11
参考文献12
附录 调查问卷13
图1 年龄分布7
图2 新农保缴费档次8
表1 调查问卷回收情况7
表2 有效问卷回收方式统计表7
表3 变量的选择及赋值9
表4 模型的回归结果10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消费行为研究
——以江苏省靖江市为例
引言
引言
(一)研究背景
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地发展,城镇化进程也相应地不断加快,广大的农村劳动人口源源不断地流入我国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的各大城市,为我国城市发展与社会建设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但与此同时,必须直面的现实状况是我国人口老龄化速度远远超过了经济发展的速度,农村老龄化问题更加严峻。据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乡村为9930万人,占总人口比重为14.98%,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乡村为6667万人,占总人口比重为10.06%;中国平均家庭户规模已经从“三普”时期的4.41人降低到“六普”时期的3.1人,相应地无子女和没有与子女同居的老人比例也快速增长。农村居民当前存在着未富先老与资源不足的双重压力,而我国几十年来实行的计划生育政策也冲击着传统的“养儿防老”、“家庭养老”方式。
2009年,十七届三中全会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新农保试点从实际出发并坚持“保基本、广覆盖、有弹性、可持续”的基本原则,以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基本制度模式以及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相结合的筹资结构为我国参加新农保的农村居民提供了更加安全便捷的服务。
(二)研究意义
为应对我国日益严峻的老龄化趋势,新农保政策在全国范围内受到了大力的推行。解决好农村养老保险对国家安全稳定具有重要的作用,并且对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破除城乡二元结构、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也产生重要影响。从农村当前的情况来看,建立新农保制度,提高了农村老年人的经济自立能力,提高其生活质量并且减轻了子女的经济负担;从整个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现状来看,建立新农保制度,实现城乡居民养老在社会养老方面的制度平等无疑是一项重要的民生基础性工程。而通过农民对新农保消费行为的影响因素的研究可以了解到新农保的实施现状及缺陷,也可以促进新农保制度长期向更好的方向发展,为我国广大的农民群体提供更进一步的服务和福利,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二、 文献综述
(一)新农保的必要性分析
第一、旧农保存在缺陷,导致对新农保的需求迫切。An Yan(2009)和Steven Dunaway and Vivek Arora(2007)认为我国旧农保存在渠道不通畅,需求远大于供给,并且消费覆盖率很难扩大等问题,促使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必须借鉴他国的经验进行改革与创新。[1,2]第二、传统养老方式弱化,促进新农保的实施加快。谢广英和李婷(2010)通过农村60岁以上的老人占全国的三分之二等统计数字来表明建立包括基本养老在内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切实保障农民老有所养,老有所依势在必行。[3]第三、人口老龄化加重,新农保体系亟待建立。谢和钧、杨绍辉(2014),田雪原(2014)和杨清哲(2013)都提出在中国农村人口老龄化发展速度比较快,水平比较高的特点下,解决的方法需要通过农村社会养老体制的发展和完善,加快农村养老保障立法步伐,加强农村养老保障的法制建设。[4,5,6]
(二)新农保实施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部分学者认为我国新农保尚处于试点阶段仍有很多问题和缺陷。卞琦娟、易小燕(2013)通过对江苏三地区农村的调研数据表明,新农保具有参保率低、政策宣传解释不到位、养老金领取金额偏低和捆绑政策欠妥等几大问题。[7]孙文基和孙骏可(2012)在江苏省新农保制度实施的基础上也提出了新农保待遇比较低,并存在重复参保等问题,也论证了上述的学者的相关调查结论。[8]但是也有很多的学者认为新农保的政策效果较好,薛惠元和曹立前在2012年基于湖北省605份调查问卷从农户视角对新农保进行综合分析,客观指标和主观感受指标都显示了农民对新农保消费的认可度很高,并对该制度和自己的养老生活有较好的预期。[9]杨礼琼(2011)从制度性质、制度模式和制度内容三方面论证了新农保的优点和良好的实行效果。[10]
(三)对新农保消费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
第一、政府及政策。冉光和(2012)通过构建基本养老保险的模型研究了制度设计本身缺陷以及不顺畅的政府财政补贴是保险扩面慢的影响因素之一。[11] 邢莎(2013)认为新农保的执行主体是村干部和基层干部,如果执行主体只为实现个人利益的最大化,则影响了新农保资源配置的最优化。[12] 第二、个人特征。王媛(2011)通过实证分析指出农民是否原意参与“新农保”受到农民所处地理区域、性别、年龄、子女数及所从事职业的影响较为显著。[13]吴苏(2009)认为男性整体上而言眼光比较长远,更加倾向于选择养老保险来保障晚年的生活,因此他们选择参加“新农保”的可能性也更高。[14]杨冬凯(2012)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受教育程度与农民选择参加“新农保”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总体来看,受教育程度越高的农民越倾向于选择参加“新农保”,可能是因为受教育水平高的群体对“新农保”的认识比较全面,更容易选择参加“新农保”。 [15]第三、家庭特征。肖应钊和李登旺等(2011)研究也证实了上述观点,他们发现家庭中子女个数与参保意愿有正相关关系,即随着子女个数增加,农村居民越倾向于参加“新农保”,可能是因为子女个数越多意味着子女成家立业后与父母分开居住生活的可能性越大,同时,父母为避免与子女的家庭发生矛盾和摩擦更倾向于自我养老。[16]第四、经济状况。温都日(2013)发现家庭经济条件和参保率成正比,因为随着农户的收入越高,其参加“新农保”的能力就越强,因此对“新农保”的消费量就会增加。[17]第五、风险偏好。李秋雯(2014)认为受到传统的养老观念的影响,农户参加“新农保”的积极性普遍受到制约。[18]第六、其他因素。钟涨宝、李飞(2012)也认为农民顺从邻里效应和从众心理有两个原因:一是传统文化中的人情事理观念,二是顺从群体压力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基于参保行为的安全感。[19]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jjymy/17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