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生产性服务贸易对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
摘 要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国际服务贸易成为各国国际交易的重要内容。并且随着分工逐渐深化、细化,生产性服务部门从制造业内部分离出来。生产性服务业是制造业的中间投入环节,满足中间需求而非最终消费需求,用于商业运营和进一步生产。目前,中国生产性服务贸易虽然处于快速发展的过程之中,但仍存在诸多问题。本文主要将理论与实证结合,研究生产性服务贸易与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关系。本文第一章介绍了研究背景及意义,并且总结关于生产性服务贸易对制造业国际竞争力影响的文献,了解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和生产性服务贸易与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关系。第二章阐述了生产性服务贸易的定义与分类,并介绍生产性服务贸易影响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途径。第三章分析了生产性服务贸易与国际竞争力发展现状,重点介绍其国际竞争力情况。第四章实证分析生产性服务贸易竞争力与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关系,第五章结合前文研究,基于制造业的发展对生产性服务贸易发展提出建议。
目录
摘 要 I
ABSTRACT II
第1章 绪论 1
1.1研究背景与意义 1
1.2文献综述 1
1.2.1国外文献综述 1
1.2.2国内文献综述 2
1.3研究思路 3
第2章 生产性服务贸易的理论基础 4
2.1生产性服务贸易的定义 4
2.2生产性服务贸易分类 4
2.3生产性服务贸易影响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途径 5
2.3.1技术溢出效应 5
2.3.2人力资本积累效应 5
2.3.3规模经济效应 6
2.3.4资源集中效应 7
2.3.5制度优化效应 7
第3章 中国生产性服务贸易及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现状分析 8
3.1中国生产性服务贸易发展的现状分析 8
3.1.1生产性服务贸易在服务贸易中的地位 8
3.1.2生产性服务贸易出口结构优化 9
3.1.3生产性服务贸易各行业竞争力分析 10
3.2中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现状分析 13
3.2.1国际市场占有率指数分析 14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_5_1_9_1_6_0_7_2
3.2.2贸易竞争力指数分析 14
3.2.3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分析 15
3.2.4 Michaely指数分析 16
3.2.5中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情况小结 17
第4章 中国生产性服务贸易影响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实证分析 18
4.1模型建立及数据选择 18
4.2单位根检验 18
4.3协整检验 19
4.4格兰杰因果检验 21
4.5小结 22
第5章 中国生产性服务贸易发展建议 23
5.1优化生产性服务贸易结构,拖动产业升级 23
5.2加大人力资本投入,进行技术创新 23
5.3资源优化配置,形成规模经济 24
5.4加强政府支持,完善法律法规 24
参考文献 25
第1章 绪论
1.1研究背景与意义
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经济高速发展,中国政府在“九五”规划中提出“经济转型”概念,并将产业结构由第二产业逐渐向第三产业转移,即从“工业经济”向“服务经济”转变,在经济结构调整过程中,生产性服务贸易起到重要作用。生产性服务业是指为保持工业生产过程的连续性、促进工业技术进步、产业升级和提高生产效率提供保障服务的服务行业,是从制造业生产部门独立发展出来的产业。与制造业相配套,向制造业提供更加便捷有效的服务,而非直接为消费者提供服务。并且“十一五”规划和“十二五”规划分别提出拓展生产性服务业和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深化、细化专业化分工,加速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制造业发展速度加快,国际竞争力增强,受益颇多,并以“Made In China”的标志走到了世界的前沿,成为“世界工厂”。但随着中国人力资本不断上升,各国企业纷纷转移生产基地,将工厂安置于东南亚国家,如:越南、柬埔寨等国。因此,我们急需调整制造业的发展方向,提高整个产业的发展内涵。
而生产性服务业是直接或间接为制造业等提供中间服务,以人力资本、知识资本作为主要投入产品,贯穿于整个生产制造过程。以其行业特点为制造业带来产业升级和转化,改变我国制造业处于产业链低端环节的现状。但是,目前中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水平仍低于发达国家,国际竞争力比较弱,偏重于生产制造阶段,技术以及资本含量低。因此本文研究中国生产性服务贸易对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并以实证分析的方法进行验证,以及如何提高生产性服务贸易的发展水平。
1.2文献综述
1.2.1国外文献综述
生产性服务业的概念最早是美国经济学家H.Greenfield[1]在1966年提出,H.Greenfield研究服务业及其分类时,提出了生产性服务业的概念。1975年,Browning和Singelman[2]对服务业的功能进行分类时,提出生产性服务业应该具有知识密集并和为客户提供专门性服务,包括金融服务、保险服务、法律工商服务、经纪服务等行业。
Hubbard和Nutter(1982)、Daniels(1985)[3],认为服务业可分为生产性服务业和消费性服务业,认为生产性服务业的服务领域和消费性服务业的服务领域没有交集。Grubel 和 Walker(1989)、Harrington 和 Lombard(1989)[4]认为生产性服务业是中间产业,主要是为商业部门服务,而不是为最终消费者提供服务。Stull 和 Madden(1990)[5]指出生产性服务业服务的对象是企业,不是向个人或家庭提供服务。同年,Hansen[6]表明生产性服务业能够促进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的生产。
RiveraBatiz (1991)[7]表明服贸易部门的对外直接投资,能够推动贸易分工和专业化的进程,从而提高以服务贸易作为中间投入的制造业部门的生产效率。Mary Amiti和ShangJin Wei (2006)[8]研究认为美国离岸服务贸易对制造业生产率有积极促进的作用。
Arnold Javorcik和Mattoo (2006)[9]利用捷克的数据,通过实证证明服务贸易市场开放度对制造业企业生产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把服务作为中间投入的服务业FDI的市场开放,能够提高下游制造业企业的经营业绩。
Joseph Francois和Julia Woerz(2007)[10]对OECD78个国家19942004年的生产性服务贸易进出口和制造业出口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得出生产性服务进口可以减少制造业成本,提升制造业效率,从而增强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最终影响制造业货物的出口结构。
1.2.2国内文献综述
2004年,来有为指出生产性服务业是辅助政府管理、商业生产活动,不是直接为最终消费产品提供帮助[11]。李江帆和毕斗斗为生产性服务业作出了比较明确规范的定义,阐明生产性服务业的服务对象,以及它在生产过程之中所处的地位和环节[12]。徐国祥和常宁将生产性服务业归类于知识密集型产业,包括了金融服务、信息服务、物流服务、电子商务等新兴产业[13]。
钟韵和闫小培(2005)指出生产性服务业虽然是中间产业,但是在工业制造生产过程之中处于不可或缺的地位[14]。
目录
摘 要 I
ABSTRACT II
第1章 绪论 1
1.1研究背景与意义 1
1.2文献综述 1
1.2.1国外文献综述 1
1.2.2国内文献综述 2
1.3研究思路 3
第2章 生产性服务贸易的理论基础 4
2.1生产性服务贸易的定义 4
2.2生产性服务贸易分类 4
2.3生产性服务贸易影响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途径 5
2.3.1技术溢出效应 5
2.3.2人力资本积累效应 5
2.3.3规模经济效应 6
2.3.4资源集中效应 7
2.3.5制度优化效应 7
第3章 中国生产性服务贸易及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现状分析 8
3.1中国生产性服务贸易发展的现状分析 8
3.1.1生产性服务贸易在服务贸易中的地位 8
3.1.2生产性服务贸易出口结构优化 9
3.1.3生产性服务贸易各行业竞争力分析 10
3.2中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现状分析 13
3.2.1国际市场占有率指数分析 14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_5_1_9_1_6_0_7_2
3.2.2贸易竞争力指数分析 14
3.2.3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分析 15
3.2.4 Michaely指数分析 16
3.2.5中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情况小结 17
第4章 中国生产性服务贸易影响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实证分析 18
4.1模型建立及数据选择 18
4.2单位根检验 18
4.3协整检验 19
4.4格兰杰因果检验 21
4.5小结 22
第5章 中国生产性服务贸易发展建议 23
5.1优化生产性服务贸易结构,拖动产业升级 23
5.2加大人力资本投入,进行技术创新 23
5.3资源优化配置,形成规模经济 24
5.4加强政府支持,完善法律法规 24
参考文献 25
第1章 绪论
1.1研究背景与意义
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经济高速发展,中国政府在“九五”规划中提出“经济转型”概念,并将产业结构由第二产业逐渐向第三产业转移,即从“工业经济”向“服务经济”转变,在经济结构调整过程中,生产性服务贸易起到重要作用。生产性服务业是指为保持工业生产过程的连续性、促进工业技术进步、产业升级和提高生产效率提供保障服务的服务行业,是从制造业生产部门独立发展出来的产业。与制造业相配套,向制造业提供更加便捷有效的服务,而非直接为消费者提供服务。并且“十一五”规划和“十二五”规划分别提出拓展生产性服务业和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深化、细化专业化分工,加速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制造业发展速度加快,国际竞争力增强,受益颇多,并以“Made In China”的标志走到了世界的前沿,成为“世界工厂”。但随着中国人力资本不断上升,各国企业纷纷转移生产基地,将工厂安置于东南亚国家,如:越南、柬埔寨等国。因此,我们急需调整制造业的发展方向,提高整个产业的发展内涵。
而生产性服务业是直接或间接为制造业等提供中间服务,以人力资本、知识资本作为主要投入产品,贯穿于整个生产制造过程。以其行业特点为制造业带来产业升级和转化,改变我国制造业处于产业链低端环节的现状。但是,目前中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水平仍低于发达国家,国际竞争力比较弱,偏重于生产制造阶段,技术以及资本含量低。因此本文研究中国生产性服务贸易对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并以实证分析的方法进行验证,以及如何提高生产性服务贸易的发展水平。
1.2文献综述
1.2.1国外文献综述
生产性服务业的概念最早是美国经济学家H.Greenfield[1]在1966年提出,H.Greenfield研究服务业及其分类时,提出了生产性服务业的概念。1975年,Browning和Singelman[2]对服务业的功能进行分类时,提出生产性服务业应该具有知识密集并和为客户提供专门性服务,包括金融服务、保险服务、法律工商服务、经纪服务等行业。
Hubbard和Nutter(1982)、Daniels(1985)[3],认为服务业可分为生产性服务业和消费性服务业,认为生产性服务业的服务领域和消费性服务业的服务领域没有交集。Grubel 和 Walker(1989)、Harrington 和 Lombard(1989)[4]认为生产性服务业是中间产业,主要是为商业部门服务,而不是为最终消费者提供服务。Stull 和 Madden(1990)[5]指出生产性服务业服务的对象是企业,不是向个人或家庭提供服务。同年,Hansen[6]表明生产性服务业能够促进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的生产。
RiveraBatiz (1991)[7]表明服贸易部门的对外直接投资,能够推动贸易分工和专业化的进程,从而提高以服务贸易作为中间投入的制造业部门的生产效率。Mary Amiti和ShangJin Wei (2006)[8]研究认为美国离岸服务贸易对制造业生产率有积极促进的作用。
Arnold Javorcik和Mattoo (2006)[9]利用捷克的数据,通过实证证明服务贸易市场开放度对制造业企业生产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把服务作为中间投入的服务业FDI的市场开放,能够提高下游制造业企业的经营业绩。
Joseph Francois和Julia Woerz(2007)[10]对OECD78个国家19942004年的生产性服务贸易进出口和制造业出口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得出生产性服务进口可以减少制造业成本,提升制造业效率,从而增强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最终影响制造业货物的出口结构。
1.2.2国内文献综述
2004年,来有为指出生产性服务业是辅助政府管理、商业生产活动,不是直接为最终消费产品提供帮助[11]。李江帆和毕斗斗为生产性服务业作出了比较明确规范的定义,阐明生产性服务业的服务对象,以及它在生产过程之中所处的地位和环节[12]。徐国祥和常宁将生产性服务业归类于知识密集型产业,包括了金融服务、信息服务、物流服务、电子商务等新兴产业[13]。
钟韵和闫小培(2005)指出生产性服务业虽然是中间产业,但是在工业制造生产过程之中处于不可或缺的地位[14]。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jjymy/2649.html